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第13版)》是一本由斯蒂芬·P·罗宾斯 (Stephen P. Robbins) /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75.00,页数:5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管理学(第13版)》精选点评:
●背完管理学……也不懂怎么应用这些理论啊……
●19年5月24日读毕,价值链管理值得探索。
●管理者的四种职能包括计划(设定目标和制定战略)、组织(安排和建构工作)、领导(与人工作以及通过人工作)和控制(监管、比较和纠正工作绩效)。
●今天完结
●三颗星,过于理论。如果没有经验按照这个来做,一定会头破血流,但如果有了经验再结合书本一定会锦上添花。另外补充,作者夹了很多主观想法,说星巴克给了你多少广告费!
●4.5星。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的学生,应该在本科阶段就该打下政治、法学、经济、管理、社会、心理等学科不一定厚却必须扎实的基础。几本经典教材就可以做到的事,现在才起步,错过的东西多矣。
●完结撒花
●版本对外太旧、对内算新
●此书可以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基本的管理架构,从管理的定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五个方面展开,全面覆盖管理的主要知识点,而且每一章节开始有学习概要,章节末有测试,加强学习效果。
●纲领,但不够深入。
《管理学(第13版)》读后感(一):中规中矩的管理学教材
整本书介绍了管理学的很多理论,在第11版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些内容。第11版是围绕管理学的过程观点展开的,即P-O-L-C,规划 - 组织 - 领导 - 控制。这个观点最早由法约尔提出,后来被广泛接受。这块内容是这本书的主要部分,但是我不太想写。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管理史的内容。 ----------------------------------------------------------------------------------------------- 管理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反驳或完善。
比较有意思的是科学管理学派,适用于基层管理者,总结工人的每套动作的效率,确保没有一个无用的工作。代表人物的吉尔伯思夫妇甚至将这套理论用于对孩子的教育。两人生了很多孩子,还将科学管理育儿经验写成书《儿女一箩筐》。
另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对管理成功方程式的总结。也就是说认为成功的管理者需要具备八大特质。其实我觉得有点扯,具备的人不一定成功,成功的人一定具备。
还一个是管理权变contingency理论,也是非常好玩的,总结就是it depends。选择都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出的。不过这个囿于管理者本身的认知程度与范围了。
---------------------------------------------------------------------------------------------
书里讲了那么多理论,感觉实际用起来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啦
《管理学(第13版)》读后感(二):同样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不一样的罗宾斯版《管理学》
OMG这本书真的太太太太太经典了,译后记里说它是国内采用率最高的管理学引进教材,所以我为什么现在才读完(商学院的老师们用的都是自己写的书,大概有在课上推荐拓展阅读时提到过,然而当时太懒并没有注意到,罗宾斯的名字倒是如雷贯耳)。
本来计划是在把八月末看完这本书(以及做完其他很多事情),但是事实是其他事也没做完,书也没看完,反思了一下我为什么看书慢——一是想看一遍就记住,二是在看书的过程中总是喜欢联系实际,虽然这不是一个坏习惯,但是具体到管理学,我的思绪容易飘得过于遥远(并且开始质问过去的自己,为什么做得如此糟糕)。
虽然和读其他教材一样读到最后我都有一种十分厌学的感觉(而且这真的是我读过的最厚的一本书,600页B5目测8号字的大砖头!),我依旧想真情实感地吹一吹这本书。
