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类纪》观后感摘抄
日期:2020-09-02 23: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人类纪》观后感摘抄

  《人类纪》是一部由珍妮弗·贝赫沃尔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加拿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纪》精选点评

  ●整体偏弱,里面的东西没有任何新意。在观影半个小时后终于忍不住睡着。等到醒来之后是动物灭绝的部分,这个部分直接就是幻灯片程度。从里到外都没有任何诚意片子。在同题材纪录片中算是做的比较差的了。

  ●全片以人类活动环境影响分为了几块: 过度采取(extraction) 地貌变化(terraforming)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 物种灭绝(extinction) 影响合称人类纪元 本片没有过多解说,却让人感到凄凉

  ●还不是为了见一下爱德华诺顿本尊... 但他的气场真的好冲啊... 片子本身就soso

  ●世界上最大的挖掘机、最好的大理石矿、最丰富森林……人因此迁居,产业因此精尖、分级,土地因此面临废墟危机。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足以形成一个新的地质时代,是为人类世。片子的每一幅画面考究,都足以成为人类世的图注。走出自己城市,走出自己所在产业的位置看看全球供应链大自然,会有更多体会

  ●人类纪:几乎是人类的终点代名词作为开发采集、耗尽、逃离——现代技术理性消费主义的无意识——的后果,用影像事实反思成为集体意识变更起点,从而明白逃离的不可能性进而激起积极行动,是一个值得被更多人看到的纪录片、尤其在天朝。A capable man should live as caregiver not consumer.

  ●人造风景那么好,这部却如此无逻辑陈词滥调。从头到尾睡死过去,中间醒来一阵,发现旁边也在睡,睡得靠了我肩膀那种。大疆无人机heal the world

  ●真的要物尽其用,尽可能消耗地球。

  ●2019154 一星平庸 奇观堆砌 主题涣散 陈词滥调 缺乏深度

  ●人类行为自然的侵入,从原始狩猎逐渐的工具升级保护环境是更为表浅表面结论(最好笑IFC上映时恰逢桑伯格气候峰会的发飙,连累这部片连续几天票满座买不到票),但更为深刻是对自然界愈加有力控制高级物种的权利也是责任客观态度

  ●处处孤独 可惜没什么深刻

  《人类纪》观后感(一):这是我看过最差的发达国家的纪录片

  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必须说,不从地球或者是行星角度讨论地球演化和人类生存,就是在耍流氓。何为人类世?何为地质纪录?人类地质作用能够影响地球到多大程度?不开发地球,不发展科技,数百年之后,人类可以拯救人类自己吗?

  航拍图片和卫星图片看着唯美。不妨试一下,把镜头再拉高,到太空上去审视一下,人类对地球到底造成多大影响?可悲的人类,连地球几十公里的地壳都无法穿透。

  浅尝辄止的一部环保主义者风光片。

  《人类纪》观后感(二):作为一个学纪录片的,我只能打三星

  可以看出导演尽量在营造一种仪式感,利用震撼人头加上尽可能少的配音来展现人类对地球所产生的影响。可以看出来的是导演志大才疏,野心很大,但手里的资源有限,因此并没有拍好。

  片子分成了很多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用一个词来解释所谓“人类纪”。但问题在于这种章节的内在节奏是不统一的。各个章节都采用了不少的纪实段落,比如肯尼亚的反象牙交易者、德国的小镇居民、俄罗斯的炼钢厂女工和后面的矿工、中国的海堤工程师等等。这些纪实段落松散且冗长,既没有体现出人们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也没有对这种环境做充分的信息补充。至少就我看来,这种纪实段落的应用甚至还不如直接加解说词。偏偏导演又喜欢这种静默、朦胧的风格,主题自然无法凸显出来。

  既然片子名叫“人类纪”,至少应该回答的问题有:人类纪和之前的纪元有什么区别?人类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标志性划分事件/指标是哪些?人类纪的未来会如何发展?但片子里除了人类纪目前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之外,其它的问题基本都没有回答。这显然是对不起这部片子这么宏大的名称的。

  片尾的字幕说科学们还在努力寻找更多的证据以佐证“人类纪”这一概念,大概这部片子是基于一个未成熟的理论。总体来说就是拍的还是太早了,假如晚10-15年去拍同样的选题,可能会更好。

  《人类纪》观后感(三):一个迟到的回溯

  1

  片子以人类改变地表的典型活动为单元,展现了这些活动带来的双向影响,讨论了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生态间的冲突以及现有改变。片子的解说非常克制,基本上仅做了基本概念和现象的介绍,没有过多地升华和输出观念,而是多以真实人物的简要采访来讲述故事。

  此外,配乐取用了大量拍摄地的传统音乐、戏剧、民歌等形式,配合大段的航拍、延时、意象性镜头,拉长的节奏在留中给出了思考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我看的版本片名被翻译为“人类纪”,而片中用于首尾呼应的陈述中,正包含了「人类对地球环境的改变已加速了地质时代的更替」这一观点。对于地球生灵来说,人类掌握工具可能是最不幸的事情之一。人类世界的运转依赖一套庞杂的系统,但它离“与地球生态实现协调”(即可持续发展)还有很远的距离,否则不会有如此多不可逆转的灾难和变化在时刻发生。

