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园丁集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27 03:13: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园丁集读后感摘抄

  《园丁集》是一本由(印)泰戈尔(Ragore.R.)著作,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页数: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园丁集》精选点评:

  ●雖然說他的詩讀多了也是一個調調 但語句真美啊 讀下去會心境平和安寧

  ●从未见过如此完整的情感描写,第一次读到这样对那个难捉摸的世界的洞见。

  ●我真的不是这个封面!是个女人。

  ●I have finally finished it. This is turely a masterpiece. Every sentence is so beautiful to make you obsessed. You just should read it thousands of times carefully.

  ●其实读的不是这个版 书不在手头。。。最爱的诗

  ●中学生必读科目

  ●泰戈尔所有书里,最爱园丁集

  ●对于文化人来说,一句 我爱你 可以翻来覆去让文字开出七色花来。

  ●民国时期的新月派诗人的老师就是泰戈尔吧

  ●呃……除了几句话之外都不喜欢

  《园丁集》读后感(一):边看边写

  很优美的诗,不仅仅是词句,而是它的意境!

  感觉诗人很全面,有许多诗是从女性的思维写的,开始的时候甚至有些不适应!

  有青春的无悔,迷茫,奔波。。。

  淡淡的。。。

  Tagore果真是百年难得的诗人。

  《园丁集》读后感(二):像水一样流动的诗句

  泰戈尔的诗句就像一条清澈见底的缓缓流动的溪流,诗句自由、灵动、明亮,充满了生机。慢慢读来,给人一种清水流淌过全身的感觉。他的诗句,相比于朗诵,我倒觉得更适合用唱的方式,因为他的诗句的结尾部分很喜欢用相同的句子或者句式相似的句子,就像是歌曲的副歌。

  整部《园丁集》主要都是围绕爱情展开的,前半部分展现了爱情的甜蜜,年轻的爱人面对爱情时,内心的“震颤”(他很喜欢这个词),相当真实的表现出爱情该有的模样。后半部分则表现出爱情中的背叛、痛苦、困惑,以及对爱情的渴望。用最轻柔美丽的语句,展现爱情最真实的样子。

  不太喜欢个别信达雅的翻译,我倒觉得英文版本的那种朴实反而更真实。也许英文也不是最好的,可是我不懂孟加拉语。

  《园丁集》读后感(三):深受伟大的古圣人迦比尔影响的泰戈尔

  迦比尔(Kabir,也译为卡比尔,1398-1518),伟大的古代印度诗人、圣人和古鲁、印度最有名的圣者之一,他活了120岁。有关他生平的记载很少,但许多有关他的传说却流传至今。在印度,迦比尔也许是一个被人引用最多的作家,被尊崇为北印度语的诗歌之父。迦比尔的追随者非常之多,形成了庞大的迦比尔教派,也称作圣道。迦比尔共有两千多首诗歌和一千五百首对句传世,他的诗被人们广为传唱,以至世代相传,流传至今。他的诗中在当时已有提到sahajayoga。我们通过迦比尔的可以认识一个伟大诗人的灵魂。迦比尔的诗作多是印度诗哲泰戈尔由孟加拉语英译而成,泰戈尔本人的宗教、哲学思想和诗歌创作就深受迦比尔的影响。

  迦比尔从未上过学,长大以后,师从当时一个著名的开悟者拉马南达(Swami Ramananda),拜师经过很具有传奇色彩。迦比尔跟随导师多年,了解了印度教和苏菲神秘主义思想。在他悟道以后,他依然过着世俗的生活,依然靠织布维生。在他织布的时候,把布拿到市场上去卖的时候,他就在心中编他的诗歌,然后把它们唱出来。人们围在他的四周,聆听他唱歌、讲道。 迦比尔抨击当时宗教的陈腐教条和仪式,反对修行者禁欲苦修,他没有受经文教条的约束,致力于倡导一种新的宗教——真正的爱的宗教、心的宗教。他提出:“没有爱的宗教就是异端。”迦比尔将高度的灵性融入了普通的生活,他在日常生活中兴高采烈地唱出了他的神圣的爱的歌曲。他赞美家庭和日常生活的价值,因为它们为爱和解脱提供了机会。他从不引经据典,而是道出他的所见和体悟。迦比尔诗歌中最大的主题就是试图道出“不可道之道”,在他的诗歌中,宇宙就是至高神梵天所创造的一个永恒的爱和喜悦的游戏。人们可以通过聆听内心,在冥想中体验到至福、光明和上天的音乐,进入灵魂与神在永恒的爱的海洋中合一的境界。迦比尔努力试图向人们指出神的所在,以及通往神的道路。

