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的晚餐》是一本由斯图尔特·沃尔顿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鬼的晚餐》读后感(一):嗜辣者们追踪辣椒流传历史与纷繁品种的宝典!
嗜辣本身就是一种瘾。
不同的辣椒,带给人们口感不同的痛感刺激。虽说史高维尔指数(SHU)只是个参考估值,但人们还是喜欢将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测量值换算成SHU来使用。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经常吃的那种辣椒或其制品,已然不能再带给你往日那么强烈的刺激感与满足感,则说明你的“辣瘾”又加深了……
实际上,我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就彻底征服了【小米辣】,这种30000~50000SHU的鲜艳小巧的家伙!哈哈~
《魔鬼的晚餐》读后感(二):嗜辣者的宝典!~
嗜辣本身就是一种瘾。
不同的辣椒,带给人们口感不同的痛感刺激。虽说史高维尔指数(SHU)只是个参考估值,但人们还是喜欢将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测量值换算成SHU来使用。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经常吃的那种辣椒或其制品,已然不能再带给你往日那么强烈的刺激感与满足感,则说明你的“辣瘾”又加深了……
实际上,我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就彻底征服了【小米辣】,这种30000~50000SHU的鲜艳小巧的家伙!哈哈~
《魔鬼的晚餐》读后感(三):辣椒文化简史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从辣椒起源(虽然没有定论)、辣度衡量、辣椒品种、辣椒发展简史、辣椒的作用等全面解读了世界辣椒文化。
1.辣不是味觉(咸甜苦酸鲜),而是一种痛觉。
2.辣椒的辣来源于辣椒素,会欺骗一部分生物的感官,让他们觉得自己正受到伤害。
3.辣椒进化出“辣”的特质,本意或许是为了抵御动物、昆虫和真菌,却阴差阳错地被当做一种独一无二的味觉刺激,被广泛食用。(被吃到需要人工养殖的外来物种小龙虾或许感同身受。)
4.辣椒抵御真菌的特质,能让它成为了早期的防腐材料,或许这正是人类接触、种植辣椒的契机(尽管这时还没有被食用)。
5.辣度通常以史高维尔指数(SHU)衡量,这种指数充满主观判断,但却深入人心。后来出现更加科学的液相色谱法测量辣度后,人们也还是习惯于使用史高维尔指数。
6.辣椒酱、辣椒粉等辣椒制调味品,对于辣椒在世界的普及有重要意义。
7.尽管科学上无法证实,在很多辣椒文化中,辣椒常与性欲有关。(形似,或者是期待它的药用价值。)
8.辣椒还与“魔鬼”有关——或是魔鬼的象征(把辣当作一种叛逆的“味觉”),或是抵御恶灵的驱邪物品。
9.辣椒的风靡,或许与人喜欢从挑战(甚至愚蠢、致命的挑战)中获得刺激有关。
10.辣味作为一种独特的“味觉刺激”,给正趋同质化(西方化)的世界美食带来活力,在更高的层次(超越味觉)上创造口味。
《魔鬼的晚餐》读后感(四):辣椒的百科全书
书里的这句话可太精辟了——“没有辣椒的生活黯淡到难以想象。”
摘录:
辣椒,过去是,现在也是一种重要的调味品,像盐一样不可或缺,被视作神赐的礼物。没有辣椒的生活黯淡到难以想象。
不管是不丹人还是韦拉克鲁斯(墨西哥城市)人,或是中国四川人这样的无辣不欢者,都会告诉你:吃辣会让你充满能量。辣椒可以点燃身体热量,释放快乐源泉,对于食物来说,这难道不比让你吃撑更重要吗?
