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黑暗,等待光明》是一本由(捷克)伊凡·克里玛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精选点评:
●沉溺式地写作,需要完全静下心来才能沉入文本。巴维尔是“灰怆”这个既不光明也不完全黑暗的颜色的代言人。犹疑、迷茫,虚无,寂寞,压抑。特定时代下个人命运的变幻莫测,梦想和努力不堪一击。
●刚开始读的时候晕晕的,有些搞不清楚具体的人和事,让我最深刻的是老总统和摄影师,有些可悲。读完的时候忘记写评论,现在有些记不清。。
●好看
●这是关于爱的故事,在苍茫绝望的年代,除却爱情,没有其他。
●我看见了完整的自己 紧张 犹豫不决 多虑 悲观 以及 可悲。
●部分叙述片段跳跃很厉害,读起来很容易混乱。结尾的飞升联想到《大师与玛加丽塔》……
●补,读1/2不想读了,烂。
●还成
●信念是什么?公正是什么?政治翻篇的时候并不能连带着人们过去的认知行为一起翻篇,现在意义的对错有多少是对现实社会的妥协?未来是黑暗还是光明未可知。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而书中描述的生活是一大团混沌的灰色。而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读后感(一):等待
在中国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
一股福尔马林的气味,腐败牵连所有人,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骨头里安装铆钉
听凭恐惧摆布,我们守着阴天度日;
呼吸的轮廓有如墙上的水印,显示
可回收利用的人的一点信息,让轮回的游戏继续,
等待也变得重要,死亡是份内之事:
一位年轻的翻译家,把自己让渡给遗像
而不再苟活,因为白色的谎言已经是这些人
白头翁穿过噪音,化为声波,我看着她像一道
出人意料的霓虹闪着言辞的碎片,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怀揣自己认可的真实
在深渊中徒步,没有人赶上她的迅疾
甚至没有人能够给予警告,撞击着她的是一个虚伪的时代。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读后感(二):等待黑暗,等待光明
“要紧的事只有一桩,就是能够适时看清楚,什么时候结束旧游戏,扮演新角色。”
“活了太久的人,只有还能感受到活着的意义,才称得上真正活着。人的有生之年可以变短,却无法变长。活着,呼吸并不是最重要的。”
等待的过程始终是一个无法用言语三四句就可以说完的,毕竟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个等到死亡的漫漫长路。所以自然而言,就会出现很多的幺蛾子,很多的彩色或者黑色抑或是灰色。
黑暗与光明如何去诠释,这是相反的对手,还是其他什么角色定位呢!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最大的对手便是我们自己,读书时代的自己,工作时代的自己,家庭时代的自己,总之每一个时代的自己都是一个迎接挑战的战士,无论结局如何,终归是要扮演一下的。
这本书我其实想说的不是很多,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不是我们现在可以体会的,因此不能过多地评判是非,只是感受一下里面的情怀。话说最近这些年,情怀这玩意很是受到追捧,比如说那些年我们欠星爷的电影篇,还有就是各种鸡汤清新文艺风,总之,卖点是什么,那就是情怀。谁还没有个追忆似水年华的时候,所以各种各种的商家便看到了其中的利益,于是乎各种“大”来袭,可是却是烂片,真拿我们观众当冤大头了呀!
所以等待黑暗,等待光明,只是一种状态,灰色地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的还是要保持一颗坚定的心,然后坚定地走下去。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读后感(三):摘抄
当他偶尔回忆起自己生命里这段挫败期时,他意识到,最糟糕的并不是囚禁的大门,甚至不是狱警的咆哮、食物不足,还有人们的互相算计,而恰恰是无处不在的谎言,每一个字,每一个暗示、承诺或是微笑,都潜伏着背信弃义。
我们所有人为一切而鼓掌,我们畏惧一切。 她的面孔也像孩童似的,毫无瑕疵的稚气面孔。
他们活着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过死亡。当这一刻到来的时候,他们忽然感觉受了欺骗,他们还没有享尽人生,还没有认识生活是什么,死亡就不期而至,所以他们无法安然地离开。
街巷仿佛夜里的墓地,而墓地让人觉得一切都是枉然。他坐进自己红色的菲亚特里,夜里可以开得飞快,半个小时就能到小木屋。
照片是什么? 照片是对运动的一种静止记录是生活的僵滞形态。照片是不朽的死亡之吻。
和某个人厮守意味着什么呢? 母亲老了,她遗忘了时间概念以及对自己周围世界的兴趣,有时候又无缘无故、出人意料的咄咄逼人。他为她感到痛惜。
生活是什么? 生活是一团乱麻,一大堆抹布,瓶瓶罐罐,搅拌机,生了锈的管道,耗子在里面钻进钻出。还有线缆,灯具,镜子,摄影机,带子,剪刀和喷水车。
自由是什么? 它意味着有权为自己的行为划定一个空间。
信念是什么? 信念是一种实现信仰的行为志向。
悲惨是这样一些人的命运,他们既没有足够的能力变得高尚,又没有勇气变得卑鄙,他们只能拼尽全力保持中立,这种命运堪称悲惨。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读后感(四):谁在等待黑暗,谁又在等待光明?