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本非常开放的《管理学》,它为读者展示了全球最新的研究成果,但是并没有把话说死,在适当的地方留白让读者自己消化思考。作者还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个视角来写,让读者认识到这样的管理方式对被管理者的影响,以人为本其实也是为了更好地管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作者对跨文化研究和未来展望的重视,仿佛时时刻刻都在表达“我们只是地球上和历史中渺小的一点”。基本上每一章节最后都有对该知识点的跨文化研究,未来展望则零散分布在全书。另外,作者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在书中坦然地提及“书中提到的大部分理论模型非常适用于美国文化的环境,但是对于其他国家文化的适用性值得商榷”。
关于译后记里说了本书的三个特点,我将它们概括为“内容与形式紧跟时代,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看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是,真的在美国上这两位作者的管理学课程。
管理学的教材在上大学之后前前后后看过三个版本。大一秋季学期,选上王利明教授的管理学原理,买了他写的《管理学原理》,现在已经印象不深,只记得大框架也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但是他确实算是我管理学的启蒙老师,他推荐的另外两本书《管理思想史》和《看得见的手》倒是有认真阅读(当然那个时候是因为要写读书笔记);毕业之后为了考试看了公共管理学院老师方振邦和鲍春雷的《管理学原理》,依旧是熟悉的配方——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印象很深刻的是两位老师画的管理学思想百年脉络图,真的很震撼,让人茅塞顿开,同时也惊叹于后面各个章节对于最新理论的陈列,如果说王利明老师的书里罗列了每个部分TOP1和TOP2的理论和模型,那么这两位老师就是在此基础上加上了比较有特色的TOP3和TOP4的理论和模型;最后,因为各种原因我在考完试之后才知道这本书也在考试范围内,所以立马捡了起来,跟这本书算是相见恨晚,看完之后对管理也是越来越爱,它的大框架依然是管理学的四大职能,只不过在此基础上加了超多案例,对于纯粹道理阐述的话语倒是不多,总结下来也就是把每一章节的末尾的每章小结(哦,这本书里把它称为“为考试做准备”)看一遍就可以大体记住80%的理论知识。这大概就是让教材有血有肉的方法吧。
当然,每本管理学教材都带有作者自身对于管理学的理解,究竟哪本书好哪本书不好我很难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只是在读完每本书之后加深对如何做事、如何管理的理解。
在书评的最后,插播一个与管理学无关的话题,在最后一个篇章的案例里,我读到了这样一句话:“美国工人所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来自海外的竞争,而是过于担心其他国家攀爬这把#经济梯子#的进展,却对寻找这把梯子的更高层关心不够。”虽然这不是专门对中美关系发表的评论,但是我觉得用来评价当前美国对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采取战略的逻辑尤为恰当。管理学(第13版)9.0斯蒂芬·P·罗宾斯 (Stephen P. Robbins) 玛丽·库尔特 (Mary Coulter) / 2017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管理学(第13版)》读后感(三):管理学
管理者对于创造组织价值非常重要。决定员工生产率和忠诚度的最重要因素不是薪水、福利或工作环境,而是员工和直接上级的关系质量。
在组织中指导别人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成员就是管理者。
管理者是协调和监督其他人的工作,以使组织目标能够实现的人。管理者的工作与个人成就无关,而是关注如何帮助别人完成工作。这可能意味着协调部门群体的工作,或者监督某个人,还可能涉及协调不同部门人员的工作活动,甚至组织外部人员的活动。
管理者都执行着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作为管理者意味着你有更大的责任去考虑,便把组织的目标、你的工作和员工如何有助于这些目标放在心上。作为管理者,你也有责任为现在向你报告的任何团队成员思考发展的机会。你将怎样帮助他们走上成长和成功之路?
