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川军老兵彭国臣》经典观后感有感
日期:2022-04-11 03:04: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川军老兵彭国臣》经典观后感有感

  《川军老兵彭国臣》是一部由蒋能杰执导,彭国臣 / 彭松柏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川军老兵彭国臣》观后感(一):《每位老兵都应被善待》

  关于抗战老兵题材的片子看的不多,也许这种题材本就不多吧!更何况是国民党老兵呢! 看了这部纪录片只有一个深深的感触吧!无论你以前为了这个国家做过什么,付出过什么,不要太指望他们会在你凄凉多病的晚年记得你。即使是为了应付形式匆匆忙忙的来看你一眼也透漏着虚情和假意,特别是在农村。 片子本身流水账似的记录方式虽有些令人乏味但也真实客观冷静的记录老人晚年的生活。

  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环境下,这种关注老兵的纪录片尤其难能可贵!

  《川军老兵彭国臣》观后感(二):川军老兵彭国臣

  影片主要讲的是川军老兵彭国臣参兵回家乡后,无妻无子,只有侄孙可以依靠,最后百岁离世的故事。片子开头大多是介绍彭国臣生活环境的长空镜头,缺少对话,略微让人看着有点犯困,之后的主要便是侄孙照顾彭国臣的内容。也许是和我爷爷的经历很相似,都是因为病痛缠身,变得像小孩子一样固执、不理解别人。看着影片中的画面,真的就像看着自己爷爷当初的样子。

  最后我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类的纪录片,了解这个国家和社会,并为此做出力所能及的帮助!

  《川军老兵彭国臣》观后感(三):阅川军老兵彭国臣有感

  《川军老兵彭国臣》观后感(四):与现实对话:光辉政策下的肮脏

  初次看蒋导的作品,同时也是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独立纪录片之一。扶贫亦或是乡村,病痛亦或是死亡,对我而言,都还算山高水远。少年不知愁滋味,在此,也就算是欲赋新词强说愁罢。

  扶贫的政策光芒下,是肮脏的现实,与我一同观看的德国姐姐,看罢后,只有三个字的评价,“很震惊。”农村的现实,和外国人对于中国的现代想象格格不入,宛如逐日的夸父忽然变成了遁地的土行孙。

  虚伪的官员像是故宫的檐牙,引人注目又高不可攀。村民更像是被绳子挂着的赤裸的鸡和鱼,单纯又“愚蠢”,秘密又魔幻地沦为官员彰显功绩的正大光明的工具。鸡和鱼来自土地--村民赖以生存的空间,而它们的鲜血,又分明是一个个人肉包子。当村民接受鸡和鱼的一刹那,先前看似狂风骤雨的对庙堂的冲击就暴露出制度内的小打小闹的“挠痒”本质,再一次陷入被迫自我榨干、衰竭的死循环。

  当难堪耻辱的晚年生活衍生出暂时的“欢愉”,观众的一片笑声中难掩铭心的仇恨。当媒体平台的喜讯与现实惨状构成强烈对比,晚年生活的孤苦形成了对政治层面的一种反叛洪流。当阅兵仪式盛满“面子工程”的极大讽刺,峥嵘岁月的深情回眸中多了一份触碰到现实高压电缆的真实剧痛。当愤怒的村民像燃烧的仓房般任人阉割,又有谁来给予老人一家鲜红的,哪怕是草绿的,老人口中不断赞美的领袖的祈福纸?而对老人精神勋章的承认,更是遥不可及。

  人的情绪和苦难像平静的水面下的暗潮,冲不开现实的密闭铁笼,就只能涌入宗教的绿色出口,去寻求透明。幸好,这种地方腐败,只是阳光下的一角阴影,民间力量的觉醒,也成为当国家机器无法缝合创伤时的必要的良药。尽管,这种“必要”,本可以是“无需”。

  彭国臣弯曲的双腿,在葬礼--他生命中难得的光荣时刻终于放平了。而不完善的制度和漏洞百出的地方执行的阻碍奔跑的双腿,何时能够放平呢?