在启程奔赴布拉格之前,我被学校强制要求写了一篇读书报告。在长长的书目中,我一眼就相中了伊凡·克里玛的《等待黑暗,等待光明》。
等待光明我可以理解,毕竟光明总是美好神圣的象征。可等待黑暗是什么鬼?先等来黑暗,再等待光明么?
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窥视作者的内心世界。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以1989年东欧“天鹅绒革命”为背景,讲述了三个人物在历史事件影响下的命运:电视台的摄影师巴维尔,年迈的总统和越境失败的死囚。其中,摄影师巴维尔的生活是小说的主线。
“天鹅绒革命”,狭义上是指捷克斯洛伐克于1989年11月发生的民主化革命。从广义上讲,天鹅绒革命是与暴力革命相对比而来的,指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暴力冲突就实现了政治制度更迭,如天鹅绒般平和柔滑,故得名。
quot;生活是一团乱麻,一大堆抹布,瓶瓶罐罐,搅拌机,生了锈的管道,耗子在里面钻进钻出。还有线缆,灯具,镜子,摄影机,带子,剪刀和喷水车。"
作为一名有理想的摄影师,巴维尔却没法自由地表达自我——在那个年代,摄影机只能记录政府希望记录的内容。既然无法实现抱负,于是巴维尔就得过且过地过着,找了好几个情人,然后顺便写写剧本。
毕竟是总统的专职摄影师,他被邀请参加了一些浮华的聚会,做了一些毫无意义的爱,终于在无边无际黑暗的压抑下失控。他根本不想认识这些别墅聚会的任何人,只是眼睁睁看着一个个底线被打破:贪婪、欺诈、无耻、无礼,还有绝望。
quot;何为贪婪、无耻,何为悲惨?
贪婪是无底洞,是装满用不上的破烂儿的多余房间,是怀里紧拥的没有爱的情人。"
就历史记载来说,“布拉格之春”之后到“天鹅绒革命”之前的捷克斯洛伐克处于极为混乱的时期。彼时,华约内部的裂痕已经渐渐显现。
虽然这段时期并没有带来暴力镇压或者物质上的破坏,但它在道德层面上却产生了深刻的烙印。经过1968年华沙条约军队入侵与“没有写在纸上的协议”达成,人民陷入了深深的道德困境之中:人们对自己的作为感到羞耻。正是这种羞耻感让这个政权能够维持下去。人们内心充满了对于相互之间的不信任,都变得孤独。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显然,捷克斯洛伐克的人民选择了爆发。他们纷纷走上街头,为自己的权利摇旗呐喊。他们是害怕的,就像1968年时害怕苏军那开进布拉格的坦克一样,但他们依然做好了流血的准备,等待着黑暗的降临。
然而,想象中的黑暗却并未到来。
这场革命如天鹅绒般平和柔滑,和平地完成了政权转移。
quot;胜利是什么?
留存于梦境中的虚妄的希望。适才入土者的狂舞。对牺牲者的哀悼与恸哭消失在欢声雷动之中。
他在人们的脸上发现一种平日里不曾有的得意忘形。"
黑暗似乎已然结束,布拉格开始等待属于它的光明。
新时代来临了,可太多人还仍处于错愕之中——新时代怎么就来了呢?