概念技能是管理者用来对抽象、复杂的情况进行思考和概念化的能力。使用这些能力,管理者将组织视为一个整体,理解各个子单元之间的关系,设想组织如何适应更广阔的环境。这些技能对高层管理者最为重要。
雀巢每年在原材料上的花费超过300亿美元。公司每年购买占世界总产量10%的咖啡、1200万吨牛奶和超过30万吨可可粉。
到2050年,据估计中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将会比世界其他国家该年龄段的人口总和还要多。
在一些国家,根据法律,企业必须向每周工作超过35小时的当地员工提供36天的假期。美国员工可以获得的最长假期是4周——而且那是企业首席执行官的待遇。
《管理学(第13版)》读后感(四):读完《管理学》,获得认知提升与改变
一个月,终于读完了这本经典教材。除了翻译比较坑,内容平实、全面、发人深思,涵盖管理的方方面面。
要学习,就来买经典教材看,别去网上“知识付费”买课。看完书你会发现,网上的昂贵教学,不过是经典书籍的搬运工。那些带你读书的人,自己又读了多少呢?也许当下的那一本还是靠“拆书”读完的。
所以,读书的路要自己走过。爬也要爬过。
读书的过程中,也不断思考着过去做学生工作的经验,分析自己为人处世的优缺点。细节一一落到纸面上,仿佛又回到了几年前的时光。
这次读书给自己要求更高:除了今日事今日毕,还逼自己耗尽所有脑细胞,读书小组的每道题都认真答好答全,从而日均2000字。
此次练脑练手的过程,充分体会到人的潜力无穷,逼一逼出奇效——写长文丝毫不怕甚至不抵触烦恼,法律课和政治课的小论文好轻松。
不过管理学最重要的还是“用”,期待日后慢慢实践书中箴言,不断提升自我。
认知: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页码P72)
论述:书中提到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顾客、社会和政治活动团体、竞争者、贸易和行业协会、政府、媒体、供应商、社区、股东、工会。一张简单的图,极大地开拓了我的认知。首先,对于产品我只能想到员工、顾客、竞争者。对于个人学生组织经验,也仅仅考虑到媒体(新媒体运营和扩张)这一步。但社会团体、行业
协会、政府等利益相关者,联系我管理翻译团的实践,就是应当进一步联系其他类似团体、学习交流经验,提升知名度,并且从翻译相关协会交流处也能挖掘新的曝光点,从而获取潜在的订单。这是全书给予我最大的启发,眼界要放宽,越宽越好。
认知:解决工作场所不当行为,首先要针对员工不良回应的原因——工作不满意——找出问题所在,而不是试图去控制不同员工可能做出的各种不同的反应。(页码P408)
论述:看到书中,才发现自己曾经的短视。在工作上一直偏结果论,强调效益和效率,对部员出现的不良行为容忍度很低。但这部分给我的认知是,如果存在不当行为,管理者不能一刀切地去抵制、批评、控制,而是应当引导,找出背后可能存在的深层原因,才能完美解决问题。不然,硬碰硬反而会招致撂摊子不干的情况。
认知:标杆管理:从竞争对手和其他组织中寻找最佳实践。(页码P526)
论述:人人都知道要学习榜样,但是榜样的选择也很关键——IBM通过研究拉斯维加斯赌场来寻求减少员工偷窃的方法;许多医院将入院流程与万豪酒店的入住流程对标。这种标杆管理的方式令我大开眼界。榜样不仅要从本行业找,更要从与自己运营逻辑有类似之处的别家行业找,往往能获得创新的思路和框架。
认知:要用目标驱动预算,而不是预算决定目标。预算只是工具,利润来自聪明的管理,而不是因为提前做了预算。(页码P528)
论述:要用计划推动自己进步,而不是故步自封,认为自己过去做不到的事就是永远做不到(不要受限于预算)。而同时,也不要迷恋列计划的过程。最终能把事情做成,是因为行动的成功,而不是因为提前列了计划。
认知:情景规划:跟踪评估外部环境,以察觉趋势和变化,可以发现对组织当前和未来运营有潜在影响的事件和问题。(页码P536)
论述:对抗风险,就是建立一套预警机制。制定出某个事件可能带来的多种可能性,然后分别制定应对方案。这就好比我们在心情正常、效率稳定时,不应以当前状态列出如果玩不成作业怎么办。而是应提前模拟各个完成不了的具体情况,自己的心情将如何、其他因素会有何影响等等,再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
一、管理不仅是管理组织流程,也是管理人际关系
因为曾有学生管理工作经验,所以第一反应的管理学是管理一个组织。而我个人在管理上的短板,也是因不够外向导致的组织氛围、人际关系上的不足。但我过去一直没太在意此点,认为组织就是把事做好,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并不重要。
