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信任论》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17 04:43: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信任论》读后感精选

  《信任论》是一本由郑也夫著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信任论》精选点评:

  ●以最原本的基础来思考信任

  ●思想的念头像河流的源头

  ●前半部很好,后面有点虎头蛇尾。杀熟这个问题感觉没有讲透,似乎和政治运动中互相揭发不是一个事。传销应该是更好的例子,但是没有讲透。

  ●理论性的书,啃了一个多月,总算读完了;总体来说,对我来说难度偏大,勉强理解了60%左右吧。总体来说,值得反复去读去思考。记得三种利他类型:亲族选择、互惠、群体选择;文化为了保持群体内部的利他性能够占据上风,而不断与自私的本性作斗争。后面篇章有一些针对科举制度、科学、学历等的论述也值得一读…

  ●牛逼,大开眼界

  ●有不少洞见,内容也很“丰富”,但校对很不认真,话题多次走偏。

  ●老是信任不了别人,需要学习。

  ●敢言

  ●首先是信任,然后是一报还一报。

  ●信任在全知和无知之间。

  《信任论》读后感(一):非常值得阅读的书

  我听过信任论这门课,书出来后看过不知道几遍了。因为其论题之多样,所以开阔了视野,引发了对许多问题探究的兴趣。非常难得的一本好书。其中生物社会学的视角很有启发性。

  我听过信任论这门课,书出来后看过不知道几遍了。因为其论题之多样,所以开阔了视野,引发了对许多问题探究的兴趣。非常难得的一本好书。其中生物社会学的视角很有启发性。

  《信任论》读后感(二):走向杀熟之路是宿命吗

  最后一章”走向杀熟之路“看完,想着近些日卷土重来,甚嚣尘上的”党性与人性“的争论,有的只是深深的悲凉之感。

  ”在思想改造运动中,当党性自觉不自觉地诱导大范围的“杀熟”时,社会赖以存在的最基础的信任结构开始瓦解。“

  ”单位“在社会基层组织中慢慢地造就着不信任。思想改造运动胁迫的相互揭发则迅猛地败坏了熟人中的信任。”

  一个健忘的人才会长寿,警醒的必会夭折。在中国,我们一定可以找出它的生物学基础来,我坚信同时悲哀着。找一稚气的女童来,读读最后一章中的词句,那声音由近而远,由远而近。我必会看见重重叠叠,扭曲亢奋的脸。

  今夜无梦挺好,睡得踏实些。

  《信任论》读后感(三):深受启迪

  作者郑也夫从人性的信任到社会各个方面进行探讨信任结构。 生物学家提出了三种利他:亲族利他,互惠利他,群体利他。亲族利他情况更多的是人的本能。互惠利他可能是一群动物中或两种动物长期交往过程中建立。群体利他是文化力量导致此种利他存活。 货币信任:货币是一种系统信任,金融危机是一种信任的危机,对经济与社会的信任危机。与传统的人际信任不同的是,系统太庞大,个人无从理解,只好盲目从众。专家系统:科学、学历同行评议,三位一体构成了专家系统的信任基础。 作者将信任划分为人格信任和系统信任,前者强调对个人的信任,一般基于血缘、地缘等传统要素,后者则体现为一种陌生人信任模式的构建,是对匿名者组成的制度系统的信任,主要包括货币和专家两大系统。在个人来说信任基础是:简化思想是信任理论的最重要的基础。这本书真是压缩饼干。。。。。回味无群啊。

  《信任论》读后感(四):为什么中国人老爱窝里斗?

  人性是自利的,那么人际间的"信任危机"怎么解决?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机缘的不同,

  中国人选择“进入你的家庭”--血缘契约!

  西方人选择“写入你的合同”--法律契约!

  这就造成了今日中西方的差异!

  为什么中国人老爱窝里斗?

  正是因为“信任”的缺失,大家互相猜疑,内耗自残。

  《信任论》读后感(五):论信任

  几乎没有一种关系是建立在对他人完全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信任也不是建立在对他人完全了解的基础之上。信任他人总是存在风险的。但人不能因为冒风险就不能不相信,个人必须通过相信他人来在社会中生存。

  信任是一种态度,即相信某人的行为或周围的秩序符合自己的愿望。一个人对某件事的发生具有信任是指:他期待这件事的出现,并且相应的采取一种行为来推动结果的发生。

  一个人对你而言有三种情况,即他或她是你的亲人、熟人、陌生人。人们不愿相信陌生人,愿意相信熟人和亲人。针对陌生人,人们会选择相信专家、权威或声誉好的人,比如医生、律师、学者。

  信任关系具有下述三种性质:一、时间差与不对称性。行动总是在诺言、预期之后出现;二、不确定性:对方的话不一定兑现;三、因为没有足够的客观根据,信任属于主观的倾向和愿望。

  人类不仅需要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更需要被他人承认;只有人类才会追求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毫无用途的东西。为了寻求他人的认可,人们会牺牲自己的时间,牺牲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

  人类行为的十三种动因:感官的刺激、追求财富、美好的记忆、和睦的关系、良好的声誉、权力的渴望、虔敬的心情、行善的乐趣、作恶的快感、想象的快乐、期待的心情、交往的快乐、减除痛苦。

  人的本性中导致战争的三个原因:竞争关系、不信任感、荣誉感。关于第三个原因,为了琐事,一个字、一个微笑、一个意见不同及其他任何蔑视的因素,人都可能使用暴力。人的行为可能是理性的,或者是遵从习俗的、追求感官享受的、听从他人要求的、或是追求浪漫的、爱幻想的。

  习俗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起源于人类为满足需求所作行为的努力。人开始于行为而不是思想,这些行为与理性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它开始于无计划。马克思•韦伯说:习俗意指一种独特的一致性行动,这种行动被不断重复的原因仅仅在于,人们由于不假思索的模仿而习惯了它。

  信任不是理性。信任处在无知和无知之间。信任处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

  信任是简化复杂的进化策略。货币是一种信任,他简化了人的物物交换。声誉是一种简化,他使人相信陌生人。声誉能够提供信任的线索,声誉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机构的浓缩的历史。好的名声是人们对某人昔日荣光的记忆,恶名则是儿女们让其过去的劣迹一直追逐他。好的名声帮助一个经纪人减少交易成本,克服信息不足。建立声誉的方式:第一,口碑;第二,广告;第三,档案。

  一切权力都要具有合法性,否则将会遭到反抗。社会秩序形成的力量:强制、互惠、习俗。农村是熟人社会;城市是陌生人构成的社会,生活在陌生与匿名当中。古代社会的信任:通过乡绅举荐、商会交流、同乡会沟通。

  杀熟与杀生。杀熟的生物学依据:鱼类对同类远比对异类更容易发生攻击行为。所有的社会动物都是“社会地位的追求者”,两个动物在阶级次序中越接近,紧张度就越高,所以杀熟。举报也揭发也是杀熟行为。杀生:即欺骗陌生人,所以陌生人只能通过寻求权威、声誉好的人来寻求欺骗。

  攻击行为:攻击具有积极功能的前提:即攻击是适度的,非致命的。攻击大多数是仪式性的,强者的目的是威胁吓跑对手,弱者能认知到自己的处境,及时撤退。

  欺骗转移:当一个人受骗之后可能学会欺骗他人。人们会通过欺骗他人以找回自己在先前受骗中产生的损失。

  (声明:本文不是书摘,添加了少许个人的认知,忽略掉了很多书中不感兴趣的内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信任论》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