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联合王国》的影评大全
日期:2022-04-11 03:04: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联合王国》的影评大全

  《联合王国》是一部由阿马·阿桑特执导,大卫·奥伊罗 / 裴淳华 / 汤姆·费尔顿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联合王国》影评(一):钻石富国

  《联合王国》贝专纳如何从一个干燥贫穷的内陆国发展成非洲最富裕的国家博茨瓦纳,答案是钻石。《联合王国》讲述的,就是卡马领导贝专纳人民如何逐步摆脱英国控制,并利用国内刚发现的丰富钻石矿致富的的故事。虽然情节过于简单、渲染不足、像流水账,但在卡马宣布贝专纳需要民主、将会举行独立公投的那一刻,却也令人动容。从此,博茨瓦纳诞生了,人民站起来了!

  《联合王国》影评(二):联合王国

  这个电影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博兹瓦纳独立的故事。如果不是因为伯兹瓦纳2016年被评为世界最佳旅游地,我都不知道南非还有这么一个小国,但是这个小国出产钻石。为了自己国家的独立,为了种族平等的事业,也为了自己的爱情,年轻的国王放弃了自己世袭罔替的王位,把博兹瓦纳变成了一个民选总统的共和国。这个电影并不感人,部分情节还有点混乱,男女主人公的演技也不是很精湛,但是这个故事特别好,丝丝入扣,又不拖沓。

  《联合王国》影评(三):联合王国

  我并不讳言看这部电影最大的动力就是春花(估计在这里关注这部电影的人十有八九也是如此),不过正好我也看过Amma Asante的上一部作品《佳人蓓尔》,再加上剧本所依据的历史事件,如果处理得好的话,那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在这里,最不需要谈论的恰恰就是春花(以及David Oyelowo)

  无论从本片在TIFF展映后的媒体口碑、本片迅速地脱离颁奖季竞争、乃至今日最终看到成片,我觉得本片没能在颁奖季有所斩获是合理的——当然我并不是说学院和影评人们的口味就是坠吼的,学院那格式化的传记片口味本身也饱受诟病;但问题是,《联合王国》的叙事可能比学院评委们还要格式化

  《联合王国》影评(四):几个疑问和一点素材-联合王国(2016)-见夏

  1、为什么王室婚姻能掀起这么大的国际影响?

  3、种族隔离政策到底是黑人政府和黑人民众要求的,还是英国人强制推行?

  3、1947年的博茨瓦纳Botswana真的只有王室那一栋楼房?

  电影故事发生在1947-1951左右,英国处在艾德礼执政时期(1945-1951)。博茨瓦纳真正独立是二十年后(1966年)。艾德礼上一届是丘吉尔,下一届还是丘吉尔,然后就有了丘吉尔上台后『反转』的故事,而且竟然Seretse从5年流放令改为终身流放!!!丘吉尔同学,我该怎么说呢?。。。历史真有趣,政客真有趣...原谅我不厚道的笑了...英文的态度,貌似主要源自南非政府的压力,英国被黄金绑架,可能并不完全因为博国还没挖出来的钻石。

  至于南非政府为什么像被狗咬了一样应激,鬼知道为什么

  男主原名就是Seretse Khama 维基百科说是非洲重要的王室之一。

  女主和男主死后埋在皇家墓地 Royal Cemetery,Serowe,Botswana 已加入list标记

  公众号ao_dian_yao(熬点药x…)

  累积了一千零一个问题,貌似无人能解。。。管他呢,干,但愿长醉不复醒

  完 2018-06-16 17:24:53 明知故问系列-第1篇

  《联合王国》影评(五):#电光幻影# 《联合王国》

  #电光幻影# 《联合王国》,当爱情与婚姻在现实中违和,被社会妥协的自由,向社会讨还自由的妥协。

  白人妻子与黑人丈夫之间的爱情故事。取材真实,源于上世纪40年代,博兹瓦纳开国总统赛莱兹·卡马与英国女性露丝·威廉姆斯的婚礼,黑白人种通婚,引起了双方家族,甚至两国政府的反对,更把背后的利益牵扯与推动,陷入无尽的痛苦。

  影片远达不到我选择时的预期期望高度,影片中的演员选角还是颇为有特色的,虽然某种感情上来说,人设和演员也并不是特别匹配,但是有特色就意味着电影的视角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关于爱情,男女主角在影片中的展示并没有给我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的相遇美丽,相交顺利,但是到了深邃的相爱时,感觉缺少一个水到渠成的理由,莫名的突然靠近让人不大习惯,而前期顺利的交往和嬉戏,后期突然一下子成为罪恶元首,被百般挑剔批判,这个过程转折缺少一点历史背景的铺垫,也是作为观众的我所缺少的信息,所以看起来感觉特别唐突。明明约会与调情的那么顺利,那么社会的阻碍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到了两个人按照自己的努力结婚在一起,千里迢迢的远赴另一个国家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阻挠一点点的爬到现实面前,开始张牙舞爪的折磨起主人公,这个过程辗转得让人疲惫,上不行、下不行、左不行、右不行,用各种方式堵死了努力追求幸福的路,其实整个过程看起来确实是蛮纠结的。但是很多内容设置因为对于背景的不熟悉,总觉得道路上说的不是太通透,虽然不影响看影片,可是在感受的理解上还是打了折扣。

