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保卫战》是一部由齐星执导,童蕾 / 徐佳 / 丁咛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宜昌保卫战》观后感(一):国军的抗战
本来就是抗战前期,题材或多或少有些压抑,国军和日军的视角很不错,很少看到没有共产党参与的抗战剧,四星支持!最后吐槽一下,为什么写剧评有字数限定?凑凑字数……再凑凑字数……凑凑字数,凑凑字数……凑凑字数……凑凑字数……凑凑字数凑凑字数凑凑字数凑凑字数……凑凑字数凑凑字数凑凑字数凑凑字数凑凑字数……
《宜昌保卫战》观后感(二):让三位主人公带领我们穿越一个断面的抗战历史
作为女一号人物,剧中江美云的戏份偏少,这无疑也是一大欠缺,但想到江美云乃是嫁接在本身已是虚构的男一号人物胡宜生身上的,也就不觉得太难受了。
《宜昌保卫战》观后感(三):军民同抗战,铁血铸军魂
非常好的一部抗战影片,展现了宜昌大撤退,鄂西会战的一些局部战役,展现了中国军民同心抗战,铁血铸军魂。感情戏也恰到好处,没有喧宾夺主,三个女人爱上男主角,死了两个,另一个看透了,没有向下发展主动退出。男主角没有影射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把他设定成江防军联络官起到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中间法办蔡继伦等都基本没尊重史实,只是除了军统湖北省主任朱若愚史实是去了台湾的还有128师长王劲哉实际是被俘虏了。本片有很多感人之处。江美云和胡宜生之间的感情很含蓄,很内敛,有很多话不用说出来也可以听到。但是石牌保卫战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言过其实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歼灭了德国在苏联三分之一的有生力量,直接扭转了战局,苏联一开始在斯大林格勒就有两个集团军防守,德国一开始17个师进攻,双方交战大半年,双发合计损失大约200万左右,规模和意义绝非是一个档次的。作为抗日正剧,这部比战长沙视野大的多,剧本要更好。
《宜昌保卫战》观后感(四):过多女性角色削弱战争剧的力度
剧看到一大半,最遗憾的还是剧本落了俗套。太多的年轻姑娘,太多不靠谱的爱情,仿佛抗战故事没有几个女人就不人性化。结果是大大削弱了战争剧的力度。战争剧里可以有女人,但刻画难度比男性角色要大很多,而且一旦不成功就会使整个剧的感染力大打折扣。例如,刚描述完日军使用毒气就来了那位宁护士,以无比天真烂漫的语气告诉胡少校“小鬼子使用了毒气,使我军伤亡惨重,我是被调来......我回头找你去啊!”。当代女大学生的戏安在了抗日前线女医务兵身上。
回想起曾读过的关于苏联卫国战争女兵的纪实文学作品,她们中幸存下来的,虽然才二十几岁,但许多人的头发全白了,比那些没上战场的姑娘看上去象老了几十岁。可见战争对女性精神的摧残到了多么可怕的程度。我们不能要求影视作品对战争的揭露都达到如此的深度,但起码不应该流于肤浅。有的编导知难而退,拍纯男性的战争剧,不失为明智的选择,而且不乏成功的例子。如果选择迎难而上,那就要作足功课,慎重思考一个整天面对血泊中的士兵和那些残缺不全的躯体的姑娘是怎样生活,怎样笑,怎样爱的。
《宜昌保卫战》观后感(五):电视剧宜昌保卫战的一点感触
好,我要开始评价了,这部电视剧在目前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里面总体而言是一股清流。
值得肯定的是:
其一场面够宏大,飞机,大炮,轮船轮着上,在场景及制做方面片方是用了心的。
其二让我觉得别致的一方面是在本剧中独特的透过了日军的一个普通的士兵的角度来看待战争,作为一个战争的直接参与者,士兵是有很好的战争体会视角的,而这种视角的展示在抗战神剧中是很少见的。
其三日军说日语,苏俄专家说俄语等方面处理得很好。有些神剧中日军普通话比中国人说得还溜,这不是开玩笑吗?个别日军的中文流利是可以理解的,但一个普通的士兵也是如此你确定不是在逗我,就好比我国国民对日文的理解,大部分是不清楚的。