  迦比尔指明,不论是印度教徒还是穆斯林,他们都是在崇拜同一个神,只是神的名称不同而已。在迦比尔看来,神无需远求,因为他无处不在,只等你去发现。他要求人们放弃外在的仪式和苦行,去寻找更为内在的和灵性的东西。他向人们展现了通往与神合一的内心之路:在心中找到神,在爱中与神合一。迦比尔教导人们要认识自我或灵魂——它正是神在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展现。这样的认知会导致开悟,并从幻境中解脱。迦比尔对印度宗教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锡克教的创教者那纳克(Nanak)继承了迦比尔,创立了融合印度教对神的奉爱以及伊斯兰教上帝无形论于一身的锡克教。锡克教的圣经《圣典》中就收录了500首迦比尔的诗歌。

  改造你的心,

  对自己的心说教。

  假如这颗心你能驾驭自如,

  那么整个世界将步着你的后尘。 ---Kabir

  我击鼓宣告世人,

  你们把呼吸浪费掉了;

  同样的呼吸可以买到内在的境界。 ---Kabir    

  至上的我就住在您的隔壁。

  醒来吧!醒来吧!我的心啊, 醒来吧! ---KABIR

  更多内容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095880100f7er.html

  《园丁集》读后感(四):我眼中的泰戈尔

  泰戈尔是我大一大二最喜欢的外国诗人。那时候想读点英文诗,查了点资料说泰戈尔是一座桥,先读他和纪伯伦的作品然后再去读叶芝,惠特曼,拜伦,莎士比亚等更纯正点的英文诗会比较方便。因为他的诗作相对浅显易懂些。可能正因如此吧,泰戈尔的作品就比较受中学教育者推崇,我的初中语文课本里就有赫然一首《新月集》里的散文诗:《七色花》。

  但我觉得泰戈尔的那首小诗真的很一般,可能是教育部门没选好吧。真正开始接触泰戈尔是在大一,图书馆里一本《园丁集》才让我读出了泰翁真正的的魅力。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基本读完了他全集里所有的诗和剧本。总体感觉如下:他的《园丁集》是可以和李白的民歌作品媲美的青春恋歌。《吉檀嘉利》是和和屈原的《九歌》类似的神之颂歌。《新月集》把自身童年体验和对自己孩子的爱和思考写得唯美清新,并融入自身哲学。《采果集》是对权威抗争的体验。《飞鸟集》类似中国绝句或者日本俳句、川柳。

  泰戈尔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地位颇高。因为他在五四前后影响了一大批新诗的早期探索者。他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新月派的旗帜,而新月派是新诗坛影响最大的流派。郭沫若早期作品如《女神》也大多脱胎于泰戈尔的作品。其短诗也有冰心女士的《繁星》,《春水》学步。

  泰戈尔的诗先是用孟加拉语写就的。40多岁的时候自己翻译成的英文,然后在西方国家引起了轰动,成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进而唱遍全球。泰戈尔属于印度社会的贵族阶层,婆罗门种姓。从小受到良好的文艺教育。印度本就是英帝国的殖民地,加之少年时代有过一年半的英国留学经历,英语水平颇高。

  我觉得泰诗各种中文译作仅作参考即可,直接读英文版就好。有英语4级及以上的水平对着词典就可以了,读起来非常有节奏感。散散的英语的押韵也参差可见。泰诗的格律感多数还是内在情感和句法形式带来的,而不是英语文字本身。读起来就像李白的歌行——飞扬流丽但是没有汉语严格的平仄格律。

