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梁冬对话于晓非:明白这八个字,就能摆脱生死轮回之苦 | 第二期
日期:2020-12-15 20:15:26 作者:于晓非、梁冬 来源:自在睡觉 阅读:

梁冬对话于晓非:明白这八个字,就能摆脱生死轮回之苦 

  于晓非

  佛教文化研究专家

  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

  前情提要:上期节目中,于晓非老师从西方哲学理论角度解析了《楞伽经》的佛学要义,为我们学习佛学打开了全新的视野和思考角度。

  本期节目,于晓非老师将继续为我们讲解从《金刚经》到《楞伽经》的思想体系,敬请收听本期梁品。

  01

  学佛,是在向释迦牟尼的理解靠拢

  学佛的人,首先要生起一个要摆脱生死轮回的心,也就是相信有轮回。这是因为佛教的核心要义是生死轮回,它要解决的是生死轮回之苦,而释迦牟尼给出的,也正是摆脱轮回的方法。

  《楞伽经》中说到,“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当你明白了这八个字,就不再受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之苦,而轮回便是在这“三有”当中轮回。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我们轮回的世界本身就是假的,之所以觉得真,是因为那是我们的“心”所显现的。那又如何判断这个“心”的真假呢?说到这个话题,我们要讲一下《金刚经》与《楞伽经》之间的渊源。

  在印度大乘佛教里,《金刚经》、《楞伽经》分属不同的学术体系。《金刚经》这个学术体系,被后来的学者总结为一个学派,叫中观。《楞伽经》学术体系是基于对经典的理解,并把它系统化了,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这套体系传入中国后,被命名为唯识,而玄奘大师学的就是这个。

  这两个体系同为释迦牟尼所讲,分别针对的是两类不同的人。我们每个人的习性都不一样,就像广东人吃不了太辣的川菜,四川人吃不惯粤菜,佛陀给出的教化手段也不同,于是便有了两种不同的教理体系。

  中观的特点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在见到佛陀所见的真实之前,我们都是凡夫,但当修行到了“明心见性”的境界,见到了佛陀所见的真实时,你就是圣者,也就是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三地菩萨。这也是《金刚经》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而唯识的特点,则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它把立足点放到了“明心见性”之后的菩萨境界上,然后给我们凡夫说法。

  刚才说到的“心”,在唯识里,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叫阿赖耶识,而它是圣者才能见到的,我们凡夫见不着。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个“心”就是真实的。不过,阿赖耶识又是我们凡夫往昔的错误认识积淀而成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心”又不是真实的。

  《楞伽经》的一个核心法意叫转识成智,意思就是把我们累积的错误认识,转为跟佛陀一样的对世界的理解,向释迦牟尼的理解靠拢。

  转识成智之后的“智”,便亲证了真正的真实性。这个真正的真实性,就是《楞伽经》中所说的“圆成实性”,也就是真如、法性、如如。

  02

  我们凡夫,每时每刻都在分别。

  见到真正的真实性的前提是,我们知道眼前的世界是假的。

  关于如何讲解真正的真实性,佛教有两种方法。一种叫遮诠,也就是用否定的模式,来说真正的真实性。这个世界有生有灭、有长有断,但佛教却常说不生不灭、不长不断、不垢不净……这个“不”就是一种遮诠,否定了你认为的一切。

  另一种方法叫表诠,就是直接告诉我们有真实,可以用因指见月来理解,意思是用手一指,便顺着手指,看到了月亮。但凡夫有个特点,他顺着手指,并没有看见月亮,看见的只是手指。

  这种凡夫的认知模式,跟佛陀的认知模式正好相反,而这个相反表达为一个词,叫分别,是一种“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能,是指能认识的心;所,是指被我们认识的那个对象。只要我们认为能跟所是两个东西,就是分别。

  佛教经常举一个例子。眼睛生病,叫癔病,老百姓也叫飞蚊症,就是看见屋里边飘了好多毛或者飞了很多蚊子。对此,佛陀说毛和蚊子其实都是不存在的,只是生病的眼睛自身显现出的一个像毛或蚊子的影,可病人却一定要误认为是眼睛之外的毛或蚊子,这也是分别。

  我们凡夫,每时每刻都在分别。

  —END—

  如果明白这个世界

  一切皆是虚幻,

  你现在可以放下

  哪些执着的人或事呢?

  点击图片阅读往期

  ▼

  往期精选

  *梁冬 | 为什么有些人年龄明明够大了,面色却如孩童一般?*梁冬 | 一个财务自由的人,会如何应对比较穷的朋友在饭桌上买单的冲动?

  *梁冬 | 如果一个人没有做他这个位置上应该做的事,将来所引发的混乱,会很可怕

  *梁冬对话于晓非:这个秘诀能让日子越过越爽,痛苦越来越少 | 第一期

  点这里,进入双12反场专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梁冬对话于晓非:明白这八个字,就能摆脱生死轮回之苦 | 第二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