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文人的底气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5-13 12:3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文人的底气读后感锦集

  《文人的底气》是一本由傅国涌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73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0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人的底气》精选点评:

  ●BLOG诞生前的百年文人笔伐史....

  ●老乡,not bad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就是作者排山倒海的排比句和抒情风有点受不住~

  ●文人论政 百年梦碎 前路漫漫啊

  ●读过方知自己的浅薄,认识了很多人,重新认识了很多人。强烈推荐。

  ●当年靖鸣老师推荐

  ●恩,言论史

  ●学新闻的值得一看,比教科书好读的多……

  ●开始觉得这位傅先生有点喜欢教育人,后来觉得有些地方言之有理。读完以后,得到了一下不同的声音。对言论史上各方的描述基本客观。只是有时火气控制得不大好。

  ●最近看的为数不多的正经书。

  《文人的底气》读后感(一):书摘

  言论史关注的是当下,思想史可以事后发掘。

  从1912年到袁世凯去世,报纸总数一落千丈,一直到1919年,因言论而被杀的人也是经常会有。

  中央实力弱,报纸便办的起来。

  王芸生的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是在报纸上面连载的,但是后来却成为研究日本的一大经典。

  《文人的底气》读后感(二):一个时代的努力

  “中华民族在历经一次次的大难之后,终于没有成为巴比伦、埃及、印地安那样的历史名词,从来都不是因为和坤、李真这样的贪官污吏,不是因为住红楼、喝婴儿汤、比富斗阔的暴发户史不绝书,而是因为那些始终怀抱梦想,坚持自己的选择,追求生命价值的人们...”

  朝鲜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由一个社会绝大多数人的集体无作为形成的;同样,一个强韧的公民社会不是靠几个人完成的,而是靠所有有梦想,有精神,有毅力的人们自觉地付出一个时代的努力才能达成。

  《文人的底气》读后感(三):07年第一本新书:傅国涌《文人的底气》

  07年1月出版的新书,第一时间就得到了,出版社的新书介绍只有一个书影,各路书评尚未有动静,先睹的快乐,莫过于此吧。

  书的全名为《文人的底气——百年中国言论史剪影》,正如副标题所言,此书与《追寻失去的传统》、《笔底波澜》一起,共同探寻百年中国言论史的几个时代以及重要人物。

  “言论史”这一概念是作者傅国涌自铸的伟词,言论史中的言论,必须是当时通过某一载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互联网、讲台等公共平台,公开表达的思想,它关注的是言说时的当下;它与当时未必公开,可以多年后发表,也可事后挖掘的思想史不同。而且,言论史涵盖了新闻史、报刊史和报业史。

  为什么重视百年言论史?因为言论史一个民族生命的根系所在,是世界的公法,是文明进步的主要尺度之一。言论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互为一边,共同构成了傅国涌近代史研究的稳固三角形,而整个三角形的垂心就是近代中国的转型。在本书的后记中,夫子自道得再明确不过了:“我关心的东西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能过得更好,我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我们的理想、愿望、感受,我们的悲欣荣辱,一句话,我们能不能在一个文明社会里像文明人类一样有尊严地面对世界。”

  近三百页的书,沉甸甸的,白色的封面,“文人的底气”五个黑字,意气扬扬;细看封面,还可看到更大的“底气”二字,淡然而大,隐隐沉潜。

  扉页全黑,左下是一盏油灯,微火如豆,正中是胡适手书范仲淹的名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自由的言论,正如千年暗室的灯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傅国涌先生著作,专注于20世纪而兴盛在21世纪,至今已出12册,册册在手,顿觉何谓文章报国,而眼下心头,底气如潮动地暗涌:

  《脊梁:中国三代自由知识分子评传》(与樊百华等合著),开放杂志出版社,2001年12月

  《金庸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

  《百年寻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叶公超传》(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

  《追寻失去的传统》(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10月)

  《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

  《发现廿八都》(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4月)

  《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7月)。

  《偶像的黄昏》(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2月)

  《过去的中学》(编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

  《笔底波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文人的底气——百年中国言论史剪影》(《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文人的底气》读后感(四):阅读笔记之一:百年言论史的四个时代

  本科时学的中国新闻史已经忘的差不多了,除了现在还留着的一份关于邵飘萍的论文外,其他的都还给老师了。傅国涌老师的这本书很值得一读,尤其是对传播学的同学。新闻史的教材一般都让人觉得干瘪,这本书则充满感情色彩,是一本重要的辅助读物。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立《循环日报》,标志着“近代中国第一家具有评论性的报纸”诞生。但是,王韬“还没有构成一个时代,那是中国百年言论史的萌芽时期”。傅老师认为,“真正在百年言论史上(第一个)可以构成一个时代的”,是“梁启超时代”。