  《川军老兵彭国臣》观后感(五):农村老人的悲歌

  《川军老兵彭国臣》,可谓是一部农村老人的悲歌。我的爷爷从去年年初开始中风卧床不起,一切均靠着我奶奶的照料。去年一年,就回国两次老家,也做不了什么,仅仅看望,陪陪老人。

  前两年开始,每年年后,爷爷看着我们出去务工,心里都特别难过是,舍不得。奶奶说,我们走后,爷爷想念我们,睡不着,一个在房里走来走去。当看到彭国臣老人卧床后,不让侄孙松柏出去,心里最触动了。躺在床上喊叫,都是那么的真,与相似。爷爷刚中风卧床,每天晚上都疼痛难受的喊叫,隔几分钟就需要别人帮忙把靠垫的褥子往上挪一下,暂时缓解。

  我生活的湾子里,还没有那些那么可怜的人。也没有那么多黑暗悲伤故事,大家生活的都还行,不至于缴不了学费,上不了学。湾里唯一一位无儿女的低保老人,以前家里是地主,政府给盖了房子,低保等每年补贴快过万,过年发衣服米油的,自己平时做农活儿,加收废品。小日子过得很好。

  电影在涉及农村扶贫这块儿的政治意味,需要客观些,从大局观着眼,不能站一个村子一个乡镇来看。农村的贫苦人家一直都存在的。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勤劳致富,这是不变的法则。一直靠别人救济,永远你都难致富。

  彭国臣老人,参军报国抗战九年,浴血奋战,值得我们所有人的敬仰。

  彭松柏,作为一个侄孙,对待叔爷爷这般好,真的是比爷爷还好了。帮老爷爷洗澡擦屁股,可谓孝孙典范,现在也没有多少年轻人能够做到。侄曾孙和侄曾孙女,到床边给老爷爷吃的。切西瓜,立马送到床上。这个家庭是一个有故事的家庭,是一个有温情有爱的家庭。

  农村里的老年人,大多都是头发斑白,佝偻着背,儿孙常年在外务工,难得回来几次。承欢膝下,这个词,在农村或将成为历史。城市化发展,人越来越地涌进城,服务于城市发展。农村就像一块孤岛一般,留守老人与儿童,则是这孤岛中的守望者。

  《川军老兵彭国臣》观后感(六):我想说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被这名可爱的抗战老兵完全带入了情节,年过百岁,依然耳不聋眼不花,头脑清晰,言语睿智,爷孙对话,或有滑稽,或有打诨,天真烂漫,忍俊不禁——这老叟着实令人喜爱。

  片子开头,老人生活尚能自理,且能看人打牌,他滑稽中带有幽默的自嘲一句“我离家九年才回到家中那晚竟然还没有下夜饭的米”,虽是真实,却不失乐观,令人捧腹。然而到了次年,小腿肌肉萎缩,便卧倒在床。猛然想到了梁实秋先生的文章,他说,不知何时在堂屋里,多了许多男男女女的小娃子,不知何时,下楼梯的时候后面有人在你腋下狠狠扶你一把。大约,这也印证了这片子彭爷爷的真实写照。

  我决然不忍的是,彭爷爷腿痛,不能直伸,更不能洗澡,每次下床犹如酷刑一般,纵然隔着屏幕,见此状,依然心如刀绞。

  弥留之际,形容枯槁。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朝花夕拾》里面有篇《父亲的病》,专门讲到他父亲将快死去的时候,一个精通礼节的太太要鲁迅去喊爸爸,鲁迅爸爸痛苦的喘气“不要嚷不要嚷”,直到中年的鲁迅才明白,去哭喊一个即将断气的父亲,这无疑是“对于父亲的最大错处”。

  除了病痛,残年的孤独,无疑老人是最大敌人。即使卧倒床上,他还会时刻大叫亲友陪伴;即使卧倒在床,也还会与小孩子互动,给钱小孩子钱。他或许不知这小孩是谁,但眼前定会有“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的感慨。

  民族的站立,是靠着前辈的鲜血换来;而民族的幸福,要靠着社会与国家的观注而换来。郁达夫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而今,这类抗战的英雄,已越来越少。风烛残年之际,有些老兵还在等着政策的救助,有些老兵还在病痛中奄奄一息,还有些老兵早已成了绝响……

