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追凶》观后感100字
日期:2022-04-10 03:05: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追凶》观后感100字

  《追凶》是一部由马克·埃文斯执导,马丁·克鲁勒斯 / 凯蒂·里昂丝 / 克劳迪·布莱克利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凶》观后感(一):最好的犯罪指南

  我从这部影片中学到的东西:

  1、无处不在的监控是现代社会实施犯罪最大的阻碍,想要完美作案,首先得选择在无监控的区域内实施犯罪。

  3、周密的犯罪计划很重要,像本片那样鲁莽的连环罪犯得以连续作案4次才被抓,只能说是之前的警察太蠢而最后的警察运气太好。

  5、不要开车靠近作案地点,尽量隐匿步行。如果实在太远,把车停在几公里之外的无监控区域,然后隐匿步行至作案地点。

  6、单独的居住条件对罪犯更为有利,如果和他人共同居住,想要在生活中隐瞒因为实施犯罪而产生的全部异样几乎不可能,所以已婚人士还是收收心好好过日子吧,小心老婆告状。。。。。。

  《追凶》观后感(二):可以总结以下几点

  一、两个绑匪的人设是专业惯犯,既然绑架前已经仔细调查过公子哥的家境,怎么可能不知道公子哥长什么样?竟然还会出现绑错人的尴尬情况?只是因为一顶相似的帽子?真是没剧情生编套路。

  二、绑票期间绑匪一直堵住被绑人的嘴巴,连辩解绑错人的机会也不给。这几天也不给人吃饭?上厕所啥的?一味为后续剧情铺垫,逻辑不通。要是给他辩解的机会,就没有后面自以为扑朔迷离的表演了。

  三、公子哥父亲屡次不配合办案。我很是想不明白,虽然不是自家儿子被抓,但是既然帮错了人,有可能下次还回来绑你儿子。不把凶手找到,你儿子迟早出事。结果果不其然,剧情套路满满。

  四、女歌手被逼成了凶手?公子哥给女歌手下迷药不成反被迷晕,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但女歌手就此要挟警队救回弟弟,这个点我get不明白了,警队多少人力物力都全力以赴地寻找你弟弟,你倒好不用你帮忙就算了,还再这添堵,案上加案。这回好,弟弟不仅死了,估计女歌手还要蹲监狱了。编剧为了增强绑架案的情节性,强硬套了这个狗血桥段,网友表示不接受。

  《追凶》观后感(三):梳理下案件,背后的故事,刑侦案件新角度

  这剧和常看的CSI、Criminal.Minds 不同,犯罪现场没什么特殊物证,也没肯定的杀手特征可供分析,警察基本是采用大海捞针模式进行追凶。剧情偏重在警察的捞针过程,完全不像福尔摩斯探案集那样酷,如果福尔摩斯案件是卖家秀,这剧就是买家秀,案件背后大量的警力投入,各种单调繁重的排查,各种无关证人证词,模棱两可的证据,远没有福尔摩斯破案过程那样精彩。

卖家和买家

  第一集,法国女孩艾米丽被杀,之前同地区有个金发女孩玛莎被杀,警方官方说法是没有确定连环杀手,但是这位调查组组长(督查)一开始就认为是关联的。调查组确定法国女孩的路线,通过女孩手机信号的位置,得出结论杀手开车作案,然后对公交车外摄像头录像进行分析,确定杀手开了福特白车(两万五的范围)。

  第二集,杀手前妻向警察爆料,车型和锤子凶器,锁定此人,调查组由此联系起被伤肝的车祸女孩莎拉,确定杀手曾有辆丰田白车并在作案后卖掉。通过对杀手分析,调查组认为杀手在过去居住区杀害了米丽。

  第三集,警方逮捕杀手,同居女友开始爆料,作证几个被害日杀手出门了(超市小票证明她记性特别好),米丽案件的大宇车。警方找到玛莎被害前公交摄像头录到的白色车,车身痕迹和杀手卖掉的丰田白车一致,玛莎案件基本破解,结合同居女友证词,检方起诉了玛莎、艾米丽和莎拉案件,米丽案件另外起诉。

