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人海》是一本由刘震云 / 毕淑敏 / 邓友梅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徒步人海》读后感(一):徒步人海,品人间百态
这本书由六部小短篇组成,每个短篇好像是讲述了一个故事,却是最真实的生活现状。我们一起在这本书中徒步人海。
《单位》
“世界说起来很大,中国人说起来很多,但每个人迫切要处理和对付的,其实就是身边周围那么几个人,相互琢磨的也就那么几个人。”
这本书读来,很有《一句顶一万句》的味,在众多人物的交往和小心思中体现一个中心思想。而《单位》这部小短篇,是通过在机关单位里发生的各种琐事,来体现人性的自私和在官场中的勾心斗角。在这部短篇中,你也可以看到当生活与本性相悖的时候,你不得不收敛自己的本性向生活低头,无论曾经的你多么的刺头,当生活开始打压你的时候,你会发现曾经最厌恶的阳奉阴违,会被自己运用的相当娴熟,就像短篇中的小林。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大到一个世界,小到一个单位一个家庭,如果一个人没有真诚坦率的心,有时候总会与好运失之交臂。无论是老张的提拔,还是女老乔的提前退休,在作者的笔下,总是那个内心稍有良知的人在好运上略胜一筹。作者不仅用最平淡普通的文字讽刺了官场斗争中人心的黑暗,也表达了对人心善念的期盼。
《一九七九年的爱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好像爱情也有了进化。现在如果提到某女子为心爱的人守身如玉会被嘲笑老土,思想守旧,而在1979年的时候,能为心爱的人守住自己却是最珍贵最真诚爱的表达。
很多时候时机总是那么不凑巧。等待的人在约定的时间没有出现,秀女子因为心软嫁做人妇,而后约定的人却又出现在眼前。一个是忠厚老实的丈夫,一个是朝思暮想的爱人,在那个年代的女子,所有的道德戒律让她陷入纠结痛苦挣扎中,而最后她只好选择离开两个男人独走他乡。
当闪婚闪离成为现在的流行趋势时,那时候的车马很慢好像就显得弥足珍贵。
《预约死亡》
中国人大都恐惧死亡,而作者却到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去预约了一次“死亡”。这是我第一次听说“临终关怀医院”这个名词,原来并不是所有的死亡都是一蹴而就的,有些人需要在这个地方等待死亡。
作者在文中把我们的生命比作一只钩子,悬挂着我们的身体。当这个钩子的韧度被岁月磨损,灰尘的重量越积越多的时候,钩子就会出现断裂,那就是生命的终结。而现在并不是所有的生命都走向衰老才会结束,所以珍惜当下即可心安。
《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差》
这部短篇特别像《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风格,当一个的言语行为超乎正常人理解的时候,往往会被认为是疯子。有些聪明人很会伪装自己,可以收起自己的聪明,把自己隐藏起来,为了让自己跟普通人一样生活,故意把自己表现得笨一点。有些人不善于伪装而又敏感脆弱,就会被家人和朋友视为异类,故而让这个人成为真正的“精神病。”
在这部短篇中提到“把梦想变为现实的过程,热爱是一把最好的解决困难的钥匙。”当我们看到有些人为了一些东西狂热的时候,也许我们只是不了解他们的热爱。
《那五》
读这部短篇一直让我想起《活着》这本书,但是那五比富贵幸运很多。虽都是没落的阔家少爷,那五的生活状态就提现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普通人现状。虽然放不下曾经的少爷脸面,却也为了生活在努力挣扎,没有一帆风顺,也没有太多的艰难险阻,读完这部短篇你会觉得生活也就是如此,但也需要赶上一个好时代。
《天下荒年》
“任何一个世界中,都有杂质的,但不能代表这一个年代的人们的精神。”我们不能肆意评价我们没有经历的年代,作者笔下的燕家村经历了扒树皮、挖野菜的饥荒,村民们都饿得面黄肌瘦,也饿死一些人,但是他们村持守燕家村祖上传下来的规矩,不偷不抢,这种持守是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犯罪常有的时代无法理解的。
作者在这部《天下荒年》中不单单要写荒年,更是想要表达一个时代。那个时代不时兴离婚,所以有了婚外情难免要付上前途和生命。那个时代因为偷了几袋粮食就是反革命,是要被枪毙的。相比较起来,我们这个时代好像幸福多了····
茫茫人海呀,读完这本书就经历了6个人生。我们又是否能从这些人海中找到迷失的自己?
