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风九日》是一部由傅红星执导,邓小平 / 吉米·卡特 / 亨利·基辛格主演的一部传记 / 历史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旋风九日》观后感(一):有悬疑动作的风格
《旋风九日》,这是部描写邓小平主席访问美国九天时间里对中国和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的纪录片。没想到本片超出了纪录片的范围,越看越有心跳加速的刺激感,太有悬疑动作片的风格。通过片中各种形式揭露这段历史,看完我们不禁感叹,没有这惊心动魄的九天,就没有现今中美关系的良好发展。总之,值得一看。
《旋风九日》观后感(二):真为你们有些人感到悲哀,人无完人不喜欢也用不着诋毁,一位为国家做出如此贡献的人你们都不知道尊重,如果人人如此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
往往发这些诋毁不屑的人文化水平都是很低的,他们往往发这些诋毁的言论来表达自己的特立独行。就像很多电影里演的主角色在获得大家的肯定的时候往往总有一两个跳梁小丑蹦出来泼脏水,那些诋毁老邓的就跟电影演的那些跳梁小丑一个样。。。。。。。。。。。。。。。。。。。。。。。。。。。。。。。。。。。。。。。。。。。。。。。。
《旋风九日》观后感(三):他的魅力远非此片可道尽
伟人魅力撑起了这个片子,历史资料的剪入也对得起历史的还原度,那滴眼泪刚刚好,那句“我有一个梦想”恰到好处,动画很萌,尾幕音乐被感动到《还没来得及》听到一般哭泣,实力被老爷爷的一辈子感动。但是,负面内容和正面内容不平衡,海报什么的是来吸引眼球还是逗我玩呢就搞不懂了,剪辑节奏一般般吧,感觉很多镜头在生凑。 尾幕采访很走心,很喜欢小平爷爷的做事风格,敬爱这位坎坷一生的人民的儿子,为新中国鞠躬尽瘁,旋风九日,厚积而薄发,实为伟人之伟大所在。
《旋风九日》观后感(四):我们需要一种好的讲述历史的方式
之前读过基辛格的《论中国》,今天又看到旋风九日,觉得历史本身是十分生动十分具体和具有吸引力的,历史也应该被生动的具有魅力的语言讲出来,然而我们的历史书里讲的那些事实和对于那些对于年代刻意记忆和对意义标准化的测试和答案,绝对不是一种让人舒服和对于历史热爱的讲述方式。我相信我们可以有更好的讲述历史的方式,我们也可以有更好的选择记住历史并且学习历史的方式,我们有好的历史,有魅力的历史人物和经典的自己的案例,为什么我们不能在讲述的方式上随着时代的改变有所改变呢,我们讲述历史的方式为什么还是和父辈和更早的人一样呢。或许我们需要一种或者不止一种好的讲述历史的法方式,才适应和教育我们年轻的国民,让学习历史不再枯燥乏味,让我们热爱和能从中学到更多呢。
《旋风九日》观后感(五):这样的题材还是等到未来有能力的人再来拍吧
全片用了非常多的历史资料,但是编排和情绪真的是非常大的败笔。我不知道为什么导演要舍弃一个副部级的位置而下海做影视,拿着国家的钱能够完成比这样更好的成片,从观众角度来说我并不觉得这样的所谓的主旋律题材商业片在离开了体制之后有怎样的创新或是夺人眼球的地方,这是本片的主要败笔,离开体制去将这样的题材拍的这么像体制完全属于实力不讨好的行为。全片前半部分对于历史和人物的阐释还是比较客观公正,但是后半部分的内容尤其是采访的选用具有强烈的情感倾,观众会不由自主地给所有采访者戴上“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的五毛帽子。观众并不是排斥这种情绪的引导,而是不喜欢带着一颗客观公正的心态来看待这部影片时被引导。但这部影片也确实让观众了解到着九日给我们这个国家的外交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改变。这是这种改变的情绪没有很好的得到体现。另外,从片尾的一些名人采访和之前导演做点映时的现场来看,导演着实存在卖弄人脉的嫌疑,知道你恨牛逼,但是我还是无情的给这部影片打4分。
《旋风九日》观后感(六):拥此世界,独立思考
九天日程,八十场活动,二十次讲话,二十次宴会,十余次记者谈话……这旋风般的九日,并不简简单单指那实际的九天行程,更代表的是那个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魄力与远见。如果没有这些“九天”,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做到像今天这样平等地感知这个庞大广阔的世界,接触这个高速向前、信息爆炸的世界的最深处与最核心;更重要的是,不能做到独立的思考。
从这位“中国人民永远的儿子”的老人的身上,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领袖的气魄与远瞻、睿智与境界,那是用一个世纪的长度所践行的责任与诺言,其中包含了多少无法言喻的殷殷炽热、款款深情。
在影片中有十二段动画,特别让人动容。因为特别真诚,制作精良,让人赞叹不已。我知道这是年轻一辈的本土动漫人交的一份合格的答卷,也是我们年轻一代在新世纪用自己的方式对伟人的一份郑重的致意。
小平爷爷曾说:“我没有上过大学,但我一向认为,从我出生那天起,就在上着人生这所大学。它没有毕业的一天,直到去见上帝。”我想我知道了努力的意义,想自豪地和祖国一同向前,继续努力。
《旋风九日》观后感(七):我很感动
关于邓小平访美的纪录片,我很少看纪录片,因为感觉没有情节吸引人,其实,好的纪录片才是最最应该看的,比电影一笑而过要强的多。
