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鞭》是一本由冯骥才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鞭》精选点评:
●私以为冯骥才才是大家 随便写点什么都是举重若轻
●民俗风武侠,放下辫子拿起枪,一样是侠。
●“祖宗的东西再好,改割的时候就得割。”
●前面很精彩,以为会有一个英雄迟暮式的悲壮结尾,结果突然升华让人感觉猝不及防。
●思变,不守着老本,什么东西都可能过时,保留住自身的优势,不断的发扬,发大。
●时间上算是“怪世奇谈”最早的一部,反倒最开明,往后则趋向保守中庸。
●"戴爷给你换个左眼!"
●一条辫子引得故事一波多折,也暗含了太多隐喻。
●“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我把-鞭-剪了,-神-却留着。这便是,不论怎么办也难不死我们;不论嘛新玩意儿,都能玩到家,决不尿给别人。”
●那天津味儿啊~真足啊! 几个人把几种人写得活生生的,真是厉害。有能耐的不自知,没能耐的爱装逼。还有爆棚的爱国主义。 那个,生发的妙方是啥?
《神鞭》读后感(一):男儿一以贯之 牛人无处不牛
严格意义上说,并没有读过这本书。但是看了故事情节,历历在目。
小时候住在我家前面楼的一个孩子,是我们那个年级段的标杆人物。所有的老师、家长都会叫我们以他为榜样。他人也的确聪明,脑子活,比较自信。当时下了雨的体育课,老师就会叫他上讲台去讲故事。讲了一个礼拜的《神鞭傻二》,活灵活现,他也因了这一个礼拜,得名“故事大王”。
后来的他成为遥远的传说,据说在清华三次通过考试三次转系,从热力工程到医科到生物工程,毕业那年效仿校友胡锦涛,去援藏了。
一直觉得他讲的神鞭的故事有趣,今天在豆瓣看到才知道居然是冯骥才的文本,那自然是有味道。
十余载之下读之,和小时候的兴趣点全然不同。此刻看神鞭世家的故事,无非是看重他先是打抱不平,然后义和团、最后北伐军,皆为一时之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再就是他的家族从光头时代失去了护体神功,于是顺应时变,在留辫子的时代练成叱咤一时的辫子功,驱除鞑虏之后再次剃去头发,他又练成绝世神枪手,这虽然是小说家言,但是这种无处不牛的人的确处处存在着。
这就是十余载之下再看小时候读过的故事的新感悟。
《神鞭》读后感(二):他不是一个人,读《神鞭》
今天头皮上肿起一个包,仔细推敲,晚上顶着墙睡,一直顶呀,顶呀,终于顶出一个包。
许多年前,我有同学去当兵,野战军,写信回来说有人欺负我,等他回来,帮我报仇。这无非是做顺水人情,开空头支票。不过等他回来,在军中练就了硬气功,头破红砖,张飞吃豆芽一般,报仇没有,表演了好几回。光秃秃的头上没有大包,撞得红砖碎片飞溅。
这些都是现实中的头上功夫。
我小时候,印象深刻的功夫电影,就是《神鞭》、《鸳鸯腿》。《少林寺》,始终味道差点。
《鸳鸯腿》看完之后,同学互相见面都用一只腿在地上画圈。蓄势待发,仿佛一脚能踢碎一口牙。除了费鞋,与电影一模一样。
神鞭看完之后,没有人学,隐约的感觉,这里面有一种神秘主义的气息,让人说不出来,让人迷醉。
神鞭小说比电影更好。
憨厚无知小伙子得罪不服输的流氓。流氓一次一次的冲击,被小伙子一次一次的化解。
故事到巅峰处,突然回转,义和团惨败,好人挫折,坏人得了道。
天理昭彰,神鞭化为神枪,迎来最后的高潮。
神枪转身离去,留下传说供人回味。
京油子,卫嘴子。
四九城的油条专和戴红箍的老大妈蛋比。
卫嘴子凶狠,讲说更讲斗。小说描述的嘴斗充斥着天津风情,把这个故事包装得风味十足。
“在这城北估衣街上,甭说招他,谁敢多瞧他一眼?”
“今儿不刮西北风,怎么吹得夜壶直响。”
“嘿,傻巴,哪位没提裤子,把你露出来了?你也不找块不渗水的地,撒泡尿照照自己。这是嘛地界,你敢扎一头!”
玻璃花狂叫一声:“三爷活腻啦!”
