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自由市场的坠落》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4-11 03:00: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自由市场的坠落》读后感摘抄

  《自由市场的坠落》是一本由[美] 斯蒂格利茨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由市场的坠落》精选点评:

  ●监管,还是自由市场,这是一个永恒的争论的话题。不是极端的答案,而是一种均衡的求解。

  ●参加开源活动,获赠此书。书中观点已经忘记,后期拿它垫过显示器。

  ●作者对于政府(客)的期望过高了,同样的人制造了危机,凭什么他们忽然就可以跳出自己的既得利益圈子,为阻止下一次的危机出力呢?毕竟在危机过后受到严重损失的并不是这群人啊。

  ●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区分析资本主义市场

  ●经济危机只是更深危机的表现,智者能看到起于微末的事情。

  ●辣鸡之作

  ●政府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干预市场才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环境?这是每个国家都必须要面对的课题。但可以肯定的是,放纵市场原教旨主义或者坚持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都被证明不可行。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体系,更没有包治百病的政策处方,因地制宜维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一项艰难的和长期的工作任务,在此问题上政府永远是第一责任人,而经济学家和普罗大众要做的是建议、监督与批评。通过这本书,斯蒂格利茨很好地履行了自身的职责,同时也为中国的经济学家们树立了榜样。

  ●骗钱的

  ●老师推荐看的。

  ●对斯蒂格利茨的观点和政策建议有诸多疑惑,他明确的指出了问题所在,其它经济学家也是。但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与芝加哥学派占到了完全对立面。可能与他在信息经济学上的功底有关,我个人保持怀疑态度。

  《自由市场的坠落》读后感(一):关于对通胀的四种谬误:通胀对富人有利吗?

  斯蒂格利茨的这本书在几年前就出版了,同克鲁格曼一样,他对金融危机的出现以及奥巴马的治理都表示了不满以及担忧。当年他认为,奥巴马只救助银行系统的做法是不全面的,无力的。到目前为止,美国的银行业的确恢复不错,但是,经济总体上也在其预测之内,尤其是失业,尚未恢复。所以,到目前为止,斯蒂格利茨的预测大致是没有失误的。

  我这里想说的是一个热门的话题:通胀。

  斯蒂格利茨认为关于通胀有一些常见的说法,在我们这里,或许把它叫做常识,但实际上,他们并未得到有力证据证实。我们在这里摘录一下:

  1 央行认为通胀对经济发展有显著负面作用

  斯蒂格利茨:实际上适度的通胀对经济无不良作用

  2 通胀对穷人特别不利

  斯蒂格利茨:实际上富人最担心,因为他们持有大量债券,一旦通胀,他们的财富会大量缩水,而穷人的养老金会随着通胀做出调整。

  这一点,前两天似乎比尔盖茨也表示过同样的观点。在中国这一点需要具体谈。很多例子证明这个结论在中国不成立。不过,最低工资的大幅增长以及养老金的增加倒是实情,也许没有达到抗通胀的水准。

  3 通胀会把经济推往崩溃边缘

  斯蒂格利茨:一般国家都较为容易的控制通胀。

  4 反通胀的成本会很高,所以要把通胀扼杀在萌芽状态

  斯蒂格利茨:没那么高。低通胀高失业率的成本经常和高通胀低失业的成本一样。

  以上是斯蒂格利茨的观点。

  需要说明的是,斯蒂格利茨自认为是中间派,而称萨默斯是右派。克鲁格曼称自己是自由派。至于他说的对不对,我觉得可以认真思考一下。

  斯蒂格利茨与克鲁格曼,罗伯特希勒,鲁比尼,史蒂芬罗琦以及索罗斯等是在2008年前预测到经济危机的经济学家。

  《自由市场的坠落》读后感(二):洞穿危机真相,反思前车之鉴——评《自由市场的坠落》

  信奉自由市场和全球化的现代经济学家曾许诺给人类一个繁荣富裕的未来,但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从东南亚到南美洲、从希腊、冰岛到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从欧元到日元,残酷的金融搏杀从来没有停止过,而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更是让人们清醒的认识到,对自由经济的幻想应该破灭了。世界应该不是这个样子,而为什么资本主义会走到这一步,同时对于中国来说,正当我们要沿着自由经济的道路加速爬升的时候,却看到先行的西方发达国家从上面的断崖处纷纷坠落,我们该何去何从呢?从《自由市场的坠落》一书中我们或许能够得到反思并得到答案,也让“市场万能的信条将摧毁人类社会的道德基石”这一预言,在华尔街的贪婪和疯狂引发的危机中得到重新认识。

