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与素琴》是一本由云从龙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星与素琴》精选点评:
●小人物的爱情是我们可以感受的,很喜欢这类作品。
●从《读库》读到后专门去找的书,任何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只是一叶扁舟,被大浪翻转裹挟着过完一生。从他们身上窥视到历史的源流亦可反观到自己。
●以现在人们的认知,那是一段失败的历史,但是对于当时的年轻人也是满怀激情和荣耀,在明星和素琴的故事里这一悲剧性尤为强烈。具体到某些微小的个体,也是会承受自清醒的痛苦。作者的笔触从容克制,令人动容。
●平常人物书信中看那段特殊的历史年代吧,那些高喊的政治口号充满了两人往来的情书之中,如今看来就像充满了讽刺与怪诞。还有那一篇又一篇的“告密”“举报”材料,看得让喔头皮发麻,心绪不宁。简直是一段恐怖的年代。能从个体的平常人物切入来带出时代历史背景读起来还是很生动的。其中附了一章一位老人九十年代的日记,感觉很琐碎也无特别之处,可读性不强。
●明星并不是现代传播学中的那个“明星”。在这本书里,明星全名贺明星。他的妻子是王素琴。他们俩从偶然相识到两地相恋,再一起经历政治风波。如果不是一扎老旧的书信,他们的故事也许就湮灭在时间的长河中了。 大人物呼风唤雨,改朝换代;小人物们各自安命,随波逐流。明星和素琴的书信从两地相思时期的情书,到政治运动时期对王素琴的揭发材料,作者抽丝剥茧,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基本还原出那个时代人们遇到的一切。王素琴这个普通人,当时的社会地位还并不是最底层的劳苦大众,(贺明星曾组创当地供销系统,并短暂任副县长之职)在一些小事方面被“同志”穷追猛打,以副厂长之职写下厚厚一摞检讨书。如果不是机缘巧合,这些文字早已化作纸浆,承载另外的文字去了。你也可以联想到当时的万千大众,这其中或许有你的亲友或许这本书能赢得你的共鸣
●一本用论文写法写成的小书。大历史中的小人物命运。幸好材料不够丰富,幸好历史湮没许多真相,作者只能留白——然而这空白太妙了。比起事无巨细堆砌出来的真相,空白更惹人遐想。说白了,人生在世,能留下的也无非是空白,再有,就是一星半点的零碎残迹。
●为明星与素琴二人伟大的革命爱情而感动,但更感兴趣的是作者的治史、治学方法。作者注重对第一手材料的梳理,辅以相关史料的拼图补白式写作,既有细节也有背后大历史的呈现,转场戏换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行文平实而克制。
●奋斗的热情被莫名其妙浇灭。
●去年在读库上读了上半,明星与素琴在49年至51年的书信往来读来令人唏嘘,念念不忘其后来的人生故事,终于找到单行本,但并未得到完整解答,仍只是一个支离破碎的故事。大历史尚且如此,个人的生活史又如何能游离在时代之外。阅读小人物的私人史,其意义或许就在于真实而零碎中展现的时代痕迹,由此而感知有温度的历史。
●这些支离破碎的故事我们看不真切 那时的期望与热情是我们无法想象和共情的 能以这个角度来写很了不起 百年来中国人的命运就是无数热忱、荒诞和绝望的颠簸起伏
《明星与素琴》读后感(一):活在自己的故事里
《读库1203》:《未亡人和她的三城记》
《读库1303》:《4928-1》
《读库1505》:《明星与素琴(上)》
《读库1506》:《明星与素琴(下)》
《明星与素琴》:东方出版社,2017年4月,定价48元
《明星与素琴》读后感(二):凡人皆蝼蚁,洪流一扁舟
明星是书中的男主人公贺明星,素琴是书中的女主人公王素琴。
贺明星出生于1931年的北平,其父为他取名“燕生”;1949年,贺明星遇到了他的初恋王素琴。这本书从三份资料中抽丝剥茧,给读者呈现了一个绵密曲折的故事。这三份资料是:一封贺明星写于1948年12月的入党自传;1949年5月到1951年3月贺明星与王素琴的35封通信;1956年和1968年关于王素琴的政治生活材料。
全本读来,令人多有感慨。在时代洪流中,每一个平凡的人就有一叶扁舟,往哪里去、在哪里落脚,完全不由自己决定。在那个讲政治、讲斗争的年代,就连情侣之间的信件也是布满了革命口号和相互的政治提醒。仿佛,在向除了情人之外的第三个人表白一种忠诚。
作者云从龙关注于流散于当地民间文献的收集整理,真是读者一大幸事。无独有偶,福建教育出版社的一本《我的母亲胡希明》也讲述了发生在福州一位老先生和他的夫人之间的故事,让我们发出同样的感慨。
也许,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尽管《明星与素琴》一书的作者行文平实而克制,但我们仍能感受到那份深藏其中的悲愤和扼腕。
笔者有一个表亲,差不多和贺明星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读了高小,后来到村办小学当教员,文革时由于家庭出身问题被打成反革命关进大牢五六年的时候,等他出狱时,夫人由于长期营业不良加之无人照顾而丧失了生育能力。平反后,这位表亲恢复了工作,如今已年过八旬,每当望着他刻满皱纹的脸庞和随风摆动的银发时,都会有一个疑问闪过我的脑海:是什么让他活的如此坚韧?
