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儒的话》是一本由[日] 芥川龙之介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6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侏儒的话》精选点评:
●慕名而去,乘兴而归。
●神作!
●"细砂般的,数不尽的星,有颗向我眨眼睛。 "
●如果每个中国人都读过这本书的话,历史会不会变得大不一样呢?毕竟,愚昧决定了人类的历史。
●年少时代的忧郁是对整个宇宙的骄傲。
●字字珠玑
●侏儒的话可以说是芥川的推特(语出四大奶)。
●芥川先生汉学功力之深厚,令人赞叹。当年见过辜鸿铭,游过北京城,又与夏目簌石等人交游。全书最精彩的当然莫过于“侏儒的祈愿”一节:“被这春酒所醉,诵此金缕之歌,只要如此美好日月相伴,平生之愿已足。”
●哎,散文随笔还是不如小说来的轻松自在。
●年少时代的忧郁是对整个宇宙的骄傲。
《侏儒的话》读后感(一):罗生门
有幸读过作者的罗生门,惊讶于作者的文采,内容令我感到震撼。
当时越看越有瘾,透过作者的各种故事,却能感到一丝悲凉和孤独
地狱变让我震撼,河童自杀最后的遗书,让我泪流满面
去吧,去那世外桃源。
岩石林立,溪水清澈。
去那药草馥郁的山谷。
面对世俗的苟且,作者的诗文应是最好的慰藉吧!
《侏儒的话》读后感(二):谢谢楼上兄弟的点评
今天打算在卓越买本《趣味逻辑》的,反正要汇款,就多买几本了。想来想去,似乎只有芥川的书值得购买了。本来在网上当的电子版看的,很精彩,也很喜欢。突然觉得这么优秀的一位作者,如果不买他一本书,闻着书香阅读实在是一种遗憾。
我看得是老楼翻译的版本,的确精彩,虽然我没看过日文版,我也看不懂啦,不过确实觉得老楼翻译的非常精彩,有与作者直面的感觉。
谁知道,搜索了这个侏儒的话,结果都没找到老楼翻译的书,看来需要直接搜索老楼才行。
兄弟去也。
《侏儒的话》读后感(三):芥川龙之介
昨天买了本芥川龙之介的书。叫做《侏儒的话》。
没怎么注意去看里面的内容,单纯冲着这个作者去的。记得高中的时候看过芥川龙之介的一篇小短文。就此莫名喜欢这个日本作家。而他的英年早逝让我对其印象更为深刻。于是今天义无反顾地买下了这本《侏儒的话》。朋友不明白我为什么一反常态,好像十分冲动的样子。我说,要纪念他。曾批评朋友太形式主义,没想到自己也是。
当年那篇小短文,对我造成什么影响我说不上来。确确实实触动到我内心某个脆弱又阴暗的角落了。人生虚无缥缈。挣扎与堕落。抗争与妥协。积极与颓废。美好与丑陋。或许他想表达的主旨并没有这么多。可那篇文章就像是根其貌不扬的小火柴,划亮了当年那个小女孩的心灵。
逝者如斯。时隔多年,再读他的文字,依然是灵动飘逸,妙不可言。
http://anothershadow.bokee.com/5691794.html#comment
《侏儒的话》读后感(四):说“无常苦”
侏儒呓语里,芥川龙之介说了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人世的痛苦比地狱更甚一筹,不在痛苦的程度,而在不讲究法则。
他举例,饿鬼道的痛苦不过就是食物上燃着火,多加练习就有自信能抢到食物。人间就不同,无法吃到食物的方式多种多样,能够吃到食物的理由也始料不及。
这便是佛家说的“无常苦”。
世间事,缘起缘灭没有一定之规。哪怕你按照同样的方式做事儿,今天成功了,明天却失败。做了十足准备,却绊倒在一颗不可抗的小石子上;应付了事,却成功得不知所以然。每件事情都像在冒险,每个结果都是半随机。全然随机反倒让人松口气,放弃努力、相信宿命就完了。偏偏这个人间实验室,一半是宿命,一半是自由意志,简直是最糟糕的组合条件。
