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魂曲》是一部由文牧野执导,贾晨飞 / 刘念 / 陈翃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 / 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魂曲》观后感(一):无奈才是现实的注脚。
12分钟的短片,简单的人物简单的关系和简单的故事背景。仍旧是老套的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奈,阴暗晦涩的色调。我只是记得,男人在卖掉自己妻子遗体之后独自坐在简陋的房子里,双手握着一把卷发梳,他看着妻子在狭小的房间里走来走去,从他手里拿过卷发梳拢起了头发,在妻子将要出门的一刻,他抬头对着妻子的侧脸说了一句:放心吧,彤彤放学我去接。低着头,空气里什么也没有,对着破烂的门窗上老旧褪色的贴纸,他依旧沉默地拨弄着卷发梳密密的梳齿。另一个画面,是买遗体配冥婚的陈永发妻子,皮肤皱纹纵横,丈夫和男子谈话的时候,她一句话也没说,呆呆的坐在床沿看着他们,当丈夫把相片递给她时,她先是看了看,然后用力的捏住相片的边角开始无声的啜泣,最后捂住嘴放声大哭,满屋子回荡的都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晚年丧子的悲切。最后就是短片中看似无意义的镜头,雾气中摆动的杂草,烈日下挪动的虫子,浮云飘动的山头和热闹鲜艳的葬礼,以及短片最后,坟墓周围在黑暗中燃起又熄灭的纸钱的余亮,风一吹,无影无踪。就像生命,就像死去的身体。
《安魂曲》观后感(二):摆渡灵魂
看完以后不想谈如今社会医疗有多不够完善,冥婚有多迷信封建,脑子里一直莹莹绕绕的都是人,人是复杂的动物体,灵魂更是这复杂过程中的首要一环,男人卖了妻子不知道最终有没有救回女儿,买了尸体来为儿子冥婚的老父母也不知道儿子是否泉下幸福,文牧野并没有给出一个非常清晰确切的答案,但是看完影片后,我个人觉得答案不是第一位的,好像是烧不完的冥纸一样,吹吹荡荡在眼里的都是火光,这束光大抵就是这首安魂曲吧
其实曲子好像又不是很重要,却又似是而非,因为你不知道最后到底是安了谁的心,摆渡了谁的灵魂,好像片子中活着的人都得到了心灵的摆渡,死去的人也“貌似”各得其所,不过,我觉得导演的意图还是想让观众自己体悟到一些意义,我在想,如果我是那个男人,我可能不会卖妻子换女儿,想着大不了一家三口都去了地下相伴也好,可这并不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我还在想,如果我是女儿,让死去的妈妈换我的命,我的心该怎么安,所以未知是好的,决定果断做了也是好的,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些有意义或无意义的纠结,如何摆渡安放是个终身都要学习的大事。
《安魂曲》观后感(三):奇观形式做外壳,探讨灵魂的归属做内核
“冥婚 只是形式 影片没有去像传统冥婚题材那样去探讨冥婚或是大家说的医疗制度(社会问题),或是冥婚这个习俗好不好。冥婚只是个形式。影片实际上做出的的思考是 人的灵魂归属的问题。对于一场事故之后,妻子去世,女儿需要钱救命,那么生命中最爱的人,在这样的情境下,男主角的选择是?(在这不要去探讨手术费有多贵,冥婚婚俗细节合理的问题)这些只是形式,而内核是讲人的,买妻子尸体救女儿,买尸体配儿子,生者的灵魂得意安息(男主救了女儿,做了他唯一在世上能做的事。买尸的夫妇也为自己的儿子做了最后一件事)死者安息(男主幻觉梳子的那场戏 台词:放心吧,我接彤彤 是对妻子的承诺终于决心卖妻救女)妻子在酒泉之下看到女儿得救为女儿做最后的一件事,灵魂也能平静了。最终,在男主的梦中所有人的灵魂都得到了归属。