  看完第一集觉得一头雾水,看完第二集才了解案件轮廓,三集看完都还觉得警察的证据是模糊的。米丽案件调查组查了两年,锁定一个错的嫌疑犯,还没有什么石锤证据。这部剧用纪实风格描述出了轰动大案追捕连环杀手后面的故事,两年漫长得几乎带有点枯燥,最后的证据也不算石锤。

  这剧的缺点也很明显,无关线索有不少戏份但是突然就没有了也不交代怎么排除掉的,比如马拉多纳和政府的白车。调查组督查的家庭很多场戏,想表达出督查的努力坚持,但是很表演化不自然。

  这种背后故事,特别是基于真事,偶尔看看还是挺有意思。但是破案过程真的不是很酷,不能像看福尔摩斯,看完一个案子接着想看下一个。

  《追凶》观后感(四):证据!证据!老派英伦警探 全真办案纪实

  《追凶》作为真实案件改编的迷你英剧,剧情扎实,细节考究,值得一看。科林警探在详实证据的基础上逮捕真凶,离不开缜密繁复的取证工作,这也是全剧最大亮点。

  一开始,形似“马拉多纳”的嫌疑人,就在案件信息提供者的口中出场。全剧的关键证据围绕“监控录像”与“作案车辆”展开,实打实的证据是全剧焦点。当然了,嫌犯妻子的供词也起了很大作用。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监控录像,该案的结局会怎样,或许又是一桩悬而不破的谜案。开膛手杰克留下百年悬案,最大的破案限制因素或许是科技条件。想一想,本案关键一击的商场小票电脑存档也是现代科技的产物。

  有观点认为该案能够成功侦破,有不小的运气因素。在现代社会,有监控、DNA、大数据、AI等各种高科技加持,案犯想要不留蛛丝马迹,几乎不可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警探的责职就是用证据作钉子,一根一根,把罪犯钉住。

  有了经得起推敲的剧情,还需要够分量的角色支撑剧情发展。科林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角色,他既不是一般刑侦剧里推理超神的怪人,也不是与歹徒拼凶耍狠的孤胆英雄,而是以一副旧式英伦警探的模样出场,他的五官轮廓与霍金有几分神似,灰色西装上衣几乎贯穿全剧。这样的形象反而更像国内刑侦剧的老干警。

  科林办案作风同样老派,锲而不舍地追寻各种可能线索,最大程度搜集证据。他投入大量警力查看录像,派员长时间在河道捞取物证,派人奔赴各地查找白色车辆。事实证明,科林的直觉非常正确,通过录像运用作案时间差发现可疑白色车辆,在河道内发现受害者遗物。

  虽然科林稍显古板保守,但他身上的英国绅士风范未减半分,例如为受害人家属妥善安排酒店住宿,与法国不近人情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科林就案件实质与社区居民进行沟通,面对尖锐提问,也悉心讲解,解开大众疑惑,助力维护警方形象,可视作政务公关能力的体现。

  英国曾占据辽阔的海外殖民地,需派驻大量官员处理当地事务,积累了大量经验,也收获了不少治理能力优势,其中就包括:政务处理、情报收集、媒介公关。科林对下属的领导也十分得力,在下属出发取证前,用实例告诫他们要耐心细心,不然又会有罪案继续发生。当部下有抵触情绪时,科林咬定青山不放松,继续推进侦破工作。

  科林与作为分析员的妻子,在处事逻辑上有明显差异。妻子认为可做优先排序,科林则要求全面彻查。当案件陷入僵局时,妻子希望科林明哲保身,但科林激流勇进。这一对比,也从侧面反映科林的正义感与事业心。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常用来形容人们工作认真的程度。科林因工作推了小舅子在西班牙的婚礼,关于案件内容对妻子也三缄其口。在民警、军人先进事迹的报道中,时常能够见到这种情况,爱岗敬业也是普世价值。