“您这是嘛话,三爷!哥儿们我在城南,您在城北,城隔着人,不隔着义气。”
有人将小说上纲,扒开鸡蛋找出主题意义,我唯一能说的,这是一个好故事,如此。
《神鞭》读后感(三):神鞭之神
故事依旧发生在天津卫这块盛产能人的宝地上。
攀上枝头的“飞来凤”与混星子“玻璃花"的纠葛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傻二在皇会上驳了玻璃花的面子,被其记恨在心。玻璃花找人报复不成,反倒成全了傻二“神鞭”的威名。“神鞭”之名响彻天津卫并作为压制洋人的神传之物,也是在玻璃花找来东洋专抓小辫之人,与傻二比武之后传开。可以说,玻璃花在增大“神鞭”名气方面功不可没。当然,最后傻二下定决心剃成光头,苦练后终成神枪手,也是因为他的激将。且玻璃花一生起起伏伏,享过人上的富贵生活,也受过众人的百般冷眼,最终义气迎娶了飞来凤,也算是“传奇”的一生了。
冯老的语言是他文章的一大特色,这篇《神鞭》也不例外。从皇会谈起,直讲到北伐军现,各种民风民俗皆隐于细节之中。嬉笑怒骂间,皆带有天津卫的色彩,真是只能用大开眼界来形容。看完后总有种中国传统民间技艺真是当之无愧的瑰宝的感觉。
从文中最后对傻二“神鞭”的处置也不难看出,作者希望保留的,是传统的“神”,只要“神”还在一代代地传承,中华民族就永远自强自立,生生不息。
*********************
另外择取几段:
1.当下她站在飞来凤椅子后边,还在飞来凤身旁放一张茶几,摆好各类零食,像大宫丁家的糖堆儿、鼓楼张二的咸华生、赵家皮糖、查家蒸食等等(口水......好想穿越!)
2.戴奎一咧大嘴叉子,仰面狂笑。他光着膀子,这一笑满身疙瘩肉像活耗子那样上下直动。他长得人高面阔,猿背蜂腰,鹰鼻豹眼,宽宽一条橘黄色亮缎腰带上,别着一根柳木叉架、牛皮筋条的大弹弓子。(帅哥,约吗~)
3.北方查拳分十路。一路母子,二路行手,三路飞脚,四路升平,五路关东,六路埋伏,七路才是梅花。南拳分大小梅花拳,并非十分厉害。厉害的要数——刘拳,蔡李佛拳,洪佛拳,白眉拳,虎鹤双形拳......(后面还有九种拳...真是够了,索天响您老究竟是怎么记住的= =)
《神鞭》读后感(四):神鞭真神!
卖豆腐的傻巴有祖传的辫子神功,在一次神会上摆平了存心找事的混星子玻璃花,后来玻璃花找天津卫的各路奇人异士来为他拔撞,有玩弹弓的戴奎一,西市上砸砖头的王砍山,鸟市上拉硬弓的柳梆子,甚至还有祖师爷索天响,最终他们均铩羽而归,而傻二也因此声名鹊起,获得了“神鞭”的称号,后来,住在租界的东洋武士也来找傻二挑战,也战败而归。之后傻二娶了金子仙的女儿金菊花,她帮他护理辫子。转眼间到了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义和团,又称义和拳,或贬称为“拳匪”。义和团运动又称“庚子事变”,或被贬称为“拳乱”、“庚子拳乱”等,1900年7月1日,清军、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在天津激战。)在同乡人的劝说下,他深感应该用辫子功来保卫国家,“扶清灭洋”,于是他加入义和团,在曹福田手下作老师,当时团内迷信可以让神仙附体,便能刀枪不入,傻二也深信不疑,于是在天津卫的那场激战中,在洋枪洋炮下,义和团被打得溃不成军,傻二的辫子也因此断了一节。后来,大清灭亡,辫子便不能留了,此时玻璃花发迹,他用洋枪来吓唬傻二,傻二便逃离了天津,之后,当玻璃花再次见到傻二,便被傻二的枪法深深折服,因为傻二祖传的辫子神功在神而不在辫子,他“穷则变,变则通”,将辫子功转成了“神枪功”,傻二后来加入了北伐的队伍,人称“神枪手”。
从嘉庆到光绪,再到中华民国成立,再到北伐战争,小说篇幅小而时间跨度长,涉及不少标志性事件,如,光绪年间兴起的义和团运动,1900年义和团、清军和帝国主义在天津的激战、北伐战争等等。它讲的是神人傻二利用祖传功夫保卫国家,但又不拘泥于传统,敢于变通的故事,他将祖传功夫更新,使其更适合现代化。