今天我们知道辣椒富含铁、钾和镁,以及维生素A、大量的B族维生素(特别是B6)和维生素C。在遥远的过去,没有现代饮食科学能为辣椒的丰富营养佐证,但只要稍做观察,就能发现经常吃辣的人往往身强体壮。
辣椒一被切开,里面的籽就可以刮掉了,而辣味不会有任何损失,因为大部分的辣椒素都集中在辣椒筋而不是辣椒籽里。辣椒筋就是把辣椒籽固定住的那几道白膜,因为生物进化选择将辣椒素集中在最有可能产生霉菌的部分。
牛奶中的蛋白以及酪蛋白(存在于所有的乳制品中)就像是专门对付辣椒素化合物的灭火器,油和酒精也可以缓解辣味的烧灼感。
辣椒中的B3会促生对人体有益的高密度胆固醇,同时分解对人体有害的低密度胆固醇,从而增强心血管功能。
《魔鬼的晚餐》读后感(五):“不怕辣”“辣不怕”和“怕不辣”,你属于哪一种?
很显然,在世界范围内的很多地区,对于相当一部分的人来说,辣椒作为一种重要的日常调味品种或者说蔬菜的地位是不需要怀疑的——据说在有些地方,辣椒甚至还被视作一种水果。有的人喜欢辣椒,而且无辣不欢;有的人不是那么喜欢,但也不讨厌;有的人则根本不能吃辣椒。不知道有没有像基因里就杜绝香菜的人一样,有的人在基因层面上就杜绝辣椒。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如英国作家、历史学家斯图尔特·沃尔顿所言,辣椒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
辣椒在植物学上的分类为木兰纲、茄科、辣椒属的一年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长度、形状、色泽、辣味各有不同。在《魔鬼的晚餐:改变世界的辣椒和辣椒文化》一书中,斯图尔特·沃尔顿从历史、生物、饮食、文化的角度讲述了关于辣椒的种种故事,的确让人不由地大开眼界。似乎很难让人相信,小小的辣椒居然有这么多的故事,被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铭记或是敬而远之——虽然在实际上它也确实如此。
大航海时期,哥伦布远航在发现所谓“新大陆”的同时也收获了辣椒。随后,辣椒开始走出中南美洲,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直到进入了越来越多人的餐桌。对于中国来说,辣椒是不折不扣的“舶来品”,至少在明代之前,中国饮食文化中确定没有辣椒的存在。但从今天来看,辣椒很多时候已经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食材之一,所谓“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就很好地佐证了这一结论。虽然不是每个中国人都喜欢吃辣,但却的确有人愿意去尝试一下,就像是开始一次充满刺激的探险之旅一样。
辣椒的根本魅力或者说它让人着迷之处,就在于它的“辣”。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所谓的“史高维尔指数”,而且事实上也很难去衡量10000SHU和50000SHU这两个指数之间到底有多少区别,而只是用“不辣”“微辣”“中辣”“特辣”来作大致的区分。但不否认识,自从明代时期辣椒传入中国以后,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贵州、湖南一带最早开始吃辣椒,迟至道光以后中国人才普遍开始吃辣椒,直到今天,辣椒已是中国各地普遍栽培的一种植物和蔬菜,也是用量最大且最广泛的一种香辛料。在今天的中国,公认存在一个以四川、贵州、湖南为核心的喜食辣味的饮食文化区,而川菜、湘菜也确实都以辣而闻名。目前,中国的辣椒种植面积达到3000万亩,占蔬菜种植面积12%以上,产量为每年4000万吨,是不折不扣地居于全球之首的辣椒生产和消费大国。
在辣椒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事实上也是吃辣的,只不过不是辣椒,那些能够制造辛辣滋味的食材包括姜、花椒、胡椒、葱、蒜、芥末以及茱萸等,甚至连烧酒也可以制造辣味。但在辣椒传入中国、风靡中国之后,辣椒迅速完成了本土化,变得众人皆知,熟悉到了觉得没有辣椒就没办法吃饭,不知道水煮肉片甚至是成都火锅要是没有了辣椒究竟该怎么做的程度。
当然,像国外有些地方——比如16世纪的欧洲人,就已经开始把辣椒和性联系起来,认为辣椒能够刺激男性的性欲,并且辣椒“热”的本身也是性欲的一种象征——那样的一些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感觉挺匪夷所思的。不过,人们也一致公认,吃辣椒,尤其是吃很辣的辣椒,确实也很能够彰显男人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