摄影师巴维尔也是迷茫的众人之一,当昔日的政权崩塌之后却只剩下了空虚与孤独——他尚未做好与自由拥抱的准备。
未来是这样的时代,它会对在它之前的一切发出质疑。
巴维尔亲自记录了老总统卸任时的讲话。那时,老泪纵横的老总统在演讲中谈论起自己虚妄的信念:“我个人从年轻时就一只相信这种光明的历险,直到今天我依然相信。错误肯定是有的,但错不在理想本身,而在人身上,所以我始终忠于理想,而且我相信,你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也是始终忠于它的。”
巴维尔透过镜头看着这场演讲。他甚至没有将老总统视为一个被拍摄的人,而是像观察老鼠内脏、滑行的蛇或是存放危险废弃物的仓库那般审视着他。
quot;信念是什么?
信念是一种实现信仰的行为志向。"
他不懂老总统口中的信念,只坚信自己绝不会有儿子。
然后他开始观察革命胜利后狂喜的人们。人们挥舞着旗子,谈论着多年来不允许谈论的话题,爬上石头堆、喷泉和雕塑底座,甚至是爬上屋顶去揭下昔日权力的象征。几乎所有的面孔多少都有些忘形,流露出一种享受的表情。
quot;公正是什么?
它是隐藏在庄严而八面玲珑的法律袍子之下的一种清算。"
在迷惘与困苦之下,巴维尔辞去了电台的工作并开始以拍广告为生。他因为酗酒而与女友艾娃分手,母亲也熬不过岁月撒手人寰。他写了一部叫做《等待黑暗 等待光明》的剧本,终于鼓起勇气走到心爱的爱丽丝面前表白,却一切都太迟了。
正如布拉格迎来了全新的时代一样,爱丽丝与其他人都在迎接全新的开始,不再执着于过去——当然也包括过去难以放下的爱情。
可是,黑暗真正到来了吗?光明又真正降临了吗?没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相较于米兰·昆德拉而言,克里玛更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刻画。其中,性与死亡是研究克里玛作品的突破口。
在克里玛笔下,性是反应现实意义的一种方式——甚至是一种“交换”。在本书中,巴维尔有着四个情人,性是他与书中女性角色的一种沉痛的沟通方式。他们通过性去释放黑暗下的压抑,又通过释放去忘怀天鹅绒革命所带来的迷惘与困惑。
而死亡,则是克里玛行文的动机。他利用死亡去思考自由、公平与信念。其中,巴维尔母亲的死亡正是巴维尔所有困惑与不解的一个爆发点——他迷失了活着的意义。
quot;活了太久的人,只有还能感受到活着的意义,才称得上真正活着。人的有生之年可以变短,却无法变长。活着,呼吸并不是最重要的。"
克里玛是才华横溢的,他为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颓然伤痛的布拉格;克里玛又是残酷的,因为他所等待的黑暗与光明并未真正在小说中降临。他似乎还在等待,尽管他甚至知道这种等待或许毫无意义。
就像译者杜常婧所说的那样,在幻想和理想已然破灭后,克里玛仍要通过小说告诉我们一件重要的事:
真正的生活绝非暂时决定人们命运的政治,而是在这种强大势力压迫之下的私人领域的平凡和自在。
---------------------------------------------------------------
如果你也不想kindle积灰
你可以关注我
一只小书虫(微信公众号:little-copy)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读后感(五):在生活中离开,在离开中等待。
读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大致上梳理出一个故事发生的顺序,欢迎大家指正。
首先就是如何看待各章中的普通小节与“电影小说”:
我的理解中,每章最后的几节“电影小说”可以解释为巴维尔为他的电影所做的构思。
