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瓦尔辛湖》是一部由乔娜·吉·万德斯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德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远的瓦尔辛湖》影评(一):湖边的乔娜
《永恒的瓦亨西湖》是个冷峻和狂热的混合体,它讲述了四代女性的故事,第一代由于对更早前的家庭的叛离、在湖边建筑了新的住所,之后四代人一直居住在那里,并且为了就近讨生活,她们利用房子面对秀美湖岸的特点,在一楼开设了咖啡馆/餐厅,这样她们一代又一代就可以自力更生,说句男性们最爱听/最厌烦的话,她们可以接受男性过来播种之后赶紧离开。虽然第三代女性因为恰逢垮掉的一代而生活最为激烈,但每一代都活得惊心动魄,而且好像《百年孤独》里的老太太,她们好像不会死去,只是迭代守在湖边。比较典型的中欧-北欧女性电影,不知中国女性是否能接受那种强悍程度,中国男性够呛。为了证明我是错的,男性应该多带两位男性朋友去看,之后讨论一下朋友圈的健身摄影大赛,女性应该多带几位女性朋友去看,之后商量一下怎么发财、闺蜜集资去湖边也弄个大房子。
《永远的瓦尔辛湖》影评(二):瓦尔辛湖Forever
最初在看到简介资料名称时,就对这部片子很感兴趣,看完后,真的觉得太赞太赞了。就像一部传奇。
纪录片讲述了伴随着瓦尔辛湖,湖旁的一个家族4代女性所经历的事。跨越了将近100年的时光。第一代曾祖母是个十分精致的女性,在厨房也要穿的时髦又整洁,带着金属耳环,发型丝毫不乱。影片中说这和她的女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事的重点在第三代安娜和芙萝可,一对姐妹。姐妹俩性格不同,安娜因为是长女,父亲把许多寄托都放在了她身上,对她也比较严格,所以她有些内向和慢热,让人觉得有距离感。妹妹弗萝可就很容易走进他人的内心,有些叛逆。小时候的妹妹太可爱了,那几个不停大笑跳到海水里又爬起来的画面。哇 感慨她们的经历太自由丰富了。安娜17岁时专门读摄影专业,妹妹去了一个岛上的全是女性的修女学校。还数次逃出来找姐姐玩啊哈哈。后来她们在上世纪60年代的披头士文化运动的号召下都玩起了音乐,组了乐队。姐妹俩穿上复古的服装,盘着编发(太美了)带着扬琴和吉他,去美国开各种音乐会。呜呜要是坚持下去就会成为特别棒的可以记录滚石的经典乐队了。但最终“这些梦想渐渐悄无声息地化作泡影,因为男人进入我们的生活。” 其实也不全能怪男性,还有她们自己内心的动摇。又或者,是宿命吧,节点到了
影片最大亮点特别令人惊讶的是,那些叙述故事时的手稿,信件,照片,涂鸦的画,胶片录像竟然都十分完好的保存了下来,在片中完美的配合故事同步呈现,娓娓道来。当一串独白,配合一个完美契合的画面出现时,太惊叹了,它们撑起了整个故事的叙述。影片放映结束后有现场连线导演(第四代本人,安娜的女儿Junna),看到她太激动了!QA时有问是什么促使这些物件被保留下来, 导演回答说是因为曾祖父很有艺术细胞,他的一些想法感染了这个家庭,然后有收集保留小物件的习惯,这样的习惯和物件传给了他女儿安娜,片中大量内容的物件也都是导演的妈妈保存提供的。
悲剧的是妹妹芙萝可最终选择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对她来说是种解脱吧。虽然圣经中说自杀是离地狱最近的大门。呜呜呜 她太极致与感性了,对爱情和很多事情有着特别理想化的想象,在玻璃渣上跳舞,嗑药,渴望交往一个又一个男人,患上精神分裂症,禁欲...极度追求着内心理想的精神世界。为了爱情,与心中那个精神的世界,与魔鬼一起也可。啊啊啊 走偏了啊,但是有时候这些东西当下真的很难挣脱吧,就陷进去了,人是不可能自己拉着自己的头发从泥潭中出来的,要是他们都能信宗教就好了...