  自古以来,“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当众人皆醉的时候,总有不被“羊群效应”迷惑的清醒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团主席、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重建委员会主席——斯蒂格利茨就始终对市场原教旨主义持严厉的批评态度。“我们在错误的道路上已经堕落太久了,唯利是图战胜了道德责任,我们玩命追求高增长,却不管自然坏境和社会是否能够承受增长的代价……”。在他的新作《自由市场的坠落》中,他抽丝剥茧的反思了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让我们看到在现实的经济实践中,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存在很多致命的且难以自愈弊端。首先自由市场经济标榜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是非常限的,仅仅存在于市场的初始阶段,随着对利润追逐,一些大公司会依靠各种手段迅速垄断一个行业。垄断一旦形成,他们便会抬高价格、获取高额利润、排挤其他竞争者,让自由经济不复存在,金融体系也是如此,非但没有实现其管理风险、配置资源、降低交易成本的只能,反而制造了更多的风险;其次,在这种缺乏竞争和高利润的市场中,金融行业不会生产一些对全社会有利但对自身无利的产品,而是会绞尽脑汁设计一些复杂、高收益的“有毒”产品,比如抵押贷款,对社会贻害无穷,而当利益最大化成为华尔街大鳄们和各企业推动高效率的动力时,政府的监管力度却在减弱直至缺失,对新时期出现的市场及其衍生工具带来的挑战也置之不理;最后,通过上述经济现象和本质,斯蒂格利茨又站在伦理学的角度,指出自由市场经济的源动力是从追逐利益出发,极有可能会空前鼓励自私。贪婪、物质主义和权力至上的观念会让经济危机演变为人类社会的一场道德危机。而改变这些,斯蒂格利茨认为要从经济理念上进行前所未有的调整和改革,完善收入再分配,主张以累进的税收稳定经济,倡议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建立新的全球储备体系。

  对于中国,斯蒂格利茨也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很多建议,比如更多地依靠内需,依靠国内的消费,而不是出口来推动增长;将资源密集型的“两高一资”的出口,转向其他类型的出口等,这些都有助于帮助我们擦亮智慧的眼睛、更加清醒的透视出自由经济的趋势与宿命,避免再次重蹈各种不必要的覆辙。

  《自由市场的坠落》读后感(三):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评《自由市场的坠落》

  2008年,一场“百年不遇”的正在对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产生深远影响的金融危机,随着雷曼兄弟的破产而迅速蔓延开来。这场起始于美国次贷、发端于华尔街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究竟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会产生什么样的重大影响,人们正在进行评估和密切关注。而在这场危机中,美国政府发挥了什么作用?他们采取的政策是不是能真正抑制住美国经济的衰退,从而引领世界经济重回快车道?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这种危机发生的根源是不是动摇了自由主义市场的根基?下一步我们的经济应该走向何方?站在正义的角度考虑,这场危机应该由谁来埋单,而政府能否作为正义的执行者,以一种中正的态度对待危机的处理和财富的分配?美国政府、美联储、华尔街等危机涉及到的重要部门一一亮相,从经济到政治、正义等各方面的因素一一罗列出来,作者对危机的成因、危机处理和建议都一一进行解读、解析,可以对整个危机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而对于想从危机问题中有所借鉴的,或许可以从《自由市场的坠落》中找到一些答案,或者找到一些解答的线索。

  关于危机成因的分析。现在看来,大多数认同危机是源自美国民众的过度消费,储蓄率不足;信用被金融手段包装后被过度夸大,金融体系催生的泡沫过大。美联储在危机中也发挥了推手的作用,他们的无限制印发美元,并且为了维护经济的泡沫将美元利率保持在一个接近零的水平,也是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在监管方面,美国政府的放松管制,让危机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直到惹出祸来,也不能很好的控制事态,政府更多地偏袒于华尔街的大型企业,将纳税人的钱白白送给那些高管分奖金用,这无疑对于纳税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和欺骗。

  关于自由主义的盛行,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情了。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危机爆发,预示着自由主义的坠落,经济学发展的下一站是什么?制度本身是没问题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总会被扭曲和利用,所以屡屡出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危机已过,自由主义已经坠落,现在我们要面对的是危机后的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如何重新构建各国的金融体系,如何建立起全球的监管体系,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市场和政府对于经济的平衡。当我们审视完2008年的金融危机,斯蒂格利茨这种剥洋葱的深入思考也给美国、给世界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现在又到了方案实施的阶段了。但愿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对于中国来说,相信我们也能从中获得关于金融体系的设计理念和危机防范知识。