《徒步人海》读后感(二):徒步人海
《徒步人海》这本书里共收录了六篇文章,分别从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角度,不同的时代背景去探讨反思了一些人生里的主要议题,比如说爱情,死亡,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等等。在这里针对每一篇的内容分别讨论一下。
第一篇来自刘震云1989年在《北京文学》第二期上刊登的《单位》。一如既往地,刘震云擅长于用朴实没有什么修饰的语言,不疾不徐的语气,同时不失幽默的,向你娓娓道来一个反映世间百态的故事。这个故事如题,展开于一个事业单位的小办公室里,这个让人看了不禁苦笑的官场生态,每个人都有如困兽一般,为着各自的生计,互相猜忌怀疑勾结举报,都被不自觉的因为个人利益一起捆绑在在单位办公室这样一个狭小的闭塞空间里,巴掌大的地方战火随时就会烧起,时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给不了人喘息的空间,芝麻大点的事情,看的人也是战战兢兢,一家老小的生活质量就在于自己哪天有没有不小心说错了话得罪了谁。这个生态场里,谁都有难处,谁都过的不轻松,领导有领导的不容易,办事员有办事员的不容易,既然谁都没捞着好处,那么互相为难斤斤计较着的意义在哪里呢。读者作为旁观者看得清楚,可回到现实里谁不是那个无可奈何的局中人。
这篇可以与邓友梅的《那五》放在一起看,这两篇除了语言风格上的不同外,不像在《单位》里我们可以从作者的描写对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从不同立场去看每个人在各自位置上都面临的无奈处境,《那五》很简单,讲的就是男主人公那五这一个人。故事背景发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旧北京,家道中落的不学无术的公子哥,在大的时代背景下,(谈不上沉沦)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苟活下来。如果说对人生设定的目标仅仅是活着,随波逐流能不能被看作是一种罪呢。每次遇到挫折,那五都在机遇下“化险为夷”,有时候甚至是用不光彩的手段。比如说他买别人的稿子冒充是自己的,揭穿之后又怕被报复忙做低伏小壮没想到和对方又结成了兄弟;贪人家便宜时不时也做东山再起的美梦,到头来便宜没吃到还赔了本的时候又忘了之前的期待迅速接受这个新的现实。一方面他骨子里没有忘记八旗出身遗留下的少爷习性,另一方面误打误撞的他也就这样生存下来了,最后结局也不赖。荒唐吗,怎么看也是一个颇有生命力的人物,这片土地上最不缺的就是这类“人物”,让人不禁唏嘘,如果这样的生命力不是浪费在随波逐流上,如果他们可以有其他选择,那会是什么样呢?