  蒋能杰导演,长期追踪拍摄抗战老兵,无论《龙老》、《川军老兵彭国臣》等片,镜头平铺直叙,内容真实贴切,风格朴实无华,真情真性,率真率性,长年追踪,难能可贵,这些无疑都具有无限的的文献价值、历史价值与人文价值。

  向老兵致敬!这,是一场永垂不朽的人生。

  向导演致敬!这,是一场濒危英雄的救助。

  《川军老兵彭国臣》观后感(七):一点问题一点想法

  又看了《龙老》《川军老兵彭国臣》《战魂》三部抗战老兵题材的纪录片。发现三部片子的表达方式很不同,特别是《川军老兵彭国臣》和《战魂》风格差的还蛮多的。是因为想要传达的东西不同吗?感觉《川军老兵彭国臣》讲历史的部分不多,更多的是在关注彭老的晚年生活。悄咪咪的在角落里发问,想知道导演的初衷。 《战魂》和其他两个不一样,用到了很多资料镜头、配乐。我还发现一个带象征性意味的片段,不知道解读的对不对。 片中何焕九老人说:“(那些战友)基本没有了。”导演在其后接上一个老人在公园里拄着拐杖独自坐着看着远处的近景镜头。

  “加上后来经历过的两个战场,基本都战死了,全部补上新兵。”叠画到老人一个人站在楼梯上端,全景,背景音乐为《NO.17渔光曲改编2》,画面为黑白色调。

  “我的几个同班兄弟一个都没有了,都没有回来了,很多个都没有了,我回来问才知道一个都没有了。”叠画到黑白画面,一个人站着四处寻找着什么,老人的位置在画面的最左边。

我觉得这段蒙太奇画面挺有意思的,只有老人在楼梯之上象征着只有老人在战争中存活了下来。老人四处张望,象征着老人在寻找昔日与他共同作战的战友们,渴望他们的出现。当最后一个黑白色调画面叠画回彩色色调画面时伴随着老人的长长的叹息。表明找寻的落空与对结果的无可奈何和老人心中的难受。(自个儿瞎琢磨