  附录:王韬相关资料

  弢园文新编

  选取已刊的《弢园文录外编》、《弢园尺牍》、《弢园心情牍续钞》、《扶桑游记》和稿本《漫游随录》、《蘅革日记》中倡导傅播西学和鼓吹中国改革的文字,加以校勘,慓黠和分段,重订序目,辑为一册。

  弢园文录外编

  淞隐漫录(多版本)

  王韬日记

  一.“梁启超时代”(1896~1907)

  早在1895年,梁启超就在北京创办了《万国公报》,后来因与外国报纸重名,改成了《中外纪闻》。这是一份赠阅性的报纸,每期3000份。办了不到一年。

  “梁启超时代”正式拉开序幕是在1896年,标志是梁启超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旬刊。因与同为报纸创始人的汪康年发生矛盾,1897年,梁启超离开《时务包》,去湖南时务学堂做老师去了。

  之后,梁还办过《清议报》,《国风报》、《政论》以及《庸言》杂志。

  1902年,他在日本创办了《新民丛报》。月刊。持续到1907年。所谓的“新民体”就是梁启超办此报时形成的文风。

  (意义从略)

  附录:梁启超相关资料

  梁启超全集(全十册)

  梁启超与清季革命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

  二.“《新青年》时代”(1915~1919)

  陈独秀在创办《新青年》之前,曾与章士钊在上海一起办过《国民日日报》,以及在安徽办过《安徽俗话包》,并且“参加过诸如暗杀团、岳王会这样一些地下革命密谋组织”。如果站在当时政府的角度看来,陈独秀就是一个不安分的黑社会分子啊!

  1915年,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1916年,陈接受蔡元培的延请到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杂志随之迁到北京,并改为《新青年》。16开,每月一号,每6号为一卷。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2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以及鲁迅轮流编辑。自1918年后,该刊物改为同人刊物,不接受来稿。(部分内容参考百度百科)

  与梁启超时代不同,新青年时代更加侧重的是思想变化,而不是以政治为中心。

  大事记:

  1917年1月1日2卷5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推广白话文,以打破旧思想(如儒家思想)及推动文学改革为目标。

  1918年5月15日4卷5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10月5卷5号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9年第6卷第1号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本志同志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谟克拉西(民主)和塞因斯(科学)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赛先生”与“德先生”。

  附录:陈独秀相关资料

  独秀文存

  三.大公报时代(1926.9.1~1941)

  在所谓的“大公报时代”之前,《大公报》就已经存在了。它创始于1902年,但1925年时已经“关门大吉了”。

  由吴鼎昌出资5万银元,由胡政之任总经理,由张季鸾任主笔,《大公报》于1926年9月1日复刊。

  办报宗旨是四“不”方针,即:不党、不私、不卖、不盲。

  到1931年,《大公报》已经成为全国舆论的重镇,“无论是蒋介石,还是民间的一些政治力量,他们在判断时局的时候都得看《大公报》是怎么说的,《大公报》的新闻是怎么报道的,《大公报》的评论是怎么写的”。

  胡适认为,《大公报》的成功之处在于:第一,登载了确实的消息;第二,发表了负责的评论。

  此外,《大公报》也是“民间报纸和学院派知识分子、其他各界人士结合论政的最好类型”。(此处从略)

  附录:大公报相关资料

  复旦大学编辑出版的《大公报一百周年报庆丛书》

  胡政之文集(上下册)

  报人张季鸾先生传

  1949年以前的大公报

  《大公报》与近代中国社会

  《大公报》百年史:(1902-06-17——2002-06-17)

  四.“《观察》周刊时代”(1946.9.1~1948.12)

  储安平,上海创办。周刊。此时亦盛行其他多种周刊。

  此时代的特点在于,“左、中、右各种倾向的知识分子纷纷登上论政舞台”。

  后因蒋介石的命令关闭。

  附录:相关资料

  观察(1~6卷)

  储安平文集(上下)

  梁漱溟王实味储安平(戴晴)

  储安平与“党天下”(戴晴)

  (戴晴的两本书应该找来一读)

  储安平与《观察》(谢泳)

  储安平:一条河流般的忧郁(谢泳)

  追寻储安平

  完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文人的底气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