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文学的故乡访谈录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8-09 23: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文学的故乡访谈录读后感摘抄

  《文学的故乡访谈录》是一本由张同道著作,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4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的故乡访谈录》读后感(一):《文学的故乡访谈录》|阿来:文学是生活的体现,我把她写进书里

  

张同道主编的《文学的故乡访谈录》,避开宏大的叙事方式,以个人采访讲述的形式,再现了6位茅盾文学奖得主故乡与生活,作品与故乡之间的千丝万缕: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商州乡村,刘震云的延津世界,阿来的嘉绒藏区,迟子建的冰雪北国,毕飞宇的苏北水乡。

央视同步播出了纪录片

在六位作家当中,最早读过的是贾平凹,最喜欢的是阿来,他的作品《尘埃落定》,我一口气就看完了,小说故事精彩曲折动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超然物外的审神目光,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

一、写故乡也是写自己

每位作家都有着自己的大地山河、四季花开。故乡是作家出发的原点。对阿来来说,故乡是“我们自己的一个投影,写故乡也是写自己。” 阿来的故乡盛开在山原,从草地、森林、灌木到草甸,“整个川西北高原——如果我不能说是整个藏区的话,我都把它看成是我的故乡”。阿来对故乡爱得深沉而执着:曾目睹故乡因森林砍伐过度造成的泥石流惨状,毅然用文字举起环保的大旗。阿来的故乡有一条小河,名叫梭磨河,是大渡河的支流。阿来从小在河边长大,他最早的一本诗集《梭磨河》,在诗里他希望大家保护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与“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理念不谋而合。

二、我的文学教育是自我教育

阿来初中毕业就上班了,后来恢复高考考上了中专。他觉得自己没受过特别正经的教育,他的自我教育是通过文学来实现的。在文学中遇到了最伟大的人,遇到了最美好的情感,最宽广的胸怀。围绕文学,阿来就三种生活,写作、阅读、行走,三位一体。在这个过程当中,把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的作品也让人广泛阅读,从中获益。阿来曾长时间行走在马尔康大地上,阅读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谷,他探访18家土司的家族,实地走访整理了一年半载的书面材料,大量收集民间的口传材料,甚至还见过土司后人。后来就有了《尘埃落定》这部小说。

三、爱上植物

真正我们要想环境很好,我们就要充分认识到一草一木、一只飞鸟、一个动物都是生命。他们有一个词叫生命共同体,我们都是生命共同体的一个成员,我们要尊重它,认识它。

阿来有着丰富的植物知识,他能轻松地辨认一路上随机遇见的植物,甚至还能说明什么科什么属什么特性。这只是一个“非功利的爱好”,但他对生活的好奇却是一种巨大的生命能量。

他不仅是喜欢植物,更多的时候还拍摄植物,至少拍摄了七八百种植物,很多人也就认识几十种而已。他把照片进行分类,买了植物图鉴进行分析,有一些不知名的植物可能是新品种。不同的海拔有不同的植物,阿来登山,到处寻找植物,这让他的行程更加丰富,一路上看见不同的花儿,很快就到了山顶,非常有成就感!

《文学的故乡访谈录》:文学的故乡,其实就是精神的故乡,美学的故乡。

  《文学的故乡访谈录》读后感(二):《文学的故乡访谈录》:从莫言到毕飞宇,文学的故乡记录片来了

  

很多人都有故乡情怀,文人犹甚。

有时候是因为童年的记忆;有时候是因为对生命的思考;有时候是因为故乡变化太快。

如果不是读了《文学的故乡访谈录》,我的故乡情怀都差不多湮灭光了。

很多成年人,都只有“回不去的故乡”了。因为长大了,必然要离开乡村,要去往更远的远方。外面的世界才更有意义。但是行走他乡,也总会惦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故乡不仅仅是整个童年,还有很多牵挂,还有很多亲人、小伙伴和永远也忘不掉的旧回忆。我大约是在三十岁的时候,经常会梦见故乡,经常在梦里回到小时候,跨过水坑,走过长长的田埂,去往小学和中学的弯弯曲曲的小土路。三十多岁的时候,我是在异乡流浪一般的生活,不太安定,有一种走在城市边缘的感觉,觉得自己没有完全被这座城市接纳。那时候除了拼还是拼,拼命给多自己挣更多的安全感。所以那时候很忙很忙,很多年回不了老家的。越是忙,越是回不了,才越是想念。