《永远的瓦尔辛湖》影评(三):✨
✨✨✨✨✨✨✨✨✨✨✨
片子有很多可谈,我只说出它对我的直接冲击,它万分之一的好。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概念,大祖母始终女主人式的优雅,外婆将世界放入工作,Freuke则是萨满式的,Anna也是接近的十分贴近自然式的,在结尾她说“家在心里,当你能够进入到心里的时候,世界就是你的家。”Anna哭了“这太难了”她说。确实,这太难了,与心完全和解而没有任何自我苛责,这太难了。她们人都很好,很有天赋,很kunstvoll,Freuke的去世很可惜,她是多好多聪颖多亲切美丽的人。但是她们都有种在这个现实寻找另一个世界的感觉,然而这极易使人挣扎,因为如果“它”不是面前的现实的话,这会有些难受,也是我有一段时间观看的时候非常非常难受的原因,因为我也在寻找而且也有她们的倾向,这种不在现实的没有着落的缥缈的虚让我痛苦。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概念/世界观,她们倾其一生展现自己的概念以及寻找。可是人真的无比渺小,一代代人过去,即使曾经再美丽,或是出名又如何,在时间看来这一生都那样的微不足道。想到之前写过,我面对神像时会哭,因为它们瞩目着我的脆弱;因为渺小的人一直孜孜不倦地竭力想象着,它们成为了这些心念的结果。
反差是动人的,即使渺小到只剩下此刻了。
所以最后,我好起来了,我和心。
因为最后在我看到那些画面的时候,几匹马的奔跑,和大猫打招呼的婴儿,湖……我很强烈的感受到,das Gefühl ,我感受到作者的“Heimat ”, 她的爱,是生命,是活着的此时,是da sein的感觉,虽然最后没能向作者提问她是否是这样想的,不过我相信这已经由影片回答了。
我以前也许在“逃离”,但现在我不再逃跑了,我就在那里,那里就是这里,就是现在,此刻,每一次呼吸带来的生,我爱这些。
而且,包括影片会诞生,这些长长的资料的记录与保存,直到今天它们展现出来的结果,都很tricky 的也很“命定”就是“它就是这样发生了”的感觉。作者后来也说“湖是一个象征,每一代女性最后都回到此处,它有一个磁场……”也是如此。
能看到这部片子太幸运了!好喜欢作者Janna Ji Wonders,另外特别印象很深的还有她帯104岁外婆化妆拍mv的内容,外婆虽然一直做着重复的事但内心也很可爱啊。
现在这样“它就是这里此刻”的想法,让我的五官都敏锐起来,而且前所未有地轻快。
《永远的瓦尔辛湖》影评(四):“现在你出生了 我们要交换位置吗?”
故事讲述到Janna出生,Anna望向镜头后的Janna说:“现在你出生了,我们要交换位置吗?” 拍摄者和被拍摄对象的身份、director和character的身份就这么简单幽默的对换了哈哈哈哈
一部既严肃又可爱,既伤感又欢快的作品。导演恶搞外祖母的片段尤其可爱:晕到脸颊的黑色眼影、对着口型的嘴巴、被缓慢卸下的假发、假牙…好朋克!
“我、母亲、外祖母。”四代人中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或许就是芙萝可和安娜了,芙萝可发出的声响、呐喊最掷地有声,她的眼神神秘且深不可测……黑猫在一瞬间变为森森白骨残忍的暴露在画面中,就像她对自己的形容:孩子的母亲不是纯洁的圣母玛利亚,而是事故且邪恶的女人。她热爱巴利伐亚民族音乐、民族服装,在音乐节上嗑嗨,对两个男人既坦白又有所隐瞒。她极端感性又神经兮兮,就像《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莉拉,极度睿智敏感的人总是孤独的,她被医生带去了精神病院,最终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另一边,安娜像原始人一般住在洞穴、赤裸着身体游泳的画面又是多么坦率与美好,她的摄影作品在电影中像文档一样张张播放着,画面的张力和吸引力都很绝。(雾中人那一张照片简直是可以拿奖的水平,好想知道哪里还能看到anna的摄影作品!)
而安娜和芙萝可的关系,也和《那不勒斯四部曲》中埃莱娜和莉拉的关系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安娜内向慢热,让陌生人不敢轻易接近,芙萝可热情活泼,给人亲切感;安娜起初在父亲严厉的教育下似乎更学院派更中规中矩,芙萝可则毫不掩饰她的不羁与反叛。她们一个热爱摄影一个热爱音乐,但“这些梦想渐渐悄无声息地化作泡影,因为男人进入我们的生活。”
导演的祖母、安娜和芙萝可的母亲则用她凝视着瓦尔辛湖和侧躺在床上的身影向我们述说:永远大概就是,床被搬走了,但床头柜上的104还在。在这种有些灵异的氛围下我不禁脑洞大开:导演带着女儿去旧金山时一只黑猫在后院出现,会不会是芙萝可来了呢……
这个影片仿佛是一个微型的母系社会,男人们是匆匆过客,来后离开,带来礼物又带走记忆,而始终住在瓦尔辛湖边的四代女性,才是她们生活真正的主人。(但不太认同现场主持人所说的,Anna的父亲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艺术气息,嗯…这并非Janna的本意,艺术也是天分占主导)
在映后连线中导演说:“两百米深的瓦尔辛湖有着强大的气场,不断地吸引着包括她在内的四代人回来,也永远注视着她们。”最后她在我们的强烈愿望下也把电脑摄像头转向了她面前神秘又熟悉的瓦尔辛湖。
希望有机会能去一睹这个有故事的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