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姐姐》经典观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5-13 16:14: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姐姐》经典观后感1000字

  《姐姐》是一部由李玉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姐姐》精选点评:

  ●今天才知道李玉这个济南人。。。感觉就是在我家隔壁拍的啊!!那个厨房简直和我发小家里的一模一样,学舞蹈学下棋,泰山队和少儿节目,还有那个红白的公交站牌,换成花里胡哨的时候我难过死了!突然好想家T T还有小时候的各种情绪和委屈,真的都很认真!感觉教育真是个好困难的问题。。。

  ●被家长蠢哭了 姐姐好可怜

  ●姐姐的申诉并不是随口捏造 小孩的心思细腻 加上弟弟的添油加醋 姐姐的童年是不好过的 心中积攒的怨气 慢慢积攒成更大的扭曲 妈妈那个笑 真是触目惊心

  ●真厉害。表面反映的是儿童教育问题,实质上却是重男轻女、长幼尊卑、轻视个体等一系列问题的集合。 单机位拍摄,景别有限,但单一场景内的画面捕捉非常敏锐。上阙儿女母三人处于同一空间关于看牙的一段就足以表现女儿始终处于被冷落的状态;而在下阙一家四口团聚吃饭的场景中,李玉从声画关系做文章,把妈妈责备爸爸所用的“客人”一词与女儿独自委屈站在门边的画面相接,突出女儿在家中的境况。 展现的最突出的问题是重男轻女,父母表面上说两个孩子都一样,实际上却做不到一碗水端平;次一级的是长幼尊卑的秩序问题,一如妈妈口中所说的“我一大人怎么还跟小孩儿认错?”以及“你是姐姐”。这两个问题是交缠在一起的,姐姐让着弟弟表面上是基于长对幼的关照,但实际上却又是父母从一开始就人为做出的干预,而对女儿来说,这一切她都无能为力。

  ●孩子虽然嘴上说不清楚,但是心里都明白

  ●孩子的心灵,微妙而灵感。李玉的人物视角捕抓的相当到位,小孩的心理跃然纸上。8.2

  ●小朋友的妈妈明显就是重男轻女,那会的济南泰山队。

  ●孩子是敏感的,父母是不可能百分百不偏心的。

  《姐姐》观后感(一):很小时候看过

  发觉自己爱看纪录片就是从央视一步步来的

  东方时空的系列纪录片都不错

  这个小时候肯定看过,有印象

  还想再看,TAOBAO有一个国内纪录短片的订阅,集中刻录,可是有些不想要

  《姐姐》观后感(二):“你不是不喜欢我吗”

  我有一个6岁的小侄女,一个4岁的小侄子,堂哥的孩子。

  他们的父母离婚了,其实也不能算离婚,因为根本没结。

  两个孩子爷爷带。

  妈妈外面打工,偶尔回娘家有时也只带姐姐玩,因为弟弟太皮了不好带。

  我过年回家发现有大人逗弟弟,“你妈妈又带你姐姐玩了,不带你呢。她不要你了。”大人哄堂大笑,弟弟一脸尴尬。

  我听了十分刺痛,拉过弟弟安慰他,“妈妈怎么会不要你呢,不要听他们瞎说,妈妈不是过几天就来看你了吗。”

  一个大人说我,“逗小孩儿呢,你那么紧张干啥。”我有点不开心,“你们不要这样说,小孩子啥都知道,你们这样,他会以为所有人都只喜欢姐姐不喜欢他。”

  所以,你看这个片子,小孩子什么都懂。“你不是不喜欢我吗”

  《姐姐》观后感(三):女性在人生开端的困境

  《姐姐》视频:

  这部记录片可以看成是性别歧视早期再生产的一个文本。正好一家四口,双胞胎孩子一男一女。

  性别歧视不是男性歧视女性,而是男性+女性一起歧视女性。本片中就是三个加起来欺负姐姐。

  从娘胎里面出生的第一刻起,让女孩先出生,让她作姐姐照顾弟弟,这样一种强制安排将严重影响她的整个人生。在起跑线上,双胞胎女孩没有独立的比赛资格,她是以男孩的陪练身份出现的。而这个安排,是家庭和社会的合谋。在接下来的人生中,姐姐会一直自觉不自觉的发起反抗,而被娇惯的弟弟更不会懂得人人生而平等,公平等最基本的概念。

