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亨利五世》经典观后感有感
日期:2022-04-11 03:33: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亨利五世》经典观后感有感

  《亨利五世》是一部由肯尼思·布拉纳执导,肯尼思·布拉纳 / Simon Shepherd / 德里克·雅各比主演的一部动作 / 剧情 / 历史 / 爱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亨利五世》精选点评:

  ●是为了那些在the history of english里面背过的诗!!!

  ●这五分只是因为芭乐,故事里大段大段的演讲独白,现代人听起来真是消化不良,虽然都讲的慷慨激昂、非常煽动,实在想给2分

  ●爱森斯坦式的人物特写,荡气回肠的演说,精心设计的舞台布光,血腥残忍的阿金库尔战役,西蒙拉特指挥伯明翰城市交响乐团的大气配乐,你们这些王八蛋文艺青年还想要什么?才8分都不到?

  ●...;台词比战争场面多的史诗动作片,确实很有感染力的话语,而且国语的翻译也很出味,古典大雅;最后的联姻为什么我觉得很狗血,理解不能;自便自导自演;有旁白解说人入境,便扭;开门关门的舞台感

  ●可能由于空王冠系列的出色,这个版本现在看起来不那么耀眼了。小男孩看着好像克里斯提安贝尔,一查还真是贝尔。

  ●跟肯爹比起来,抖森你果然是在演偶像剧。剧中肯爹的眼在闪光,抖森你的是puppy eye…少年你可长点心吧!【扶额

  ●雄主名王风云激荡,英雄美人家国千秋。迄今最好的影视版亨五。阿尔库金战役后收敛战死者的长镜头+配乐尤其出色;跟班塑造带感。处死叛逆者、夜幕下独白、战前演讲和撩妹都是单拿出来也能震到人的教科书级演绎。胜过44版处在于镜头语言和对亨五冷酷果决的刻画,美中不足战争戏不知为何反而不如44版。

  ●还不错

  ●pure propaganda!

  ●不輸勞倫斯奧利佛

  《亨利五世》观后感(一):每一帧都是槽点,编剧活在上个世纪90年代

  男女主第一次见面遇到黑社会,然后坏人智商马上掉线,不抓站在旁边遥控的女主角,而用魔鬼的步伐跳着手撕无人机?! 男主手被刀割伤,血液马上凝固,看来血小板含量超标!打完架耍完帅,大概过了130分钟吧,终于记得去贴个创可贴~没错,是创可贴!然后男主手机没电女主角手撕数据线,用两根铜丝直插交流电?! 男主角镇静地拿着插着线的手机优雅地打电话,鞋子应该绝缘系数爆表~第二集渣男跟小三大楼打广告表白,大街上玩亲亲?渣男心真大,心理素质够好,被撞破了于是在大街上一哭二闹三退股,比女人还矫情,女主角怎么看上他的?有逻辑么这剧。目测最后跌到3分!!..万魅测试

  《亨利五世》观后感(二):看得好辛苦

  对于一个看小说看电影归根结底都只是讲求故事性的人来说,看过抖森的亨五再看这部,简直是折磨。本来就不喜欢莎士比亚的剧本,还一模一样的故事看两遍,受不了啊。

  非常痛恨这出戏的几处台词。

  一是亨利入法国城要求开城门那里。什么趁我君王的清风还能吹去他们的狂暴的时候,你们最好乖乖投降吧。不然我的战士砍你老母,奸你老婆,杀你小孩的时候,那不能怪我。我了个去啊能再不要脸一点吗?

  二是他掩饰身份和军人夜谈。什么我送我的百姓上战场责任不在我,我送他们去的时候并不是让他们去送死的,他们战死沙场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尼玛无力吐槽!

  其实美化战争盲目爱国洗脑什么的我也忍了。但是你好歹得留张皮在外吧,不要这么直白明目张胆吧。可是现在写的这样可耻恶劣不要脸,哦天哪,光这几个词还不贴切,我简直觉得任何言语都不能够足以形容看这两段的愤怒了。推崇莎士比亚的同学请告诉我,这种三观真的大丈夫么?!不要说推崇了,我连多看几眼都觉得眼睛心脏受不了。

  最后战亡人数,法军一万多,英军二十五人。呵呵呵呵。你要自夸也不要这么离谱好么?!脑残过头就狗血了好么?!算了算了,阿金库尔之战改写的也不是一点点,还是不要深究了。这种乱写天朝还少么?应该见多识广才是。

