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笔记》是一本由多丽丝·莱辛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32开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689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色笔记》精选点评:
●本来想读完的,读到一百多页感觉不太读的下去了。自由女性那几章还读的进去,但是那几本笔记就感觉有点混乱了。最开始吸引我的是关于女权主义的一些观点。那几本笔记好像说了太多共产主义,混乱的世界方面的东西,就显得有点枯燥了。读的有点头晕。打算先搁置一下…… 最终成了我的毕业论文。。。
●我的名字叫红之后看的,但这个逼我真的没装明白。
●才疏学浅不大能领略
●这书居然有一百人读过 奇迹啊
●希望二十年後我仍能重讀這本書而不覺慚愧,並且那時希望我對於信仰和政治仍沒有絕望。
●上大学的时候读的,已经不太记得内容了,印象中还有一本《裂缝》?
●贼好看!
●很漂亮的结构和文笔风格。小说的材料构成了小说本身,最后200页的描写看得很过瘾。
●翻译恶心,内容很好
●主体故事自由女性的部分好读又有意思,后面关于政治和写作的那段日记式的是什么……看得我昏昏欲睡
《金色笔记》读后感(一):灵魂自由 和 道德洗礼
这本书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多丽斯-莱辛的主要作品,可以看作是她的自传,作者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她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描写了很多有探索精神的,勇敢的反叛的聪明的女性。她花了毕生的时间精力来思考和关注两性关系,环境污染,种族关系,原子战争,暴力等等很多社会问题。她有很多金句,名言。是可以反复斟酌的。
某个人丧失了"现实感"。正因为这样,他却拥有了比"正常的"人们更深切的现实感。《金色笔记》
我们女人最终总是忠于男人,而不是自己的同性……《金色笔记》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女人活着就是为了爱情,直到有一天, 在他们旧调重弹的时候, 从镜中瞧见自己的模样, 或眼光敏锐的捕捉到朋友听到此类话语的表情, 才会悄然住嘴." 因为我变了, 所以我的人生也变了.《天黑前的夏天》
与其为了摆脱孤独去结婚,你宁可选择孤独。但我指的是另外一层含义。你害怕写你所感受到的生活,因为那时你也许会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暴露的地位。你得暴露你自己,你会感到孤独。《金色笔记》
这本书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安娜时时会反思自己,反思是一种灵魂的自醒,也是在不断思考,总是在扪心自问,这是灵魂独立的表现。而我们中国人更习惯于批判而不是思考。批判更像是一种否定,更多是一种形式,并没有深入灵魂,就是在走过场。批判就像一场热身,轻松又潇洒的政治活动。
这本书让人感受到一个灵魂从崇拜到质疑到思考到觉醒的过程。
这本书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成分,情节也支离破碎,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需要静下心耐着性子仔细品读。用词也比较平淡,但是却震撼。
人的身体自由并不代表着灵魂是自由的,只有灵魂也是自由的,激情才会涌现和迸发。
《金色笔记》读后感(二):多丽丝·莱辛那样的女人
看多丽丝·莱辛的书第一本是《野草在歌唱》,觉不出什么。第二本是《金色笔记》,先借给老爸看,老爸说:“开头还行,越往后越看不下去,真不知道她到底要说什么。”老爸没有看完,倒让我觉得也许有戏。因为老爸是那种专门买了全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人,自然跟我的趣味相左,何况据说有女权倾向的莱辛的这一本。
果然,《金色笔记》不错,很不错,相当不错。跟我老爸的感觉相反,我是开头一般,越往后看越有兴味。
