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建筑设计方略》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2-15 04:37: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建筑设计方略》经典读后感有感

  《建筑设计方略》是一本由若弗雷·H.巴克著作,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19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筑设计方略》精选点评:

  ●剑法

  ●对阿尔托有了真正的认识 以前没觉得哥特式建筑有多么优秀 看后醍醐灌顶

  ●作者对建筑的理解和分析角度很独特,而且非常细致,很受启发。

  ●案例分析很好,现在重读。不过像珊纳特赛罗市政厅分析怎么跟埃森曼博士论文很像?

  ●几个案例分析感觉很厉害。。。

  ●去年冬(?)读过,那时最爱珊那特塞罗镇公所一章;今夜想起,却更想看新协和纪念馆那张。Meier实是个细心而不失本真的建筑创作家。

  ●对阿尔托芬兰市政厅的那段解读比较干货。。。

  ●是作者太能掰了,还是我道行太浅了……

  ●也许在罗马对秩序与控制的专注代替希腊对神灵、自然、美的敏感之际,人类就踏上了精神与感受越来越贫乏的漫漫长路?人类是宇宙的意识,宇宙通过人类认识自己。

  ●里面的案例分析真是太详细了。我仔细读的是关于迈耶的新和谐村艺术观那个案例。

  《建筑设计方略》读后感(一):形式逻辑

  分析了迈耶和阿尔托的案例。其中感觉,珊索维娜市政厅的分析。

  关于力量,外部,从场地整体形态入手,与周围阶梯状的房屋形成节奏,且在节点出进行收束。由于西南方向路径的力量以及小镇广场的力量,总体形态由规则对称均衡的正方形,加入力量,切分成两个体块。

  内部,斜向入口进入,沿视角方向为主要空间:一层的入口大厅和二层的市政厅 ,斜向的入口延续了街道的方向且利于庭院看空间循环 的组织。内部三合院的选择产生了内向·围合的力量,这部分力量需要向外部传递,因为它不能向雕塑那样,自行将力量消解。于是产生内部力量与外部力量的联系,“流”,流出台阶,代表内部力量的外泄,收进西面山墙代表外部力量的牵入。

  《建筑设计方略》读后感(二):开了眼界

  书封面小标题写的是“国外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教材”,可能就等于我们的《建筑初步》吧。

  这里只想说两点让我惊奇的地方。

  一、从某些地方看真不像讲建筑的书。举几个例子:

  ①讲到“作为象征的艺术”时

  “朗格认为,为了创造具有恰当的象征内容的有意义的艺术形式,运用智慧对其进行控制是必须的。‘艺术作品虽然是由刺激感官的元素组成的,但并不是所有能刺激感官的元素都能做到这一点。’它们必须能够用一种正确的结合方法组织在一起;作为符号,艺术作品必须能够直接并迅速地与人们沟通。‘在传达所包含的意义之前,一个明确的形式必须先被清楚地构造和理解。’而且‘象征性的形式和重要经验的形式相和性,必须能够按照格式塔心理学方法被直接感受。因此,至关重要的是对形式进行抽象化处理、排除所有可能会模糊形式逻辑的枝节、特别是将它与通常的意思剥夺以便表达新的意义。’”

  这完全就应该是《艺术基础》上面的话嘛。

  ②讲到“文化”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试图让自己熟悉周围的环境,并且建立某种秩序。一种普遍的秩序被称为文化。文化的发展是建立在信息和教育的基础上的,因而也就是建立在通用的符号系统上的。文化将单一的个性融入到以有意义的互动为基础的秩序的世界里。”

  这也应该是某部西方社会学专著上的吧。

  如果说艺术文化与建筑还有很大关系的话(虽然上面引用的这些好像也没有要往建筑上靠的意思),书的最后竟大谈特谈起了解构主义,还是从语言学的角度,索绪尔、德里达一个个都冒了出来。真让人怀疑拿错了书。

  我就不禁想问难道这些就是西方很普通的知识体系,就像中国讲空间就必然引用老子那段话一样?还有就是西方学个建筑要掌握多么杂——或者说丰富——的知识?