接下来的几篇在我看来都可以放在“其他选择”的范畴里,分别是李唯《一九七九年的爱情》,徐小斌《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以及谈歌《天下荒年》。三角恋是当今肥皂剧里屡见不鲜的剧情模式,套用在四十年前的人们身上,在那个与现在比起来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男女主人公们却用最大胆生猛奔放的声音向对方,向世界表达着自己的爱情追求。在李唯的笔下,杨秀女和周武生之间没有斤斤计较锱铢必较的说你爱我我才爱你,你爱我多一点我就多爱你一分,而是毫不吝啬的声嘶力竭着我要你我只要你,故事里的第三位女性雪与女主人公杨秀女两位烈女之间的交锋和心心相惜也是非常好看。这种物质条件与精神追求形成强烈反差的现象在《天下荒年》里被更彻底的表现了出来:大饥荒的背景下村支书无法眼睁睁看着村里人一个个活生生的饿死,又怕牵连他人于是独自一人去开粮库放粮,这时却得不到任何人的响应,没有一个村民主动上前一步来取这救命粮,作者回过头来看着同一个地方现在逐年攀升的犯罪率和从餐馆后厨被抬出来的一桶桶没动过就丢掉的饭菜,不知道该做何反应。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环境影响推动着时常身不由己时常被激发出惊人的潜力根据不同的情况会做出不同的决策反应。在《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里,女主人公景焕追求自由根据自己的意志做出选择上似乎是有天赋的,但这种天赋与芸芸众生放在一起显得太与众不同,加上其特殊出身背景间接导致她那些让人无法理解的行为,因此景焕被放在了与正常人对立的另一个类别里,男主人公“我”无法承担与她向着理想真理同行将来会遇到的代价,最终选择了现实背叛了爱情。
然后就来到了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毕淑敏《预约死亡》。整体来说这篇给我的阅读体验是最震撼最深刻的,孤陋寡闻如笔者在此之前不知道在殡仪馆与养老院之间中间还存在一个临终关怀,准确说是以临终关怀为唯一营业内容的医院。去临终关怀医院的病人,不是为了治病,他们来这里之后的下一个目的地就是坟墓,他们在这里排队等候进入死亡的大门。作者是这样描述这些病人的:“他们比骷髅还干瘪。骷髅是洗练而洁白的,棱角分明。他们连这种力度也没有,完全是枯萎的雪片。床单细碎的折纹,就是他们躯体的轮廓了。枕头上是一只空罐头盒,青灰色,塌陷着。有一些不很显著的洞穴点缀其上,我在其中两颗平行的洞里,看到绝望而平和的星光。” 英国专家来访问参观的时候指责院方不用无限量的药去最大化减轻病人在临终阶段身体遭受的痛苦,而医生护士们在医疗物资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同时身处夹在病人与家属中间的两难道德处境中,也在尽力而为的去维护病人在这样一个避讳死亡的语境社会环境里所剩的最后一点尊严。在将死的这一刻活着的尊严是什么,是如你初来人世在襁褓中的婴儿一样,在你失去语言无力表达无力辩解无力通过自己的四肢躯体大脑去行动的时候,有人照顾你,体谅你,学习你,爱你,帮助你去实现完成作为人的尊严,同你一起去迎接下一个人生未知的篇章。
以上也是我推荐的《徒步人海》阅读顺序,在不同的时空人物交错之间穿梭一轮,总可以在某个地方看到自己的影子,自己的人生。
《徒步人海》读后感(三):在人海中又看到你,一样迷人,一样美丽
本计划国庆期间看完这本书,怎奈国庆期间总是有各种事情打扰,根本无心看书,所以耽搁到现在。而真正看这本书的过程简直是爱不释手,停不下来,书中的小说,可谓是引人入胜,回味悠长。对于很久不看小说的我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太好,真正的进入了心流阅读,也真切的从书中体会到了文学的魅力,每一篇小说都让人觉得有灵魂拷问般深切的感动。