  众所周知,国内的一些剧集常常肩负宣传重任,刻画人物过于“伟光正”,让观众觉得索然无味。但是,这部英剧却通过大量生动的细节,为我们显现一位立体正面,不失真实的警探形象,且带有典型的英国价值观。英剧细节处理非常有技巧,不愧为狄更斯的故乡,值得借鉴。

  《追凶》既有观看《今日说法》、《法治在线》的现场感,又有家人、同事、上下级、案件关系人等错综交织的戏剧冲突感。该剧将形同麻绳的关系处理得有条不紊,编导功力不俗,演员形象饱满、演技不凡。特别是到了第三集的末尾,警方内部争执加剧,科林的内敛反衬冲突的激烈,很巧妙,很精彩,该剧不会浪费你的时间。

  《追凶》观后感(五):成功地写实的推理剧必须满分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三集迷你剧,内容踏实,情节紧凑。仔细看会有很多收获。

  1.开场就是凶案现场,没有多少废话。直接就是警方视角,没有什么凶手的剧透或者暗示,更多的像是纪录片。

  2.案发后线索很少,调查进展缓慢,全方位地展现办案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细节。各种关系均衡下如何有效地调动警力来开展工作。

  3.看完第一集我就很佩服主角了,除了基本的优良品质:努力、认真和果断之外。他经验丰富、头脑清晰敏锐还极富同情心。

  4.前期的调查工作完全是大海捞针,很枯燥。完全不像卷福那么戏剧化,但是严谨的工作作风真的很值得学习。

  5.发现车辆的线索之后,依然没什么进展。看电影来分辨车牌号那段我还真的以为会有什么突破,可惜没有那么戏剧化。这个看似无用的情节其实是办案陷入困境的真实写照。

追凶 (2019)7.82019 / 英国 / 剧情 犯罪 / 马克·埃文斯 / 马丁·克鲁勒斯 凯蒂·里昂丝

  6.盯上嫌疑犯只是第一步,定罪是一条同样长的路。

  7.联系上其他的案件后,主角的思路突飞猛进。这个剧没有强调任何高科技的神奇作用,展现的是在线索稀缺的情况下,执着于微乎其微的线索的老派做法。但没有用很多笔墨去渲染调查有多辛苦,警察有多不容易等等那么煽情。我们能看到的是整个工作组在有新的线索时调整方向和资源配置的果断,办案人员极富条理和效率的工作习惯,出色的工作成果。

  8.抓捕的时候也很有写实感,谨慎仔细和大胆行动并存。虽然事实上他确实有些谨慎过头了,但这并不是什么坏事。

  9.英伦绅士风度贯穿全剧,即使是嫌疑犯也会很平等地寒暄,很有意思。

  9.其实重要的突破和进展都是挺意外的,但如果没有警方细致地工作和进行排查,根本到达不了这些突破口,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

  11.这是一个熟悉路况和车辆的连环杀手,线索繁多,但缺乏关键证据。由于涉案范围广泛,还牵涉到警方的地域权限的问题,所以这个案子非常难得地有一个很广泛的视野,来对比当一个案子没有进展和突破的时候警方的负面状态。其他几个调查方的态度都很具有典型性。

  10.有很多可以指导工作的金句来着,沉着稳健才能完成任务;Be thorough

  《追凶》观后感(六):追凶|我们都是凡人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英sight,转载请注明出处

  英式刑侦罪案剧是英剧的一大特色

  其篇幅一般较为短小

  节奏比较紧凑

  对于人物性格与人性的刻画也很深入

  今天就推荐一部这一类型的英剧

  《追凶》(Manhunt)