  《川军老兵彭国臣》观后感(八):他 他们 最不应该被时代遗忘的被遗忘的人

  川军老兵彭国成 已经九十几岁,身体尚且算是硬朗,苦了一辈子 。 彭国成先是参加了抗日战争,后又经历了国共内战,被抓去当了壮丁,也因为后面的这段经历 ,以至于没能享受到一些国家对老兵的优惠政策。彭国成没有成过家,跟着侄孙在一起生活。也因为彭国成在还能干事(八十几还在劳作)的时候,对很早丧父的侄孙很好,侄孙也是尽心尽力地照拂。 年近百岁的彭国成每天会去村中打牌,给侄孙的孩子买零食,他也会时不时像身边才上了年纪的人打听他们能拿到多少补助,而这样一个实际年龄达一百岁的老人,甚至是一个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也没有拿到该有的补助。彭国成是个时不时会问侄孙在哪里的老人?家人说晚上到了六七点,只要没有看见侄孙,就会很着急,因为他害怕去世的时候,身边没有侄孙。 一年过去了,16年初,彭国成因为摔了一跤而瘫痪不起,只能躺在床上,几个月过去,由于一直屈膝,导致他的腿已经很难伸直,侄孙为此从担心到气愤,他责怪彭国成自己不努力尝试伸腿,家人也在一天天繁琐地照料下没了好性子,每当他们大声吼对彭国成时,他总说,“不要发脾气,不要这样讲话嘛”。他委屈地像个孩子。侄孙为彭国成洗澡,清理排泄物,换洗尿盆,当然还有其他家人也参与照料。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在这种情况下,更是雪上加霜。彭国成身份证上的年龄也已经满了一百岁,理应有高龄补贴,但是村中的登记表上标注着前几年每一年得到的资助,以及当年的资助,但是家人并未收到这些印在本子上的款项。后面,彭国成因为肌肉萎缩,屈膝的姿势已经不能改变,并且一碰便疼痛不已,那应该是常人都不能想象的钻心的疼痛,他开始拒绝洗澡,并急得说自己为什么不早点死。 后面,县里的领导来看望,村干部责怪侄孙家门口太乱,折腾地要收拾、贴对联,领导来了,后面年轻的办事员一手提着鱼,一手提着肉,没有用袋子装,似乎担心遮住了这丰功伟绩的一瞬间,他们来慰问,但是停留不到一分钟便匆匆离开。 彭国成在2017年就这样去世了。 一个一生中大半辈子都在经历苦难的人,去世了,他可能没有做出什么特别了不起的成就,他没有出过国,他没有写过书,甚至在他参加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的时候也不过是个普通的战士,他太过于渺小。可是,静下来看看,他真的是平凡的吗? 他活过了100岁,经历了一个世纪的世事变迁,他不平凡。他参与了抗日战争,他不平凡。他参加了国共内战,他不平凡。至于最后一点,无论他在内战中是处于哪一方,我们也暂且不提他是被迫加入某一派别,他,他们,都是政治的牺牲品。在没有和平安存的年代,何以以政治立场来评判他人的遭遇? 如彭国成老人有一样际遇的他们,参加过抗日战争,随后被卷入内战的战士,都因后者而被否定。 记得很多年前看了类似的纪录片,一些年轻被抓作壮丁,而一直被滞留在他乡的抗日战士一直得不到关注和应有的帮扶,哪怕只是单纯地作为一个国家年岁已高的老人,在那个纪录片里唯一有一丝安慰地是,志愿者群体以国家的名义,给那些老人发放纪念章,哪怕是假的,但一定是我见过的最美的谎言。 看到彭国成最后几年的时间段离我们并不远,心想着,那个时候虽然还在求学中,但是也算是吃饱喝足,自己拿出一定的生活费,以善意的谎言给老爷爷,不为能对他的生活有多大的改善,就凭让他知道他曾经用生命所奉献的国家、政党和后辈没有忘记他的付出。 在处理后事的时候,侄孙的媳妇质疑后事大操大办,她说:太爷爷在世的时候尽了孝心就行了,整这些没有用。这句话真的是特别地通透,多少老人在世的时候,后人不管不问,冷言恶语相待,竟在操办后事的时候大操大办,似乎在那是他就已经做到了尽孝,有了心安。侄孙是个好侄孙,他也是个凡人,有恼有怨。在彭国成未能配合的时候,发脾气,大吼大叫,甚至恶言相待,但是他依旧尽心尽力地照料彭国成,这样的人,也是最痛苦的人,老人总有一天会离去,在他离去后,他的良心又会谴责自己曾经的某些行为,他为老人收拾遗体的时候,他轻声嘱托彭国成把那双他曾经偏激地想让老人伸直的腿放好,他说,“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以后不要再投胎到不孝侄孙的家里。”“久病床前无孝子” 这似乎是人性亘古不变的弱点。但是处于社会群体中,社会是否也应该为某些体系做出反思呢? 我们天天对逝去的人歌功颂德,我们去烈士陵园缅怀先烈,我们去写诗颂词……我们忘了,其实有那么一群幸运却又不幸运的人,他们抗胜了残酷的战争,他们熬过了政治角斗,他们经受了许多不是正直壮年的你我所能想象的事情,但是他们幸运地还活着,或者是幸运地活着,但却煎熬地过着日子。时间推算下来,他们年纪也都是高龄,他们甚至时时刻刻都有可能离开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对缅怀逝者地关注移到他们身上呢?为什么我们要等到英雄逝去后,才去烈士陵园,去墓前缅怀?我们学校、我们机关单位,为什么要组织大量的人力,耗资大量的物资用去祭奠,去宣传?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我们应该摒弃我们缅怀逝者的优良传统,而是当我们还可以真正地做到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抓紧时间去改变。 我从来不想去质疑党中央惠民生的政策,它们是通个大大小小的会议被推敲、实践、总结出来的,如果党并非为了做实事,为何要费如此繁琐的工作来制定、推行、验收这些政策,但是实际情况总是差强人意,政策四处宣传,政策施行却未果。党风建设的一致性是真的十分地重要,环环相扣,中间一扣出现问题,全盘皆输。 最后非常感谢蒋能杰导演,一切尽在无言中。