读完小说有三点感触,其一小说透露出浓浓的爱国之情,无论是处在清朝还是中华民国时期,傻二都是保家卫国的赤膊上阵者,呼吁我们保家卫国须用实践来完成。其二,傻二真的的傻吗?有点吧,他曾经苦练祖传的辫子功,将辫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后来他变通,又将手枪练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或许只有这样的“傻人”才能够耐住寂寞,几十年如一日的苦练,只为了能将功夫练到家。其三,小说讲创新思想,背着祖宗怎么会走得动呢?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固然重要,但它必须是符合当下的,大清灭亡,辫子不让留了,硬留肯定不行,傻二便紧跟时代潮流,将辫子功换成了“手枪功”,可见其创新思想和非同一般的远见卓识。
第一次读冯骥才的小说,这篇小说里的天津方言让我记忆深刻,不愧是大作家,天津的语言、文化都如清泉般流淌在字里行间,滋润干枯的心灵。
《神鞭》读后感(五):重温《神鞭》
《神鞭》是作家兼画家冯骥才作品集《俗世奇人》中的一篇小说。自从问世以来,小说先后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借助声光电的演绎,以及媒体的传播,使得作品的影响力如虎添翼。多年前,我曾观看过同名电影,并阅读过配有精美插图的书籍。由于时间相隔久远,很多人物形象有些模糊,故事情节有些接连不上。如今重温这部小说,重新提取往日记忆,再次和熟悉而陌生的故事人物相遇,颇有一番感慨。
清末民初时期,卖炸豆腐的小贩傻二身怀绝技,但深藏不露。可是,从遇到大混混儿“玻璃花”开始,他不想为人所知的辫子功无法“久藏深闺无人识”,经过人们口口相传,他本人和神功誉满津门。起因在于“玻璃花”拦街逞凶,任人良言相劝,无动于衷。傻二打抱不平,一身正气,挺身而出用辫子教训了这个地痞流氓。于是结下梁子,“玻璃花”先后撺掇神弹弓戴奎一、武林领袖索天响以及东洋武士佐藤挑战傻二,结果都被傻二那宛如“神鞭”的辫子打得落花流水。此后,“神鞭”名声大振,甚至被视为珍宝,倍加呵护。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在同乡劝说之下,傻二加入义和团,攻打紫竹林租界。国人群情振奋,士气高涨,毕竟肉体凡胎抵挡不住枪炮的猛烈攻击,伤亡惨重。作战过程中,傻二的辫子也被洋人的枪子打成两截,这让他极为震惊,也极大挫伤了他的自信和自尊。由此他悟出神鞭再怎么厉害也抵挡不了洋枪洋炮,于是毅然剪去辫子,变“神鞭”为“神枪”,成为北伐队伍中的一名神枪手。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作者描写也颇为传神,而且这部小说揭示的道理发人深省。不管小说多么精彩,读者必须头脑清醒:这是对现实生活的虚构,不要以为生活中真的存在以辫子作为武器的神人。就像生活中未必发生过阿Q、祥林嫂、堂吉诃德那样的真人真事,傻二也不过是作者便于叙述而塑造的人物而已。文学创作允许虚构,通过提炼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意象,加入作者的思考,阐发一定的道理。对于读者而言,阅读之后,不仅仅满足于精彩的剧情,而应从整个故事中获得某种启示。
结合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际,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争执不休。同时,在对外扩大交流的同时,西方文化和思想不断侵入也冲击着国人固守的很多观念,于是有人大声疾呼,并把那些新思想新观念视为洪水猛兽。可是,时代发展犹如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断激浊扬清,推动社会进步。
在此过程中,某些被视为精华的传统文化经不起外部力量的冲击,慢慢趋于没落。譬如,我们的国粹“京剧”,尽管艺术价值很高,但是在西方多种类的艺术形式冲击下,很难能让年轻一代的观众动心。唯有推陈出新,加入年轻一代喜闻乐见的元素,京剧的生命力才能永葆青春。就个体而言,生命成长过程中,要不断学习和憬悟,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不断和时代发展保持同步。如果故步自封,盲目自信“一招鲜吃遍天”,慢慢趋于封闭和保守,在知识大潮和科技力量的冲击下也会慢慢落伍,最终也会遭到时代的无情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