  豆瓣上看过的人不多

  评分7.8

  这部剧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整体的风格很纪实

  一名法国年轻女性在伦敦遇害

  联系到其他几起案件

  警方意识到这可能是连环杀手所为

  侦破这一系列案件的重任落到了总督察Colin的肩上

  该剧共三集

  就讲述了警方是怎样破获凶手并定罪的

  01

  第一集

  开头直奔主题

  没有过多的其他镜头

  介绍了这一系列案件的背景

  以及警方组成了以Colin为首的专案组

  第一集里总督察Colin的性格已经很明显

  那就是非常执着又热心

  尽管警局里有对他的不信任

  但是在他的带领下

  案件还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02

  第二集

  随着案件的逐渐深入

  警方渐渐锁定了嫌疑人

  但是问题是还差关键的证据

  贸然抓捕会打草惊蛇

  Colin抓住每一个细节

  仔细排查各种CCTV和可疑车辆

  (PS:CCTV在英语里是指监控,不是中央电视台哈)

  等待着最终的时机

  03

  第三集

  警方在凌晨成功实施了抓捕

  但嫌疑人一问三不知

  一口咬定没有犯案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给他定罪

  这又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最终在嫌疑人妻子与警方的共同努力下

  犯人被绳之以法

  这部剧非常的写实

  所以小编的介绍也很平淡

  你可以说它过于波澜不惊

  但是小编觉得

  这才是专业刑侦剧该有的风格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破案是一件非常乏味枯燥的事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需要100%的精神集中

  需要缜密的思维支撑

  而该剧就在短短三集以内

  稳扎稳打

  步步推进

  从多个角度还原了刑侦的本质

  值得一提的事

  该剧也展现出高度的人性光辉

  Colin作为总督察

  亲自去接从法国过来的受害者父母

  并耐心地安抚他们

  最后当发现这是由于英国警方的失职而造成的悲剧时

  尽管不是他的错

  Colin还是亲自飞往法国道歉

  而受害者父母也很善解人意

  这里其父母的两句话小编很受触动

  我们都只是凡人

  谁也不能扭转已经发生的事

  我们能做的

  是过好接下来的每一天

  对于受害者家属而言

  最重要的就是警方的坚持与努力

  相互理解

  相互尊重

  这可能也是本剧想传达的吧

  《追凶》观后感(七):这个世界上最稀缺的品质就是偏执!

  这是近期看过的剧集里最好看的一部。故事依据于真实事件和纪实小说改编,原著作者正是剧中男主角警探Colin Sutton的原型,所以该剧有纪实片的真实感。因为故事不是虚构的,也让剧情显得更为真实而刺激。

现实生活中的 Colin Sutton和剧中主人公 Colin Sutton

  《追凶》只有短短3集,也属于英剧里面短小精干的迷你剧,3集加起来的长度相当于一部2个小时左右的电影,所以一个晚上刷完足以。剧集虽然内容短小精干,却不乏精彩纷呈的故事和角色演绎,让人看后大呼过瘾,尤其是男主角警探Colin Sutton把办案的认真执着和对受害者的深刻同情,刻画得入木三分,打动人心。

  Colin身上体现的超乎一般人的认真执着,可谓有点偏执了。当所有人都觉得你错了,甚至你的妻子都不理解你,认为你的方向根本就错了,你还坚持自己的直觉和办案方向吗?

  偏执之一:重压之下,坚持办案方向

  故事开头,法国女孩艾米丽被发现头部受伤倒在伦敦街头,后送医抢救无效死亡。Colin在查找办案线索、缉拿犯案凶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反而是困难重重。负责案件的Colin全程黑脸,一副愁容满面、忧心忡忡的样子。但是他的内心和决心都足够坚毅、自信,丝毫不怀疑自己有能力找出真凶,还受害者一个公道。

  案子是一桩无头案,破案难度非常大。当全体办案人员大海捞针一般地寻找证据,Colin因为坚持探查每一个可能用于定罪的蛛丝马迹,因而被认为太偏执。他的这种偏执,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不顾人手紧张、不顾人情世故(与上司正面刚,与下属闹分歧、与妻子闹别扭),然而却成了本剧的最大看点。

  首先,证据不足,每一个看似有用的线索,都因为罪犯的狡猾和预谋而无法证明。剧集进行到三分之二了,都还在围绕一个又一个看似有用,最后都无法证实的证据兜圈子,着实考验角色和观众的耐心。