  《自由市场的坠落》读后感(四):“私利”和“理性人”——评《自由市场的坠落》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首次出版于1779年,现在二百多年过去了,它的一些理论仍然被今天的一些经济学家奉为圭臬。不过这倒也没什么,经典的东西永远也不会过时,它本身就有一种核心元素在里面。而问题在于,有些东西是不是被曲解了,有些东西又是不是被无限地放大了。要知道,今天的世界和斯密所生活的世界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所以,当年斯密的话所指的范围可能并不包括现代社会所出现的而斯密那个时代没有的一些东西,比如说——金融产品。

  《国富论》里最核心的一个思想就是“追求私利的行为能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并促使社会的福利最大化”(转引自斯蒂格利茨,《自由市场的坠落》,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第一版),但是正像斯蒂格利在《自由市场的坠落》一书中指出的那样,这样的表述适合制造业,斯氏说:“多生产一吨钢材所消耗的额外成本等于生产过程中新增加投入的价值,而这种新增加的价值又由这些投入的成本来反映。这就是理论上为什么公司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社会福利——最大化生产出来的产品的社会价值与产生这些产品所消耗资源的价值之间的差额。”(引文同上)斯氏随后指出:“但在金融市场上,情况却并不是这样”。随后斯氏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证明着为什么金融市场的激励制度反而对社会有害,这里就不多引述了,我个人觉得其核心问题只有一点,那就是金融市场并没有产生任何的社会价值。华尔街只是在卖一些包装好的“概念”而已。他们把本就不值钱的债券、或是抵押券——别管叫什么名字吧,反正不值钱(也许一开始值钱,但是不断包装之后,这些玩意里的大部分基本等于废纸)——他们就把这些东西层层包装、层层倒手,而每倒一次手,他们的“业绩”上就增加了一笔,他们也就多赚了一笔钱。同时,他们弄出来的那些玩意每倒一次手,也就是让这些东西在市场上流动了一次,于是就给市场“产值”再增加了一笔,也就让经济变得更“繁荣”,而这种“繁荣”就叫作泡沫,而这个泡沫一旦破裂,就变成了金融危机。

  斯蒂格利茨的《自由市场的坠落》主要就是探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生成,以及随后奥巴马政府救市措施的得失。斯氏认为,华尔街的骗子们不顾一切地追求私利才导致了美国这次的金融灾难,而奥巴马政府却不仅没有对他们进行惩处,反而首先求助了那些银行。于是银行就会在“太大不能倒”的主张下有恃无恐。而不管是华尔街、美联储还是美国政府,又都抱持着一种每个人都是“理性人”的态度来对待普通的百姓甚至是全球人民。既然你是“理性人”,你上当就活该,;既然你是“理性人”,你失业就证明你不想工作。于是,骗子们不需要进行良心的谴责,而政府也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去求助那些帮他们竞选的银行家们。

  在这里我要说一下我自己关于“理性人”的观点。“理性人”这个概念,只不过是经济学当中的一个先决条件而已,在这个先决条件之下,一些研究才能够进行。就好像数学中的数轴,数轴的存在可以让人更好地去研究实数。而数轴当中的原点、正方向都是“规定”出来的,是规定的右方是正方向。那么,如果你认为右方永远是正方向并用于生活当中,就难免南辕北辙。而经济学当中的“理性人”也是一种“规定”而已,而如果你永远把人看成是理性的而去要求他们去做出选择,那显然只是一种幻想而已。

  斯蒂格利茨也对这个“理性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当然他是经济学大师,他的看法要远远超过我的境界。而探讨“理性人”的意义就在于,它对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市场有巨大的帮助,也就是说,我们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对市场进行干涉。这也是《坠落》一书的另一个主题。其实就个人来说,“理性人”的概念关系不大,我如此是不是理性无关紧要。但是,如果认为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而不对市场进行监管,那么麻烦就会显而易见。在中国,有三聚氰胺和毒馒头;在美国,有“有毒”债券。这些东西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人并不理性,市场也不能完全没有监管。

  主张市场原教旨主义的人常常把斯密老先生抬出来以支持他们。但是他们却有意无意忽略了两个最为重要的问题,一是斯密说的“看不见的手”是什么,他们的市场原教旨主义里有没有这样一只手?二是他们的“个人私利”能不能转化成社会福利最大化?就像三聚氰胺和有毒债券,这些东西只会造成社会福利更小,又怎么能够支持市场原教旨主义?