莱辛对女性的心理、情感和思想的描画,有着相当的高度和深度。--这个度,不仅指她的文字功力,更关键的是,她使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本身的心理、情感和思想有了新的高度和深度。
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娜是个左派,书中反映了她对左翼运动的思考特别是对斯大林主义的质疑。在书前面的介绍中,译者称其为“反映了女主人公信仰破灭后的思想迷乱”。这只能说明译者与作者的差距(对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书的译者都在不懂不理解不热衷的情况下“客观”地翻译呢?这种情况简直比比皆是,令人难以忍受。)其实安娜政治生活中的心路历程正反映了安娜或者就是作者本人的独立思考及不断进步。她决不是六十年代在天安门前高喊“毛主席万岁”、三十年后摇身一变为官僚资本主义下官商的人。她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着自己的冷静与独立思考,她为她的政治观、情感观、人生观负责,她对自己负责。
莱辛一直不承认自己是女权主义者,其实她当然是,只因女权运动的局限性使她刻意与其保持距离。她说:“在我看来,女权主义对西方那些有特权的女性有深刻的影响和改变。但是从很多方面看,没有对穷人和第三世界劳工阶级妇女产生作用。这点让我不满。”
莱辛在1993年访问过中国,她在谈及对中国的印象时说,“我去中国之前,被告知说中国人不会谈论政治,但这不是真的。我们发现中国人非常公开,显然毫不畏惧。他们批判‘文化大革命’。没有一个人回头看看自己的肩膀,期待被逮捕。在上海我看到巨大的反差。在某个街上,可能有非常显眼的商店,卖灿烂夺目的欧洲时装的仿制品。但是走到一个后面的街口,就是贫穷的家庭,拥护在只有一盏光秃秃的灯泡的一间房子里。一个晚上我听到一个中国家庭唱《祝你生日快乐》。这非常奇怪。你一定会想他们应该有他们自己庆祝生日的歌曲。世界上每一个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无论是法国或英国或美国,都把自己的文化强加在其他没有那么发展的社会身上。”
这就是莱辛。我越了解她便越喜欢她。
于是又买了她的《另外那个女人》。这是一个短篇小说集,一篇一篇地看下去,越发惊叹莱辛的笔力。特别是《老妇与猫》一篇,无论是那如此冷峻娴熟的文字还是其呈现出的人性关怀和底层立场,都令我感到震撼,更产生长久的思考。
《金色笔记》读后感(三):泯灭的常规。
又是一本漫长的书。
一本书下来,是一个女人生命中某个时间段的截取,连接着过去甚至历史,覆盖一个巨大的世界。涵盖着人性,爱情,婚姻,和最重要的政治。作者创作一个虚拟的人物代替自己,描述自己的种种难以摆脱的状态。最重要的是摆脱那种将自己赤裸,把自己的一切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的羞耻。用第一人称来写作真实的生活,总归是太困难。不只是这种状态下难以摆脱因私心而导致的种种限制,也有以第一人称写作,长久之后把写作和真实人生混淆的毁灭性状态。四本笔记记述了安娜的全部人格,但其实四本笔记的初衷或许并不是为了出版,正如并不是每一把枪支被制造出来都注定要开火,每一颗炸弹被制造出来都不一定会爆炸。四本笔记是作者本人把自己分成四个部分,记述自己人生的一切和通过文字来进行的挣扎和摸索,企图寻找答案的有血有肉的人生,任何一个平凡的常人,都会因私心而选择永远隐藏这些笔记,如同安娜的父亲一般。
这本书足以混淆一个人对常理的认知。书中描写的各类型的人物,各类型的关系,表层之下隐藏的种种真相让我开始怀疑常规的东西。印象深刻的诸如银行巨头查理的枯燥,主妇马莉恩的自我解放,安娜平和外表下如同涌动火山一般的剧烈,那一对模范的美国夫妇在维持光鲜亮丽的外表示人之下两个人彼此的拉扯,挣扎,愤怒和无法拔离的相互依存。
透过安娜和诸多男性之间的关系,折射出的是男性和女性彼此的思维方式,彼此的需求和独立,以及女性视角下男性在细微之处所反映出的道德和人品。自私,冷漠,征服欲,呆板,等等等等。
诸多的描写之后你难以再去批判和赞同常理或异常的东西。因为他们彼此身后都隐藏着没办法轻易辨别和没办法进行评判的东西。世界并非非黑即白,阿尔及利亚的士兵是否应该和法国囚徒一起被绞死,一件简单的事情足以引发战争般的争论。身为共产党的安娜在面对着苍老的中国农村孕妇时,谈起社会的解放和自由又会是何等何等的苍白,一切都难以评判。我们都自以为是塔顶的人,其实我们都是一茬接一茬推巨石的渣滓。