不好的一些方面:
其一:配音就配音,可是配音和口型都对不上这是什么鬼,细节处理方面不到位。
其二:在剧中,个别场景多次出现。比如飞机轰炸码头的场景,角度方位不变至少出现了三次;还有那个沙滩登录场景也是一样,剧组省钱不是这样省的。
其三:个人英雄主义,主角个人英雄主义的确是存在,但我认为这部电视剧的个人英雄主义还是有些偏多。
其四:女性的过度出现某种程度上弱化了战争的残酷性,但是最后结局的处理我个人认为又处理得比较好,战争没有想当然,只有残酷。
《宜昌保卫战》观后感(六):抗日神剧基本法则汇总剧
看这部神剧的时候没想到豆瓣发评论但是最近电视重播了,所以来谈一下这部神剧。
1.凡是主角不参加我党就是死,2,凡是国民党里不是指挥白痴就是贪腐卖国,还有只会是反面人物的军统。看看主角,再看看吕良伟饰演的参谋长,就问一句:国共合作抗日你们还潜伏在国军而且还身居高位完成党组织的任务是什么行为?一方面是传递情报,另一方面说好听叫发展组织人员,说不好听叫离间挖人,明显就是破坏统一战线的行为,你们要打仗怎么不回自己组织和部队啊?为啥要潜伏?这是抗日神剧的通病,一定有间谍安插在对面,而且主要目的就是搞臭对面的名声和挖人,这不就是给我党一心抗日的光辉形象抹黑吗?结合皖南事变和各种国共冲突,如果你们编剧的内容真有其事,那换作谁都会心有不满,铲除内鬼。
再看看对面,陈小春的角色就是典型的神剧设定的军统代表。还有陈诚,指挥打仗能力不如吕良伟,甚至连少校男主都不如,整个战区长官部基本就是一群弱智在领导以江防军为首的主角天才团。虽然历史上华中战区是输了不少仗,但那些战役的过程和中间发生的事情并不是表面看得那么简单,编剧们更不能凭着自己的想象力去猜测战役的进程,这是对历史的亵渎,你们这些非军校毕业没有也没有军事经验的都能想到的,他长官部会没有一个人想到?
然后看看几个配角,就是主角带的小分队,从头到死他们都没有表露过参加共产党的意愿,换句话说他们也不懂什么政治,只有一心打鬼子,这种人是最值得敬重的,最后一个个都牺牲了就在预料之中了。可主角毛都不掉,拼刺刀也好阵地战也罢,冲锋也好被围也罢都没事。当时全国的战斗力和伤亡比国军都是处于劣势,但是凡是主角出马,战损基本就倒过来的,遇到主角时剧中鬼子的火力配置也不是真实的火力。
有个情节是所有抗战剧的通病,哪怕是优秀的抗战剧也会出现,就是用草做掩体,对面日军一梭子子弹过来只要向侧后一猫腰子弹就被野草挡住了,那些沙袋和掩体都不如花草好使。
《宜昌保卫战》观后感(七):人物有血有肉,精神有魂有魄
一段带血的历史,从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展开,从看似久远却又让人历历在目的屈辱中重现,从英雄辈出让人热血奔涌的抗争中重来……《宜昌保卫战》从全剧伊始,便以深刻而写实,客观又写意,浓情又浓烈的方式和视角,将那一段至今仍很少被搬上影视剧作品中的真实历史鸿篇开启。
战争是残酷的,侵略更是可耻可恨的,中国军民在抗日的血泪历程里,书写的不仅是民族的仇恨,更有匹夫的义勇,和抗战儿女的壮烈。全新演绎的抗战剧《宜昌保卫战》不仅将目光锁定在了“宜昌大撤运”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更用荆楚人独特而英勇的抗日历程,让观众们重新历经一次血与恨的洗礼。家仇国恨不能忘,警钟更要长鸣。
宏大的视角,不仅体现在精制的战争场面和震撼的陆海空全都有的硬件方面,还有全剧从开始便浓厚地营造出的真实的历史大背景下,从兵戎天下的乱世到人心惶惶的个人,从国共各方的不畏生死的努力,到战火烧身的兵将奋勇,以及谍战随行的谜与乱……都让《宜昌保卫战》在看似小格局小背景中管中窥豹到整个中国的抗日战场。尤其是荆楚人民的智慧和勇敢,才华和意志都在剧中得到了真实的表现。