  不能掌控自己的人何谈自由。这句话是男主人公在剧中的台词,说的时候我特别感动。这不算豪迈,而是一种坚定和态度,于是在那一霎那,我觉得这对爱情的组合其实满了不起的,他们冲破了许多,做到了最好,尽心尽力的奔向自己的最终目标。这是当这句台词出现时的感动。但是随着影片的故事情节推动与发展,特别是剧中提到了英国首相丘吉尔。丘吉尔在竞选首相上台之前,通过舆论表示了对男主人公的理解与支持,于是在很大程度上带给了影片主角们希望,更把支持的风向转给了丘吉尔,然而当首相的选举落实,现实摆在面前的时候,丘吉尔给了他们一记狠拳,把男主人公流放发配的时间变得更加的漫长,也让这对相思无路的鸳鸯越走越远。这个设置剧情的不知道是历史还是为了加重剧情的笔墨,其实看的很伤感。但是也就是在这里,男女主角的性格反转出现了。看似强大有思想的男主人公,成了那个泪流满面、精疲力尽的人,而作为妻子,一个人守在陌生的国度里安心度日的女人表现出了无比的坚定和庞大的内心世界,安慰丈夫、融入生活,努力的联系社会各界,想方设法借助舆论的手归还自己所应该拥有的权利,为了幸福这条路拼死拼活。在爱情面前,女人总是比男人勇敢。

  影片女主角的扮演者裴淳华曾经主演过《消失的爱人》,演技让人惊悚,所以风格突变小女人的独立性出现在这样一部爱情片中,让人有点转型困难,但是整体感觉还是不错的,跟男主角搭戏也不是太般配,她显得沧桑了一些,总感觉占了年轻人的便宜,但是没有影响太多影片的观赏感,演技算是在线。

  影片中涉及历史背景,有殖民地、附属国等诸多元素,所以内容上的演绎其实理解起来需要小心翼翼。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侵略与被侵略,伤害与被伤害的一个漫长过程。看了太多的身不由己,觉得为其感伤,可是社会大势如此,怪不得某一个步骤,人在其中的时候也是没有办法做出太多改变,天时地利人和,需要太多因素,配合不好就只能是困兽之斗。

  影片总算是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是这个结局付出的代价也是无限的。生活就是这么现实吧。可是当时的一小步,终于成了人类进程未来可见的一大步。这些历史的点滴,就是变化的漫长之旅。没有输赢,只能前行。

  作者:小佛搞特

  《联合王国》影评(六):个人奋斗有余,历史进程不足

  1、我并不讳言看这部电影最大的动力就是春花(估计在这里关注这部电影的人十有八九也是如此),不过正好我也看过Amma Asante的上一部作品《佳人蓓尔》,再加上剧本所依据的历史事件,如果处理得好的话,那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在这里,最不需要谈论的恰恰就是春花(以及David Oyelowo)

  无论从本片在TIFF展映后的媒体口碑、本片迅速地脱离颁奖季竞争、乃至今日最终看到成片,我觉得本片没能在颁奖季有所斩获是合理的——当然我并不是说学院和影评人们的口味就是坠吼的,学院那格式化的传记片口味本身也饱受诟病;但问题是,《联合王国》的叙事可能比学院评委们还要格式化

  Amma Asante至今只拍过三部电影,口碑最好的当属《佳人蓓尔》。《佳人蓓儿》与《联合王国》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却也是《联合王国》不太成功的原因。这两部电影Amma Asante都不是编剧,但两片的相似让我以为这不仅仅是编剧Guy Hibbert的黑锅:

  《佳人蓓尔》和《联合王国》都是“period film”,都是跨种族的爱情故事,都涉及到个体化的种族歧视现象以及整个社会系统性的种族问题,都描述了两个相爱的个体如何冲破社会施加于跨种族爱情的藩篱,当然最重要的——这些个体是如何因为他们的爱情而影响、甚至改变当时的政治局势与法律政策。(以及Tom Felton都扮演了奸角)