但是,读完《管理学》,前人的经验如棍棒般敲醒了我。管理,不仅是管“事”,更是管“人”,因为事情是人做的,团队精神与文化得不到培养,则组织效率只会低下。很惭愧,过去的学生工作经验,让我没有一个置于真实职业场所的大局观,从而出现了团队人际关系上的短视。我对管理学的认识,也曾停留在宏大决策层面上,而没有落实到细微之处。
比如,作为管理者,应亲自且专业地给予激励,提供明确的反馈并定期一对一交流,并且思考向你报告的团队成员的发展机会。裁员后,还应尽快为留下来的员工提供支持、咨询服务,不能忽视鼓舞员工士气,保持关心,并制定方案利用闲置的办公空间。这些都是非常细化的要点,看似并非宏大决策,却是管理流程中不可或缺的。
二、生活无处不管理
曾认为管理学必然是依托于组织的,无论大小,但必须是大于一的。此次读书活动让我意识到,一个人也能适用管理学的诸多知识。
比如时间管理、制定计划、面试前对公司的调研(反向管理)等等,书中都提供了极富实操意义的详细步骤建议。管理学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每个人都能运用到生活中去的知识。
除开个人提升,管理学也能运用到管理家庭关系,与父母、孩子、伴侣的相处,其实也能用管理学的知识点来解释和实践。如适当的激励、管理变革、组织战略、理解个体行为、沟通管理等等。
三、管理学不仅是管理学
当我最初看到管理学时,觉得是一个专门领域,即专门讨论如何管理。但看完才知道,远离管理学里面联系了许多不同学科的知识。比如心理学。
在开会时的决策,我们要避免从众效应。比如我们要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理解团队其他人的行为背后的逻辑,都需要首先抓住性格特质。创业者的一章也提到创业者应当具备的特质。再从如何做好激励看,要分析激励背后的行为动机。这些都说明,管理还需结合心理学的知识,才能做得更好。
《管理学(第13版)》读后感(五):谁说不做管理就不用学管理学?
最近读完了罗宾斯的《管理学》,这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好书,今天分享一下我的一些启发。另外“管理学”专题读书正在进行中,有兴趣可以参见《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学”专题读书活动启动》。如果你一直认为不做管理的人不需要学习管理学,这篇文章会改变你的想法。
01 万能的四大金刚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管理学里的四大金刚。
什么是计划?计划就是设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战略,并制定方案来整合与协调各种活动。简言之,计划就是展望未来要做什么,以及打算怎么做。
什么是组织?组织就是安排人员的工作,用于达成计划。组织工作决定了人怎么分组,给谁安排什么工作,层级结构是什么。想想“组织部”你就理解了。
什么是领导?很多人理解领导就是当官的,这里的作用更多的是通过影响具体的“人”来推进工作,解决在管理中与“人”的行为有关的问题。比如激励、解决冲突、选择沟通方式等。
什么是控制?就是评估其他计划、组织、领导三个方面做得怎么样,对于工作的开展进行监管,对于错误进行纠正。
最开始看这几个,你肯定是没感觉的吧。没感觉就给我背下来。下面我结合一些生活常识,把这四大金刚,迁移借鉴到各种涉及到管理的领域里。
很多人对时间管理有兴趣,那么“四大金刚+时间”就是时间管理的核心要诀。
(1)要做好时间管理,制订计划的工作要靠谱。怎么做计划?要结合对自己的认识,深挖自己的价值观,叩问自己的内心到底想要怎么,从而明确目标。如果你想不清楚,我有一个经验,只计划做一件事情就好了。参见《Scalers:制定新年计划,只做一件事》。
(2)要做好时间管理,组织好自己的资源投入。我们自己的成长计划主要由自己完成,所以确定了计划,剩下的就是组织好“自己”这个资源来落实。给自己安排什么时候做什么,从而确保目标能达成。
(3)要做好时间管理,领导自己走出行动困境。当你开始做事的时候,总会遇到各种困境,比如大部分人都会遇到情绪的困境,纠结的困境,或者自己作死自己,这时候就要发挥你的领导力,激励自己走下去。
(4)要做好时间管理,控制好节奏知道在做什么。控制属于一种元认知的能力,你一边在做一件事情,一边有一个大脑跳出来看自己在做什么事情。而且你要和计划进行比较,如果出了问题需要修正。
你看,我做了一个简单的迁移,时间管理的知识付费课大纲是不是就做出来了?每一个小点做成一个模块,每个模块再做个五小节课,然后再从书上找一些案例,一门99元的知识付费课程就出炉了。《管理学》这一本书可以够你做100门99块的知识付费课程。
对于其他你有兴趣的“XX管理”主题,比如人生管理、梦想管理、形象管理、个人品牌管理、两性关系管理都可以采用这样一个四大金刚框架,纲举目张,借鉴迁移,管理学万岁!