宜昌,作为荆楚的咽喉要道,自古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张飞横予“当阳桥”,关公败走“麦城”被擒“回马坡”,“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七百里等等故事和遗迹,俯拾皆是。这里还是埋葬关公正身的“五阳”之地,建有气势恢弘的关帝陵。同时也是关公文化的考察研究之地。在宜昌这块热土上,不仅发生着改变历史影响历史的大事,更有如土家人热爱这一方水土的热情和奔放。剧中不仅呈现出国共等方面的抗日事迹,宜昌军民在日军来袭时的表现,更融入宜昌地区特有的人文风情于这段战火纷飞的历史当中。就像土家人钟爱的摆手舞,收获时,打猎后,都会用这样的欢歌笑语来祭奠成功的喜悦。所谓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宜昌保卫战》中是那么的人情味儿十足,风土特色十足。
奔涌的长江横穿宜昌,成就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貌,更成就了宜昌千百年的历史。“宜昌大撤运”在这“最后的国门”,保家卫国的抗日高潮在英雄之城宜昌。恰似险滩、湍流、深水汇聚于此的大江,考验的不仅是纤夫团结勇敢的心,还有勇者无畏的意志。逆流而上的宜昌人,不惧死伤的中国心,在《宜昌保卫战》的创作团队的敬业工作里,被诠释得有血有肉有魂有魄。堪称又一经典抗战剧。
耳畔主人公那一句“吾国吾民,舍我其谁哉!”依旧动人心神、清晰有力。历史若重来,必倾国人血肉,再荡敌寇!
《宜昌保卫战》观后感(八):抗战剧外衣下的隐喻
本来是抱着看一部神剧的心情,往下看了几集,忽然感觉出了一些不一样的味道,与其说这是一部战争剧,倒不如说是一部借题发挥的隐喻剧。
比如『宜昌江防工事腐败案』,虽然篇幅不算多,但是可以说是本剧的重头戏。警备司令蔡继伦和建筑承包商赵全的勾结,重庆特派员和蔡继伦餐桌上的密谈,特派员对胡宜生的威逼利诱……一幕一幕,似曾相识。杨帆一锤子把防御工事砸了一个大窟窿,不由得让人想起了2016年大汛,全国各地多处的河堤决口,经过专家们的一番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水太大,把河堤冲毁』,听上去蛮合情合理的,可不是水太大了嘛!可是总觉得不对味,真的仅仅是水大的原因吗?
再比如土家寨的餐桌上,四妹最精彩的一席话:『在他们的眼里,是他们让我们有饭吃,而不是我们供养了他们。他们才是我们的恩人』,当真是振聋发聩,相比之下,女一号江美云的辩白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流于官腔,让人心生反感。四妹的话是说给国民党老爷们听的,但更是说给现在的老爷们听的,这是老百姓真正的心声。中国几千年下来,不管这个国家姓刘姓李,姓赵姓朱,还是姓国姓共,官僚们的本质都没有变化,用大明东林党流芳千古的一句名言:『老百姓嘛,在家里等死就好了,干嘛要跑出来给老爷们添麻烦』,这就是官僚们最真实的面目。
两个长命好运的小鬼子兵也是本剧的一大尝试,不要疑问他们俩咋不死呢?不用怀疑,他们是肯定要活到小鬼子投降的,还得在回家的轮船上发表一番感慨。这就是一种隐喻的表现形式,两个小鬼子兵是众多厌恶战争的小鬼子们的缩影,包括过去的和现在的。尽管这种尝试显得过于一厢情愿了,但还是要给本剧的编剧点一个赞。
相较于这诸多的隐喻,战争方面的描绘就显得无足轻重了,但还是要说几句。男一号胡宜生是个十足的『万金油』,哪儿有问题,哪儿就有他,哪儿有了他,哪儿就一定渡过难关。唯一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历经数场激战,功勋无数,甚至重伤了老鬼子横山武彦的战斗英雄,得到了那么多国军高级将领的赏识,从41年到43年,三年时间居然还是个少校,我想再傻X的军队,也该给他立功晋升了吧?余则成坐了一年办公室,也混到中校了,你胡某人混得还不如一个文书?太丢军人的脸了。
而且不但是胡少校,他身边的三个活宝兵也是出生入死,枪林弹雨了,怎么还是个小兵?好歹领章上要加星了吧?不升官,起码兵等要升一下了吧?这伙人简直成了超脱俗世了,成仙了。
对战场的描绘,张自忠将军的故事就是极致了,光辉秒杀了其他一切,就是这种感觉。
《宜昌保卫战》观后感(九):热血铸成的抗战新经典
