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之争》是一部由Oliver Dommenget执导,肯·杜肯 / Torben Liebrecht / 弗罗里安·巴西奥罗麦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足之争》精选点评:
●不知道故事有没夸张
●最喜欢的是用三根手指从球门门柱上抹下刚刷上的白漆,然后抹到黑色足球鞋上。三道杠。
●阿迪达斯跟Puma居然是兄弟,而且是德国的。弟弟Adi的妻子跟哥哥Rudi有染,然后哥哥的妻子就投奔弟弟,有点狗血,当听力材料。
●巴伐利亚乡间风景好美!! 因被法国占去鲁尔区,德国的经济命脉,各大工场都在裁人;纳粹在招人,adi dassler 也在招人。阿迪 顺应了纳粹体育增强国力的理念,1933年柏林奥运会的盛大举办,彰显了纳粹试图通过体育来振奋民族自信心。德国这个国家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直到1875年 Bismark 才统一了德意志
●终于知道是怎么打起来的了。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满分。
●从来没有想过阿迪居居然是德国的一个品牌
●哟,原来还有军工企业背景
●谈不上多精彩,扫盲之作,熟悉了一下历史。
●前面剧情发展太快,想想可能是为了后面的主要事件留篇幅,然而后面兄弟反目也发展得有些突兀。最想吐槽的是为什么电影的画面那么黄,难道是导演为了表现历史感。。。当我满心欢喜地用几百k小水管下完这个4g多电影,点开时却是俄德双语同轨的忧伤,俄罗斯是不是有毛病,为什么配音的时候不把原音去掉
●阿迪改变了人对运动装备的认识和需求,应载入世界体育史册。
《手足之争》观后感(一):两个传奇品牌的渊源故事!
《手足之争》观后感(二):手足之争
--可能我真就是一个傻子,可我真的能看到那个画面,世界一流的运动员穿着我的鞋。我想做出完美的鞋,而且我知道我能做出来,我知道我能做到。
--那我给你个建议,你和我,我们一起来干。你来做鞋,我来卖。
阿迪达斯和彪马的创业史,亲兄弟鲁迪阿迪,一个是精明的商人,一个是手艺精湛的鞋匠,联手创业到二战后分道扬镳。故事涉及品牌创业、纳粹营生、奥运往事以及伯尔尼奇迹等,刻意放大了兄弟俩的爱情和家庭纠葛,角色塑造和影片深度略弱。他们的儿子把两个品牌继续做大,屹立至今而再无血缘关系。
《手足之争》观后感(三):有点失望啦……
看完有点小失望……本来是当作【传记电影】看的…但是总体感觉真的不大像hhh
怎么说呢 我觉得编剧其实没毛病 导演有点草率了…全片几乎没有“XX年后” “XX月后”的字样 但是时间线变得特别快…都有点懵逼了 讲道理就是感觉拍成了流水账 一件一件事都讲过了 但重点突出要表现的场景和主旨太少了。
哥哥和弟弟其实特别不一样 哥哥比较精明干练 谈生意非常在行 所以一开始就负责“卖”;弟弟比较老实本分 所以做什么事都比较踏实 一开始就负责“制”。
但是两兄弟其实又太像了 好强 有远见 但是电影明显把弟弟塑造得成功太多了 他不拘泥于种族文化 不拘泥于金钱利益 比起哥哥更有人情味 而哥哥的冷血被吐槽得淋漓尽致 只有最后一张卡片给他洗洗白 告诉我们他对弟弟其实是有爱的 这根本就是励志的人格塑造电影啊摔!!好歹真人改编!不要把别的搞得一无是处好嘛……orz
总的说咯 他俩就是太像了 又太不同了 才无法一起工作 再加上女人的事………哥哥又被塑造成了风流成性的人啊23333本来片头几分钟兄弟感情其实非常好的 哥哥也很有远见 才说要和弟弟做生意…到最后被拍成啥伪君子的鬼样了…不是很能接受。
其实我觉得这种题材还是拍纪录片比合适
两个演员还是很棒的!!!
最后送给哥俩一句话:时间过得太快 有些人 有些事 花了一辈子去后悔 也再也追不回来了。
【以上纯属个人看法。)
《手足之争》观后感(四):销量与质量的博弈
已经三刷了,说实话看了才知道原来Adidas和Puma原来是一家。 影片讲述了达斯勒两兄弟白手起家,一同创业运动鞋品牌达斯勒,最终因长期理念不合分家,各自创立Adidas和Puma的故事。 哥哥鲁迪具备独到的生意头脑,拥有自己的营销方式和创业蓝图,所有一切都为销量服务,是个十足的生意人。 弟弟阿迪是个拥有工匠精神的制鞋匠,起早贪黑要么在制鞋,要么就穿着自己新研发的运动鞋在跑步,所有一切都为质量服务,是个彻底的手艺人。 兄弟两初期达成创业共识是各取所需。弟弟需要有人帮他把运动鞋卖出去,开拓市场;哥哥刚失业,需要有东西可卖。两兄弟彼时一拍即合,销量稳步提升。 首次分歧,是因为客户的订单无法完成,而弟弟还在研发新款,导致流水线不能火力全开。 第二次分歧,是因为弟弟新研发的运动鞋过于追求轻便而忽视了耐用度,退货率直升。哥哥大发雷霆让阿迪就做第一批老款,不要异想天开老是去研发新款。
第三次分歧,是在纳粹执政下,ZF希望达斯勒品牌只提供给具有优良血统的日耳曼人。作为生意人的哥哥当然唯命是从,希望借此成为国家运动员的指定品牌;而作为手艺人的弟弟,当然是希望他的运动鞋能由冠军穿着—一位美国黑人运动员。最终,由于这个举动,在二战爆发后,达斯勒工厂被勒令关停。
第五次分歧,也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战争结束后,哥哥当兵回来,盟军占领了工厂所在小镇,哥哥因被举报是纳粹而甩锅弟弟,两人开始互咬。直至回家后爆出阿迪的儿子是鲁迪的“真相”。至此,兄弟两再也无法和睦,决心分家。
哥哥鲁迪带走了几乎所有的销售团队和客户信息;弟弟阿迪留下了所有的技术团队。双方情况都不乐观。但是哥哥凭借出色的社交网,率先把Puma做起来了,甚至抢了不少弟弟的老客户。但老天不负有心人,哥哥因国家足球队过去表现不好且开价过低而放弃提供运动鞋给国家队。弟弟阿迪则为国家队提供新款短钉运动鞋,在下雨天优势显著。而那届世界杯,德国队闯入决赛,决赛那天下雨。最终Adidas逆势翻盘,叱咤球场。
为何情同手足的两兄弟,可以共同创业,却不能长久经营下去呢?其实这是两种理念的博弈:重销量还是重质量。
如果决策者是一个人,或许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而决策者是两个人,又是两兄弟,谁也不选择让步,或许分家后各自建立两大运动品牌已是最好的结果了吧。
电影最后,德国队赢了决赛。阿迪独自回到运动员休息室。桌上放着一张纸条,写着鲁迪对他的祝福:“赢得漂亮,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