最后是安娜和索尔。读到索尔搬走那一段时,几欲落泪。所谓的爱情和相互依存,在这里我已经没办法保持原来的定义。我看到本书中最负面的安娜和拥有十几个善恶相间的人格的索尔在大房子里争斗,拉扯,咆哮,随后在下一秒狠狠地抱在一起用尽生命的力气做爱,彼此想要对方成为理想的状态但是所谓的理想状态对彼此都是荒诞的扯谈。即便如此两个人彼此之间的爱情却真实的存在,巨大的没有任何办法去抹除。爱情并不意味着两个人可以相安而处,并不意味着两个人可以厮守一生。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可能意味着互相的毁灭,两个相爱的人最终的出路可能是你为我的笔记本扉页写上一个人,一句话,一个场景,然后我续写一整个小说,把我们彼此谈论的一切全部写进去。我们不知何时可以再相见,但是爱一直在那里,永远也不会消失。
愿每个挣扎的人回归到常规的生活之后,不会感觉到泯灭。
愿每个读过书的人能放下自己的羞耻,看到真实的自己。
《金色笔记》读后感(四):泯灭的常规。
又是一本漫长的书。
一本书下来,是一个女人生命中某个时间段的截取,连接着过去甚至历史,覆盖一个巨大的世界。涵盖着人性,爱情,婚姻,和最重要的政治。作者创作一个虚拟的人物代替自己,描述自己的种种难以摆脱的状态。最重要的是摆脱那种将自己赤裸,把自己的一切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的羞耻。用第一人称来写作真实的生活,总归是太困难。不只是这种状态下难以摆脱因私心而导致的种种限制,也有以第一人称写作,长久之后把写作和真实人生混淆的毁灭性状态。四本笔记记述了安娜的全部人格,但其实四本笔记的初衷或许并不是为了出版,正如并不是每一把枪支被制造出来都注定要开火,每一颗炸弹被制造出来都不一定会爆炸。四本笔记是作者本人把自己分成四个部分,记述自己人生的一切和通过文字来进行的挣扎和摸索,企图寻找答案的有血有肉的人生,任何一个平凡的常人,都会因私心而选择永远隐藏这些笔记,如同安娜的父亲一般。
这本书足以混淆一个人对常理的认知。书中描写的各类型的人物,各类型的关系,表层之下隐藏的种种真相让我开始怀疑常规的东西。印象深刻的诸如银行巨头查理的枯燥,主妇马莉恩的自我解放,安娜平和外表下如同涌动火山一般的剧烈,那一对模范的美国夫妇在维持光鲜亮丽的外表示人之下两个人彼此的拉扯,挣扎,愤怒和无法拔离的相互依存。
透过安娜和诸多男性之间的关系,折射出的是男性和女性彼此的思维方式,彼此的需求和独立,以及女性视角下男性在细微之处所反映出的道德和人品。自私,冷漠,征服欲,呆板,等等等等。
诸多的描写之后你难以再去批判和赞同常理或异常的东西。因为他们彼此身后都隐藏着没办法轻易辨别和没办法进行评判的东西。世界并非非黑即白,阿尔及利亚的士兵是否应该和法国囚徒一起被绞死,一件简单的事情足以引发战争般的争论。身为共产党的安娜在面对着苍老的中国农村孕妇时,谈起社会的解放和自由又会是何等何等的苍白,一切都难以评判。我们都自以为是塔顶的人,其实我们都是一茬接一茬推巨石的渣滓。
最后是安娜和索尔。读到索尔搬走那一段时,几欲落泪。所谓的爱情和相互依存,在这里我已经没办法保持原来的定义。我看到本书中最负面的安娜和拥有十几个善恶相间的人格的索尔在大房子里争斗,拉扯,咆哮,随后在下一秒狠狠地抱在一起用尽生命的力气做爱,彼此想要对方成为理想的状态但是所谓的理想状态对彼此都是荒诞的扯谈。即便如此两个人彼此之间的爱情却真实的存在,巨大的没有任何办法去抹除。爱情并不意味着两个人可以相安而处,并不意味着两个人可以厮守一生。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可能意味着互相的毁灭,两个相爱的人最终的出路可能是你为我的笔记本扉页写上一个人,一句话,一个场景,然后我续写一整个小说,把我们彼此谈论的一切全部写进去。我们不知何时可以再相见,但是爱一直在那里,永远也不会消失。
愿每个挣扎的人回归到常规的生活之后,不会感觉到泯灭。
愿每个读过书的人能放下自己的羞耻,看到真实的自己。
《金色笔记》读后感(五):Fiction is better than telling the truth