十一临近,天气凉了,血却是热的,抗战剧《宜昌保卫战》在央视八套播出以来收视不断攀升,剧中那些热血激昂的战斗大戏,鲜活如生的人物形象,通过故事抒发的民族血性,让人看过之后难以释怀,而剧中细腻的影像细节,丰富的地域文化元素,亦是非常值得品味。
提起宜昌保卫战,在中国抗战历上影响巨大、意义重大,宜昌位于长江中上游,有“川鄂咽喉”之称,足见其重要性,在抗战期间,在这里发生的宜昌大撤退、枣宜会战、反攻宜昌战和宜昌石牌保卫战,都对战争局势的扭转起到了重大作用,其中宜昌大撤退保住了民族工业命脉和人才,又被称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石牌保卫战以弱胜强,守住了重庆的门户,粉碎了日军入峡西进的战略,被誉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宜昌保卫战》就是以1938年宜昌大撤退至1943年石牌大战两大事件为故事背景,讲述了这五年间发生在宜昌的轰轰烈烈的抗战往事,核心人物胡宜生是中山舰殉难后幸存的国军伤兵胡宜生,他在宜昌养伤期间经历了宜昌大撤退,后随江防军张自忠将军参于宜昌会战,宜昌沦陷后,他组织土家族划夫队成立民间武装红旗宫,在中共地下党的指导下,为石牌大战贡献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徐佳饰演的胡宜生,见证了整个宜昌会战的始末,他从一个伤兵,到回归战场,成为骁勇无畏的抗战英雄,这个成长的过程被演绎得真实自然,在他身上所显露的家国精神、忠肝义胆和儿女情长都感人唏嘘,荧屏上的他不完美,也不是传奇,而是像一个普通人一样,有粗心、冲动和意气先行的一面,但是在国难危亡之际,面对战友们前仆后继的牺牲,面对残暴的日本侵略军,他渐渐变得精练、隐忍,有了大局观。
除了主人公胡宜生,剧中还有一系列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由实力派硬汉侯勇饰演的张自忠将军,精通战法,铁血严明,更有一颗不甘外侮的拳拳赤子心;军统特工江美云,兼具军人的素养与女性的柔情;土家妹妹子成四妹,从活泼俏丽的少女成长为合格的女战士,还有看似风尘却宁死不屈的小凤仙,用生命做出救赎的军统站长朱若愚,以及钱富贵、尤老兵、江娃子、清嫂、宁京妮,这些不同身份,性格各异的人物,组成了抗战剧中难得一见的鲜活群像,他们在一往无前舍生忘死的同时,也尽情的诠释着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眷恋。
在惨烈的战争戏码中,《宜昌保卫战》并没有忽略情感戏的描写,胡宜生与江美云在并肩作战情愫渐生,成四妹对胡宜生的爱慕,尤老兵和清嫂的乱世别恋,在剧中都有充分的展现,细腻、唯美的笔触融入到炮火喧嚣生死一线的战场背景下,显得更加真实。
难得的是,剧集不仅在正面人物的塑造上做到了精描细绘,栩栩如生,在对日军侵略者和中间地带的刻画上,也没有采用比较省事的脸谱化,像凶残毒辣的古贺一郎,外强中干的佐山和小林,他们有兽性和丑陋的一面,态变的欲望和嚣张的军国主义,也有内心的绝望和彷徨。
和很多同类型的抗战剧有所不同,《宜昌保卫战》不仅以恢弘的篇幅还原了当年的炮火喧嚣,还以精良的制作展现了宜昌当年的文化元素,从剧集开篇,宜昌长江航道上,船来船往,修女、神父、女学生、国民党伤兵的出现,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各阶群同心协力共拒日寇的情景,而独特地域特色的土家族划夫队,各方势力割据鱼龙混杂的宜昌码头,亦是展现了当年三峡关口的繁荣景象。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70多前,前辈们凭一腔热血,在宜昌痛击日本侵略者,捍卫了民族的尊严,现在,宜昌保卫战在荧屏上重现,不仅是一次对英雄的祭奠,更是一种民族血性的传承。目前,《宜昌保卫战》正在央视八套热播,凭借精品制作,史诗气象,确定会成为年度最佳国产战争剧之一,喜欢此类型题材的观众请不要错过。
《宜昌保卫战》观后感(十):《宜昌保卫战》:大视角,小人物,真感动,新经典
