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第一本,从出生到延安,是毛思想成型的主要时期。资料详实,我所关心的毛的思想变迁,基本上得到了答案
●从15年买回来就放在家里,只能在每次回家期间看看,结果持续四年多才算读完。 看完一个人的一生,对他的评价总是容易感同身受,这个时候觉得每一个人是那么的立体和丰富,也就觉得评价一个人都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也都是有一定的局限。
●第一卷读毕
●但凡涉及到现政权既得利益者声誉的人和事件都不能公正客观评价。这是一部严格按照党的决议写就的传记。值得一提的是,能感受到编者的一片苦心
●建议大家客观对比罗斯特里尔和金冲及版,不要因为前者的作者是外国人就认为其“客观”,也不要因为此版是国内主编就认为不真实,别忘了好歹这版的作者能接触一手资料,对于传记这非常重要。(看完这版你会发现,也许有的内容会有所弱化,但绝无凭空臆造的部分)
●毛传还是推荐这套官修的《太祖本纪》,其实是以毛为中心的党史。其他书用来解毒即可
●好书啊,有时间写心得
很多年以前就读过这本书了,伟人的心境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不如这样全面细致的写出来,是非功过留给读者自己评判,比那些赞美或贬低的传记都要好,这本书所掌握的材料不是别的传记所能比的,而且说话态度比较平和,不那么带有各种温度,另外,那些侮辱毛主席的人,都是人民的敌人,要不就是太过幼稚,未经世事。
时间线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夜。
最后以我最欣赏的毛公诗词《沁园春雪》作为本文结尾。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时间关系,只看了前三本,后三本等有时间再读。
这三本书看很值,一直想看厉害的人是怎么做事的,原来毛主席就是最好的榜样。官方出版,内容详实准确禁得起考据,权威可信。
毛主席的读书方法值得模仿,书上做着密密麻麻的笔记,有内容提炼、观点比照、自己的思考等等,读一本就有一本的效果。
毛主席总是谋定而后动,能够看得出事情的后果和影响。遵义会议以后,更加沉着练达,思维更缜密周到,善于团结别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新村试验,一直想搞,非常有独创精神。处理历史问题,着重于当时的环境分析,错误的内容、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不是着重于个人责任。
面对新情况,能够迅速看清问题实质,作出合乎实际的理论概括,用来改正原有的思想,再指导今后的实践。实事求是,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是去研究。
很注重舆论的作用,20几岁时扳倒军阀就知道利用报纸、集会等活动。打破围剿时候也是大会小会不断地做教育说服工作,条分缕析晓以利害,还用通俗易懂的比喻,用一两句话就广为传播,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等。一直说蒋介石挑起内战,一有机会就写文章批判。谈判时候特别注意主动被动。朝鲜战争后期和美国谈判,也很会利用国际舆论,特别是美方借口带记者入场而中止谈判的时候,毛指出不给对方任何理由使谈判破裂因而允许带记者,但是又把对方理亏点出,自己又占据一点主动权。
布置任务都替下属想好怎么做,事无巨细都考虑到,很多电报都是自己拟文,文章自己写自己修改,指导方针很明确,实施过程中又随时纠正。政策界限明确,而且具有系统性,能动员的所有人。
办事都要有大多数,积极动员其他人做思想工作,争取支持。他被打成少数人的时候也尊重组织的意见,避让不争锋。七大说要照顾各个山头,从认识到照顾到缩小到消灭。一直都很主注重阶次划分,严格的划分很多等级,地主富农,大地主中小地主,恶霸地主一般地主,地主兼工商业者的封建剥削收入和工商业收入,新旧富农等等。拉拢一切可以团结的,还注意到阶级之间的矛盾不能伤到最广大群众的利益。
所谓“春秋”笔法,大概来说就是在忠实于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态度,没有刻意隐瞒或者避讳什么,但也不代表一切都是客观公正的。毕竟写作总是有感情、有立场的,更何况是这种官方书籍。写这本书的春秋笔法不是为了挑毛病(实际上也没什么毛病),就是为了能更好的理解这本书。当然,有些一眼就能看出是有意为之的笔法不属于春秋笔法,也不赘述。主要有6点:
1、对于影响不好的事件不评论。例如百团大战,只是罗列战斗数字,没有任何评价(实际上过早暴露了主力)。但是其他类似规模的战争都有非常明确的评价。
2、评价笼统,不细说。例如农业合作化,毛反对刘等人的想法,此处作者认为在当时中国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组织劳动力能够合理利用土地,兴修水利等,因此是正确的。这个评论总体没有问题,但是却少写了一块:是老少边穷地区可以这么做,一部分农业发展比较好(占少数)的地区是不能这么做的,不仅会打击生产积极性,更会在政治上加速“右”倾。
3、以战术上的勤奋取代战略上的没眼光。例如在早期国共合作即将破裂的时候,毛因为政治能力不强导致自己对局势判断有误,继续在国民党中担任要职,造成国共两党人员都不待见他。这里书中避开了这层关系,只是写毛用心搞农业运动。
5、功劳连续着说,问题离散着来。全书前三分之二读下来一个很明显的感觉就是毛太厉害了好像什么问题错误都没犯过,但是仔细想想好像也不是,但是就是想不起来太具体的。这种笔法在咨询报告中很常见。好的、有功的内容在全文中大量连片的写,好像无时无刻,每时每刻都在做正确的事。不好的、有问题的内容会见缝插针的写,在耀眼的光辉下投下几点黑点。比如说,在建立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共的很多问题其实很早就暴露了,比如说财政经济问题,几乎没有独立性。有的时候我很难想象(按书上所写)一个能够跟全国性政党比肩、政治军事等几乎无可挑剔的组织竟然没有财政经济能力,感觉就像一个国家顶级厨师不会吃饭一样。所以在写这一段的时候,被集中安排在了皖南事变以后,使得看起来这么荒唐的事情变得不那么吊轨。
6、通过个别词的改动暗示某些事。比如说,毛与其他人见面讨论,以前叫“讨论”,然后是“会见”,最后成了“召见”,可见地位的变化。
我举的例子多数在建国前。实际上建国后某阶段的内容更适合举例,但是,还是算了。
所以,我建议各位在看的时候,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我看到微信读书(我是在这个app中看完6卷的)里的有一些评论就是完全歪曲事实、甚至为WG叫好,可谓无知无耻,丧心病狂。有的甚至带着偏见乱指错误,甚至在一些本身表述很正确、很通顺的地方胡乱瞎指,逻辑不通。因此大家一定要有判断力,保持独立思考。我认为这本书实际上非常适合想要了解毛的人第一次读,如果有的人是在看了其他传记(尤其是国外的)后再读的本书,一定要擦亮眼睛(前面已经举了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