这还是一本有纪念意义的书。今年正值北京文学70周年,特意选取的一些经典作品做成合集,总共有4卷6册,分别包括中篇小说卷2册,短篇小说卷1册,报告文学卷1册,散文卷2册,而这本《徒步人海》属于中篇小说卷中的1册,收录了6篇中篇小说,也就是刘震云的《单位》、李唯的《一九七九的爱情》、毕淑敏的《预约死亡》、徐小斌的《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以及邓友敏的《那五》和谈歌的《天下荒年》。每篇小说后面还有一篇解释性的书评,这也是本书的一个特色吧,对于理解小说的精神内核和创作背景也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看这本《徒步人海》也让我感觉自己文学方面的极度欠缺,在我看来,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极度的震撼,但是我发现自己笔下的无力感,很多感受和文字带给人的感动,我表达不出,这几年大多都在看工具类的书籍,整个大社会也都在提倡学以致用,读书要功利性读书,似乎我也是这么做的,而看完这本书,我就发现了自己读书的误区,想要拥有深度的思考力,不是看几本工具书就可以提高的,反而会让自己各方面干巴巴的,而文学书不同,它可以直接撼动到人的灵魂,与灵魂共鸣,从而牵动到自己的人生态度,知道自己要什么,想要做什么样的人,对现实也会有更清醒的认识。那么接下来我就简单谈一谈自己对书中每一个故事的感受和启发。
刘震云《单位》
这篇小说讲的一个机关单位其中一个部门的故事,这个部门有6个人,4男2女,6个也人性格迥异,其中三个男的是一块进的单位,互相之间也就有了比较,这也和平日所有的职场关系是一样的,都说职场其实是比家人相处的更长的一群人,所以工作中就避免不了磕磕绊绊,更何况有利益关系的官场职场,就显得尤为复杂,这也道尽了职场中的辛酸苦辣。而在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对于职场新人的启发,就是在刚入职或者刚进入社会的的时候一定有定位,要有职业规划,要有进取心,或者说药做到自己能力的最好,像这个故事中的小林,是最晚进入到这个部门的,性格吊儿郎当,不思进取,进入单位三年才幡然醒悟,但已经晚了,所以就必须夹起尾巴做人,做最低级的工作,也处处小心对待每一个同事,过得非常卑微,令人痛心。
李唯的《一九七九的爱情》
这篇小说情节非常紧奏,也因为讲的爱情,让人有很多紧张心跳的时候,整体基调都是让人揪心的疼,不能如愿的爱情,物质缺乏时代的爱情是单纯的,人也是非常真诚和热情。看到最后的时候我莫名的哭了,当时就觉得书中突然出现了喷泉喷在我的脸上,很奇妙的阅读体验。
毕淑敏《预约死亡》
在这个故事中,对一个女大学生志愿者的印象尤为深刻,因为这部分内容我又泪眼朦胧了。女大学生志愿者是随大流进入临终关怀医院的,进入医院的第一天她照顾了一个患胃癌快要死去老人,老人让她唱歌,她也不唱,但还是极不耐烦的给这个老人喂了饭和换衣服,最后得到了老人的训斥,老人说了很难听的话,女孩也非常懊恼,但没想到的是,女孩再去的时候,老人已经去世了,并且还留下了字条,还说一直在盼望着女孩的再次到来,一切都出乎意料,一切都难以接受,字条上写到:“孩子,你是我这一生中认识的最后一个人了。原谅我那天对你的暴躁。看得出你是个天生忧郁的女孩,因为我以前就是这种性格的人,这不好,得了癌症以后我决心做一个快活的人。我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唱歌。但最有效的就是穿件孙悟空的背心。我一看见那个滑稽的猴脸,就忍不住微笑起来。我要到遥远的地方去了。在我走之前,送给你一个猴脸。当你忧伤的时候,看看它,你会情不自禁的微笑。一位爱发脾气的爷爷。”女大学生志愿者看到字条就痛哭流涕,这也彻底改变了女大学生志愿者,从此这个女孩开始情愿的到临终医院来,并且学会了很多歌,唱给这里的人听,她也快乐了很多,正如书中女孩说到,爷爷教给了我快乐,死亡教给了我快乐。中国人大多都很忌讳谈论死亡,但近几年已经有很多老师在公开场合谈论死亡这件事,因为只有面对这个课题,才会了解这个课题带给我们的意义,珍惜当下,开心一点。
徐小斌《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
这是让我看的最慢的一个小说,其中还有一些心理学的名词,都很有意思。小说的的男主人公和他的女朋友都是心理系的毕业生,安排到精神病医院实习,她的女朋友是个开朗聪明对心理学有极度研究的理想主义者,就是这样的一个女朋友在医院里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病例,一个她认为并不是精神病的和他们年纪相仿的女孩,从而发生的一系列心理治疗的故事,他们互相帮助这个女孩解开心结,通过与这个女孩的相处交流,了解了她真正的家庭和工作的经历,真实的发现这个女孩真的不是精神病患者,而是在不健康的成长环境中的长大极度缺乏爱,智力超群,不擅长数字的工作,却有着种花和插花天赋的一个女孩。让人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还有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
