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日记》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4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清华园日记》精选点评:
●老人家年青的时候很可爱啊!但文字中也透露了他对人生的迷茫,婚姻的不幸和对家庭的冷漠都有线路,后来和儿子十几年的矛盾也就不难理解了!另外看到的就是买书看书,夜以继日的学习,可见谁的成功都不是偶然。
●我好喜欢季羡林哦
●倒也没有所谓“原来他们也这样”的感慨,实际上的确如前一阵子所读,季羡林还是踏踏实实地做了很多的功夫的,只是截取“打牌”没有意义,德文原版“一晨五十页”往往也是常态。读到33年初,关内战事严峻,人家也在考前刷书。。。
●我的原则仍然是只讲实话,不说谎言。我想遵守古希腊人的格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不想遵守中国古代一些人的“为尊者讳”的办法自欺欺人。
●还能说什么呢,我的现在好像是我未来遥远的过去。那时候的学生个个英气逼人,又谦逊而勤恳地读着书。这两天我想到季羡林先生和钱钟书先生,我后悔我浪费的时日,我心疼同代的中国人,我就是想好好读书,读古代的中文书,和那些最好的外文书。终于选完课了,下学期开始,我终于可以不为我不爱的老师写作业了。我想为过去的,逝去的,那些人,写作业。
●挺好玩的。看到写了好多次「大刷」不知道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是翘课。。。看女篮就是去看大腿这事说了好多次,我觉得毕竟是不对的。不过正如在后记中季老自己所说,他无意当圣人,故对当时的日记也不做删节。这样的真实何尝不是一种魅力。
●看人家的日记总觉得自己在偷窥...印象最深的竟然是那两个快溺水还用英文喊救命的中国人。
●读季老的日记,才发现人家闲时都是在读各类外国原版,想想咱们的流水账(๑‾ ꇴ ‾๑)
●有一种人可形容为 妙
●在这种日子 看这种书 是不是也算挺特别的 P287,亦是2月13日,亦是除夕:“我觉得回忆是粉红色的网,从里面晒出来的东西,都带色香气。没有回忆,人便不能活下去,对年的回忆尤其美丽。”话说我也写日记吧 从今天开始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一):咦,季老年轻的时候也这样啊!
可能是从小所受的那一种伟大人物总是高大全的教育的毒害,意识里总是给伟大的人物高高地摆在神堂上。看此书的时候,心里最常说的是:咦,季老年轻的时候也这样啊!可是伟大者仍旧是伟大的,这些琐事并不妨碍他的伟大,反而令人感受到一种亲近。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二):做不了圣人就做自己
出版的时候,编辑问季先生要不要修饰一下,意思是有些内容确实是少年荒唐和不符合大师形象,但季先生说不改,一字不改,他说自己七十年里做不了圣人,干嘛要在自己的日记里还装成圣人模样。年轻的时候做的什么事情有什么不敢展示的,老了还要为自己年轻的时候掩饰,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负责任。内容其实很琐碎也很平淡,但很有趣。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三):迷茫的青年季羡林
每个人的青年时期大概都是迷茫和不安的吧,季羡林先生几乎无时无刻都在诉说着他那时候的彷徨、不安,但是恰恰是大师的迷茫安慰了我们,每个人其实都一样。而不一样的分水岭几乎在于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写作的坚持,两年多的日记中,几乎每天都在读书、翻译、写作,虽然在这些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坚持下来的季羡林成了我们现在认识的季羡林。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四):圈钱的一版
辽宁美术出版社,听名号,料想也是用这册书来圈钱而已。
书的排版就有问题,脚注竟然是像附录一样附在书的最末。
这册书除了季老的清华日记,还集成了季老的自传、年谱、译著目录,真个像极了小时候红白机上常见的99合1的卡带,不是圈钱又是什么呢?
除此之外,大量不必要的、不清晰的插图,是为了刻意突出出版社名字中的“美术”二字吗?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五):大师的青葱岁月
下雨的休息日特别适合看书,今天看了季老的《清华园日记》,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他大学时期的方方面面,真情流露,年少轻狂,年轻的他讨厌考试,抱怨教授,还有很多“爱好”,看的过程中感觉原来大师也有这样的时候[捂脸],另外一方面,读完更多的是触动,大师之所以是大师,我想可能和季老的勤学有很大关系,他在大学期间,最大的喜好是买书,各种买买买,然后是读书,尤喜欢读德国诗,然后是写文章、翻译、逛图书馆,还写日记[嘿哈]。
虽然是一本日记流水账,我却佩服他敢于公开的勇气,就如季老说:“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深以为然[嘿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