  《川军老兵彭国臣》观后感(九):一位中国老人之死

  《川军老兵彭国臣》频繁地使用画外音,声音甜美的主持人播报着种种国富民强的新闻,而镜头始终对准了彭国臣那张布满沟壑、看不出表情的脸。这种声画组合的方法未必称得上高明,但画外音与镜头中的内容形成鲜明反差时,仍让人不由得思考起独立纪录片在当今电影市场上的存在意义:它触及了主流媒体无法关照的缝隙,从这个缝隙往下望,才知道那里是如此幽深,如此暗淡。

  片子的影像风格粗粝,但表现手法并非没有经过细心琢磨,导演蒋能杰十分克制地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使纪录片影像具有了一种复义性。电影开头,摄制组一行人驶进崎岖山路,打探抗日老兵彭国臣的下落,几番问询,才终于找到了老人的住所。如此开场,大抵已是一种隐喻——以彭国臣为代表的群体需要被寻找和挖掘,并纳入到主流的目光和话语之中。

  彭国臣年近百岁,参加过抗日战争,但由于隶属国民党,身份始终得不到新中国认可。终身未婚,和侄孙彭松柏一家住在一起。导演拍下了彭国臣及其家人从2012年到2017年的生活状态,时间跨度长达六年之久。然而这六年的时间并未平均分布在影片中,2016年之前的素材仅占据全片时长的四分之一,2016年彭家的生活成为影片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前几年,彭国臣虽衰老,但身体状况良好,有时甚至能做些家务;2016年之后,他完全瘫在床上,成为了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影片中时间已经不再是一种客观且精确的维度,它透过人物的心理而产生了变形——身心越煎熬,时间就变得越漫长。

  从题材与立意上看,导演显然怀揣悲悯之心,把镜头对准了那些被经济发展列车甩在后面的人。但2016年之后的影像,又无时无刻不让人觉得有些残忍。画面过于直白地展示着彭国臣老人晚年的状态,病骨支离,气息奄奄,毫无尊严。他的双腿因肌肉萎缩不能伸直,只能一直弯曲着。他怕冷,怕双腿被触碰的疼痛,因此宁可皮肉溃烂也不肯洗澡。除了肉体上的痛苦,更难以承受的是精神上的煎熬,他怕拖家人后腿,但更怕被家人放弃,被这两种对立的情绪撕扯着,他越发像个任性的孩子,折磨家人,也折磨自己。

  久病床前无孝子。彭松柏屡次不耐烦地冲彭国臣发火。老人瑟缩着,边哭边苦苦哀求。如果是故事片,观众尚可安慰自己这不过是虚构的情节,但纪录片的体裁让人不得不直面这既尴尬又熟悉的真实——这是多少贫病家庭每天都会上演的场景。至此,影片的主题扩容了,它表述的已经不再只是国民党抗战老兵的身份认同问题,甚至不是老兵晚年的生活境况,导演试图通过彭国臣一人,牵扯出中国当下仍旧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贫穷和养老,而这两个议题通常又可以合并为一个。

  影片叙事并无太多起伏,多是柴米油盐的日常琐事,但导演很好地设置了悬念,两个疑问从一开始就牢牢揪着观众的心。国家的扶贫补贴到底能不能到达彭国臣的户头?彭松柏会不会身心俱疲最终放弃彭国臣?而这两个悬念归根结底仍是探讨底层的贫穷与养老问题。

  导演详细记录了彭松柏照顾彭国臣的过程,同时也把他对老人的责备一并保留在正片中。观众数次看到彭松柏大声斥责甚至辱骂老人的画面,却很难对他产生一丝道德谴责,影片对彭家境况的铺陈足以让观众对彭松柏有了强烈的同理心。三十岁的青年无法去外省打工赚钱,被迫困于病床前,数年如一日地照料那个并非直系血亲的老人。此时观众和摄影机在理解叙事上达成了高度默契,影片并非冷静克制没有道德指责,而是所有的指责都在指向景框之外难以言说的某处——那是一群人,一个组织,甚至一个错综复杂的体制,那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庞然大物。