  盲目追求利益,会出现很多很多问题,在美国如此,在中国亦复如是。斯氏的《坠落》在很多方面对中国都有警醒作用,我们也真的不可不防。

  《自由市场的坠落》读后感(五):坠落的不只是自由,更主要是“道德”

  斯蒂格利茨把他的这本书定名为FREEFALL,意指美国金融业界在以自由为主旨的市场原教旨主义思想指导下所进行的金融冒险导致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标志着“自由”的坠落。

  其实坠落的又何止是“自由”,美国的“民主”的价值观和引以为傲的“道德”制高点也一起坠落进太平洋里去了。且不说麦道夫的惊世诈骗,单只说一说制造了全球金融危机的美国“抢劫(墙街)”的银行家们,为自己追求高利益而创造出巨大的金融风险和金融垃圾从而把全世界推进金融危机之后,毫不脸红的操纵美国政府做出解救银行业的决定,更不知羞耻的拿政府从纳税人那里抢来解救银行的救济款给自己发放了高达几百亿美元的奖金,有的银行的管理者给自己开的奖金甚至超过了银行的利润。

  “美国银行获得了1630亿美元的求助资金,在政府的许可下,银行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支付超过800亿美元的红利。一些银行用在分红上的资金甚至比它们从政府获得的求助还要多。参见Binyamin Appelbaum.Banks to Continue Paying Dividends. Washington Post, October 30,2008. p. A1. 有9家获得政府援助的银行共支付了330亿美元的奖金。其中有500年雇员获得超过100万美元的奖金。……在9家银行中,有2/3的银行给它们的高层管理者开出的奖金都超过了银行自身的利润。参见Susanne Craig and Deborah Solomon. Bank Bonus Tab: $33Billion Wall Street Journal, July 31,2009,p.A1.”(书的第二章注释27和第六章注释8)

  民主政治对待金融巨头们如此的慷慨,对待产业工人又如何表现的呢?“……奥巴马政府明确表示了他在这个问题上的双重标准:与AIG高管的工资合同不容改变,但是与几家接受援助的汽车厂商的工人的工资合同需要重新谈判。低收入工人必须削减工资,尽管他们已经辛苦劳作了一生,并且他们根本没做错什么,但是,那些将这个世界带到金融崩溃边缘的银行家们却可以坐享上百万美元的薪酬。他们太“珍贵”了以至于不得不为挽留他们而支付重金,即使公司根本没有利润供他们发放资金。……”美国政府对金融危机的管理和对银行家们的拯救充分体现的不是“民主”制度的优越,而是体现出“美国式”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腐败——美国政治制度是听命于大利益集团并为大利益集团服务的。

  现如今,每个人都已经知道了金融危机是如何发生的:美国的银行家们通过收买专家为他们编造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理论,再收买美国政客执行这些理论,放松对金融业的监管,任由他们随意“创新”出越来越多的赚钱手段:

  收费,这些创新不会帮助借款人管理风险,只会为银行尽可能地减少风险,并产生尽可能多的手续费,“在美国的贫困地区,如果个人去银行将支票兑换成现金,有时甚至要支付高达支票总额20%的手续费。”(P158;第六章注释53)

  美国银行家们为了获取比收费更多的利益发明了数不清的高风险的“创新”金融衍生产品,这些金融衍生产品为银行带来了成千上万亿的账面利润,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而银行家们只管借账面利润为借口为自己发放几百亿的红利,却把风险和由之带来的损失推给社会承担。“金融奇才们设计的产品在大多数时间里所得到的收益率为6%……他们似乎占用了市场,取得了惊人的20%的超额收益。但在余下的时间里,他们赔得一无所有。”但没有人因为他们的错误受到惩罚,没有人因为他们造成的损失归还一分钱,相反的他们还用求助款继续为自己发放高额红利。“虽然银行要求政府为其提供援助,但它们却反对政府向普通人提供任何临时性援助。”银行家们自身的道德水准已经低到人类的下限,却还有脸担心政府如果救助无力还贷的购房人会产生道德风险,这正符合中国的那句古话“乌鸦笑猪黑,看不见自己”。

  显然斯蒂格利茨教授身为美国前民主党总统克林顿政府的经济顾问团主席,他对政府在金融监管上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有自己的见解,可自克林顿之后的美国政府就不再听他的意见了,包括同为民主党的奥巴马政府。所以他对奥巴马政府提供救助资金给“抢劫(墙街”却不附加任何条件也不进行任何的监管是持反对意见的,但他已无力影响美国政府的政策,只能把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写下来希望能为其他不相信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政府管理者能愿意接受他的观点。

  因为“自由”已经坠落了。

  总结一下斯蒂格利茨教授提供的宝贵经验和教导:

  “金融系统的行为表明,如果有人声称其所出售的商品是为你量身定做的,那么这种产品就是不值得信任的。”

  “人们过分夸大了现代资本主义与官办企业之间的差异。在这两种体制下,每个人都是在为别人打工。用来刺激经理人与工人的激励机制是完全相同的。”

  “一份良好的刺激方案应该考虑以下七大原则:迅速、富于效率、关注国家长远问题、重视投资、公平、处理由危机收发的短期紧急事务、刺激目标应确定在失业领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自由市场的坠落》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