02 完备的知识框架
我为什么喜欢带社群的人读教材?因为教材的知识框架特别好,而且特别完备,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这样非常有利于扫除我们的知识盲点,消除我们一叶障目的可能。
比如,你是不是经常看不懂世界形势的变化?对于一些国际新闻,你也不知道在说什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哪里下手呢?我们可以从《管理学》第3章里的“外部环境”组成部分来借鉴。
外部环境分成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环境(2)人口环境(3)政治/法律环境(4)社会文化环境(5)技术环境(6)全球化环境。说这些有什么用呢?
太有用了,这个划分是不是给你提供了一个完美地讨论问题的框架?
比如,让你分析一下本次新冠疫情中美两国的表现异同,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六个方面下手呢?
(1)经济方面。谈一下中美两国经济情况对在应对疫情中的影响,你甚至可以测算一下疫情投入的费用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以及疫情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2)人口方面。对比一下中美两国疫情感染人员的年龄、性别、家庭情况、地理位置等信息,相信你会对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有所理解。
(3)政治法律环境。通过这次疫情相信你会对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个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4)社会文化环境。这就更有的谈了,比如一开始疫情传播的时候,中国人民都戴口罩,但是美国人居然要为不戴口罩而强词夺理,这里你能说没有社会文化的影响么?
(5)技术环境。疫情应对需要大量的医疗用品,需要疫苗攻关,需要技术创新,而这个方面,也可以对比一下两个国家的综合情况。
(6)全球化环境。这次疫情到底对于跨国企业有什么影响?企业到底是从中国往美国撤呢?还是从全世界各地往中国跑?毕竟中国疫情已经控制了,属于全世界的净土,这就是在全球化视角下要看到的问题。
看到没?这六个方面就是来自管理学的知识框架,但是却可以灵活地运用到其他领域。我刚才就是用疫情当案例,这个展开以后可以写成一篇本科毕业设计了吧?
你说,你即便不做管理,学会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有什么不好吗?
03 实用的职场技巧
你是不是不知道要怎么找工作?不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不知道要怎么面试?不知道要怎么和同事沟通?初次带新人不知道要怎么授权?这些问题管理学都可以帮你解决。
比如我随便举一个例子吧,如何在面试中表面出色。在第12章人力资源管理里,是这样说的:
(1)提前调查面试公司。主要关注竞争优势、公司战略与财务情况。
(2)简要了解面试公司竞争者。
(3)提前准备标准问题的答案:
a) 自我介绍,可以采用“现在-过去-未来”的结构b) “关于你最大的缺点”,可以谈与这份工作不相关的缺点,或者谈一谈过去的缺点
(4)注意肢体语言,主要是去掉不必要的小动作
(5)仔细查看岗位说明,关注一些职责之外的工作要求。
(6)用面试官的批判视角重新审视简历。
你看这些要点列出来,是不是一门面试课就出炉了!所以你还说,不做管理就不用读管理学。你的脸呢?
04 多领域认知切口
如果你跟着我读过心理学、营销学、财报你会发现管理学把这些知识串在一起了。现代企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需要多人协调共同完成的。所以读管理学,相当于给你打开了一扇门,你通过这扇门可以看到更多的领域。所以管理学就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认知的切口。 当然至于具体你想要看什么,完全取决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