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启示录》是一部由Isabelle Clarke / 丹尼尔考斯特尔执导,弗朗索瓦·阿诺德 / 马修·卡索维茨主演的一部历史 / 战争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战启示录》影评(一):悲哀
很喜欢里面茨威格说的一段话“在1914年,经过半个世纪的和平后,他们哪知道何为战争,战争成了英雄与浪漫传说,人们只能透过学校课本与博物馆里的书作看到战争。骑兵穿着漂亮的制服冲锋陷阵,没有半个死者的光鲜行军,像男子汉般的疯狂冒险,一段美好的体验。难怪在送他们去屠宰场的火车上,他们竟然还又叫又唱的。”
《一战启示录》影评(二):战争
由前线记者原始的镜头汇编,加上后期配色和配音,使得这部片子可以成为一战珍贵的史料了。解说角度很中立,毕竟战争本身就是上位者的博弈,受难的是平民百姓。一战直接死于战场超过1000多万人,受伤2000多万人。战争方式直接从原来的“死亡冲锋模式”逐渐演变出堑壕战,生化战,飞机战,坦克战。有一个疑问就是,如果1918年德国军队没有感染上西班牙流感,一战结局是否会不一样?是否会有后来“在屈辱中长大的德国人”时刻准备的复仇?
《一战启示录》影评(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看着这么清晰和真实残酷的镜头,我有点不敢相信这真的是一战那个时期的人物,看到那些镜头前的士兵或平民对着镜头嬉笑搞怪,心中满是悲凉和同情,实在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还能开心起来。 连续用一天追完了好几集,感觉就像看了好几部战争大片,心情也是沉重忧郁的。无限感慨,那些因为战争而死去的士兵和平民是多么地凄惨,沦为帝国主义者肆意发动战争的炮灰和牺牲品。更难受可恨的是,这些发动战争的人,还打着保家卫国的口号给平民和士兵洗脑,无视战争给家国造成的灾难!! 纪录片的文案也很客观和启发,带领我们思考战争的罪与恶。我觉得历史上所谓的正义的战争很少,太多都是邪恶的。不过是强国为了利益欺负弱国,或者强国之间争夺利益而互撕。结果,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罢了!! 看纪录片于我而言是学习历史和反思历史的最生动的形式,终于不再是停留在教科书上的轻飘飘的毫无人性的文字和数字。
《一战启示录》影评(四):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记忆不会改变
“1916年7月1日,星期六。索姆河以北的地区血流成河,而爱丽舍宫庭院里的榆树,栗树和金合欢等,在阳光的照射下树影斑驳,深深浅浅的绿意交错重叠显得静谧而安详。乌鸫,斑尾林鸽,以及一些其它的小鸟在草地上嬉闹。在凡尔登和索姆河河畔,成千上万的年轻士兵正不断地死去。”
看到这一段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一边天堂一遍地狱,生命是如此的不公平与不值钱。不要天天把打仗说在嘴边,战争伤害的永远是最底层的人,他们可能单纯善良。
纪录片比课本与博物馆里的图片文字描述生动得多,现在看回那些钢铁铸成的勇武士兵、英雄肖像,大抵会有另一种不同的看法。或许想要纪念战争的人没想过掩盖或是弱化一段漫无天日的黑暗历史,但我们战后的人永远理解不到战场上的挣扎。
不论在一战前被美化的战争,还是战争后被美化的光荣牺牲,都无法掩盖战争的恐怖,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记忆不会改变。
“我们一定会去往天堂,因为我们无辜死去,我们都是牺牲品。”
世界本该是很美好的,人间地狱是不该出现的,珍惜和平年代。
《一战启示录》影评(五):摘录
作家莫里斯•热那瓦写到:我遇上一大批榴霰弹,铅弹把我身边的地面打出许多洞,射穿了餐具,也打爆了人的脑袋。 军医法勒少校写到:人们皮肤发紫,呼吸不顺,抱怨胸口和胃里的灼热。我们什么都见识过,包括可怕的伤口,如雨水般落下的铁片,但跟遮蔽天上数小时,犹如几个世纪之久的毒雾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上等兵坦提写到:毛怪是介于人类与黑猩猩之间,于二十世纪大量出现的动物。毛怪是文明倒退衍生的怪物,能吃苦是唯一像人的特征。 凡尔登战役幸存者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尚•纪沃诺后来写到:我们八人挤在一个坑里,什么都不能让我们爬出去,但我们有进食,就不得不排便。有人因内急而爬出坑外,如今他已躺在外头两天,裤子还没穿好就被杀死在十尺之外。于是我们只好排在纸上丢出窗外,纸用完后就排在背包里。随着凡尔登战役持续进行,最后只能排在手上,痢疾造成的腹泻从指尖流过,甚至排出血便,就排在我们睡觉的地方,实在渴到极点,我们就喝自己的尿液,我们之所以还留在战场上,只是因为德军不让我们离开。 在佛兰德斯的战场上,加拿大随军医生约翰•麦克雷写过一首诗,这是一首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的描述战争的诗:在佛兰德斯的战场上罂栗花盛开,在路口之间一排又一排,我们死去了,而在几天前,我们还活着,感受黎明,欣赏落日,我们曾爱过,被爱过,而现在,我们长眠在佛兰德斯的战场上。