  真是让我开了眼界。

  二、关于大师作品的分析。

  极有逻辑,级丰富,极多,极杂。

  有些分析在我看来就是扯淡,明明什么都没有,怎么能扯出这么多东西来?像我画个分析图就要死要活,哪有那么多好说的?大师设计这些建筑的时候也不一定就想了那么多,这不就跟高考语文阅读一样了吗?真受不了。

  但回头一想或许只是我什么都看不出来而已。

  所以,多多学习。

  《建筑设计方略》读后感(三):来自于07年的笔记

  场地力量可由水、路径、视野等元素构成。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从1173年广场布局想象图不能看出,广场是因人类在教堂的活动而逐步演变至今,一切源于需求圣马可广场是诸多确保城市规划能取得成功品质之中的一个杰出典范。因为在广场中的建筑的作用,被人们充分理解并予以表达:即解决了象征主义、实用主义和建筑所关注的场所精神问题,又表达了自己的个性魅力

  关于巴洛克扩建的美术馆,个人更喜欢南立面,破坏的力量与融合的力量通过诸多元素的组合得以形成戏剧化的效果

  《建筑设计方略》读后感(四):图解直觉

  

同为入门书,比《图解思考》更值得看,它以建筑评论的第三方视角,客观剖析了历史上的乡村和城市以及大师案例。这种剖析以详尽的图解展示出来,选择性的、将各种问题区分开,以便读者在毫无背景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综合体。更为可贵的是,图解使几何体变得清楚的同时,允许了一定的艺术自由,比语言和图片更好地解释了形式和空间。

这本书解决了我几个问题:

1、名作解析的意义及其分析逻辑

书中强调了分析法是一种选择性的、被动的实践方法,所有分析性调查都将重点放在那些被认为与这一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上。也就是说,这种分析研究是带有个人主观解读的、不是为了展示建筑师如何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而是突出他在设计时所关注的问题,尽可能去发掘那些引导着设计者的直觉过程。“就像在文学或音乐分析中一样,一旦发现了作品的主題,接着就要检查主题是否在作品中前后一致地得到贯彻。”

2、建筑现象学入门

在这本书之前翻过诺伯舒兹的《场所精神》,但是过于晦涩没有读通。在本书的分析中,逻辑链全都以场地力量为起点,这种分析将场地力量与在建筑物之中表现出来的组织性力量联系起来,试图揭示与场地联系在一起的建筑物是如何被构想出来的。第六章则简单梳理了巴什拉、海德格尔到诺伯舒兹一脉,并提取出他们的主要观点。

3、真正理解了意大利坎波广场以及圣马可广场的设计精彩在何处

曾经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和场地设计课上埋下了这两个广场的种子,但凭着几张平面图和实景照片,没有扎实的规划和建筑史,终究看了个热闹。

4、建筑的趣味性

方盒子也可以做得很动人。本书以阿尔托的珊纳特塞罗市政厅和迈耶的新协和村的艺术馆为例进行解析,形式简洁有力,却不是一眼就能看穿的设计手法。值得一提的是,当威尼斯广场的形式逻辑链与阿尔托的珊纳特塞罗市政厅一块对比,突然就明白了其中的继承性关系,这时再看“小镇建在山上,用塔当做路标,封闭的院落,对楼梯潜力的理解”这行文字,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

在本书中,作者首先给出了形式分析的基本逻辑链,之后所有案例的分析都以此进行:

场地力量→体积分配(包括采用的几何系统)→循环模式(直接和体积分配相联系)→建筑物内部和周边区域的关键轴→相关的结构系统→材料组织、周边环境(阳光控制、避免热量损失或过度接收)、服务设施的分布→路径和视点

以下则是我对小标题删减后重新梳理的形式逻辑链,结合书本内容或许能更好理解。

1、希耶那坎波广场

场地力量:地形和道路的节点,广场位于城市中心。大教堂、小广场和市场的位置布局象征性地代表了教堂、公共生活和商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宗教和世俗)

形式逻辑:坎波广场及山谷主轴→围合→钟楼作为焦点→路径和视点

坎波广场形式逻辑

2、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场地力量:水、路径和视野、场地。基地的三面被众多的建筑和道路所环绕,这种神秘和混乱与广场的秩序井然形成了对比

形式逻辑:中心对称的体块→互嵌式的对立体块→循环路径→围合→作为焦点的钟楼→路径和视点

圣马可广场形式逻辑

3、珊纳特塞罗市政厅

场地力量:缓斜坡、松树林、呈阶梯状分布的房屋、市政厅位于两条路径连接小镇广场的节点位置

形式逻辑:中心对称的体块→重心破坏→围合→连接的稳定体量→作为焦点的会议室→路径和视点

珊纳特塞罗市政厅形式逻辑

4、新协和村艺术馆

场地力量:河流和小镇的节点、四周的树木和农田、新协和村的正交网格、桥形成的斜向轴线张力

形式逻辑:正交网格→倾斜网格→方形叠加→作为焦点的主入口→路径和视点(外部、内部)→主题(三重叠加、形式服从功能、小镇历史的隐喻)

新协和村艺术馆形式逻辑,内容同步知乎

这本书分析之透彻使人读完仍感到意犹未尽,搜索作者若弗雷·H.巴克,发现他用同样的逻辑图解了柯布西耶大量的作品。然而这本《柯布西耶·形式的分析》时至今日仍未翻译成中文,网络上能找到的只有西班牙语版本,实在令人遗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建筑设计方略》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