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风云2》是一本由[德] 阿尔伯切特·维克尔著作,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战风云2》精选点评:
●201704,二战士兵第一人称视角的叙事体书籍。不管哪个国家的一线士兵(可能毛子不算)枪响了之后政治就抛在脑后了,为了自己和战友的生存二战。这书里很多描述表现出德军就算到了中后期还是注重训练、军姿、装备,职业性非常强。政治指挥就是一卵泡啊。
●图片和文字搭配的非常完美,注释也到位。可读性很强,不失为一本优秀的回忆录。ps 伊万你们到底是能有多残暴啊…
●听了有声也买了指文的书看了一遍,非常喜欢。战争既不是为了道德,也不是为了英勇,而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从而使用最大的武力。战争是残酷的,泯灭人性。
●教官战场经验丰富,把实用知识传授给我们。 MG机枪手简直是自杀角色 在没有明确发现目标前,千万不要开枪,开枪必须改变位置 我做啦几个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扣动扳机。 最后能安全回家,很大原因是投降给美军
●好书,好棒的书,值得收藏。
●巴伐利亚小木匠变身狙击手。
●将军们一定明白,世间没有真正正义的战争。顺便说一句,鉴于东三省发生的诸多事实,我对俄国人的印象并不比党卫军强到哪里去,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虽然吧,我看过俄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之后对这个野兽国家不那么恶心了,但是这本书和一些德国官兵的回忆都让我坚信这么个结论——俄国人都是畜生。
●真实的历史,总会渐渐挥去上面的浮尘,露出冷酷的面目
●静雅思听 从一个列兵的角度了解二战。
《二战风云2》读后感(一):这本书真的不客观,半点不提德军的暴行,还误导了很多人。
这本书真恶心,纯粹为了黑苏联和衬托自己的光明伟正,黑苏严重,却一点也不提自己的暴行。自己去别人领土烧杀抢掠还好意思说别人残暴?你们一点资格也没有。
不过谁叫那些“低贱的”斯拉夫人不愿意为你们这群“高贵”的日耳曼人去死呢?
对了,建议大家少看德国人的回忆录,去看看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和《我还是想你,妈妈》吧!
《二战风云2》读后感(二):是英雄也是小人物
不同于宏观视角讲述的二战历史,本书从一个德国士兵的角度记述了二战中后期苏德东线战场上的一些故事。没有国家政治的利益纷争,没有著名将帅们的运筹帷幄,本书只是记述了一个普通人在被迫卷入这场人类历史上巨大的灾难后的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
主人公是当时德军中最优秀的狙击手之一,但从书中的记述不难发现,主人公成为狙击手的初衷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存活率,让自己有机会在战争结束的时候还活着。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领袖意志、意识形态等等与他们无关,他们无端卷入这场灾难之中,要想活下去,就要竭尽所能去战斗,去消灭那些要消灭他们的人们,仅此而已。
《二战风云2》读后感(三):战争的正义和邪恶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描写一个德军狙击手的的二战生涯,让人感慨战场上往往就是细节决定了成败或者生死,印象最深的细节是,苏军抓获了接替男主人公的年轻狙击手,被苏军抓获后被用电锯锯成两半,联想到进军咱们东北和德国柏林的苏军犯下的大量强奸罪行,这些红军战士实在是没有被社会主义的伟大理念改造好呀。世事无绝对,这场战争的双方都没有绝对的正义与非正义,但让人庆幸的是无论最终以美国为首的盟国的胜利,还是战后德国的自省,我们都可以说人性和文明取得了胜利,在人类漫漫长河中,意思形态显得多么无足轻重,人民在和平的环境中过日子才是最重要的,也是党中央提倡的以人为本了。
《二战风云2》读后感(四):非常珍贵的史料
能从遥远、残酷的东线战场活着回来的士兵都是传奇,何况是一名狙击手,从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战场危机四伏和残酷,对于没有亲身经历过战场的人是无法真正体会到那种生存的绝望,也许还会有一点向往那样枪林弹雨的环境,而从未想过自己下一秒很有可能就是个死人,在战场上杀人也许并不会感到罪恶,所有人都只是想要活下去。作者没有大势的宣传战场的英雄主义,只是简单的描述着开枪、杀敌,很真实的描述德军在大撤退时,所有人都只是为了能活着回家,另外还描述了一些苏军的暴行,也不比我在其他书中讲述的党卫军的暴行好到哪去,战争本就是人性最真实的暴露,无论战争的双方谁是正义的谁是非正义的,没有谁敢说自己就是干净的。
《二战风云2》读后感(五):二战的另外一面
最近或读或听《东线狙击手》,《被遗忘的士兵》,《寻访二战德国兵》,内心中不时洋溢着对二战德国军人的“敬佩”之情。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已经由胜利者决定,实质却仍是人类共同犯下的罪恶。作为普通战士,既然无法选择那就只能勇敢地接受战争----这就是成千上万二战德国兵能够做到的(包括前线而非集中营的武装党卫军),他们以自身杰出的军事素养和坚韧的战斗精神赢得了对手的尊敬;而他们在战争中相比俄国军人所具有的人道精神也赢得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后人的尊敬。
对于他们的对手俄国人,我实在很纠结。一方面,自身受惠于俄国启蒙思想家和艺术家不少,从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列维坦,柴可夫斯基,托尔斯泰,这些俄国历史上闪亮的群星深深影响了年青时的我;另一方面,俄国统治者和非知识分子所具有的那种血腥和戾气以及反人文色彩,让我厌恶不已,从彼得大帝开始,俄国宫廷和上层充满了血腥,到20世纪更是达到登峰造极。契卡,古拉格,卡廷,大清洗,每一个名字都让人不寒而栗,而下层和军人,更是把这种血腥和反人文发挥到极致,虐俘,抢劫,强奸,屠城,整个东欧和德国经历了人类文明史上自中世纪之后的一大劫难,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最近才能够了解到部分真相,他们给二战诸国包括中国所造成的伤害,应该让我们时刻警惕。
想起了电影《日瓦戈医生》中尤里在肮脏的列车中透过小窗陶醉于蓝天森林原野的镜头,这就是俄国,让人爱恨交织。愿如今一切处于战争威胁下的人类能够放下屠刀或免受刀俎,愿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