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百年风雅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4-11 03:34: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百年风雅读后感精选

  《百年风雅》是一本由刘宜庆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年风雅》精选点评: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光影百年,沧海桑田。 为中国做过伟大贡献的八世家, 除了张幼仪全家出海, 其余结局无一不凄惨。 然而, 这一切都没有得到反思, 这才可怕。 不认真反思过错, 总容易重蹈覆辙!

  ●选取了华东几个家庭,小家庭也见证了大国家的兴衰成败发展起伏。有兴趣的可以当作近代民国史的补充调剂阅读,存在部分编辑错误,校勘需要加强。

  ●讲述民国早期大家族的跌宕起伏 和其中大人物的主要人生经历和影响

  《百年风雅》读后感(一):家族与个人

  ———补的读书札记———

  趁着今天看完了《风雅百年》,八个在中国近现代风雨飘摇中的华东世家大族的故事,他们往往因家中子弟在所处时代中引领风骚而从众多熠熠生辉的家族中脱颖而出。

  我感受到的教育并不是说只是陪伴、教训和要求。

  一是环境:家族,所为家族往往有殷实家底,中国往往走的多是从农到仕,或者从商到仕,学者或者说知识分子最终的“理想”多是秉古人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个过程往往不是一代人一个人能够轻易完成,更多的是一代一代去夯实这个基础,完成整个家族的蜕变。中国的家庭无论南北,遑论贫富,都非常的重视教育,这几乎是举家大事(或许是因为中国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哪怕路越走越窄,却一直留有通道,而且是不窄的通道。我觉得这和黄河治水宜疏不宜堵,或者哪怕拦坝截流也一定需要留孔泻泥沙一样)。有了一代的基础,然后才能说创造更好的教育、体验环境去培养小辈,培养家族子侄。钱玄同家一人留学日本,后续子侄便多数留学日本。我们都愿意走更熟悉的路,更方便的路。所以现在年轻人若对自己哪怕性格、样貌和不富不贵现状不甚满意时,少甩锅给“原生家庭”,毕竟你也是原生家庭的一员,万丈高楼平地起,好好打地基吧。

  二是言传身教立意交流:从家风教育到《儿行千里》,许多近代的家庭,或者说现代的家庭,父母往往双职工,仅有的休息时间也是陪伴孩子上课、是否有正儿八经交流思想?其实也不一定。但是力所能及下还是多数将孩子带在身边,未必都一定要分享孩子的故事,其实也可以分享父辈的故事,让孩子了解你在做什么,你是怎么去做事情的。“有样学样”。

  #五一去了山西逛的王家大院。一些感悟是,家国、国家,从来都不分离。

  还有一点是搭配,从王家大院,各房各辈,往往能够在大家长的安排和授意下,分工,早早便为人生分了工,在根据个人差异资质后开始有的经商以供生活打点甚至捐资,有的入仕为官是为光宗耀祖,政商自古不分家,确实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相辅相成(所谓民主集中)

  ——乱七八糟的笔记—2018.6.3

  《百年风雅》读后感(二):家事、国事

  一直都喜欢读类似于传记之类的书,《百年风雅》讲的是世家的传记,是八大世家兴衰变迁,勾勒的是中国人的家国天下,士人风骨。从晚清至今,中国这一路走来,跌宕坎坷,沉浮之间涌出一代又一代风流人物,苦难与荣光,绝望与坚韧,即使生命碎成片,尊严与气节永存于天地间。

  高中时代曾有机会去了解过陈寅恪,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是那个动荡的年代中国的一盏思想明灯,是国学大师,是百年清华四大哲人。读了这本书才知道,他是义宁陈氏的一员,他的祖父、父亲是中国爱国文化的薪火相传者。观其家族史,是几代人努力耕耘的结果,那个风云交会的年代成就了义宁陈氏家族的辉煌,使他们千古流芳。但是使义宁陈氏染上一股悲壮的色彩,历经国难、家难,这个家族的经历,照见了一个家族的来时路,也照见了一个国家的发展路,是那个时代千万家族的缩影。