多年以后我终于回到故乡,那个被称为“老家”的地方。到村口的那一刻,我长长的叹了口气,我儿时的故乡,我梦乡中的故乡,再也没有了。一切一切都太陌生。完全没有儿时的感觉了。以前的故乡,有大森林,有清澈的小河流,有各种各样的老房子小菜园,有许多的石头许多的野花野草,一切充满着自然气息。而现在的故乡,所有的山都被承包给商人了,变着花样的种各种作物,到处裸露着黄土。大森林再也没有了。连小河也被开发成很多的鱼塘,再也没有白雾绕过山青山的秀美风景,再也没有儿时的记忆了。

我读过很多莫言的作品。就是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一年。大约是在他被提名然后被预言要获奖的那段时间,他差不多所有作品都被再版了。我读的就是那一版的书。然后他获奖后,这些书就引起了很大的阅读兴趣,特别是《蛙》。他笔下的东北高密乡有着独特的气息,他把那种强烈的气息发挥到了极致,让人觉得东北高密乡是那样的神奇,充满着力量,长满了故事。那里的人那里的事就格外的吸引人,被作家的某种情绪给深深影响了,阅读的时候特别能沉入进去,而且很多事也都是那些过去的时代里有着相似了解的东西,比如家村,比如计划生育,比如乡干部等等吧。

我觉得《文学的故乡访谈录》漏掉了一个人,那就是阎连科。我也读过许多阎连科的书,他是不是也被诺贝尔提名了?我读他的《受活》等书,也感受到了他笔下神秘的乡村,那乡村里的某种气氛极那些村民们的生活状态,在充满神秘感的叙述中让人特别难忘,也特别想知道那个乡村到底是什么样的现实。

读作家们的书,尤其是读好好多本,发现书中的故事发生地有一定的共性,甚至都发生在某一带甚至某个地方,充满着独特的味道。很多时候读完之后欲罢不能,特别想知道那个书中的村子,书中的地方,真的是这么的有个性吗?作者把那个地方的个性给描绘得充满着神秘感并极具个性,但是文字的感觉总是不能揭开所有想象中的面纱。于是《文学的故乡访谈录》来了,这个想法特别好,跟随作者回到他的故乡,接近他家作品中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是接近他的发生地,感受那里的环境,那种氛围和情绪,听作家讲述这一切发生的过程,特别是创作的过程,找到故事中的一些现实中的线索,揭开小说作品中那些更具有真实特点的东西。我阅读《文学的故乡访谈录》的时候一直是兴奋的,首先看莫言,跟着文字跟着莫言重新进入了东北高密乡的感觉。然后我去看了毕飞宇,因为我太喜欢了,就先看了开头和结尾,然后闭上眼睛感受了一下自己的思维想象,才继续看刘震云和贾平凹。我离贾平凹的秦岭很近,所以有时候秦岭的情节更容易引起我的共鸣。

其实《文学的故乡访谈录》还有一部记录片。我充满着期待,如果音画和人物,小说和作家的故乡,更影像化的表达出来,那将是多么的独特啊,在文学的氛围中,在故乡的情愫中,在作家的人生中过往中,有种小说照进现实的感觉。特别是重温作家当时的创作状态,会感受到更多小说中不曾有的背后的故事的感觉。如同画中画,事中事,回头再看看,故乡对于作家的作品,那是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

  《文学的故乡访谈录》读后感(三):月是故乡明,字里行间体味名家故乡情

  

在你,心目中,中国最近的文学繁荣时代是在什么时候?

生活的故乡被作家书写成文学的故乡

我的回答是当代,当代文学。所谓的青年作家,目前主要是70后、80后甚至还有90后,但比起50后、60后作家来说,青年这几代作家都显得成熟的很晚,还远没有创作出足以和老一辈抗衡的当代经典作品。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存在于狭小的时空当中。就像莫言在访谈里表示,青年人们听他们的讲述都认为是在编故事,小时候穿的布袄是那么的破那么的脏,现在的人哪知道那些。名家们的小说,真正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人世间可见和不可见的人和事都藏在里面,像一个无穷变换的万花筒,大到社会历史,小到家长里短,从重大历史事件到人物内心世界,无一不能呈现。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这是我读毕飞宇、迟子建、阿来、刘震云、贾平凹和莫言他们的文学所体会到的内心感受,他们的文学艺术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和文学魅力,我毫不夸张地做出如下判断:

那个时代,那片土地,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书写,非作家的见证者都在世,未见证者(年轻人)没有体验过这阶段的人类文明史,这样的文学不只是记录了过去故土的生活,而且还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传承。文学的故乡访谈录,就是在述说文学作品背后的记忆、灵感、经历,为它写心里的故事。

故乡最平凡的土地,塑造出的小人物成为了瞩目的传奇,是一个需要倾注心血的艺术处理过程。

他们握紧一把泥土填满掌纹,大地就在他们的手里,就能写下来;

他们拨弄一汪乡水浸透皮肤,乡水就在就在他们的手际,就能写下来;

他们抓住一阵清风穿过指缝,天空就在他们的手中,就能写下来。

对于文学,学与未学,似是隔着一扇门的世界,未学的是站在门外接受文学滋润的人,学的则是创作文学的人。文学是用苦难书写的,缺乏人生阅历的人不能真正的读懂文学,读者可以不经历,但是作家是一定有丰富的灵敏的感知的。

迟子建是黑龙江人,我和她一样,都是在北方成长的。所以她的文字能让我唤起无尽的想象,画面感强。这就是故乡文学吧?我结合在自己身上,完完全全的感觉到了这访谈背后的根。因在中俄边境的一个小村庄里遇见了一位老人,她结合自己之前听到的新闻,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小说《群山之巅》,这是我第一次读的她的作品。我做为一个女生都很喜欢迟子建迟子建一定是很多读书男人想娶的女人,表面是白月光,心里是白米饭,我能体会她对雪的喜悦,可能都是黑土地白雪花的血脉,给了我们特有的共鸣。

故乡老百姓叙述,故乡口耳相传的故事,外出采风,文学是进入一个更广大的生活的护照,也是即进入自由地带的护照,文学就是自由,就像毕飞宇老师在苏北水乡,他眼里就能看得到他要写的角色,他的《青衣》等多部小说被改编拍摄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故乡里的文学被解读的淋漓尽致。

《文学的故乡访谈录》谈出了文学背后的那片土地,谈出了六位大家的童年和回忆,读时能引起强烈的反响,读后能产生心灵的共鸣,是一场我和名家面对面的交谈,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商州乡村,阿来的嘉绒藏区,迟子建的冰雪北国,刘震云的延津世界,毕飞宇的苏北水乡,这些中国当代文学版图里的著名风景,有作家故乡的真实描写,有充分的艺术想象,这些“故乡”,孕育出那些伟大的小说,生活的故乡就变成文学的故乡。

  《文学的故乡访谈录》读后感(四):故乡的文学表达。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走千千万万条路,但只有一条路,是人人都会走的路——故乡的路。无论走得多远,总会在某一时刻想到心头牵绊的故乡,忆起记忆深处的家。

什么是故乡?《诗经·小雅·采薇》中这么记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汉乐府民歌《悲歌》中这么抒写:“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唐代诗人王维这么表达:“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如是故乡,从古至今,虽表达的文笔不同,可那种对故乡的思慕之情,却是一样的。但有一部分人的故乡,却又承载着不同的情感与寄托,那就是作家的故乡,文学的故乡。

中国有句老话叫“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白话就是一片故土滋养着一方心灵,我对这句话以往没有多少感触,但是读过《文学的故乡访谈录》之后便深感赞同。

像是山东高育出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莫言又在此间滋养出了《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丰乳肥臀》、《蛙》等明世之作;再有四川阿坝藏区育出了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阿来在这儿写出了《旧年的血迹》、《月光里的银匠》、《尘埃落定》、《空山》、《尘埃落定》等精彩文集。

但不管是莫言的高密东北乡、阿来的嘉绒藏区、毕飞宇的苏北水乡,亦或是贾平凹的商州乡村、迟子建的冰雪北国、刘震云的延津世界,都有不用的文学定义,处于不同的地缘,作家们的风格和风骨各自独妙,与其说作家选择了土地,不如说土地选择了作家。

他们每个人的作品,都有他们故乡的痕迹,他们将自己故乡的山河草木、四季变迁,记录在一部部作品中,可以说,故乡,是作家创作的原点。

摄影师:须风

《文学的故乡访谈录》共记录了6位当代文学巨匠的故乡,每一位文学作家的故乡,都有着不一样的寄托,也有着不一样的风骨和节气。

因是故乡矗立在冰雪北国,雪野、白桦林,当冬季冰封了黑龙江和松花江,迟子建说:“我文学的根就是冰雪根芽”。“感觉山里每一粒雪花都在向我诉说......”