  再说说求婚那里。感情戏真的真的是抖森的好啊。肯叔那演的真的是求爱么,我怎么觉得他对公主那么凶!眼神里完全和战场上的冷光没有区别啊,何来爱意柔情啊!至于公主,虽然抖森版的很丑,但是汤普森也没有很美啊,学英语那段给人感觉好疯的公主啊,一点都不矜持娴静。倒是求婚那里的确比抖森版的好,抖森版的公主一副完全被亨利吃死的样子,小女儿情怀早已显露无疑,兄长被杀祖国不保家仇国恨完全撇到脑后忘光光,眼下有英俊多情的王子殿下就一切都圆满了。这也太让人无语了。汤普森版的这里就好一点。

  虽然抖森的笑裂和ehehehe很出戏,但是肯叔的圆脸和太用力更让我出戏啊不能忍啊。果然我不能接受话剧演技,更不要说莎士比亚式的话剧演技了。

  而且每次旁白雅克比爷爷出来我就更出戏,这么一个扯淡故事还有这么一个一本正经的老爷爷热血沸腾念旁白,哎呦我去。肯叔和雅克比爷爷倒真的是师徒脸,都是圆圆的胖胖的可爱型的。

  对于这样一部电影能得奥斯卡提名真的表示无法理解。原谅我见识浅薄欣赏不出来。

  《亨利五世》观后感(三):单向度的人

  下午去外语系看了1989年Kenneth Branagh导演的电影《亨利五世》。整部影片拍的很精致,从构思、场景到配乐。整体氛围却很诡异、阴森、压抑。影片开始一个英国老绅士作为致词人出场,头发花白,身着黑色大衣,他一边解说,镜头一边快速移动、推进,他拉开门,开始了第一幕。他穿梭于剧情之中,并不拘泥于莎士比亚的安排,仿佛一个旁观者和见证人,在向后人讲述这段历史。

  主人公亨利五世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为一个阴险的人物,声音低沉、目光深邃,大多数时候面无表情,像是一个压抑的偏执狂,又像一个诅咒一切巫师,与1944年版《亨利五世》中英勇神武的形象完全不同。亨利五世有两处我认为是很失态的地方,一处是处置叛徒的场景,亨利将那个他曾经很信任的叛徒摁在桌子上,逼近他的脸,声声责骂;一处是阿金库尔战役结束后,蒙乔来求和,亨利还不知道英军已经赢了,还以为蒙乔又来要赎金,他一把将蒙乔拉下马来,态度极其恶劣。这些在剧本中是看不出来的。

  与原剧很不同的一点是,导演安排了两处回忆的场景。一场是福斯塔夫临死,火枪桂嫂等人回忆了福斯塔夫和太子在一起斗嘴,正是那场二人扮国王和太子:“不,不,圣明的主人,皮多可以驱逐,巴道夫可以驱逐,波因斯可以驱逐,可是可爱的杰克•福斯塔夫,仁慈的杰克•福斯塔夫,真诚的杰克•福斯塔夫,勇敢的杰克•福斯塔夫,……千万不要啊,把他从你的亨利身边驱逐走,千万不要把他从你身边驱逐走,把胖杰克驱逐走,就是把全世界都驱逐走了。”“I DO,I WILL”;接着响起亨利绝情的“我不认识你,老头子,跪下祈祷吧!”的声音。另一场是在法国战场上,巴道夫盗了圣体匣而被处死,亨利看着行刑官将巴道夫套上绳索、吊死,巴道夫一直盯着亨利,表情复杂。此处展现出以前太子与巴道夫斗嘴,说:“我一定会送你上绞架。”灿烂的笑容之后,太子的声音空灵而决绝,眼里似乎噙着泪水。有了这两场的铺垫,亨利在阿金库尔战役前一夜微服视察军情后的独白,更显得震撼人心;他的孤独、恐惧、绝望、无可奈何,在阿金库尔之战中迸发了出来,他歇斯底里,甚至情绪失控(例如对蒙乔的态度)。这场战争异常的惨烈和悲壮,也是导演大力表现的地方。

  巴道夫死了。火枪死了,童儿死了。英军胜利了。战士们唱着圣歌,清理战场,却没有丝毫的喜悦。亨利背着一具尸体走着走着,最后把他放下来,吻了吻他的头发。似乎从此,亨利的神情开始轻松起来。

  导演对下层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与赞颂。野猪头酒店的欢愉、温馨、离别,与王室的冷峻、阴郁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的是行军的辛劳、战斗的惨烈、平民间的友爱以及对国王的虔诚,没有了剧本里的偷盗和懦弱。

  整步片子音乐低沉、浑厚,色调昏暗、沉重,很少有明亮的颜色,只有火光、没有阳光。战争不是在晚上就是大雨,宫廷议事都是在室内,燃着火把。唯一一场明亮的场景是凯瑟琳公主学英语,和侍女玩闹,结果被神色冷峻的法王、王子撞见,搞得公主不知所措,像做错事了一样低头退下。

  无法让人轻松。即使最后亨利和公主的逗乐,也无法让人感到温馨,有的,只是对充满了野心、征服欲的亨利的畏惧。

  于是,我开始怀念理查二世和他的王后。

  《亨利五世》观后感(四):离开舞台的舞台剧凭什么7.6分?