  八大家族中,有人为国而死,死得其所,绚烂而壮烈,也有人有人含冤而亡,晚景悲凉,如陈寅恪、如黄必信,如费振东。文革真不是一个让人开心的词,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那么多的文人政客遭到破坏m,国家的文化经济也在那场浩劫中遭到巨大的冲击。看到他们的晚景故事,不禁让人唏嘘,让人可惜,千万中华儿女会记得他们的故事,记得他们的委屈,不会再犯一样的错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这本书讲的是人事,是家事,也是国事,磅礴绚烂,凄婉悲壮,他们的时代结束了,我们的时代正在脚下。

  《百年风雅》读后感(三):泰戈尔和徐志摩的西湖之约

  1913年,印度诗人泰戈尔以诗集《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获奖以后的泰戈尔在亚洲产生了巨大轰动和影响,中国、日本等国的文化界纷纷邀请泰戈尔来访问。1924年3月21日,诗人泰戈尔应梁启超、蔡元培的邀请,乘船离开加尔各答,在徐志摩的陪同下,开始中国之行,一共四十九天。

  泰戈尔访问中国的第一站是上海,徐志摩等由北平前往上海欢迎,并全程陪伴泰戈尔在中国的文化交流。第二站是杭州。在杭州,泰戈尔重要的一项日程安排是特地拜晤中国诗人陈三立。

  关于泰戈尔的行止和日程,国人关注,大报小报竞相报道。1924年4月22日,《晨报》刊发了特约通讯员丹撰写的报道,印度诗圣如飞鸟翩翩而至,在飞来峰上停留片刻。“印度诗圣泰戈尔,于本月十四日由沪乘四号快车莅杭……于十二时四十分下车……当时即乘车至新近落成之西湖饭店下榻……十五、十六两日,畅游六桥三竺各名胜,十六日下午四时,应省教育会及各公团各学校之请求,在省教育会讲演……于十七日下午三时乘快车返沪。”

  杭州西湖之畔,顾庄,陈三立的寓所,两位不同国籍的老诗人,通过徐志摩的翻译,各道仰慕之情。这次短暂的会面,中印两位老诗人,“所谈有限”。两位老诗人虽然不能直接交流,但诗人的文心爱国心意气相通。再加上新诗人徐志摩的锦心绣口,交流起来并没有障碍。想想两位诗人的见面,也颇有诗意。陈三立七十二岁,泰戈尔六十三岁,两位大诗人,在浩荡的春风之中,银发飘飘。在繁花似锦、春深似海的时节相遇,白发却如同西湖之畔深秋之芦花,在阳光下闪耀。

  泰戈尔以印度诗坛代表的身份,赠给陈三立一部自己的诗集,并希望陈三立也同样以中国诗坛的身份,回赠他一部诗集。陈三立接受书赠后,表示谢意,谦逊地说:“您是世界闻名的大诗人,是足以代表贵国家诗坛。而我呢,不敢以中国诗人代表自居。”

  徐志摩见有点冷场,于是,提议两位诗人合影留念,陈三立欣然同意。在快门按动的一刹那,泰戈尔长长的胡须,炯炯的眼神,和善的面孔,与陈三立闲云野鹤、闭目养神式的神情定格在时光深处。陈小从对祖父陈三立与泰戈尔的这帧合影,印象深刻:“我五六岁时,就知道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名字了,因为在祖父卧室的墙壁上有一帧他与一位大胡须的外国老者的合影,引起我的兴趣。”陈小从回忆说,“关于这一次会晤,当时的主流报纸都有报道。而上海的《申报》,直到第二年出版《国庆纪念增刊》时,还曾刊登此照,又配有祖父及泰氏的手迹,题为‘亚洲两诗人之墨迹’,并有长文赞颂。”

  两位诗人的会晤,成就一段佳话。以当时泰戈尔在世界文坛的巨大声望,他能在访问中国的行程中特别安排拜访陈三立,而且对于陈三立的诗歌成就当面表示自己的钦佩之意,足见陈三立在泰戈尔心目中的地位。