  电影画外音不止一次播报了国家精准扶贫的新闻,但彭家的扶贫款,却成了永远等不来的戈多。在处理人物对白时,导演有意保留了那些含有精确数字的信息,让素材变得更加真实,具备普遍的参考意义。“低保一年800块。”“补贴从每月55元涨到75元。”“现在的物资太贵了,肉都要十几块一斤了。”如果说这些数字只是印证了彭家经济上的困境,那么之后出现的数字就更显荒诞和悲哀。结对扶贫的口号喊了五六年,彭家始终没见到一分扶贫基金,也没见过所谓的“扶贫责任人”,然而村支部寄来的表格上清楚地写着已经医疗救助3000元。

  贫穷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它并不是限制人的想象力,而是把你的头按进水里,恶狠狠地告诉你,不要想象,不要憧憬,要用尽全身力气去解决今天的一碗饭,一根柴。身陷井底的人们只能另外寻找精神上的出路,于是彭松柏的母亲虔诚地念佛,彭国臣则忠心耿耿地信赖党和国家。全片最令人唏嘘的场景无非是彭国臣收看抗战胜利70周年北京大阅兵,电视画面上抗战老兵胸前挂满勋章,在天安门前接受全国人民的注目礼;电视外同为抗战老兵的彭国臣,嘴角微微抽动,藏住了所有的情绪。

  彭国臣终于死了,这个结局早已在观众的预期之中,但导演处理死亡的手法却出乎意料。上一个镜头,彭松柏还在喂彭国臣水果,老人认真咀嚼,一切与往常没有什么不同。随后画面渐隐,下一个镜头,老人已经躺在地上,没有了呼吸。彭松柏从容地为来老人整理仪容,盖好被子。导演略去了老人去世前后的骚乱场面,甚至没留给观众一个释放情绪的出口。这一场死亡如此平静,平静得令人措手不及。

  画外音说,我们已经实现了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之路。而彭国臣老人因为双腿肌肉萎缩,到死都没能从病床上站起来。那双无法伸直的腿无数次地占据着画面,它们已经变成了一个意象,一则隐喻,而不再只是一种令人难堪的病征。

  《川军老兵彭国臣》观后感(十):纪录片《川军老兵彭国臣》导演阐述

  纪录片《川军老兵彭国臣》主创阐述

  我是2012年返乡的,那会正在寻找新的纪录片题材。可能出于对历史感兴趣,加上那会民间关爱抗战老兵公益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湖南是抗战期间重要的兵源地。据统计,抗战期间湖南兵源数额达210万,占全国征募总数的15% 。

  直至现在,老家湖南还有不少健在的抗战老兵。本着抢救历史,我们团队陆陆续续拍摄了一百多位抗战老兵,大多是视频版口述史。真正跟拍的抗战老兵纪录片除了2015年的《龙老》,还有就是《川军老彭国臣》,还有一部就是正在后期中的《将军的卫士》。

  由于我们跟拍二战老兵纪录片时间跨度比较长,跟拍到后面,抗战老兵只是我们纪录片里主人公的一个身份而已。虽然也牵涉到抗战老兵身份认可问题,片子更主要的是探讨中国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

  我们有个传统就是养儿防老,只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乡村空心化,乡村劳动力大多已外出务工,留下的基本是老人和小孩。老人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老人的孤独寂寞比物质上的匮乏更为严重,也更容易被忽视。

  纪录片《川军老兵彭国臣》前半部分主要呈现伦理道德,就是晚辈对老人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片子后半部分牵涉到社会的养老体系,比如医疗等社会保障福利,其实百姓跟政府要福利的意识也不强。我出生乡村,2012年返乡的,直到2017年08月份才来城市,主要也是因为我孩子教育问题。我和很多人一样逃离了乡村,主要因为乡村医疗教育太落后。社会资源分配很成问题,包括政策的落实一样存在严重的问题。

  在乡村,我见过太多老人老无所依,这值得我们反思的。为什么中华民族发展到现在,国家号称很强大,为什么社会保障这么落后,尊老爱幼本是传统美德,为什么当今太多老人老无所依。

  每个人都会老去,包括我也是一样,我希望到了那一天,我能有尊重的活着,有尊严的死去。

  蒋能杰

  2018年01月03日于广州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川军老兵彭国臣》经典观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