  然而《佳人蓓尔》是一部喜剧,它可以容纳许多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情节(譬如Belle对养父的影响从而影响了Zong案的判决);甚至可以说,《佳人蓓尔》就是根据片尾那部油画描述的情景发散想象出来的故事。可《联合王国》并非喜剧,Ruth和Seretse的爱情及其坎坷遭遇是历史事实,Seretse被欺骗流放海外是历史事实,Seretse和叔父的权力斗争是历史事实,英国人对贝专纳保护领实际上的殖民控制以及对南非政府鼠首两端的态度是历史事实……本片对一些历史细节的描述也表明创作者有意在一个严肃的历史框架下展开这个故事。但是,决定这个故事是“戏说”还是严肃历史陈述的,不是史料的堆积,而是创作者如何阐释这些史料

  2、直截了当的说:本片创作者(不管是Asante还是Hibbert)把这个故事处理成了一个真人版的迪士尼公主片(王子和公主当然就是Seretse和Ruth)——善良真诚的Ruth与宽厚聪明的Seretse冲破重重阻碍喜结连理,并且以自己的实力,机智勇敢地带领部落人民反抗英国殖民者(以及南非)的殖民企图,实现了民族独立。这种处理方式把博茨瓦纳的建国独立与50、60年代全球性的反殖民斗争、传统殖民帝国崩溃的历史事实有意无意地隔离开了。英国人放Seretse回去、最终允许贝专纳保护领独立,并不是英国人良心发现了;同样,也不能把英国人之所作所为归因于Harragin报告的泄露(该报告承认Seretse对所作部落的王位继承具有正当性,也承认Ruth作为部落王后的正当性)——那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良心发现”罢了

  首先,政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并不是什么罕见之举,信守承诺恰恰是“非常态”,如果仅仅是为了信守政府承诺的声誉,丘吉尔也不会上台后把选举前宣称撤销Seretse5年流放令180°反转成终生流放令。其次,正如艾德礼在国会走廊上跟Tony Benn、Brockway争吵所说的,英国政府逼迫Seretse流亡的最根本原因是不愿意得罪南非政府,他们需要南非的铀矿、需要南非的黄金维持英镑的黄金储备;如果连厌恶D.F.Malan隔离政策的工党政府都不得不这么做,有什么理由认为保守党人会“良心发现”?最后,本片结尾Seretse与Canning讲数时,机智地以把Harragin报告透露给媒体相威胁、Canning于是屈服同意让Seretse回国并启动博茨瓦纳独立进程。按照这样的阐述,仿佛Harragin报告就足以决定了博茨瓦纳的独立命运,那就可能导致一个看起来有些搞笑的结论:博茨瓦纳独立的最大功臣,乃是大左派Tony Benn——毕竟是Tony Benn把报告提供给Seretse的;这反而削弱了Ruth和Seretse个人奋斗的意义

  历史上Seretse和Ruth是在1956年结束流亡返回博茨瓦纳的(正好也是最初的流放令结束之时)。就在这一年,发生了第二次中东战争,英国和法国在这次战争的失败标志着英法再也无力维持其传统殖民帝国。我并不是说这两件事有直接的关联,但是,英国人允许贝专纳保护领最终独立为博茨瓦纳,衰落的殖民帝国无力承担日益膨胀殖民治理成本的解释要强于Khama夫妇感天动地让英国人“良心发现了”的解释。不是不愿,实是无能为力

  3、这并不是否定Seretse(和Ruth)的个人努力在博茨瓦纳建国中的重大意义。其之所以重大,乃是因为他们的行动契合了时代潮流

  可能有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注意到Seretse的身份乃是Bamangwato这个部落的酋长继承人——并不是贝专纳保护领的“王子”。贝专纳(Bechuanaland)这个名字意味着“茨瓦纳人(Tswana)的土地”,广义上的茨瓦纳人分布于博茨瓦纳和南非——南非的茨瓦纳人甚至比博茨瓦纳的人口还要多2~3倍。贝专纳包括了8个主要的茨瓦纳人部落,包括Seretse所在的Bamangwato部落

  贝专纳的概念与其说是一个天然的民族国家概念,倒不如说是英国殖民者为了殖民地治理而创造的行政区划概念。如果不是因为19世纪末几个茨瓦纳人部落担心南非布尔人的扩张而向英国人寻求“保护”,甚至不一定会有贝专纳这个地区,有的只会是几个独立、有着松散联系的茨瓦纳人部落地盘(或者最终被南非吞并)

  本尼迪克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里描述了18世纪以来的三波民族主义浪潮。博茨瓦纳建国就是第三波民族主义的一个案例。安德森发现,第三波民族主义浪潮有一个特征:这些民族主义运动的主要领导者,都是那些接受过西方教育、甚至在殖民宗主国生活过的知识分子或本地权贵子女;他通过一个“朝圣之路”模型来解释这些西方化的殖民地精英为什么没有对殖民帝国产生认同、却认同殖民帝国人为建构的行政区域为自己的祖国。我就不展开解释这个理论,但无疑Seretse就是一个西方化的殖民地精英,而按照该理论,他所认同、效忠的“祖国”概念不是英帝国,但也不仅仅是自己的Bamangwato部落,而是整个贝专纳地区

