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敬畏》观后感100字
日期:2020-07-23 20: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敬畏》观后感100字

  《敬畏》是一部由米歇尔·阿扎纳维西于斯执导,路易·加瑞尔 / 斯塔西·马汀 / 贝热尼丝·贝乔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敬畏》观后感(一):哈扎纳维希乌斯还是回到迷影题材有意思

  这部电影可说的太多了,传记片有趣的点都有了,还原历史情境人物正反勾勒、临摹戈达尔的电影风格影像变异形式……而调侃戛纳电影节部分对于70周年来说太应景根本就是一部献礼片。完好希望能看到一部在世中国导演的传记片。总是打趣一句话人家艺术家真是令人羡慕,无论想做什么都是自由的,而现在的我们连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两位beauty路易·加瑞尔和斯塔西·马汀都全裸了,马汀完全照着经典女神路子去了,无可限量。

  《敬畏》观后感(二):不是太懂政治,也就说说感受

  拍一部电影,或者作为讲述一个故事意义何在?在人们思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更好的时候,或者解决与人相处的方式时,你用什么样的态度?无论自己何种身份地位或者拥有财富,都不影响,或者说彼此融洽。我想这个是不是太过理想了。所以现实就是无法调和的,在片尾导演所组成拍摄组,因为要给全体成员民主”的权利,以至于拍板时有点妥协的“少数服从多数”的“屈服”感,那么对于那些没有“思考力”而仅有多数的个体来说,这样的方式好吗?仅仅是“愚蠢”的遵循某种原则算不算是个可笑执念呢?

  《敬畏》观后感(三):讽刺但让人不舒服

  这部片子模仿达尔手法,拍后期的戈达尔和他老婆间的故事可以是非常讽刺了……

  就觉得他和老婆在一起完全是因为她的美貌和对他的崇拜,越是到后期他越是觉得只有自己的想法是对的。老婆一旦有了自己的事业可做立马气得用语侮辱和讽刺她,最后竟然在吵架后自杀了,而这种自毁是非常自私的。

  这部片子同时还黑了五月风暴,戈达尔特吕弗波兰斯基在戛纳高喊"要电影更要革命",迫使电影节中止,他们觉得新的世界会来,可是最后政府胜利者,革命之后又剩下什么呢……

  这部片子这样讲戈达尔我是觉得完全忽略了他的优点…讽刺过头了…各种形式上的小聪明……这导演就一直各种模仿,感到反感

  《敬畏》观后感(四):非要什么标题

  你想像电影一样不同的,你会搭错车,进食,购物,没有旁白,但是如果你我,一切就不一样了。

  真写意记者招待会都是在山林风谷中。

  短发与毛毡帽

  我觉得他们只是不接纳我,但我本来就只是一个报复自我的物化。

  我想象捧着一束花,呆呆的看,但我并不知该放到哪里。想着早起的哀怨,也不过如此罢了。

  世人的尴尬境地放到哪里,纵是旁观者

  自己开和丈夫一起苦闷?独自抛下逃跑对吗?

  今天不太顺利,坐下来的第一句话就是上文第一句,背后好像是几个法国人,椅子靠背很松,倾斜度很高,试图调整未果,身后女人不久后换了位置。我不是一直是一个把不舒服扼杀在摇篮的人吗?奇怪。

  《敬畏》观后感(五):何必较真

  不了解戈达尔的生平 只是觉得看着蛮好玩的 调侃和情绪的控制也恰到好处 我觉得不错 看到评分这么低 评论里也不外乎都是说导演没资格调侃戈达尔 电影与戈达尔本身经历不符之类的 我只想说 呵呵

  你们选择把戈达尔摆上神坛是你们的事 但你们不仅自己要对着他上香磕头还不许别人说他一句半句的不是 这就不太好了吧

毕竟这片子只是个喜剧片 符不符合事实也并没那么要紧吧?人也没打着纪录片的名号啊~到底戈达尔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是怎样 也不是每个观众都想要真正去了解的 大多数人不也只是想看个热闹而已嘛 因此导演极尽调侃 突出一下戈达尔的自我 戏说一下戈达尔的情事 到底又有何不可?我倒也没有想说这片子有多么多么好 只是想说 个人崇拜情结还是稍加收敛比较好