《明星与素琴》读后感(三):作者自述创作背景
摘录:“被我四处吆喝了几年的一本书,也是我的处女作——《明星与素琴》终于和这个世界见面了。我曾在后记中写道,它就像是我天长日久的一桩心事,这话看似夸张甚至比喻的不太恰当,但事实的确如此。这几年里,我曾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提到过《明星与素琴》,甚至还提前剧透过其中的很多内容。不过我发现,当我滔滔不绝地讲完整本书的梗概后,大部分人似乎并没有听懂,大家对我所讲的一切,更多的理解都停留于“爱情”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上,因为《明星与素琴》这个近乎“土里土气”的名字,一眼看去就是一个男主和一个女主,这样的IP,甚至会让人联想到小说《王贵与安娜》、电影《春娇与志明》,不写爱情,又会是些什么呢?事实上,在这本书中,我的确用了很大的篇幅讲述了明星与素琴——这两个从民国走向共和国的青年人之间感人至深的爱情。可是,这绝对不是我写这本书的重点,或者说,如果单纯地将这本书看作是一个情感故事,那可能与我真正想要告诉读者的事实相去甚远。
以前,当朋友们持有上述态度的时候,我并不想去刻意解释什么,因为一切都还是镜中花月,现在,“吆喝声”终于变成了现实。我想,是时候来仔细讲讲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了。”
《明星与素琴》读后感(四):档案追踪:历史拼图还原一段曲折感人的生命故事
明星、素琴是书中主人翁贺明星、王素琴的名字,一次偶然的机会作者云从龙先生发现了两人的私人档案,档案主体为明星的入党自传、三十五封来往书信以及有关王素琴的政治生活材料。这些档案暗藏一段曲折感人的往事,经过数年的整理、研究、考察、寻访和写作,云先生将两人的爱情之路、人生沉浮以及所处时代以“历史拼图”的方式精彩地呈现出来。
这本书打动我的地方首先在于,它以一手材料为主体,披露了两名普通人的生命故事。回首过往,历史的星空无比浩瀚,而在其中放射出耀眼光芒的,几乎只有身居高位的帝王将相和自带光环的才子佳人他们的身影。这本书中的明星与素琴,名不见经传,但他们的理想信仰、青春热血、痛苦挣扎,他们的身世和爱情,他们面临的时代与抉择,折射出的是千万普通人共同经历的岁月,是被岁月的风烟所遮蔽的真实,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此外,作者的叙事流镜头感十足。尽管明星与素琴的私人档案细节丰富、生动可感,却彼此孤立、难成体系,作者在此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历史考证和相关背景的梳理,让两人微观的视角与周遭亲友、宏观的大环境相呼应。书中既有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两人相遇相识相知的近景,贺氏家族从关内到东北振兴家业的中远景,也有身隔两地鸿雁传书时两人情绪和心理的特写,甚至有从旁白到第一人称视角的“转场叙事”,有如一帧帧精心摄制的电影画面。
《明星与素琴》读后感(五):历史虚妄中的悲悯
在大时代的峥嵘里,总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浪潮之中有人崭露头角,屹立潮头,然而他们终究是占据少数的精英,真正身处时世,更多湮没无闻的,则是贺明星与王素琴这般的平民百姓。他们是平凡人家的小儿女,当历史大潮浩浩荡荡袭来之时,以个人的身家与命运,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终究被滔滔逝水挟裹而去。在历史的宏大叙事话语中,他们以卑微的个体处于失语的境地,平凡人坚忍的美德亦被遮蔽其间。历史的真相永远不可抵达,鸿篇巨制也会有失公允,唯有这些普通人在历史的真实现场中留下的残片,还依稀可以观照那个亦真亦幻的年代。
云从龙先生的《明星与素琴》正是书写了这样一对平凡夫妻在那个云诡波谲的年代一路走来的个体生命历程,而始终又与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体无意识交织在一起。主人公贺明星写于1948年的入党自传,贺明星与王素琴之间往来的35封书信,1956年和1968年关于王素琴的政治生活材料,以及贺明星父亲贺文翰的故事在县志等相关历史文献中留下的吉光片羽,映射出在历史洪流中,自关内到关东,尔后又随军南下建设并从此扎根江南的这样一户普通人家,他们作为小人物的悲欢浮沉,他们的青春、信仰、爱恋,以及在巨大的历史悖谬中或许是螳臂当车般以一己的良知坚守着人性中的至美至善。
他们是尘世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恰似大千世界里的微尘一粒。然而微尘便是大千,刹那已成终古。在他们的身上,微缩着万千普通国人的命运,如果说后者是隐秘的深海,那么他们只是冰山的一角,却因此令我们更见冰山坚定前移时的伟岸与庄严。时代的阔远恢弘,是韩愈笔下由“昵昵儿女语”到“勇士赴战场”的“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也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家国与个体远不同频但却高于独立个体的生命意识之上。他们那一代人,有着我们今天所稀少的理想主义的热情与信念的执着,然而当风起青萍之末,他们遭到无情的碾压与反噬,人性的无力尤为触目惊心,作者冷静而克制的笔触,不事渲染,却昭示出一代人在荒谬的语境中理想与信念怎样破碎得体无完肤,而我们不仅要询问,是那个悖谬的时代坚定了他们天真的狂热,还是他们满怀善意的执着无意中反哺了那个时代的虚妄?
然而,历史的虚妄中依然透出悲悯,即使违背,他们依然恪守人性中不泯的良知,这是小人物的悲欢,却正是大历史的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