“作者把五本笔记穿插在这个故事之中,以此描写二十世纪中期整个世界的风貌。其中黑色笔记描写主人公作为作家在非洲的经历,涉及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问题;红色笔记写她的政治生活,记录她对斯大林主义由憧憬到幻灭的思想过程;黄色笔记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爱情生活所创造的一个故事,题为《第三者的影子》;蓝色笔记是她的日记,记录了主人公精神的轨迹。四本笔记于是成为一个不安的灵魂的四道反光。而最后的金色笔记,却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哲理性总结。在这种貌似无序的结构中,作者展示了那个混乱迷惘而多变的时代中一个失重的灵魂的探索和生存。”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读起来有种在迷宫行走的感觉。书本展示的空间和时间,交错相生。一会儿你在伦敦,下一刻你却在非洲。此刻是安娜的独白,下段却是爱拉的叹息。我被吸引着不忍释卷,只想尽力读到最后。这次阅读的感觉真的就像一场长途旅行,若不是被安娜不断提出的问题吸引着,我很容易就放弃这次阅读。我之所以乐此不彼,只是因为那些问题总会若隐若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我也似乎和安娜分享过相似的困惑。
何为“自由女性”呢?难道是有独立的工作,能养活自己,有属于自己的容身之所?“自由女性”追求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我们所想要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一切的追求是否真的有意义?个人的人格在面对所爱的人所做的斗争与妥协又是为什么呢?女性所要承担的作为女子,情人,妻子,母亲等一系列角色,又迫使女性戴上各种面具。而每一种角色都不是最内心的自己。但这所谓的最内心的自己是否又存在的呢?我们真正想要的和我们真正得到的往往不是相同的。
也许当我们放下对所谓“完美”的追求,抛弃对“存在永恒的幸福”的幻想,更清醒地面对世间的残忍,我们会微笑地接受一切无法改变的事情,接受事物本来的样子。
“I say fiction is better than telling the truth.Because the point about life is that it's a mess,isn't it ? It hasn't got any shape except for you're born and you die.”——Doris Lessing
1:《金色笔记》Doris Lessing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看完对比下,我也渐渐明白为什么目前还没有中国国籍的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没读过高行健入籍法国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虽然他的作品完成于他仍在中国境内时。就我读过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而言,发现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很拘泥于形式与题材。几乎每位出名的作家,最好的作品就是他们的成名作。也许是带有自身性质自传,才显得独一无二吧?那问题是,以后的作品呢?他们更倾向于抽象地写起宗教写起信仰。是否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呢?
2:读的《金色笔记》是译林出版社出版的,陈才宇和刘新民合翻此书。哎。。读到2/3时,翻译的笔调变了,那是因为根据译者陈才宇的解释,他被国家选派“去剑桥大学进修古英语合中古英语文学,不想在那块文学合科学的风水宝地左在国内贫寒的书斋里也可以做的工作,于是请了刘兄帮忙,完成余下的一部分。”哎。所以整本书读到最后其实由于两者翻译水平的差异,读起来并不顺心顺意。所以,想读英文原版的《The golden notebook》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