出家人生活看似清苦,却最接近“有常”。清晨即起,洒扫庭除。早课做功,清茶淡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要克服的难题变化不大,不像俗世里朝九晚五却总有新课题。
稳坐蒲团上,练习就能做到。稳坐浮生里,却谁也不敢说有这个自信。我家附近寺庙山门的对联说“善持世事便是修行”,小时候以为太世俗,现在看来“善持”二字大不易。
学习和手艺最接近有常的修行生活。投入很多的时间来学习,总会有个还不错的结果。(像《独自在夜晚的海边》里金敏喜的角色说,学习最干净。)大部分的社会生活并非如此。所有无常的因素中,“他人”是无常之最。好人,坏人,性格不对付的人,立场相反的人。他人是地狱,你也是其他人的地狱。
无常是恒久的规律。但是现代版本的无常变本加厉。新形式的生产方法、赚钱方式、社交形态,都让混沌和熵成倍增长。
内心纤细敏感的人,对“无常苦”感知更强烈,带来的心理损耗也尤其多。这时候,需要一些“钝感力”来应付现代生活。反之对于那些更具“现代精神”的人来说,则意味着源源不断的新奇和冒险。
芥川对人性阴暗的洞察越幽微入里,对无常苦的体验也越敏锐深刻。他的绝笔书中将这一选择归为对未来模模糊糊的“不安”。一般来说,谁会为了不安就自选死路呢?但是对芥川来说,“不安”来自难以忍受的无常。不知需要多么英勇或者麻木的内心,才足以抵抗这种不安的预感。
《侏儒的话》读后感(五):人性的黑洞
芥川先生当然是天才,【罗生门】成稿时他才年仅23岁。
与日本大多数作家相似,他也选择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35岁,他就与这个世界挥手作别,他短暂的一生也可谓著作颇丰,不但写小说,其他涉猎也较广,还在29岁时游历中国,因这段经历写成的【中国游记】也十分有趣。
而就是这样一位大师,却选择了死亡,如樱花般,刹那绚烂到极致,继而迅速萎谢,这让人徒生一股忧郁,我喜欢芥川,大概在于其对人性的直言不讳,他对现实比较绝望,却比太宰治更加博学,在【侏儒的话】中,他谈到了许多对艺术和人生的看法,一个个的小段子,简直适合放在微博上彰显自己的犀利,那些话,西方有个叫毛姆的家伙也说过,刻薄而洞察深刻,那本书叫【作家笔记】。
他绝望地说——“人生比地狱还地狱”,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哀痛,我不敢说的话,芥川先生说了出来,那时,他浑身病痛交加。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生本就是虚无之事,我羡慕那些美化人生的人,他们沉溺于一花一叶的美好,浑身都展现出向日葵般的朝气,而我却只是抱着一堆书陷入想不明白的痛苦之中。
他在【文艺的,过于文艺的】一书中又称“我相信,在任何社会组织下,我们人类的痛苦也是难以解救的。”他持有十足的悲观论调,定是时不时生出避世之感,他也不敢坦然面对感情,他说三十岁之后他不想再陷入对恋情的狂热之中。
在那个年代,日本既吸收了西方文化又承受着古中国文化的熏陶,芥川对中国古典文学及西方基督教文化都有深刻的了解,正是在这种宏达命题的交流中,他更看出未来的萧索与绝望,选择在一切全部崩塌之前赶紧离开。
一个作家的使命根本不值得被美化,伍迪艾伦说他从未觉得这是什么神圣高尚的职业,芥川在【地狱变】中说:“也许,要完成伟大的作品,要将灵魂出卖给恶魔。”这是一条痛苦万分的血路,悬崖深渊,会被人性的黑洞吸入遥远外太空,如牧羊人般流放亿万年,那其中的孤独难以言说。
而有些人,一生都在思考如何与那些伟大的灵魂齐名,如何变成天才,如何名垂千史……写作不是嗑药,更不是镇痛剂,它有时是个低劣的赚钱工具,有时又是小孩子手里匡匡响的玩具,当你真切意识到,在人性面前,所有语言都苍白无力,你也不想再追究能否出名谋利,你才能更加坦然的迎向“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