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应美国总统卡特邀请,进行为期9天的访美。当时的国际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邓小平也刚掌权,这个时候访美,可见邓小平十分真知灼见的看到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小平同志,放眼一看,都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这就是领导人的眼光。
他的这次出行也并不平静,有激进团体分子在那捣乱,有台湾派来的人,准备进行刺杀,小平同志是经历风雨的人,在战场上洗礼过的人,这些魑魅魍魉都没有入他的眼。
小平同志是个伟人,他是人民的好儿子,他心中只有人民。如果没有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我们现在的状态就跟朝鲜一样,我不会有这么好的生活。他的一句名言:不管是白猫黑猫,抓着老鼠就是好猫,话糙理不糙。在那个时代最适用,不要总搞什么阶级斗争,不要什么事情都是非黑即白。
我看的很感动,给9分。
��<�����
《旋风九日》观后感(八):邓访美行程
1979年1月28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午3点30分,邓小平专机抵达华盛顿安德鲁斯空军基地。下午4点30分左右,抵达布莱尔国宾馆。当晚出席布热津斯基家宴。 1月29日:白宫——肯尼迪艺术中心(当晚9点) 1月30日:白宫——国会大厦——希尔顿酒店(出席招待会)——国家美术馆东展厅 1月31日:布莱尔国宾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林肯纪念堂——布莱尔国宾馆(会见尼克松,接受媒体采访)——白宫 (签署《中美科技合作协定》)——中国驻美国联络处 (答谢招待会) 2月1日:布莱尔国宾馆(会见基辛格)——华盛顿纪念碑草坪(送行仪式)——亚特兰大——桃树酒店——马丁·路德·金墓——福特汽车装配厂——佐治亚州州长乔治·巴斯比官邸 2月2日:抵达得克萨斯州——美国国家航天中心——凯悦酒店——西蒙顿竞技场 2月3日:凯悦酒店——休斯工具公司——凯悦酒店——下午2点飞往西雅图——华盛顿广场酒店 2月4日:上午徒步拜访基辛格——华盛顿广场酒店——波音公司——华盛顿广场酒店——坎里斯餐厅(美国西北部企业总裁们举行晚宴的餐厅)
《旋风九日》观后感(九):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
破冰。
这是纪录片旋风九日给我的直观感受。中美在1979年1月1日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中美关系正常化,但需要一个人,一个事件去将这份公报从孕育状态中催生到两国的日常交往中去。可以试想当时访美的环境,许多美国人不接受,台湾人不接受,甚至什么K3也不接受,不断有人抗议、暗杀,可谓风险重重。美国顶级的政治家联合起来,与邓副主席辩论,单是想一下,就知道那个场面多么惊险刺激。然而,幽默又睿智的邓小平,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将中美关系带进了新的时期,对未来的中国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邓小平是在美国做了这些事:
1.国事访问。会晤卡特总统,约见参议院;
2.会见老朋友。在伍德科克家吃家宴,主动约见老朋友基辛格,与乔治·布什会面;
3.了解美国。看篮球表演,看牛仔竞技,看飞机工厂;
……
虽然是在讲述政治事件,但是这部纪录片一点也不让人觉得枯燥,一段一段的当事人叙事,惊险、有趣,原始的视频资料结合精良的动画还原了其时其境。邓小平出访美国的破冰之旅以前并不知道,看了这部片子之后,对邓小平的敬佩更增了一份,强硬而又勇敢、睿智而又忠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忘自己要带领中国进入现代化的初心。难以忘却的是邓小平的护卫人员与美国的安保人员之间建立的友谊,淳朴真诚的人们很让人感动。
《旋风九日》观后感(十):一段历史,你或许应该知道
一直以来,历史书上的伟人都是某种符号,面谱化、高大、空泛。
显然傅红星是想告诉我们一些在历史书以外的故事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刚到美演讲时围观群众恶狠狠的神情,可以听到警卫长亲身谈论有人试图刺杀邓小平,可以看到感冒的邓小平用手帕擦了擦鼻子,可以看到用动画模拟的历史场景。这些安排使得邓小平这个人更加具体。
不过,如果史实就是跟片中描述的一样一片祥和,那片子这样表现也无可厚非啊。
纽约灾星里,Robert说过,他没有说谎,只是有选择地说出真相。在看片的过程中我不断产生关于真相的质疑,主要是因为……大家都太主旋律了。另外政治题材的片子G点太多,自然要考虑那条全世界最厉害的龙的感受。
有一件我觉得很讽刺的事。这部与复联2同日上映的影片完全被妇联的声浪淹没,当年《铁娘子》、《昂山素季》上映的时候,已经是个热点话题。而同为政治人物题材的《旋风九日》,压根没有人在讨论。
是因为怀疑,因为觉得纪录片闷,还是压根对历史不感兴趣?
是我们特别倾向于怀疑历史吗?还是每个国家的人都这样?
但无论如何,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一直都是件必要的事。尽管,在乎的人好像并不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