  也像李白,泰戈尔之高产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精简一下,上述提到的诗集里上好作品的比例十里挑一。与李白全集里上好作品的比例类似。李白青年时代不少诗作有民歌风味也有六朝金粉的宫体余韵;泰戈尔继承并发扬了印度教和印度诗的艳情传统。《情人的礼物》《园丁集》为这种类型的代表(印度药叉女和细密画类似的风味)。我18-20岁间对这种风格很是感冒。

  据说泰戈尔在印度的地位不亚于李白在中国,并且泰诗在印度享有史诗地位。但实际上泰戈尔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史诗作品。我在巴基斯坦工作期间向巴国的同事多方打问,但他们对泰戈尔的评价并不高,说出的却是我没听说过的阿拉伯语诗人。想来可能是印巴战争以及种种对立,泰戈尔作为印度的国歌作者以及印度的骄傲在巴基斯坦的受到淡化和封杀吧,亦或印度教(婆罗门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龃龉导致的接受问题。而印度的流行文化特别是同为穆斯林的阿米尔汗的电影及相关作品则在巴基斯坦畅行无阻,风靡而轰动。或者说他们并不是不对泰戈尔感冒而是对所有诗歌都不怎么感兴趣,泰戈尔只是提不起兴趣的诗人之一吧,笑。

  泰戈尔和李白出身上也有一点很相似。那就是都是富商大家族。李白排行十二,泰戈尔也有好几个哥哥。可惜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泰戈尔家族就相对政治地位更高些。李白和泰戈尔早期能够写出清新自然如梦如幻的童话诗篇显然和基本不用操心世俗生活,有所依恃的家族背景是分不开的。

  说回二者早期作品的艳情味儿,其实这种味道在莎剧,红楼梦,浮士德,甚至楚辞中也都或隐或显的存在着。但很明显,李白的《宫中行乐词》,《杨叛儿》,《清平调》等和《玉台新咏》中的淫词艳曲区别是很大的。《红楼梦》也同《肉蒲团》,《金瓶梅》的审美意趣大相径庭。同理推之于泰戈尔,背后都是真诚和自然,更重要的,是人之为人的神圣和庄严。这也是创作者小大之辩的根源。

  中后期泰翁的神性越来越多的反映在作品中。《吉檀迦利》是其中的代表。但更早在《新月集》中那种虔诚和悲悯就已经隐约可见了。我之前在纪录片《屈原》的剧评中提到过读《新月集》读哭了的事,具体是大二暑假前在图书馆一楼的大厅里读完之后,那种清新和童真的梦幻感尚未散去之时,忽然在另一篇文章中读到新月集的小主人公,泰戈尔的那个孩子已经夭折了。唯美和虔诚掩藏了悲悼,泰戈尔当时该经受有多大的苦痛?一支利剑射入心中,鼻子像被人打了一拳,酸涩腥咸。糟糕,又要丢人了——仰头瞪着天花板抑制着自己不要哭出来,但马上泪水就夺眶而出了,于是赶紧伏在桌子上,抱头抽泣。好一阵才缓过劲儿来。心里骂道:泰戈尔,真有你的!(周国平的《妞妞》相对而言该是怎样的卖惨?十万八千里)

  可以这么说,我的英语四六级都是靠着泰戈尔的英文诗维系着的阅读兴趣撑过来的。自从入了工科之门并断了出国留学的念头之后,我学习英语的动力就不复存在了。如果没有泰戈尔,我之前还行的英语基础和对另一个语言世界的兴趣就慢慢荒废,慢慢湮灭了。四六级之后,出国工作之前,也是泰戈尔的英文诗,让我暂时用不到英语的时候不断维系学习动力和语言兴趣。泰戈尔是一座桥,果然。

  鉴于泰戈尔翁丰富的风格和绵长的创作生涯,他的作品是可以读一辈子的。阶段性的对泰戈尔翁的感想如上,最后,愿诗心不死,诚者永生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园丁集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