  《敬畏》观后感(六):la redoutable

  从电影整个的画风来说,我蛮喜欢la redoutable,对让·吕克·戈达尔不熟悉,只知道他是法国新浪潮的大师。la redoutable是印象中法国电影的风格,玩味,风趣,嘲弄。电影中的戈达尔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烦恼综合体,对革命的热情使他不仅拒绝整个世界,甚至迫不及待地要全盘否定自己,包括自己的过去,包括过去所拍摄的作品,就像个满脑满嘴政治的讨厌鬼,有点幼稚,有点可笑。但电影只用一个片段就让我对影片中这样一个男主角无法讨厌起来——安娜说:“你说你感到孤独,但你却拒绝了整个世界。”滔滔不绝的戈达尔令人心生厌烦,但他认为安娜只是找了一个借口,一个抛弃他的借口。他总是要对抗,要争论,对敌人,对朋友,甚至对自己,他所支持的一些东西似乎也并非与他站在一起,因此他觉得孤独,直到安娜对他的爱也消耗殆尽。我想了解戈达尔导演的人一定对电影有不一样的理解,但是我依旧从电影中的安娜与戈达尔之间的关系值得回味的东西。

  《敬畏》观后感(七):不选择的人

  在法国新浪潮众人提出并实践「作者电影」理论二十年后,作为当年这场运动的旗手之一的戈达尔却又提出了他对这个理论的质疑——观众应该被提醒"重要的仍是作品本身”。事实上,如果试图总结戈达尔一生创作中的某种一以贯之的观点,我们往往会看到他的评论也好,电影也好,总是游移在自相矛盾的边缘,令人难以捉摸。“怀疑的观点”,《戈达尔传记》的作者吉利亚特写道,“他相信自己想到了什么,于是将他表达出来,接着再拍一部电影来反驳自己。”

  戈达尔的电影是他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他呈现出对于“不确定”的迷恋。戈达尔曾说,“人生就是两点之间的运动,停留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运动的过程本身。” 正如在他拍于1980年的《人人为己》中,女主角在面临城市或是乡村、红酒或是可乐的选择时,在她脑海里出现的另一个女孩告诉她,“我不选择”。不选择,却又别无选择——戈达尔似乎不甚情愿地暗示我们,在选择之间游移,这个运动的过程本身,才是人存在的真实状态。

  《敬畏》观后感(八):人生就是两点之间的运动,停留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运动的过程本身

  去年戛纳,法国导演哈扎纳维希乌斯的《敬畏》受到了两极分化严重的评价,说好的人喜欢他恶搞新浪潮电影大师戈达尔的自由和幽默,说坏的人也讨厌他恶搞新浪潮电影大师戈达尔的自由和幽默。

  诚然,107分钟还原这样一位伟大而复杂的导演的一生是不可能的,影片截取了1968年这个对法国、对戈达尔来说的转折年。

  1968年发生了什么呢?五月风暴,法左和许许多多的大学生走上街头,他们抗议政府的新闻政策,抗议越战,带着一种全球化和无产阶级的口吻要求和平,要求平等,要求马克思和毛泽东。这场红色运动激起了戈达尔心底的激情,作为生于一个布尔乔亚新教家庭的叛逆子,他从小便有着一种自发的割裂倾向,他离家出走,跟富有的祖父断绝关系,自甘成为巴黎街头小流氓,与另外一些孤儿(特吕弗)和浪子(里维特)鬼混。

  他的身上有着一种深深的不平衡,或者说无所适从:

  他生来就是小资产阶级,却对此深恶痛绝;他渴望与穷人、学生和第三世界国家成为朋友,但他身上深深的精英气质却将他们天然隔离。

  五月风暴一来,戈达尔燥起来了,要跟学生、工人们站在一起,砸了戛纳的场子,甚至要跟自己决裂,宣称自己过去拍的电影都是垃圾,所有过去的导演也都一文不值……

  戈达尔的理念一直在游移,无法把握,提出“作者电影”,又反对它,拍出一部杰作,再痛恨它…… 就像他曾说的,“人生就是两点之间的运动,停留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运动的过程本身。”

  《敬畏》试图呈现戈达尔的分裂与矛盾,戏仿了他当年创造出来的许多电影技法:跳切、不知从何而来的画外音、不匹配的字幕、声画分离…… 若你熟悉戈达尔,甚至会从中窥出一幕幕致敬的场景。导演的幽默和他对大师的解构也在许多时候让人笑出声来:“哈哈!我就知道,戈达尔就是个情商为零的笨蛋!”