邓友敏《那五》
讲述的是在三四十年代前清留下的公子哥那五做出的一系列荒谬性的故事。间接的表达着作为一个家庭没落的富二代在时代的潮流中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矛盾性,对于现今仍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谈歌《天下荒年》
讲述在我们中国在60年代的饥荒岁月,人性善的坚守和恶的警示,也再一次从书中体会到了父辈中所讲述的那种食物缺乏的饥饿感,以及这样的历史带给人的意义。
书中这些小说有好多点都值得探讨深思,比如说性格决定命运,而大多性格甚至就是时代所造就,环境所影响的,要跟随时代做该做的事,并且无论在多少严峻的环境下,人都应该守住自己的精神底线,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因为人也许会一步错,步步错,甚至成为时代的牺牲者,而在人生海海中,没有人能回头,只能乘风破浪,徒步而行。
这本《徒步人海》带给人的精神的享受以及精神的洗礼,只能从书中去品味了,所以强烈推荐去读一读这书中每一个令人感慨万千的故事。
《徒步人海》读后感(四):焦虑时代下的一场精神之旅——读《徒步人海》有感
国庆节待在家里看完了《徒步人海》,这本书收录了6篇经典小说,分别写了官场办公室人情世态,一九七九的爱情,对死亡的思考,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精神病患者,清末皇亲贵族子弟那五的生活及饥饿年景的天下荒年。每篇小说都能引发深思,与当今社会的焦虑,重利遥遥相对,可称最佳精神食粮了。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八十九十年代的作品,八九十年代是那个百家争鸣,才人辈出,精神纯粹的时代,是我们未曾参与过的时代,看着这些作品,感觉自己也随着经历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如果不是有预先提示,我会以为《单元》是一篇生活记录文。它表现了八十年代某机关单位的官场生态,写出了办公室中微妙的人物关系。小说中写了6个很典型的人物形象,原来任单位处长由于其他处的相互争斗而意外升迁副局长的男老张,处心积虑想拿下单位处长的副处长却因各种意外而不得愿的男老孙,很容易被鼓动能力较差最后却因运气好升迁为单位副处长的男老何,临近退休并兼任入党组织部组长由于子宫被切而非常敏感的女老乔,任性自我无所规划的女小彭以及初入职场很肆无忌惮待体会到生活艰辛后努力融入官场文化的小林。
老张,老孙和老何原本是同时来做科员的,可却今非昔比,互相猜忌怀疑,曾经的真心真情都被这个权利场给磨灭了。老乔则仗着自己手中的入党职权,全凭自己的喜性来安排别人,最后却翻了船,某种程度上算被污蔑私生活被提前退休,而她却是把自己整个青春生涯都贡献在了这个小小的机关单位。小彭一如既往得过着自己的潇洒生活,偶尔给看不顺眼的人使使绊子。小林则被这波谲云诡给慢慢消磨了自己的个性,虽然最后女老乔提前退休只有他心酸了一下,然而老张,老孙和老何也许就是十年后的他,而女小彭后面又何尝不会变成下一个女老乔呢?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徒步人海》中的第二篇《一九七九年的爱情》,里面杨秀女和周武生真挚相爱却受制于道德戒律而无法在一起,而杨秀女是一个敢作敢为的女孩,在下乡的吴干部的点拨下,毅然打胎离婚远走他乡,最后她的确成了事业有成的老总,但是她却还是带着那份爱情的遗憾。而杨武生在对他娶的妻子产生愧疚的时候,就意味着他已经放弃了那份爱情。而三十年后,当杨武生的儿子再次结婚,杨秀女回乡参与婚礼时,她却发现这个酷似当年杨武生的侄子和新娘结婚可以为了礼钱吵起来,会把她保存了三十年的录了当年自然的鸟语的录音机扔了,她震惊于现在的感情基础,也无法理解。但是她清楚得明白,一切都回不去了。三十年前的爱情,是热情,是克制,是无关物质,但却难以相守;三十年后的爱情,是利益,是开放,是想爱就爱,想散也散了,相守也艰难。到底怎么样才能叫爱情呢?2020年的今天呢? 对于一直对爱情很懵懂的我,我羡慕杨秀女和周武生的爱情,但是我只能追求周武生和雪的感情。
