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饮茶》是一本由杨绛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5,页数: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将饮茶》精选点评:
●第一次看的时候,好像云里雾里,不知什么意思。到后来渐渐懂了,却是在无数感慨之后。
●感受那一代大知识分子的睿智温情
●看似平淡,实则真挚动人
●意外淘到的旧书,意外的清闲,意外的深重。
●【1992年2月第1版,1992年11月第3次印刷。印数:40001—70000 册】校定本 2019.5.22 夜,购于孔夫子旧书网,价31.00元。原定价3.45元。 2019.5.24 下午,寄自上海闵行区。挂号印刷品,包邮。 旧痕迹:李X(蓝色钢笔字迹) 2020.1.19~2020.3.6 晚,阅毕。
●哪堪雨天半日闲...看到熟悉不熟悉的乡语就开心~
●文笔好,作者亦可敬可佩
●描写她的父亲和文革期间的故事比较好看,窥探了那个年代洪流下的诸多人心向背
●朴实的文字
●其实对于这场事体,杨绛的叙述是一种,额外的对照是另一种。信息时代,所有消息都呈现多元并立,拆神坛,破迷信。好,也不一定全令人开心。
《将饮茶》读后感(一):旧作结集吗?
老太太的散文几乎都看过。非常喜欢她写父亲和姑妈的,比写钱先生更好。
一个传统文化主导、但是又留学英伦的女儿对父亲的爱、敬、亲,甚至崇拜;一个49年前中国式大家庭中女孩子眼中有点古怪的独身的姑妈——在以前读过的文章里,杨荫榆不算正面角色。
一个宽容、睿智、细腻、平和的江南女子眼中的旧式家庭——那是不是最理想、最完美的传统家庭呢?
我所看到的书中,没有哪一本写得有这么真切。
关心的问题时,这本书市旧作结集,还是新作问世?
《将饮茶》读后感(二):清风一般
杨绛先生的文字,就像她清烁的风骨一样,简单而深刻。虽然岁月给她的生命浇筑了太多的痛楚,但是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她的坚韧。
一个人,就像树木一样,过强易折,带着几分坚韧,生命便会呈现别样的精彩。
如果说,一个伟大的男人背后,需要一个女人的支撑,杨绛先生便比伟大更要伟大半分。她的文字带着民国风,悄然的在字里行间弥漫,有时候很调皮,有时候却又很正经,但是她写的一本正经的文字,反而能够让人读出几分幽默感,在经历了漫长的苦难岁月之后,仍旧保持这样的心态,着实不容易。
《将饮茶》读后感(三):随便记
几个篇章 《回忆我的父亲》 女孩子读书不要太多了,另父母的爱难以揣摩。 《回忆我的姑母》 ①姑母住在哥哥家像住在自己家,突然想到s的妹妹。 ②我越看越觉得自己像二姑母,莫知莫觉。 ③女人在没有了婚姻之后是很会兴风作浪的,你不知道她能翻出什么花,即使当过校长即使留洋风光,美满健全的家庭至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关键。 《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与金边)》 多么痛苦的经历再重述出来,是云淡风轻但还是会惊异,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把卫生间打扫成偷闲的休息室,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把煤渣自嘲成巧克力。现在看看,人生真是疾苦,我的悲伤是小巫了。她能把乌云后面的金边拿出来一遍又一遍的感恩,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拥抱生活?! 《隐身衣》 至于这里,我想说,品味世态炎凉人生疾苦我一直觉得有趣,但又想到s说你得不到才会被鼓励,比如 人民日报 总说 珍惜眼前景,我想一想这算是悲哀?!还是庆幸?!我该是后者,反正极致体验。
《将饮茶》读后感(四):回忆父亲和钟书
《将饮茶》是杨绛先生散文集,回忆了父亲,姑母,钱钟书先生和《围城》,以及文革时期的陪批斗。
回忆起父亲,既严肃又亲切,杨绛先生的父亲杨荫杭是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留过洋,为人刚正不阿,父亲是一家之长,很严肃的,但是当孩子们做稀奇古怪的吃食,父亲总是持不批评的态度,当孩子们请求意见时,父亲也会认真分析给出方案,有时候甚至会给个面子尝一尝孩子们的小发明。回忆起父亲母亲的婚姻爱情,总是很温暖,两人相识相知,患难与共四十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父亲不得不舍下母亲的棺木,到别处逃生,分离分别总是痛苦的,为了以后能找到母亲的棺木,父亲在所有能写字的地方都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夫妻情深,在动乱的时代总是格外艰辛。
“父亲周密地安葬了我母亲,我们儿女却是漫不经心”。回忆起钱钟书先生,钱钟书小时候也是在大家族长大,童年时跟随伯父读了不少书,对数学却没有兴趣。钱钟书先生的“痴”体现在很多方面,爱猫护猫,又常和岳父说笑,被岳父问
“钟书常那么高兴吗?”回忆起文革的日子,杨绛先生讲述了自己是小人物,陪着批斗的遭遇,但是管中窥豹,当时知识分子的境遇是现在的我不敢想象的。
《将饮茶》读后感(五):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曾记否,广州起义前三天,敢死队员林觉民留给妻子最后一封信,里面写到:“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其吾先死也,毋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三日后,林觉民在掩护同志撤退的途中被捕,旋即遇害,留下孤儿寡母。
《将饮茶》中,杨绛回忆起母亲和父亲某次说笑的情景。“他们的话不知是怎么引起的,我只听见母亲说:‘我死在你头里。’父亲说;‘我死在你头里。’我母亲后来想了一想,当仁不让说:‘还是让你死在我头里吧,我先死了,你怎么办呢。’当时他们好像两人说定就可以算数的;我在一旁听着也漠然无动,好像那还是很遥远的事。”
后来呢?后来杨绛的父亲在战乱中埋葬了自己的爱妻。
再后来,杨绛和钱钟书结婚留学,诞下一女,小名圆圆,三口之家团圆和美,亦亲亦友。学满归国时,苏沪一带已然沦陷,生灵涂炭,不家不国。钱钟书挽袖持家,杨绛勉力帮补,尚能苟且。是夜,钱钟书一时书生感触,冷不丁对杨绛发愿:“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杨绛默不作语,心中丝丝波澜。
若干年后,月缺花残,三人余一。杨绛才在《我们仨》的书页中写下几行字:“现在我们仨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一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大爱无言,非不爱也,言不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