因是故乡盛开在山原,草地、森林、当故乡随着大地变迁改变地貌、植被,阿来说:“整个川西北高原——如果我不能说是整个藏区的话,我都把它看成是我的故乡”。

因是故乡隐藏于山势连绵的秦岭,山脉、河流,连绵不绝,贾平凹说“一条龙脉,横亘在那里,提携了长江黄河,统领着北方南方”。

因是故事停泊在汹涌奔腾的黄河边,黄沙、平原,一望无际,刘震云“故乡在我脑子里的整体印象,是黑压压的一片繁重和杂乱”。

因是故乡坐落在苏北盈盈的河网内,随风飘荡的菜花、随波逐流的水花,所以毕飞宇自称没有故乡,但他又说“只要我在那个大地上书写过,我就有理由把它称作我的故乡”。

你看,这些中国版图上的一处风景,便是当代文学版图里的一块支撑,也是作家们生活过的故乡,是故乡的文学表达方式。

  《文学的故乡访谈录》读后感(五):文学的故乡,故乡的作家,作家的文学

  贾平凹说:“每个人刚开始都是从兴趣爱好开始的,只有写到一定程度慢慢才有责任,有使命。”

我从小开始,便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初中时候喜欢中外小说,高中喜欢散文诗歌,大学喜欢哲学艺术,一直被要求写作文的学生时期没有真正动笔写过自己的文章。后来毕业工作稳定了,便开始接触书评,虽然现在的书评也不成气候,但也努力去看去写了。再后来,就开始动手写自己的小说《北国之下》,把现实中无处抒发的观点与幻想都揉进了我的角色举止言行之中。

当然,我的人物很多特点也都取材于我身边的人,也有一些口耳相传的地方歌谣,例如这首《盘盘脚》。我身边的孩子,现在已经不玩这个游戏了,可是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文字,记录下我的家乡遗留在我骨血里的东西。

《北国之下》片段

贾平凹以自己的家乡秦岭,寻到商洛,从母亲、邻居的故事里,写下《商州》、《秦腔》。莫言从成长的高密东北乡出发,走向了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说:“写作就是不断地用自己的心理体验来赋予人物以灵魂的。”

作家们皆是如此。与其说我塑造了《北国之下》的每一个角色,不如说我笔下的每一个角色都是我。文初的追求隐世是我,肖致的有仇必报是我,南荷华的性单恋是我,塞渊的教育理念是我……

贾平凹

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说过,自己的人物有取材自自己的身边人的。我的人物也是如此,《北国之下》的文初总是习惯性的拍一下自己的额头,黎夏会给受伤的植物包扎伤口,这些动作都是取材于我的大学室友,她是一个很可爱很招人喜欢的女孩子。

毕飞宇:“语言的审美体系说起来很复杂,其实就是准确、生动。看似大白话,但每个词的力度,像钉子一样,准准地,牢牢地钉在那儿。《醉翁亭记》每个句子的‘也’就构成了一个潇洒的态势。”

毕飞宇

要在语言运用上,达到俯仰自得的效果,是需要很强的语言功底的。我在小说里,都是尽量使用短句,控制每个词的情感递进,使故事发展处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刘震云:“用感应写作是初级行为,作者总会从感性向理性成长。感性和理性的平衡掌握需要足够的生命体验和理性认识,是哲学的一部分。”刘震云

说到感性写作,我第一反应是郭敬明的作品,这样的文字很容易给人一种流于表面,无病呻吟的感觉。我在写文的时候,一直都是处于感性与理性的撕扯之中,感性太多,文字就腻了,理性太多,话就硬了,的确难以把控。

阿来:“文学的深度就是体验的深度。”

我自然不敢与作家们相比,自己也算不上个作者,年龄尙小,阅历尚浅,不过是怀揣着对大作家们的敬仰,一步一步向他们迈进罢了。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芦苇,我想为自己思考过的东西,想表达的东西,在文字的天空里,留下它们存在过的痕迹。

这本《文学的故乡访谈录》,是同名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的文字版,搭配食用,读感更佳。文学的故乡在哪里?故乡成就了作家还是作家成就了故乡?作家的文学里,是否如同血肉般浸透了故乡的灵魂?这些问题的答案,你都能在书中找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文学的故乡访谈录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