影片的节奏掌控纯熟,出殡那场戏的音乐非常大胆用了吉他,完全不同于传统中国类似影片的套路,客观、冷静。影片长度个人认为非常到位,很多人诟病太短,实际上就是对于出殡这场所谓高潮的戏有所期待,但偏偏导演的处理是渐弱的,因为这就是一个男人从无奈和犹豫到最后平静下来的过程,冥婚,这种奇观式的仪式只是形式,只有看到这些,你才能明白导演以及主创们的用心,不漏声色冷静客观的看待在此情境下人物的变化和选择,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喜欢一上来就建构主题或是批判什么,或是反映社会问题,其实这样看作品的时候,已经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了,这部影片恰恰在视听上完全不属于中国导演传统的方式,非常大胆和创新。这个片子个人认为应该分数高一点,有点低了。”
《安魂曲》观后感(四):生活没有容易二字
一部现实主义的短片,片中人物的神情动作都很到位,细节的拍摄,也很为应景。 一开始是看了有关这部短片的介绍,脑海中才能够有比较快的清晰线条。
以一场车祸后的情节开始,一开始就让人内心是沉闷的。片中没有关于医疗的纠纷,因为故事本身就不是带有指责,揭露或则是一个所谓的关于什么意义的主题。影片的阐述就是人间百态中的一种生活情形,没有对错,只是各人的无奈,心酸,无从选择。影片最后也没有讲述手术是否成功,而是以风吹冥纸的场景结束。生活,从来没有结局,而是在一直继续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最后,我想说点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和父母骑着摩托车也一起出过车祸,伤情并没有很大,但是当时的场景还是很印象深刻,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但是心里多少会留存一些心理阴影。当时,救护车把我们载到医院后,医生先帮我医治我头部的伤口,尽管打了麻药,可是当时太害怕了,还是一个劲儿的哭,妈妈握着我的手,哭着说“你一哭,我的整个心都在疼”……这句话,在我异地求学,工作的生涯中,一直萦绕在我的耳旁,这是妈妈的牵挂啊!
生活不易,生命更是脆弱,所以我们在出行时,更要遵守交通规则!!!
《安魂曲》观后感(五):文牧野执导的《安魂曲》:灵魂该如何安放
借《我不是药神》的势头,文牧野的名字进入我的脑中,借此我看了他14年执导的短篇《安魂曲》。
短篇取材于真实故事:孟小军的全家遭遇了一场惨烈的车祸,他们骑的摩托车被卡车撞翻,孟小军受了重伤,年仅四岁的女儿严重脑损伤,而妻子却当场死亡。女儿必须在一周之内做一场手术费高达十二万的手术,但作为小县城的修车工,孟小军根本拿不出十二万。所以,走投无路的孟小军听从了太平间管理员老张的建议,打算将妻子的遗体卖到农村去,与一个刚刚死去的年轻人结成阴婚。
这部短片十二分钟,无论是从视觉还是听觉都给人强烈的压力感,无比真实的代入感。
《安魂曲》是现实主义题材的的短片,它通过阴婚将两个遭受苦难的家庭联系在了一起。孟小军卖妻子遗体获得十万救女儿,农村夫妇花钱买遗体给儿子配婚。一方是求活,一方是求死。短片主要是通过平实的叙述而非大笔的渲染,给人一种平常却又真实的代入感。
短片深层实则在对观众进行灵魂的拷问:人的灵魂该如何归属。一方面是你的爱人,另一方面是你的女儿,
在影片中,孟小军幻想妻子梳头的那个片段的一句台词:放心吧,我去接彤彤。让我倍感压抑和心酸。有句话真的很让人信服:你永远都不知道明天和危险哪一个会先到来。
这部剧短且思路清晰简单。在影片的最后孟小军躺在椅子上做梦,给女儿做完手术的医生走了过来呆呆地望着孟小军。或许孟小军醒来能听到一个好消息又有可能是个坏消息。
总之,世界上有太多的生离死别,我们都不得以地要去面对,很多人都肯定会不止一次地发问过,人死后到底会变成什么呢?是虚无缥缈的一阵风?还是大海里的每一条鱼呢?