《一战启示录》影评(六):短篇写不完
第一集:一场意外的谋杀事件点燃了新旧帝国主义的野心。战争贩子在一步步试探底线,和平主义者若雷丝的被杀,俄国人广场的欢呼,年轻人坐着火车唱着歌,把战争当成男子汉的冒险,奔赴死亡。战争中人的兽性一点点被激发。
各交战国都在泥泞的壕沟中拉扯,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壕沟阵地战最终变成人肉绞肉机,残酷的战争最终催使更多家庭的毁灭,战争导致了武器的越来越残酷,坦克毒气飞机都开始登上战争的舞台。
战场开始不断扩大到各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德国想破使英国投降,发动了无限潜艇战,最终促使美国的加入,一战真正演化成世界大战,战场遍及亚非拉,中东。
战争的残酷最终也激化了各个国家的内部矛盾,德国暗中支持列林最终使俄国革命,俄国第一个退出战争并且败给德国。割让大片土地。
德国终于可以把兵力转想西线。德军摧枯拉朽地攻势,最近时只距离巴黎七十公里。
最终还是因人员缺失,资源耗竭而开始出现颓势,被英法美加新奥联军打败。
战后,中东出现一个新国家,伊拉克。英法惩罚性的肢解德国,肢解德国的领土,经济,军事。签下了极具耻辱性的合约。但这种报复性的和平,只是为下一次的大战埋下祸根。
就像威尔逊战后回到美国,有一个议员对他说的一样:“总统先生,我经过一番长久考虑之后发现,合约代表的不是和平而是战争一场比我们现在终结更悲惨,更具毁灭性的战争”
《一战启示录》影评(七):碎碎念
我的一点碎碎念,没有什么深层次的思考。而且很多小细节没有记得十分清楚。 昨天看完了,一战纪录片,深有感触。战争仅仅是上位者的博弈,而民众只需服从与听从。一战的爆发是前50年来各个国家对殖民地,领土,宗教,不满导致的。 所有人都以为战争不会爆发,德皇威廉二世在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后还前往游轮上避暑。所有的战士们都说“我们将在圣诞节前回家”。他们大部分是农民。一位法国夫人家中的男人都被征兵,她整理着花园的花儿说:“希望在玫瑰凋谢之前,战争可以结束。” 事与愿违,战事一步步扩大,而且损耗几万甚至十几万的人战线只能往前推进几公里或者只是占了一个已经成为废墟的小城。这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战壕战一打就是半年,这里成了老鼠的集聚地。有一位士兵说:“这里很冷,没有食物,我只好烧了我的书。”多么悲哀。而且战争给人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许多人残疾,患有精神疾病。有一位士兵,他不能说话,听不到别人说话,看不到东西,而且没有了四肢,这真让人脊背发凉。 这场战争损害了经济的发展,使妇女成为了主要劳动力,而且,战后青年劳动力的大量损失也导致欧洲诸国在战后很多年中都没有恢复过来,随之又遭遇经济危机,雪上加霜。德国民众的复仇情绪高涨,片中最后预言:“德国的儿童将在屈辱中长大,他们渴望复仇。”这可以说是为二战埋下了伏笔。 这些宝贵的影视资料与书信文稿由战地记者与士兵留下,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说俄国军队中,因其中大多为农民,而且不识字,未能留下书信资料。 成千上百万的士兵被送到前线去送死,他们不知为何打仗。 愿永无战争。
《一战启示录》影评(八):筆記
斐迪南夫婦遇刺 ——奧匈帝國发布最后通牒,宣战塞尔维亚——俄軍出兵奥匈——德國向尼古拉二世發佈最后通碟,宣戰俄國 讓•饶勒斯遇刺身亡——德國宣戰法國(阿尔萨斯洛林地區) 施里芬计划: 1914 西線:進攻比利時(列日戰爭(伊普爾戰役)),英國出兵—第一次马恩河戰役—“奔向大海”机动作战—轉入陣地戰 東線:俄國攻破东普鲁士—興登堡和鲁登道夫坦能堡战役(齐柏林飞艇)—加利西亞戰役俄國轉攻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加入同盟國,恩维尔帕夏在俄國高加索地区作戰,大敗后實行亞美尼亞大屠殺 1915 达达尼尔海峡戰役(丘吉爾辭職)加里波利登陸(澳新联军 凱末爾指揮)協約國均失敗 西線僵持,德軍轉向東線作戰,擊退俄國 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 意大利加入協約國 “卢西塔尼亚”號事件激起美國反德情緒 法國尚蒂伊會晤 1916 凡尔登战役(貝當后在二战中投降納粹德國成為法國维希政府元首) 索姆河战役(马克沁重机枪) 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去世 1917 俄國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退位,請求喬治五世被拒;克劳伦斯攻打奧匈帝國以爭取協約國支持 卡爾一世上臺,秘密和談失敗(與意大利存在糾紛) 威廉二世和談失敗(实际掌舵者興登堡和魯登道夫),(1916年日德兰海战后)魯登道夫發動无限制潜艇戰,美國參戰(潘興將軍) 法國貴婦小進戰役,美軍部分士兵編入英達聯軍 帕斯米爾戰役(3th伊普爾戰役),加拿大徵兵進攻德軍 卡波雷托戰役(《永别了武器》)——德奥联军戰勝意大利(卡多尔纳将军) 1918 與蘇俄簽訂《布列斯特条约》,集中兵力于西線(巴黎大炮/大贝尔塔炮) 爆發西班牙流行性感冒(马克思韦伯),美国参战 泽布吕赫战役(喬治五世(愛德華八世 喬治六世)改稱温莎王朝),佔領德軍潜艇基地 登陸萨洛尼卡 第二次马恩河战役 8月亚眠战役 奧匈帝國內阿拉伯起义(费萨尔 伊本侯塞因,勞倫斯,伊拉克王国),德國境內革命爆發,防线崩溃 11.11停战协定:德國內波兰獨立,奧匈帝國內民族獨立(福煦“二十年休戰”)