在他生活最为混乱不堪,对一切充满质疑又极端不信任,乃至表现出彻底的冷漠之时,这个他一直念念不忘的梦想多少给了他一些支撑与慰藉(或者自欺欺人),教会他必要的妥协。然而故事的尾声,虽然他已拥有了跑车、一定的地位及女人(可是也都失去了),可真正按自己的思路拍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电影,未必能够实现。原因我们暂且不做讨论。那么这些零散的、碎片化的“电影小说”,有可能即是巴维尔在脑海中反复编排的情节。诸如最后罗伯特恰巧跑到阿尔宾娜家中,实在是大多时候只有在电影中才会出现的戏剧化的巧合。当然不管是剧本也罢、纸面上的记录也好,甚至仅仅是脑海中的构思,作者将自己脑中巴维尔的故事与巴维尔脑中的电影情节拼接在一起,构成了《等待黑暗,等待光明》,作品中作者之上的作者,笔下人物笔下的人物,恰如一幅虚实结合、凹凸不平的拼图。
有了这个前提,其次便是事情发展的大致脉络,其中一部分由作者直接和盘托出,另一部分则零散的隐藏在“电影小说”中:
小巴维尔的父亲抛弃了母亲,他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因父亲的离去而受到影响、弃掉阅读的习惯后,小巴维尔开始沉迷于电影。
在频繁出入电影院之余,他用自己高强的动手能力,为自己制造了摄影器材。
起初他只是拍摄流动的云、老人的肖像等简单的事物,慢慢的,在拍摄过程中,巴维尔对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找动物必须去动物园”,在那里他结识了彼得。外部世界的诱惑及少年对旅行的渴望,让边境那些铁丝网无限放大,狠狠扎在他们心里。在愈发失控的疯狂想象中,二人决定逃亡——跨越北部边境。
逃亡失败。巴维尔和彼得被投入监狱,关了将近两年。(第三章第六节“电影小说”,阿尔宾娜对入室劫持她的罗伯特说:“我也知道一个人......他也是试图逃亡,结果被关了两年”)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1989年天鹅绒革命前一年,当时巴维尔45岁。如书中所写:“......他敢断言,那是因为他和国家元首在一桩独一无二的事情上有过交集:两人在同一年从监狱里被释放出来。”书中的总统即暗指古斯塔夫·胡萨克,历史记载其1950年被指控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同时被解除了党内外职务。1952年2月被逮捕并开除出党,1954年4月被判无期徒刑,1960年5月获得特赦,被释放出狱。也就是说,巴维尔在1960年被释放,而他被关了将近两年,可以推断出他入狱的时间是1958年前后,那时他15岁。
爱丽丝是他和彼得参与游行时认识的姑娘。
不能忽视的是巴维尔和彼得认识爱丽丝的时间。“二十年前两人同时认识了她,当时他们在游行,反对外国军队的侵略......”从1988年往前倒退20年,便是1968年。那一年发生了捷克历史上著名的布拉格之春运动,当时巴维尔25岁。随后不久,古斯塔夫·胡萨克取代了改革失败的杜布切克,担任总统,开始了大清洗。
在担任摄影助手期间,发生了人质劫持事件。由于巴维尔得以采访他的同学,所以完成了一次相对出色的纪录片报道。这些事情使得他逐渐在电视台站稳脚跟,从此过上了审查制度下的摄制组生活。用彼得的话说:“踏入了制造谎言的工厂里去。”
巴维尔结束旅行拍摄的工作,顺利回国。不过在此之前,还有两件事情发生了。
第一件事情发生在巴维尔与索科尔一同在墨西哥时,阿尔宾娜因流产造成大出血入院。巴维尔想要放弃工作赶回国内,但是经索科尔劝说得以留下,继续拍摄工作。
第二件事情发生在巴维尔启程去墨西哥之前。他带着爱丽丝来到工作室,他们做爱,聊天,他给她讲了那个偏执地追溯自己家族来源的失去右手的雕刻家的故事。他像她示爱,说等他从墨西哥回来便结婚,还说他可以为了她而放弃工作。但是爱丽丝拒绝了她。
巴维尔25岁遇到爱丽丝,28岁进入电视台之后邂逅了阿尔宾娜,在此之前的几年,他一直深爱着爱丽丝。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爱丽丝发现巴维尔并不是那个可以终身相伴的人,他们分手了。阿尔宾娜怀孕后,巴维尔习惯地逃避了现实,在远走他乡之前,他更需要爱丽丝的抚慰。
等巴维尔回国之后,他去找阿尔宾娜。阿丽(阿尔宾娜的爱称)明确回绝了他,并告诉他,他们已经结束了。
