《解构德隆》是一本由唐立久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3.0,页数:2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解构德隆》精选点评:
●透彻…… 唐万新是有远见的
●非常详实的书,就是没有那么多时间一一去看了
●在民营企业遭受寒冬的今天,一边读一边感叹:民营企业固然有其所谓“原罪”,但除却如无锡尚德这种明着掏空公司的情形外,从改革开放伊始便施行且至今仍然存在的双轨制,以及不断变化且不可预测的政策环境,难道不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数据详实,理论精密,更适合专业阅读。一个企业的垮台,警醒很多。
●一般
●真正的第一桶金来自炒职工及法人原始股,就是真么能折腾,生命在于折腾!德隆大厦先于2006年易主上海国际,再于2011年易主华侨银行。唐总已经保外就医了,现在重新出马了,不过手段貌似还是股权质押,(⊙o⊙)…
●当论文凑字数呢,完全可以浓缩到至少一半。non fiction 写作还是多看看Michael Lewis
●无聊
●看著實在亂,沒什麼乾貨
●补。
《解构德隆》读后感(一):德隆——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缩影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历了25年的风风雨雨,同样中国民营企业也沐浴其中,回顾以往,民营企业的成长总是不断地遭遇“这样”“那样”的非议。认真反思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德隆是一个缩影,这绝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需求,而是同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一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解构德隆》读后感(二):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赚钱才是硬道理。
有关键情节透露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
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里发表。
如果评论涉及电影和小说的结局和关键情节,请勾选“有关键情节透露”。豆瓣将显示提示,以免没有看过的
《解构德隆》读后感(三):德隆的教训
20多年来,中国有不少成功企业,但相比之下,失败者更多。让人感到可惜的是,德隆这样一个曾被国人引以为豪的优秀企业,现在也进入了失败企业的案例库。前些年,我在系统研究了中国企业的失败后,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十大陷阱,包括:造名陷阱、做大陷阱、多元化陷阱、多地化陷阱、负债陷阱、两权分离陷阱、国际化陷阱、资本运营陷阱等等。
一个企业掉进上述任何一个陷阱,就很难逃生。而德隆则几乎同时掉进了上述大部分陷阱,失败就在所难免。
《解构德隆》读后感(四):读德隆,相当于读半本中国企业史
呵呵,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吴老师晓波说的。我就是听了这句话找了“解构德隆”和“俘获者”两本关于德隆的书来看。
上面pansin兄(咦,为什么我一定会在下面:))主要还是以关注德隆为中心在评论,我的着眼点不太一样,如标题,我关心的是中国企业史。就是说,中国公司与社会运行的架构和相互的利益关系。
从这点上来说,这本书做得是不够的。本书假定你已经对社会(尤其是资本社会)有了了解,能看得懂他在说什么,以及可以从一些看似枯燥的细节中领悟到东西。
但是我不行,(我臆想读这本书的大部分读者也不行)所以我能从书中了解到的仅仅是一堆事实。所幸它毕竟告诉了我很多事实,那我至少可以根据现象提得出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算白读。
和pansin兄一样,我对书后两章“德隆败因\德隆启示”保留意见。
《解构德隆》读后感(五):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之出水才见两腿泥
我刚刚拿到这本书,基本上序尚未着手来读。但是我还是提前写下我的想法吧。
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和企业史,太多的昙花一现的荣耀,而很多人为之,付出的是血和死亡的代价,真可谓人为财死。如果我们能从这些失败和死亡里面学习到些什么,那这些人也算没有白死了。
中国的民营企业是在夹缝里生存长大的,一些强人凭自己的勇狠和聪明站立于潮头,却以为这成功让他无所不能,忘记了战战兢兢的,对客观规律的敬畏。而中国几年一轮的宏观调控,可是多少英豪匍匐于地的绊马索啊。
至于官商关系,冯仑已经说的差不多了。不能太近,也无法太远。但是尽量少掺和坏事。在《赢在中国》的节目里,王利芬也说过了,目前在中国,已经是一个可以合法的致富的年代了。而通过贿赂等等灰色手段运作的,就如黑夜里穿过探照灯,或许一两次不会被照到,但是谁也难保证那天不被照到,常在河边走没有不湿鞋的,不湿鞋只是暂时的幸运,没有人能幸运一辈子。
我想人和企业一样,都是有生命的,要拒绝膨胀,健康的成长。那怕小了一点,慢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