  在这一点上,《敬畏》确实是一部令人兴奋的导演传记片,至于它的表现手法是否公允,那就无人可以评说了。

  .S 让-吕克·戈达尔89岁了,仍然在拍电影,很想知道他看完会有什么评价,但他可能压根不会去看吧。

  《敬畏》观后感(九):高達並非高不可達──《高達:革命性改變》

  文 /賴勇衡

  《高達:革命性改變》(Le Redoutable) 的導演米修.哈薩拿維斯(Michel Hazanavicius)在一次座談會上說,他並不對尚盧.高達 (Jean-Luc Godard)着迷,其實並非想拍一齣有關高達的電影。[1]Godard is not GOD-ard,高達並非高達雲端的電影之神。[2]不論他多有才華和抱負,都只是個普通人。這把一個享負盛名的大導演、無數影迷的偶像拉下神壇的想法,成了一齣喜劇的好題材。

  《革命性改變》改編自高達第二任妻子安妮.維雅嬋絲基(Anne Wiazemsky)的自傳《一年之後》(Un an après),講述1967-68年間高達在藝術及政治上轉型的困境,以及他和維雅嬋絲基的愛情故事。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理解這部電影:(一)這電影不是為高達而拍,維雅嬋絲基才是電影的中心,她主導了叙事觀點;或(二)影片裡的高達沉溺於自己的政治和藝術事業難題,對妻子和朋友變得冷酷無情,哈薩拿維斯正是要對這個「以高達為中心的高達」保持批判的距離,並從中產生笑話。

  《革命性改變》跟哈薩拿維斯叫好叫座的前作《星光夢裡人》(The Artist)同是有關電影的電影,男主角一樣要面對時代轉變及電影藝術轉型期的困頓。電影風格表面看來大相逕庭,《革》彩色有聲的,反覆利用間離效果;《星》黑無聲,大部份篇幅都是默片,最後迎接有聲歌舞片的興起。事實上,兩者的手法相似,是導演賣弄小聰明的方程式:故事談及哪個時期及哪個類型的電影,便利用那個時期及那個類型的電影語言來戲仿。

  哈薩拿維斯拍這些「關於電影的電影」,目標觀眾顯然是藝術電影或電影節圈子的小眾市場。沒有看過高達作品的觀眾看《革命性改變》,大概只會看到一個不懂愛人、被慣壞了的大孩子,不會看出導演借用或戲仿高達當時期的電影風格,趣味會大打折扣。對於高達的忠實影迷來說,面對導演把年近九十仍銳意實驗創新的電影藝術家「當佢死咗咁嚟拍」,感到不是味兒──尤其當他們看到高達試圖(為情?)自殺的虛構情節 [繼續閱讀......]

  《敬畏》观后感(十):666

  回复一下评论前几那位除了骂人就拉黑封评论的人:

  安妮拍这个,说明这部电影主要就是经验性的电影,你却要偏偏执着于戈达尔本身对于电影或者政治上的建构性,来讥讽别人没有拍出你心中的戈达尔。你心中的戈达尔是历史的还是经验的还是符号的?既然瞧不起这个编剧的表达方式又干嘛引用别人对于戈达尔的评价显得你很高深?她能说出这话你说不出来说明还是要比你强一点,你凭借自身想象所构筑的戈达尔形象,不比别人在日日夜夜与当时事件的时刻接触下所感受到的高贵。金庸写的是小说,照你这么说是不是金庸的小说笔下所有人都要跟戈达尔一样不能改编了,而且人家金庸是东邪西毒编剧我又没有喷:这个电影好得真烂,完全破坏了东邪西毒的伟大形象!

  .S.

  戈达尔在68年五月风暴后的业界形象可以说是两头不讨好,一方面他想搞完美化的毛主义,一方面中方不买他票,而且走向了极端,跟当时文化革命与日常生活批评的综合走向格格不入,具体怎么样你可以去参考一下《东风》这本书。

  @比耶侯

  以及,戏仿不等于嘲笑。

  随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敬畏》观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