  莎翁的作品,都是为了舞台写的,鲜有适合拍成电影的,1989年这部更是徒有电影之名,根本就是个离开舞台的舞台剧;更不适合英国人自己拍成电影——事实上,对莎翁作品翻拍得自然得体的,反而是日本人和法国人。

  一个简单的印象就是看着累。因为我们多少抱着历史正剧的期待而来,所以希望它至少能尊重一下历史,既然你不是贞德,就不要满嘴上帝地赢了一场战争。如果不是有点人情味的法国公主的出现,亨利五世就是一个录音机。一位传奇君主的形象就这样比蒙古王还惨地倒在摄影棚里的舞台上。

  莎翁的戏剧之所以成为经典,一个大概是因为历史课本所说的站在时代之交喊出了人文主义,另一个便是像但丁一样完备了一个民族的语言。前一个是占了主题的便宜,不算“本事”,因为历史总会选择另一个但丁。后一个则值得深究。我中学时曾买来盗版的厚厚两大册莎翁选本,系梁实秋译版,排比句出现的频率比我高中作议论文的还高,很多其他修辞,堆砌得就像一个留级三年的六年级语文课代表的做法;词汇之繁使它们更像一本本六级词汇书;句式之杂则像何凯文的考研作文模板;像《仲夏夜之梦》那种有个大团圆结局就敢称四大喜剧。总而言之,他的作品语言上的心思远远大于其他方面的努力。如果说为了迎合台下的观众,我也不敢反驳,因为我并没有考据的本事;但是我想问,即使在今天,莎翁作品的词汇量也让人惊异,更何况四百年前?那些中下层出身的观众怎么会有足够的语文素养和耐心来听亨利五世舌战城堡?

  这体现了利维斯主义,通俗地叫精英主义,是英国早期文化主义的主调。凡是能造成一个大英帝国臣民自豪感的、英伦范的成就都被特别保存下来奉为经典。这其中就包括对莎翁的造神运动(有部电影,很抱歉我已经忘了名字,大意是一个与英国女王私通的女王自己的私生子不留姓名地把自己的作品任由一个叫莎士比亚的文盲无赖演员来演绎,个人感觉比《莎翁情史》拍得更精致。)。莎翁经典四百年来到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很切合一堆英伦粉的心境。他们至少是中产阶级,在金字塔中处于小面积的上半部,一双圆框的眼镜,一件深色的大衣,一条藏蓝的围巾,一双棕色的皮鞋,或者一顶铜盆帽,内八字,腮帮吸进去挤出类似['wɔ:tər]的伦敦音——他们和莎翁似乎一拍即合,尽管他们大多只看过在中学课本中的威尼斯商人选段而不愿意把哈姆雷特看完一遍以上或者去翻两页李尔王,但他们就是要给翻拍莎翁的电影点个赞!好像点个赞之后我就是有高雅品味的人了,我就有英伦范了,反正点赞又不费劲。于是,这部走出舞台的舞台剧被推上了7.6分。

  最后附上我的读书笔记。英国文化主义经过了二战、冷战以及福利制度,尤其在20世纪50年代,本来风起云涌的工人阶级运动在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的糖衣炮弹下逐渐消失,心系民生的有机的或者说抵抗的知识分子成长为新左派知识分子,他们忧心忡忡,比起反对斯大林的血红,他们更担心眼前的中下层民众甘做资本家的绵羊。于是推动英国文化主义从利维斯主义转向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y)方向,伯明翰大学的文化研究中心(CCCS)的霍尔等人从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那里继承了对权力和文化关系的批判精神。有一种权力观叫做“三向度权力”:当权者即上层统治阶级利用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有利地位,通过一套复杂隐晦的权力运作,来塑造人们的观念、认识、喜好甚至风俗,使人们甘于接受自己在既有统治秩序中的地位,并认为当前的统治关系是自然的不可改变的。莎翁的著作成为经典,很显然正有这种金字塔尖儿的诡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亨利五世》经典观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