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1984》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8-28 20:35: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1984》读后感100字

  《1984》是一本由[英] 乔治·奥威尔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3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1984》精选点评

  ●之前的。时看,只觉得部分内容文革大跃进时期中国很符合。对照最近的魔幻现实主义大剧,夜晚回想本书,当真浑身冷汗。1984不是历史,是预言

  ●神作。中国人尤其适合做这本书的翻译,所有的词我们在历史上已经都备好了。

  ●我不得不说奥威尔是预言,抑或是先知;《娱乐至死》的前言说道,奥威尔的1984不会来到,然而实际上,有个国家在1966年就提前迎来了自己的1984。

  ●理想国只存在天堂突然有一天你发现某个字眼打不出来,突然有一天你发现有人跟你说这句话不能说,说了会出事儿,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一切都来不及了。 历史正在无限循环。你的行为言论早已被监视着,你的思想早已被日益系统性的洗脑。 老大哥一直有一个长长的望远镜在看着你。

  ●这是我看过最吓人的一本书。不是可怕而是深深恐惧

  ●奥威尔表达观点心情是如此强烈,于是,艺术屈从于政治作为小说的《1984》,其实挺贫乏的。至于观点本身,《1984》是一个寓言走向极致之后,生活里总有片段可对应。而我们往往只看到了自己的碎片感性大过理性,不知不觉地,我们自己想象出了一个老大哥,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真理,这是事实,而且是有中国特色的事实。我想这是误解,奥威尔如果真的只是如此狭隘,那么,故事发生地完全可以是欧亚国,而不会是大洋邦。我认为,奥威尔的悲观要大得多,他的1984是全世界的1984。正如戴锦华所言,“法国大革命纳粹,奥斯威辛,古拉格群岛麦卡锡时代的美国,法国五月风暴是的,《1984》不是一个关于中国的预言,也不只是一个关于红色的寓言”。打通了这层关节,我们才不会是那“只想到自己”的人,而拥有世界眼光

  ●2018年2月,多一个人读,就多一个自由的人。

  ●看到“那本书”里的内容,令人咋舌,那一段完全可看做乔治奥威尔的个人政治观点阐述。这样精彩的书却被许多人只当做黑天朝黑党的工具实在太狭隘,乔治奥威尔的担忧是根植于人性的,而不仅是对某个政治派别

  ●无产阶级不是人

  ●闭上嘴,蒙上眼,捂住耳,绑上双手,关上心门摇滚不能有脏话明星不能染头发微博全是404,当寓言变成预言,历史变成现在,唯有做一个闭目塞听傻子,不看不听不说。

  《1984》读后感(一):自由自由自由

  想不起过去,想象不了未来,还有什么比没有连接的现在更没有希望。

  这本书给我们描述了一个世界,一个没有人身自由、没有思想自由的可怕囚牢。

  《1984》读后感(二):你關的只是你自己。

  我認為整個故事寫到朱麗亞跟溫斯頓說:「你關心的只是你自己。」是最重要的,黨的所有宣傳、改造、恐嚇,甚至包括慈愛,都只是為了一個目的:「你關心的只是你自己」,達到這一步的話,就再也沒有任何人事物可以摧毀黨。

  《1984》读后感(三):至今为止读过最恐怖的书,不管第几遍读都还觉得毛骨悚然

  1949年对1984年的恐怖幻象,折射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身上,最为恐怖入骨的是对在体制下,温斯顿的反抗精神不但来得痛苦,经历得痛苦,还得不断怀疑自己的描述,最为悲哀的人类,最为悲哀的社会,最为悲哀的人性!

  《1984》读后感(四):幻想小说变成了纪实小说

  再在看来,其实这部政治幻想小说,已经变成纪实小说了。不是吗?哈哈哈。。。。。不得不承认,奥威尔是先知啊再在看来,其实这部政治幻想小说,已经变成纪实小说了。不是吗?哈哈哈。。。。。不得不承认,奥威尔是先知啊

  《1984》读后感(五):压抑压抑

  小生不才,读这个文章读呀读,读了一个月才读完。整个小说都是压抑而沉闷,读起来很容易断篇儿。里面的老大哥我可以理解为斯大林么?里面的社会不是映射苏联么?好在及时是人人自危的时代,爱情终究是昏暗雾霾里悬浮的亮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1984》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