进入九月开学季,玄幻仙侠唱罢;随着抗战纪念月的到来,抗战、谍战剧也陆续登场,其中不乏《宜昌保卫战》这样的精品。同类型剧集扎堆来袭,要想收视、口碑双丰收,必须得有硬功夫,否则就会被淹没。
《宜昌保卫战》自开播以来就收视飘红,交口不断。不仅刷爆宜昌、湖北朋友圈,热度更溢满全国,成为热议焦点。收视、口碑双赢,《宜昌保卫战》靠的是过硬品质。
《宜昌保卫战》以抗日寇、卫家国为视角,在再现“宜昌大撤退、石牌大战”等惨烈战役的同时,更刻画了一批为家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忠魂。该剧不仅得到“老”观众的认可、点赞,一些90后00后新人亦被感染,纷纷路转粉,成为该剧忠实拥趸。
《宜昌保卫战》很特别,也很有魅力,尤其是对战争中小人物的记述和关怀,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剧中,男主角胡宜生手下的江娃子、富贵、老兵等,起初并不被看好。他们军容不整,军纪不严,甚至会意气用事,鲁莽惹祸...
随着剧情不断深入,观众渐渐发现,其实,他们也是最可爱的人。这可爱,是以真实、可信为基础的。剧中的他们,个个鲜活立体,与以往抗日剧中的高大上形象相比,有着云泥之别。虽然在形象上、言谈里、行动中,他们不太符合观众印象中的烈血英豪,可他们的热忱、热情、忠诚、忠心,拳拳可鉴。
剧中有这样一幕:行军间隙,江娃子做噩梦。他大嘴张开,几里哇啦乱叫。富贵见之颇觉搞笑,欲恶作剧。江娃子突醒,狠狠掐住富贵脖子,众人解围...
江娃子反应为何如此强烈?因为,他梦见媳妇被日军抢掠走了。
这场戏,既展示了江娃子作为草根战士最朴素也最平实的真实情感,也将他仇恨日军的根源烘托了出来。作为男人,保护妻儿老小是职责所在,在激烈的反抗,都在情理之中,更别说是面对惨绝人寰的日本侵略者了。
剧集在刻画这一细节时,既无口号,更没豪言,仅仅通过纤琐细节,就将江娃子最真实的心境表现了出来。
老兵战死的那场戏更是戳中了无数人的泪腺。无论是其老婆的那句“我要和我家男人死在一块”,还是江娃子不断高声念叨的“我要去救他”,最素朴的话语,最真切的表达,却将小人物间的夫妻情、兄弟情诠释的淋漓尽致,哭的人肝肠寸断。战争的残酷性也从这个侧面得以展示。
整部剧集中,这两场戏着墨很少很少,却由于剧情设计的精巧,演员演得真切,从而深深激活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心理共振。
不少网友在弹幕上直抒胸臆“看哭了、太感人了、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吧......”以情动人,以真感人,《宜昌保卫战》堪称抗日大剧新经典。
《宜昌保卫战》还通过日军士兵小林对战争的厌恶,对亲人的思念,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忍和暴戾。
《宜昌保卫战》以战争中的小人物为契入点,紧抠剧情细节,深掘人物性格、心理,通过近乎真实的还原与记述,表达了“热爱和平,远离战争”这一全人类的终极诉求和美好愿景。
作为地域性颇丰的抗日剧,《宜昌保卫战》还有机融入了当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男一号胡宜生名字的由来,就因为他生于宜昌。剧集开场那段峡江号子,极具宜昌本土特色。剧情事发地“老码头”,让不少上年纪的老宜昌人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宜昌方言、美食,让人颇觉亲切。滨江公园、柴埠溪、三峡人家、百里荒、车溪、下牢溪、关陵等自然景色、文化古迹在剧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呈现。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宜昌的青山秀水,蓝天翠湖养育热辣、坚韧、执着的宜昌人。正是有了这样的人格属性、性格特征,《宜昌保卫战》中的他们,才那么的无所畏惧,英勇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