人这一生,短如白驹过隙,珍惜当下的人和物,应该努力做到无怨无悔。
《安魂曲》观后感(六):无奈才是现实的注脚
《安魂曲》是导演文牧野2014年拍摄的一部现实主义微电影,与最近的《我不是药神》有很多共同之处。面对高昂的手术费和药价,生活在底层的人们无能为力,只能通过一些非正常的手段借钱治病。影片中男主为了筹钱救女儿,无奈之下,只得将妻子的遗体卖到农村。导演文牧野一直都在通过影像的方式,来表现底层人们生活的无奈,在我看来无奈才是现实生活的注脚。 无奈的经历。影片中男主一家遭遇了一场惨烈的车祸,突如其来的事故让这圆满的家庭瞬间支离破碎,面对这无奈的经历,男主根本无力回天,只得默默承受。不仅是影片中的男主,还有影片中另一个死去亲人的家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对自己的经历无法掌控,是好是坏,能做的只是无奈的等待着它的到来。 无奈的生活。影片男主生活在一个简陋的房间里,破旧的窗户只透过几束微弱的阳光。男主一边求生,一边为女儿筹集手术费,在生活的残酷压迫下,根本没有能力去改变现实生活,只能被生活当做纸团那样揉来揉去。在无奈的生活状况下,男主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去挽救唯一的女儿,即使是卖掉自己妻子的遗体。生活的无奈让他别无选择,能做的就只有硬着头皮去面对。 无奈的选择。在女儿和妻子之间,他必须做出选择。救了女儿,妻子就成了别人的鬼妻,留了妻子,女儿就得离开这个世界。两头都是自己最亲爱的人,无论选择哪个,都是对另一方的伤害。无奈之下,男主只得留住自己唯一希望的女儿。选择的无奈,它像是强制了我们选择的权力,让我们不得不从中做出艰难的选择。 短片《安魂曲》整个画面呈暗色调来表现现实生活的无奈。无论是经历,生活还是选择,男主只能无奈的去面对。对于我们而言,又何尝不是在无奈的现实中一步一个脚印艰难的交替前行,就像影片最后看似毫无意义的镜头,雾气中摆动的杂草,烈日下挪动的虫子,浮云飘动的山头和热闹鲜艳的葬礼,在无奈的现实中,都随风而逝。
《安魂曲》观后感(七):医改,最大的成果也可以说最大的悲哀,就是帮助ZF卸下了所谓的财政包袱
原神木县委书记郭宝成曾总结了在陕西的尝试:“我们神木搞全民免费医疗,一人一年报销额度从400无起到30万元止,一年下来,人均才400元,也就是一个县少盖半座楼,少修半条路的事,哪个县掏不起这个钱?”其实,关键不是有没有钱,而是执政理念问题。结果,全心全意真正为民的郭宝成被解职了。
陕西省神木县主政5年的郭宝成,曾力推民生政策。一是从小学到高中实行12年免费教育;另一个是全民住院实行“免费医疗”。然而,就在“神木模式”刚刚小有成绩后,主导者郭宝成却不得不以一个失败者的形象黯然离场。郭宝成就像《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孩子,说出了许多一把手最不愿触碰的禁区,所以他的成功就显得格外刺眼。如果没有“神木模式”,政府官员们仍然可以用“财政困难”之类的藉口敷衍民意,但是秘密已经揭开,这让很多官员感到不知所措。
中国过往的医改,最大的成果也可以说最大的悲哀,就是帮助政府卸下了所谓的财政包袱,而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本该是财政的应尽责任,但中囯公共医疗卫生支出与经济发展极不成比例。
以2000年为例,发达国家财政负担了全国医疗卫生总费用的73%,新兴国家财政负担了70%,最不发达国家财政负担了59.3%,其他发展中国家财政负担了57.2%,而中国财政只负担了39.4%。
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曾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健康产业论坛上披露,中国每年上千亿医疗卫生支出,80%都花在了干部身上。
2006年,中央财政投入公共卫生经费1190亿元,其中的952亿元,用在了850万党政干部身上,另外13亿人只分享了区区的238亿元。
钟南山建议国家财政在医疗卫生的投入由目前占GDP的5.5%增加到6.5%。“由政府负责全部公立医院医护人员的收入,约需要增加GDP的1%,这个投入是合理的。”钟南山指出,中国医疗投入比率远远低于国际水平,甚至低于阿富汗、巴基斯坦。正是由于过去多年财政投入不足,中国医院靠市场化运营,逐利性明显,导致以药养医,大医院人满为患,加剧医患矛盾。
《安魂曲》观后感(八):《安魂曲》的题材本身有哪些优秀之处?
《我不是药神》导演文牧野早期的现实主义短片《安魂曲》:“一边是求生,一边是为死”面对生活的困境我们究竟该如何抉择?