《一战启示录》影评(九):Intro
电子上色
The documentary series World War 1 in Colour (2003) was broadcast on television and released on DVD in 2005. There had previously been full-color documentaries about World War II using genuine color footage, but since true color film was not practical for moving pictures at the time of World War I, the series consists of colorized contemporary footage (and photographs), with the colour of the images having been enhanced by computer-aided technology. Several documentaries on the Military Channel feature colorized war footage from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the Korean War.
工人领袖饶勒丝,谴责社会要发动战争来压制工人运动。奥匈帝国茜茜公主的丈夫,约瑟夫一世长寿,并不认可王储。阿加莎·克里斯蒂,对于萨拉热窝的费迪南大公刺杀事件并不感兴趣,因为他说那个地方人经常遭到暗杀。饶被杀。
动员的几百万人,在送往屠宰场之前,都欢呼雀跃着,嗯,茨威格说,他们哪里知道什么是战争?他们只看过画报,那那些遥远的传说影响了他们。
德军的残暴,摧毁比利时的古代城市卢问。
第二集以1933年希特勒向兴登堡致敬为开头,坦能堡战役。俄罗斯阵亡了20万人,却试图用侵,入奥地利成功的消息来掩盖这个事实。
《一战启示录》影评(十):将领愚蠢,悲剧怎样引起,
看了这个片的几个感受:
1,当时的将领都很愚蠢,草菅人命,所以很多国家士兵死的比二战还多。英国的道格、黑格,法国的霞飞、福煦,俄国的那些,都让士兵在机枪面前做死亡冲锋,这样的愚蠢,经历了四年还是不改,可见打仗时将领是多么重要,而士兵又是多么无助。遇到愚蠢的将领才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灾难。明明科技已经将杀人武器搞得很发达了,可是这些将领的头脑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老古板里。从普法战争后才长大的这帮平均60岁左右的老头,头脑僵化堪称老混蛋,几十年里基本没打什么大仗,也就是打打一些殖民战争,所以其实水平很差,后来却都成了国家英雄,真是历史欺人,名不副实。后来的日本在优势美军面前,还是傻了吧唧地进行死亡冲锋,如出一辙。苏联俄罗斯笨蛋到了二战,甚至到了车臣战争还是视人民的生命如草芥,所以历次伤亡总是比对手大得多。gcd军队也有这种“光荣传统”,死亡冲锋让自己人死一直是“拿手好戏”,多亏美国人改变了这一人类的军事传统,将以少死人为荣和精确打击发扬光大。希望中国好战的军方,如果以后真的发动战争,至少能爱惜年轻军人的生命,以少死人为荣,而不是继续鼓吹那种拿人命不当人命的所谓“勇敢”与“爱国”。以慷他人生命之慨掩盖自己指挥的愚蠢和能力的低下。
2.德国威廉二世认为俄罗斯不会干预奥匈入侵塞尔维亚,结果俄罗斯加入了,从而使奥匈和塞尔维亚的双边事件发展为世界大战。后来又认为美国不会加入,至少不会在德国战胜法国前加入,所以开展无底线的潜艇战,但是美国立刻参战了。改变了战争的力量对比。人类的愚蠢由此可见一斑。领导人对形势和力量的误判都是历次悲剧的根源。就像后来日本军部认为它偷袭珍珠港可以让自己占据主动,但是美国庞大的战争机器立刻被启动,导致日本走向失败。政治、战争就像股市一样,总是你以为如何,偏偏向反方向发展,使得你一败涂地。此谓自作孽不可活。
3.历史总有其深层根源,技术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表面上一战是民族国家因互相憎恨和所谓的“爱国热情”而大打出手,但是战争加速了社会结构的发展,几个老大帝国在三四年之后都轰然崩溃瓦解,说明了在20世纪10年代,人类看来真的走到了一个需要升级换代的时候,而世界大战只是使问题凸显的一个表象和通道,是一部分历史的结果,也是一部分历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