除了爱情,《一九七九年的爱情》也给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一代人观念的变迁。从前的麦地,树林变成了如今干净整齐的街道,变成了麦当劳;从前的鸟语花香变成了车水马龙,从前的年轻人也变老了。乐队夏天里刺猬乐队的那首《火车驶向云外,梦安魂于九乡》里面有一句“有人已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但是老去一代的那些时代我们应该铭记。
在现今这样一个物产极为丰富,我们在为奔小康而不是温饱奋斗的时代,其实很难去深刻理解那时候饿肚子吃土吃叶子等的人们。我以为是人吃人的社会,毕竟看过鲁迅的《狂人日记》,认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然而这篇小说却写出了一些人性的光辉面。饿着肚子然后在食堂里偷了面包然后吃得肚子胀死,村里的一个小孩因为实在太饿偷吃了村里的地里的红薯却被他妈妈活活打死了,而村委书记实在看不下去村里的人忍饥挨饿,先是把地里的红薯给村里分了,然后又把主意打到了村里第二年的粮食种子,结果他把粮食偷出来,村里除了被认为是资产阶级那家接受了,其他人都宁愿饿着也不接受粮食并且以他为耻,村委书记被判处死刑更是没有一个村民去送他,而他媳妇和小孩直接锁门饿死在家中也没有接受其他人的粮食。对于这种行为,其实很不理解,粮食种子重要,但如果让我用我的价值观来看,人命更重要,何况是一个村的人,但在不理解的同时,却也很受震撼,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能够群体性得抵抗人类的饥饿本能呢?或许这才是那个时代人们的信仰,而对于现在的时代,这个是不是我们最缺乏的呢?
你最初接触到死亡这个认知是在什么时候呢?我是在大概不到10岁的时候,村里有位老人去世了,然后是封棺我去赶热闹也看了,结果那一眼吓到我了,因为当时老人尸体已经有点腐化了,特别干瘪而且泛黄,从此于我而言死亡成了害怕的代名词之一。当我开始长大,对死亡没有那么恐惧了,但却总是含着一种不可亵玩也不想观的想法,而爷爷奶奶外公的相继离去,又让我变得相对坦然。而这篇小说中的临终关怀医院却让我感受到了另外一种直面死亡的态度,把死亡当成人生的过程,你可以安排它,体会它,但不必刻意去害怕它去躲避它。小说中还提到了非常有争议性的一点,安乐死。小说中的一句话很引人深思,对痛苦的人救治只是为了证明医学的权威,是对大自然生命规律的不尊重,之前从未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从未从将死之人身上考虑,这就是所谓的人道主义吧。这块我们要了解的还有很多,而或许当我们认识得更多,对于安乐死也会有我们自己的想法。
本篇小说实质上不完全算是精神患者的调查,作品从男主人公对一个精神病院里的天才少女的一场实验开始,讲了一个天才少女因对生活的超前理解及天赋而不被时代接受被误诊,最后和男主人公陷入恋爱,但是男主人公却及时脱身选择平顺一生的故事。故事很吸引人,表现了当时教育制度的问题,年轻人都陷入了工蚁模式,丢失了创造力,丢掉了创造人生价值的机会,同时也给人启发,人生道路有一条崎岖不平少有人走但是能够找到你的真正价值,而另一条是按部就班顺利生活但是未必能够找到心之所向,你会选择哪一条呢?
这是一篇皇亲子弟那五在清朝灭亡后,家族破产后艰难的讨生活之路。家族破产后只剩下了他和他爹的最后一房妾,他用一间房产和这房妾划清了关系。但是由于那五好吃懒做,且还是从前那套奢侈作风,很快所剩无几的家产几乎被他赔光,然后他辗转找了各种轻松,当娱报记者,买小说登报想赚钱,帮人做水军骗人等,终究也没能体面得养活自己。这篇小说只写到了新中国成立后,那五阴差阳错去了戏团,后面被改造的事情不在所选章节里。情节是非常幽默的,尤其写戏子及小说作者成名那几段和现在的艺人成名录几乎可以划等号了。
最后,真的很喜欢这本《徒步人海》,世间车水马龙,但是我们需要在心间找一个安稳之处,而《徒步人海》就是这样的精神升华之所,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