  没有契约观念,没有公平观念,所谓的讲道理是中国传统家庭中的惯常套路,听上去好像是那么回事,其实经不起推敲,糊里糊涂。一个巧合:父亲是警察——这是维护社会正义的角色。然而,在自己的家庭内部,还是一本糊涂账。

  本来是小男孩不遵守下棋的规则耍赖,从始至终没有认错,反而最后是姐姐认错。简直是颠倒黑白。

  妈妈说管不了,那么,这是承认自己是不称职的母亲么?也许有点儿尖锐,但中国大部分的父母是不称职的。母亲本身是女性,而在她的心里,女儿就是处于从属地位,中心是儿子。这在她看来是天理,不是歧视。这是讽刺,还是悲哀!

  -----------------------------------------------------------

  题外话:

  《姐姐》观后感(四):杀死那个姐姐

  

本文是纪录片《姐姐》(李玉)的影评 该纪录片于1996年获中国纪录片协会大奖

女孩蕊蕊和男孩峰峰是一对龙凤胎,两个孩子是剖腹产出生的。爸爸妈妈经过商量,认为女孩做姐姐可以照顾弟弟,就让女孩当了“姐姐”。

01

少数服从多数

电视一直播着弟弟爱看的球赛,蕊蕊跟妈妈说想看狮子王。妈妈听到之后没有思考半秒就作出了决定:

那就少数服从多数吧,我和弟弟都看球赛。

她的语气斩钉截铁,不容置喙。话一落地,便转身继续忙她的家务,剩下弟弟一个人在电视机前看球赛

双胞胎的爸爸是一名警察,平时工作忙不常在家,这种身份的“设定”让人们对他能够在回家时较为公正地“主持大局”有了些许期待。

但是事实并不随人愿。

在姐弟俩的争执中,这名父亲也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多数人”的一边——弟弟的一边。

事实已经非常明显,在这一四口之家的多数人与少数人之争中,蕊蕊永远不可能成为胜者。

这一事实令人窒息。

即使在较高层面的政治哲学中,“少数人服从多数人的暴政”也应该被时时警惕,因为这是一种多数人以“公平”之名对少数人巨大的、难以抵抗的压迫。

这种压迫在这一狭小空间内的小家庭内部,演变成为只针对一名小女孩的专制。

02

你是姐姐嘛不是

这是双胞胎的父亲最喜欢对蕊蕊说的一句话。

然而,“姐姐”这一身份,从一开始就不是自然的结果,而是蕊蕊的父母赋予的,目的是为了“照顾弟弟”。

即使是一样大的孩子,女孩在他们眼中有着天然的“照顾男孩”的义务。而事实上,男性相比于女性,并不是这个社会需要被照顾的人,这就让人对上述观念的形成产生好奇。

究竟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让这种观念世代传承,让既得利益者能够永远享受既得利益,让利益被剥夺者也能甘愿受害?

不难想象,在这种“力”的作用下,如果没有其他外力进行干预,蕊蕊长大后,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一名“伏弟魔”,甚至在她结婚生子之后,也会成为和她妈妈一样的人。

03

把她杀了

当蕊蕊说想看少儿频道时,弟弟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大声叫喊着:

把她杀了,把她杀了。

在弟弟的心目中,“把她杀了”,成为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姐姐成为他的利益争夺者时——即使仅仅是看电视这样微小的利益,他满脑子想的都是除掉她这样可怕的想法。

当他需要姐姐陪他下棋、陪他玩时,他又能通过向父母撒娇式的道德绑架轻易达到目的。

值得思考的是,把她杀了,真的能够作为一种解决办法而成立吗?

当他们都长大成人之后,情况会有所好转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姐姐》经典观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