  (我们可以回想下,在电影中,Seretse谈到自己的身份时,自然会强调自己是Bamangwato的王子、合法的王位继承人;但在谈到像钻石矿等政治问题时,他所强调的却不仅是Bamangwato的利益,而是贝专纳的利益)

  4、在Seretse带着Ruth返回部落并在“村民大会”上击败叔父之后,叔父带着追随自己的那部分部落民众搬迁到别的地方。Seretse的解释是:这样可以避免两方人士发生冲突。套用赫希曼的术语,Seretse的叔父之做法就是一种“退出”,就像消费者不满意某种品牌的产品而不再购买。在赫希曼的“退出-呼吁”模型里,当组织成员对组织领导层的政策感到不满,是选择退出还是呼吁,取决于这些成员对组织的需求替代弹性大小:如果其他组织、甚至自己另立山头都能提供原来的组织相似的产品服务,那么成员对于组织便缺乏忠诚,稍微令他们不满意就选择退出。类似的政治实践表明了包括Bamangwato在内的贝专纳地区,拥有的只是松散的政治联合:设想一下,如果川普获胜后,民主党的支持者们宣布“脱离”美国建立新国是什么样

  如今的博茨瓦纳依然有“酋长院”(Ntlo ya Dikgosi)这样类似于政协的组织,国内的行政区域,基本也是按照当年几大部落的地盘来划分。这样看,博茨瓦纳颇有些像马来联邦或阿联酋这样通过前现代的部落组织联合起来形成的现代国家(很巧,马来西亚和阿联酋也都曾经是英国人的殖民地)。但是,Seretse的个人奋斗之独特意义,在于他选择了以大众民主这一形式实现基层民众的动员。Seretse最终返回博茨瓦纳的条件是放弃了自己的部落王位继承权,不过作为前酋长之子、前部落王位继承人,他的各种人际网络、资金、号召力依然伴随着其家族身份而存在。同时,大众民主又是将前现代部落联盟或者“帝国”转化成民族国家的一种极为有力的策略,近代民族主义的建构几乎总是伴随着民主化的浪潮:原来统治的合法性对象是“皇帝”、“国王”、“酋长”;而民主化之后,统治合法性的对象就变成了“人民”、“民族”

  5、Seretse是如何在返回国内、放弃了原有的部落王族身份后,以其拥有的各种资源动员起贝专纳地区(而不仅仅是Bamangwato部落)的普罗大众的?又是如何将其他诸部落的本土精英团结在“博茨瓦纳”这个政治共同体之中的?这是一个非常丰富而深刻的题材,然而电影选择在1956年Seretse与Ruth回国后便戛然而止,以几张历史照片简单带过了Seretse带领人民独立、当了总统、Ruth的人道主义关怀、他们的儿子当了现在的博茨瓦纳总统,等等。留给观众的印象就只是Seretse如何“机智勇敢”地与殖民者周旋、带领博茨瓦纳人民独立,Ruth则成了“坚强、忠诚守候夫君归来的家庭主妇”

  (我得承认要把这个故事更深的内容挖掘出来有些强人所难,毕竟这部电影的剧本仅仅是依据一部名为《Colour Bar》的纪实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然而不这么强人所难,似乎又有些“对不起”这本来可以大书特书的历史故事)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联合王国》充分展现了主要角色的个人奋斗,却没有将他们的奋斗与历史进程相结合起来叙述。“联合王国”可以从多个层面理解:在个人层面上Ruth与Seretse的跨国爱情结合;在种族层面上一个跨越种族差异的联合(Seretse在影片开始时谈论的未来国家设想;作为白人的Ruth如何被“子民”所接纳认可);以及在国家建构层面上,贝专纳保护领的诸部落是如何在Seretse的领导下实现政治联合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前两个层面的叙事是一个比较单纯的爱情故事(只不过恰好与政治有关联)。而第三个层面的叙事将使爱情与政治紧密联系起来——为了与Ruth的爱情,Seretse放弃了部落王位,也就放弃了传统部落政治秩序、选择大众民主这一策略实现国家建构;Ruth之受到爱戴也不是因为她有什么高贵血统,而是因为她亲近人民(这又反映了传统政治与现代民主政治的一大差异)。《联合王国》选择了前两个层面的叙事,放弃(或者说无力)进行第三个层面的叙事,那么《联合王国》就变成了又一部跨种族爱情片,如今并不缺少该类型电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联合王国》的影评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