他又去找爱丽丝,却发现她和彼得在一起了。
他从墨西哥带回来的绿松石项链、大衣、银饰,都送不出去了。
生活在继续,他在电台的地位随着为总统拍摄纪录片等事件进一步提升。在此时艾娃主动找上门来,这个带着孩子与前夫住在一栋房子里的女人除了肉体上的欢愉,什么也没带给她。她是世俗的化身,她痛恨也不理解他为何沉溺于酒精。他不爱她,虽然他说我爱你。
巴维尔什么也没有得到。总统下台,革命成功,母亲去世,他离开电视台,与索科尔合作开了自己的广告公司。他拍摄烂俗的广告,拥有了名声,地位,跑车,体制在他眼前发生了剧变,而他依旧痛苦茫然。他与陌生的女人享受肉体之欢却看不到爱情,他感受不到周围人为之欣喜的成功,他无法像演说者一样提醒他人或自身保持警惕,他不愿意封闭住内心获得当权者的赞许,他不能将未来的不确定性转化为希望。这是一种“离开”或“我不在这儿”的状态,永远的、彻底的格格不入。这或许该归咎于童年时的成长环境,或许该归咎为牢狱之灾,或许该归咎为他本不该滋生的对自由的向往。
最终在他未能完成的电影中,与他同样追求自由失败的越狱犯罗伯特杀死了阿丽(阿尔宾娜与爱丽丝的结合体?),却得到总统的赦免。在一种幻想的飞升中,电影中的弗卡、作品中的巴维尔,也许还应该加上克里玛本人,以及无数喧嚣中“尘归尘、土归土”的人们,将永远处在灰色的生活中,等待光明,等待黑暗。
书中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正是克里玛对借由巴维尔之口所抛出的问题给予定义般的回答,这种隔空的自问自答产生了诗歌般的效果,问题与答案既对抗又组合在一起,给人以极大震撼。摘录如下:
未来是什么?未来是这样的时代,它会在对它之前的一切发出质疑。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一团乱麻,一大堆抹布,瓶瓶罐罐,搅拌机,生了锈的管道,耗子在里面钻进钻出。还有线缆,灯具,镜子,摄影机,带子,剪刀和喷水车。
生活的完满取决于什么?取决于不将光阴虚度。这不算是答案,不虚度光阴意味着什么?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可要是没有这样的人呢?那就必须找到他。
自由是什么?它意味着有权为自己的行为划定一个空间。这种权利由谁赋予?我们生而自由。
何为贪婪、无耻,何为悲惨?贪婪是无底洞,是装满用不上的破烂儿的多余房间,是怀里紧拥的没有爱的情人。无耻为美德的替代品,如今这个时代,美德已乏人问津。悲惨是这样一些人的命运,他们既没有足够的能力变得高尚,又没勇气变得卑鄙,他们只能拼尽全力保持中立,这种命运堪称悲惨。
照片是什么?照片是对运动的一种静止的记录,是生活的僵滞形态。照片是佯作不休的死亡之吻。
恐惧是什么?恐惧是对死亡的感受,它让我们联想到死亡。
家是什么?家装在我们心里,心里有家的人,既不会铁石心肠,也不会一意孤行。
真理是什么?人们心中的真理一直以来都在工作服的口袋里,在矿工的头盔里,在轧钢工人的挡板上。
历史机遇是什么?它不过是这样的时刻,人们自认为能够打破历史的连续性,开辟新的天地。天地是否当真被开辟,抑或反而封闭起来,这通常不由他们自己来评判,而要留给历史。
信念是什么?信念是一种实现信仰的行为志向。
公正是什么?它是隐藏在庄严而八面玲珑的法律袍子之下的一种清算。
死亡是什么?活了太久的人,只有还能感受到活着的意义,才称得上真正的活着。人的有生之年可以变短,却无法变长。活着,呼吸并不是最重要的。
生活是什么?究竟哪一种生活才是我的,哪一种是陌生人的?
无解。
此外,书中的总统是大篇幅描写的人物之一,这个多疑、脆弱、愤怒、曾深陷信仰狂热的暮年之人,主要出现在“电影小说”中。困于对捷克的历史了解有限,也只能按照书中的描写来想象这个被遗忘的老人。总统说:“我们挺过了酷刑,却被金钱给腐蚀了。”
史克沃莱斯基不也做过类似表述么?“从集中营活下来,却挺不过政治,挺得过政治,却挺不过时间。”
困于历史知识和自身学识的匮乏,多少有些主观,愿意以这篇算不上什么的文字,来缅怀本书的翻译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