  4月19日(阴历三月十六日)圆月夜,袁思亮与陈三立泛月西湖。一轮月亮升起,银辉洒向波光粼粼的西湖。西湖边上,花木扶疏,清风徐来,落英缤纷。两人踏着落花与月光,漫步湖畔,边走边谈,谈起与印度诗人泰戈尔晤谈之事。又大又圆的月亮在湖天之上,在拱起的小桥之上,照着两人,游兴正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袁思亮归来,圆月在窗,饱蘸着月光与未尽游兴,作诗一首:

  先生夜泛归南湖,洞箫吹彻鲛人居。

  掬月在手天在水,低昂星汉为踟蹰。

  别有胜会古所无,失此不纪毋乃疏。

  天竺诗人万里来,湖楼对影留真图。

  诗人古貌自奇伟,炯炯目电飘银髯。

  各乘语言异文字,但以声气相应呼。

  ……

  《百年风雅》读后感(四):一声叹息里的现世无奈

  文图 / 左叔

  《百年风雅》是最近半年里读得最慢的一本书,6月17日破卷,一直读到7月4日才读完《后记》。一来年中手头杂务过多,天气又是阴湿闷热,心浮气躁得狠,极难静得下心来读书。二来名人的尘屑本不是我感兴趣的领域,总觉得“世家”与我们这等平头百姓终究离得太远。然而,我终究还是花了两周的时间将它读完了。任何书只要不弃读,每天得闲翻上几页,终究会有读完的一天。

  读完之后,内心里升腾着一股难以名状的情绪,那是一种兔死狐悲、生死茫茫、怅然若失的感觉。书本里面廖廖几笔的记述下来的,其实都是每一个曾经鲜活着的人的烟火人生。那些具体的、细节的悲喜因为年代久远,因为历史烟尘都模糊了,只剩下短短的几行字,更多的人连几行字都没有留下,而我大概就是那类连几行字都不会留下的人。

  从严格意义上来看,《百年风雅》算是人物传记类的作品,在书的《后记》里我也找到它作为社科杂志人物专栏的“前身”。“勾勒历史嬗变中的家风传承,铭刻八大文化世家的变迁与兴衰”是这本书的主旨,那些曾经在过往阅读经历中闪现的名字,诸如胡适、林徽因、徐志摩等等是如我一般的读者的“兴趣点”。

  仔细想想,欣赏品读名家的作品,势必是需要溯源他们的人生起伏,籍此来加强对于作品的理解,将作品放在时代里,放在创作者的人生轨迹里面去。然而,很多时候,我们读书的状态是解决“燃眉”的具体问题,都不愿意再多去做深入的动作。这些年,我在读书中一直不曾有过深入的收获,我猜想很多时候的关键点就是卡在了这里。

  《百年风雅》里面一直隐隐地在交待一个特殊的与历史地理皆有关系的人文特质,就是“江南八大世家”在积贫积弱的年代里涌现是一件“绝非偶然”的现象。作者也在书中多处交待“长江中下游,富饶美丽的江南,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得风气之先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经济基础决定人文成果这个“上层建筑”。每个文化世家上溯百年既有传承后世的“风骨”,也有泽被后代的“家底子”。

  年轻的时候,我对这句并没有太多的深切的理解,最近几年倒腾“学区房”这件事情上多了一些“切肤”的认识。所谓的“诗书传家”,第一步终究还是得有自己“饱读诗书”的“闲钱”。我这样表述并不是想排斥掉社会上还有“凤凰男”这样上升通道的可能性,但前一段时间读的社会学的书,还是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想要成就一个“人文世家”既需要“祖坟上冒青烟”式的“百年积累”,同样需要这三五代人秉持传统风骨,至少不能沦落为“纨绔子弟”,愿意在某个类向上不断地深耕。

  百年的基业,数代人的努力,对于成就一个“人文世家”而言,这些都很重要,然而最终能够有成果收获,还是要仰仗时代风云的成全。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可是时代的局限,命运的流离,终究会束缚住诸多可能性。这本书里面,读到难处的一声叹息里,大概也有我自己的现世无奈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百年风雅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