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侦察记》是一部由汤晓丹执导,孙道临 / 康泰 / 陈述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渡江侦察记》精选点评:
●小时候肯定看过的呀。
●对陈述老师有深刻的印象
●不给一颗心还不让评论,CNM
●台词真精练啊!就是看不惯现在的某些编剧那台词写的叫一坨一坨
●应该添加1974年版本的
●孙道临演了不少经典片
●出30两黄金买人头
●比新版强
●这片子总会重放,好人坏人一眼分明啊~
●@ BTV卡酷少儿 黄河!黄河!我是长江!我是长江! 大姨妈你是知道我想看渡江侦察记才挑的今天来吧 真是懂事的大姨妈啊。。。(去你妹的懂事 痛死老子了!= =+++)
《渡江侦察记》观后感(一):渡江侦察记
三十三岁的孙道临扮相英俊,尽显英雄之伟岸。陈述先生扮演的敌情报处长是一个顶级的银幕坏蛋,但他坏得是颇有计谋,水准也高。问话老谋深算,同时相当老道。二人凭借朴实演技成就经典银幕形象,永留影史。
《渡江侦察记》观后感(二):有专业素质的战争片,有人情味的革命电影
小时候看过点,似懂非懂,只有临近结尾战士抱着一节树干跳下水去印象较深一些,当时只觉得他水性好,还很聪明。现在看来,这都属于导演不动声色的用功之处。事实上,这部革命战争电影的军事信息量非常丰富,包含了很多具体的战术专业知识,这对于观众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环境相当有益,而这又是很多同期电影所不能与之相比的。不能与之相比的还有一点,即战争题材下人的精神面貌刻画。有些十七年的电影就不能做到角色的鲜活生动,反而让人觉得满嘴高调、缺少真实感。
汤晓丹工作在上影,来自国统区,这大概是原因之一吧。
《渡江侦察记》观后感(三):评《渡江侦察记》的优缺点
影片在当时还算是不错的,情节处理得也比较流畅,画面简洁,演员尤其是孙道临的表演也非常到位。
但影片也存在不少缺憾,如影片还是没能脱离当时革命影片的一般叙述模式,基本上是按照“高、大、全”的模式塑造人物形象的,对国民党军队的描述过于丑化了,形成好人与坏人的绝然二元对立,对人物的心理挖掘得不够,尤其是男女主人公之间微妙的情感没有更细腻的描写,这与《柳堡的故事》就差多了,也许这与当时的社会形势有关。还有就是影片中在表现黑夜的戏时光线太强,与白天没有形成明显的反差,易造成观众对时间感知模糊不清,从而造成误解。
《渡江侦察记》观后感(四):我一定会等你,已足够美丽
电影从李连长讲起了多年的一次难忘经历,当时他被江南的一个小女孩救助,他久久未能忘记她的恩情,但李连长也迟迟未有机会重回江南地区。在解放全中国的重要关头,我军某部为了更好地了解对岸敌人的江防情况,李连长带领一个侦察班去侦察敌情,也重归那个怀念的地方。
1革命精神
战斗当中侦察勇士周长喜与敌人撞车同归于烬了。山上的战友们注视着自己战友的牺性场景,默默地脱帽敬致,为战友哀悼。周长喜在危机关头,用自己的性命换取了更多数人的生命。在革命人的心里,党的任务就像一道触目的曙光,因为有了这样的光芒,才有可能有之后的晴朗,所以所有人都在为着这道光芒,牺牲着、坚守着。
另一方面,老班长吴老贵在突破敌人江岸封锁时中弹了,老班长吴老贵生命最后,坚定说:小马我掩护你,记着写封信给我老婆,告诉她我没有白穿她给我做的布鞋。吴老贵开枪送走战友小马,吞下一口水壶里的酒,拼命扔出命敌的手榴弹,然后壮烈殉国。老班长既怀着对老婆诚挚的爱,又有着对革命深厚的使命感,以这样的方式选择死亡,正是因为顾全大局,以革命为先的精神。老班长还曾说过,“侦察兵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没有得到上级的允许是不能喝酒的。”尽管喜欢喝酒,但是在生死存亡之际,革命和任务是高于一切的。
李连长说,“不管有多难,我们一定要把敌人的炮兵情况查明白,报告过去。”在那个年代侦察,没有任何高科技的设备能被使用,只有靠着眼力和体力、智慧,支持着一次一次侦察行动。
李连长在危机关头,选择只身上前,他说“你们先撤。我打仗经验比你多。不要争了,这是命令。”只有在这样的关头,我们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光辉形象是无限的动人及无私的。说完然后,李连长头也不回迎敌战斗去了。
在生死存亡之际,将一切感情置身事外,重要的是全局利益和同志的安全问题。
盼望
一直在江南生活的老奶奶,看到了李连长他们,“你们真的是当年的新四军?看到你们新四军过来,我死也可以闭眼了。”
还有刘队长对连长的盼望,因为这句“小姑娘我们一定要帮你报仇,我们一定要打回江南去,”这句话,他们2人相认了。
刘队长的一颦一笑、一弯腰一上船,都吸引着李连长的目光。
刘队长给连长的桌上放了一盆他喜欢的三叶红。
刘队长看着连长的灯还未熄灭,在夜色中静静地看着那束光,那光既像心中的爱,也似革命的火焰。
在侦察与战争都获得了胜利的时候,侦察英雄们要去迎接新的战斗任务。他们二人也要分离。
李连长动情的说,“我们就要走了,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又见面的。”
刘队长说,“不管时间多久,我一定会等你的。”
在战争年代,儿女之间的私情也会被革命所压制,但是正是因为高度的自律以及对革命的热忱,我们收获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但是“我一定会等你的”这样的话,已经足够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