文牧野,吉林省长春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2011级硕士,代表作有:2009《石头》、2010《金兰芹》、2012《BATTLE》、2014《安魂曲》。
《安魂曲》一部超现实主义短片与最近热映的《我不是药神》共同出自文牧野导演手中,《我不是药神》中程勇没钱支付父亲医药费,遭到医院的医生告知“没有钱?行啊,转院吧”,吕受益想活命但最终却因为吃不起正版药而去世了。《安魂曲》孟小军为了筹钱救女儿,无奈只能将自己妻子的遗体卖到了农村。两部影片都将生活上的难题放大到了荧幕上展现出来,文牧野导演一直都在通过影像的方式来表达出不同人群的现实困境。
影片《安魂曲》讲述的是孟小军一家三口遭遇了一场惨烈的车祸,一家三口骑着摩托车被图如起来的卡车撞翻,孟小军腿受了重伤年仅4岁的女儿严重脑损伤,而妻子则当场死亡。女儿必须在一周之内做一台昂贵的手术才能保住性命,手术的花费要十二万。作为小县城的修车工,孟小军根本无法在一周之内凑到钱。所以,走投无路的他听从了太平间管理员老张的建议,打算将妻子的遗体卖到农村,与一个刚刚死去的年轻人结成阴婚。
《安魂曲》的表现的现实主义与大多短片不一样,很多称作现实主义短片但却称不上真正的现实主义,多大现实主义短片都表现的不痛不痒。影片《安魂曲》中没有窥探或意淫“阴婚”的意思,仅仅是用“阴婚”这件事把两个同处困境的家庭联系在了一起。两个受伤破裂的家庭互相支撑那点善良与心知,一边是求生,一边是为死。
影片最后野火中两颗火苗我想应该是预示着难后重生,但故事的结局我们总归是希望得到一个美好结局。生活不易,每一天的开始都是未知的,前面的路究竟是什么在等着我们谁都不知道,但无论是喜是悲我们终归还是要继续走下去。
《安魂曲》讲述的内容与《我不是药神》的相同之处在于两部影片都是在讲述“穷病”死亡的关系
《安魂曲》观后感(九):社会现实下的人性悲悯
《安魂曲》一如文牧野导演所主张的现实主义题材风格,通过对底层人物淋漓尽致的描绘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与关注。这正是社会变迁下人类的对人性的探讨与反思。 在电影风格上,导演大量运用手持摄影的方式使本片的叙事更加流畅,同时也使本片更加趋于真实。平缓舒畅的影调,层层递进的叙事,导演并没有对故事背景进行过多的讲述,而是让观众运用主观意识去对影片进行理解和感悟。影片的众多镜头去展现人物身处的社会环境,冷酷阴暗停尸房,拥挤嘈杂的小巷,平静却又孤独的乡村,一切的一切都在文牧野的镜头下进行细致的描绘。空镜头的使用侧面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波动,也使场景变换更加流畅自然。 现实主义题材总是可以直观人心,给人反思与震撼,影片中身无分文的主人公面临着女儿高昂的医疗费用而无可奈何,无奈之下他只能用已故不久的妻子来和他人做冥婚的方式获得女儿的手术费用。身处对女儿的拯救和对妻子的守护的抉择之中,这是对他做为男性的侮辱,更是对身处社会底层的无奈。现实中的悲观主义者,在生活中并不只是少数,他们并没有改变当下的能力,只能意味的把所有的弊病推给这个社会,这也是文牧野想要使观众所反思的话题。 影片通篇叙事平缓,并没有明显的波澜起伏,影片的最后主人公的妻子被当做冥婚与主人公在医院等待女儿手术做对比,可以更好的展现主人公的痛苦。现实的残酷和对磨难来临的无力感,是在提醒观众要对现实做好最充分的理解和抵抗。片中台词的使用并不占多数,导演利用镜头的展现去带动观众,是本片的一大特色。 在人物形象的展现上,导演多次运用特写去展现人物,一丝一毫的行为,以及内心的表现都在镜头下进行细腻的展现。和《我不是药神》中的程勇一样,导演都喜欢让影片中的主人公去做抉择,妻子和儿女的抉择,救人和利益的抉择,都在无时无刻考验着人物内心的灵魂,以及对人性的考验。 影片所凸显的社会意义,并不在于解决问题,而是在观众的理解之上去进行自我反思 。客观反应真实,去真实记录社会变迁中人物的形形色色,生活百态,并去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这正是现实主义题材的伟大之所在。社会在发展,只有紧跟历史潮流,去对社会现实进行评析,并指引优秀文化的推动,电影的发展才会深远长久。
《安魂曲》观后感(十):安抚疲惫的灵魂 -简评微电影《安魂曲》
安魂曲 (2014)7.12014 / 中国大陆 / 剧情 短片 / 文牧野 / 贾晨飞 刘念 “安一曲”_安抚灵魂的曲调,短片中当男主为救女儿彤彤时无奈将已逝妻子的遗体卖给陈永发家人时,男主盯着妻子的遗体泪如雨下,使观众仿佛融入了那个场景,不禁对男主产生同情。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如同男主一样,都不能躲避人生中的抉择,也许人都是这样度过的,在经历一次次的抉择,一次次的不舍与为难后,才能够成长才能够做出最正确,最好的抉择。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这人生的道路上,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成长学习的过程,所以,学着长大,使自己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