  一个事实:土壤污染属于最难治理的环境问题之一,不同于大气和水,它的恢复普遍需要数十年甚至以上的时间。当我们失去宇宙中目前唯一的立足之地,即使创造过再多的灿烂文明也都是徒然,都会湮没在坚实沉默的地质层中。

  2

  其实真正想聊的是环境保护问题。这个梳理对我个人比较重要。

  我的本科专业是环境工程,虽然入学相当一段时间后,我才找到真正的passion所在是纪录片。而在四年的学习和训练中,我对环境事业的认知和态度一直在这种相对较近的距离和思考中被不断重塑。

  环境是一个「朝阳」了很多年的学科和产业,个人认为其部分原因可能在于,环境是一个需要整体协调的系统问题,它不存在从A到B便一劳永逸、万事大吉的可能。这一点带来的影响便是,任何一项真正可能有效的环境举措想要被实施,都需要经过太多困难。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碳减排,人人都说必须要进行控制,但想要全球从行动上达成一致,多年进展绝不能说是顺利的。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它牵涉经济、政治、教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先发展的国家先治理完了,凭什么还要承受他国污染影响;反过来,其他地区难道就没有发展的权利吗;We are one的口号再响,说到底也只是口号而已,不具有操作层面的效力。从全球尺度上回归身边,目前我国刚开始的生活垃圾分类,目前暂时也未看到来自公众的广泛认知和配合,大家更多的是在等待政府的统一协调和安排。

  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简单迅速,来自明确的利益导向和发展需求;但恢复自然的过程却漫长复杂;此外环境问题的责任归属又往往不能明晰。

  以上是我在第一学年主要的消极片面想法。

  但事实上,很多让我尊敬的老师、师兄师姐、朋友都已经或将在未来为环保事业持续奋斗。如果用困难和现象倒推工作本身的意义,无疑是不符合逻辑的。在后续真正参与过具体项目和短暂的实验室操作体验后,我渐渐有了一些模糊的理解:不论责任范围或者说个人角色,从科研人员到从业者,从执法机构到环保组织,环境人的目标基本还是一致的。环境问题是系统的问题,要保护它同样需要一个庞大的系统。

  今天还在跟姐姐开玩笑说,「轴是一项珍贵的品质」,但其实我们想有任何一点小小的进步,都需要这种不问困苦和得失的决心。

  现在想来,事实上我非常感激接受过环境方面的教育,它塑造了我对世界运转方式的初步理解,能够自发关注它运行的状态,更时时提醒我要努力从整体的角度对事物进行思考。

  这不是lost cause,而是必须有人去走的艰难道路。我真心希望走在这条路上的人们一切顺利,更希望将来可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有所参与。

  最后说回片子,其实讨论它是否为风光片在我看来并无意义。如果说环境问题的一端是政府和相关组织,另一侧起决定作用的是公众参与。从观念培养到落实行动总需要漫长的过程,因而相关教育是永远不嫌多的,各种形式的积极努力都值得支持认可;譬如“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公益广告、愿意接受拍摄的前象牙雕刻匠人,以及这部并不完美的片子。

  《人类纪》观后感(四):但凡人类所到之处

  The Anthropocene defines Earth's most recent geologic time period as being human-influenced, or anthropogenic, based on overwhelming global evidence that atmospheric, geologic, hydrologic, biospheric and other earth system processes are now altered by humans.The word combines the root "anthropo", meaning "human" with the root "-cene", the standard suffix for "epoch" in geologic time.上个月去AGO看了《人类世》的同名展出,感受不深。今天看完纪录片,实在过瘾,87分钟眼睛都没眨几下,情到深处还留了几滴鳄鱼的眼泪。

  这部电影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它跨越几大洋的宏大场景与操着各国方言的随机人设所带来淋漓尽致的真实感,更令我为之动容的是导演那曼妙而充满美感的故事叙述,处处彰显其此处无声胜有声的黑色幽默。从最初在肯尼亚展现最震撼人心的搭建整整一万根象牙的过程,到最后在象牙被火焰灼烧时总统那有心无力的演说,一切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这世上肉眼可触之地,已几乎被人类全部染指了。始于自然、终于人类的一件件杰作被昂贵的相机不留情面的扫射,甚至这一行为本身也是文明化的一部分。

  看到结尾处有Telus Lab和安省电影协会的影子才知道这是一部加拿大的作品。影片精彩绝伦且令人内心沸腾,而结尾处我却依然看见了几个白人摄影师的朦胧身影,在肯尼亚的垃圾池里,充满同情的拍摄着肯尼亚乃至世界最大的垃圾场。他们以及我自己在这短暂的狂想盛宴里得到了情感的满足,明天天亮,又会回到我们该有的体面生活里过着“正常”的生活。

  虽然如此,依然向这部伟大的纪录片致敬。下面附上在AGO看同名AR摄影展时拍的一些照片。摄影师之一Edward的留言看展观众沮丧而严肃的神情兜兜转转,最肮脏的垃圾池变成了发达国家的稀有展出从摄影展出来排到AGO二楼的轮廓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类纪》观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