  其二,来自警局内部的质疑,从上任之初,Colin就遭遇了来自上级、下级的各种质疑:上任第一天,领导就直言他不能胜任当下的职位;在办案过程中,下属也屡次质疑他的办案方向,尤其是Colin判断一辆箱式货车就是嫌疑人用于作案的工具车辆时,在查找车辆、证实其可能性的过程中,警局一大半的人力都在做这个工作,同时埋怨也越来越多。

  其三,来自家庭内部的质疑。Colin身为另一个警察分局分析员的妻子Louise,也是另一起相似案件的调查人员,该案件本来已经有了“确凿”的嫌疑人,却被Colin怀疑抓错了人!他怀疑自己办的这起案子跟妻子参与调查的有关联,甚至凶手很有可能就是同一个人!

  Colin甚至跑到妻子所在的分局当面质疑妻子的上司!这让妻子很难堪。不容怀疑地妻子在局里也受到了排挤,所以在家里经常给Colin白眼和指责。二人一向稳定的婚姻也亮起了红灯。

  偏执之二:深刻同情受害者

  正因为Colin心中对于受害者的同情,让他执着于正确的办案方向,也让他对受害人有着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怜悯。

  剧中有两个情节,深深打动了本人。

  其一,当法国巴黎的警方电话告诉Colin,无法派人当面去通知受害者的双亲时,看似温和隐忍的Colin发了很大的脾气!他告诉法国警方,"听着,我不知道你们法国是什么规矩,但我们这不会在电话里向别人通知他们孩子的死讯!” 法国警方最终同意了,安排了上门告知。

  其二,受害者双亲到伦敦协助调查,Colin将他们安置在了一间很高档的酒店,并第一时间带领警方家庭事务官员到酒店探望,让受害者双亲感受到了一丝温暖。Colin还主动提出第二天清晨陪同他们到艾米丽遇害的地点吊唁。

  作为案件调查的大boss,有如此举动,着实为艾米丽的父母带去了一丝丝人情的暖意。

  偏执之三:真诚,比偏执还要可怕

  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嫌疑人,尤其是来自嫌疑人伴侣Laura的证词,让真相渐渐浮出了水面,离抓获真凶越来越近了。

  原来这是一个系列杀人案件,不仅仅是前面提及的两起案件,更有另外两起悬而未决的疑案也可能是同一个凶手所为。当Collin的办案团队挖掘出越来越多的案件关联性,他们惊奇地发现,另一个案件的一个关键证据,被当时办案的分局忽略了。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如果当时另一个分局的人稍微用一点儿心,一定会在那个时候就把嫌犯捉拿归案了,最后一起案件的受害者法国女孩艾米丽压根就不会死!

  Colin又做了什么呢?他又带领警局家庭事务官员第一时间飞到巴黎,到艾米丽父母家中负荆请罪!无比自责(虽然疏忽案件细节的不是他和他的手下),却又无比真诚,Colin向艾米丽父母道出了最残酷的真相,艾米丽本来不会死!

  难道不应该是那个犯了错的警察来做这件事吗?把他人之过揽到自己身上,恰恰体现了Colin对待自己负责案件的认真,对受害人的同情,他的这份真诚,太难得也太珍贵。最终,艾米丽的父母接受了这个残酷的事实,也原谅了有罪过的人。

  看到这里,不禁觉得Colin的人设简直不要太完美!这就是英国老牌警察的传统吧,讲究细节、锲而不舍,对受害者充满同情心,同时忠于真相,待人真诚。偏执加上真诚,让一部讲述凶手案的犯罪剧显得有温度、人情味十足!

  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点Colin身上的这份“偏执”特质,相信人间会少一些悲剧,多一些美好。

  更多细节,就不剧透了,只有三集,拜托各位童鞋假期一定要刷哈,一定不会失望的。

Colin最终把嫌犯捉拿归案

  图 片 / 来源于网络

  《追凶》观后感(八):缜密(英剧,Manhunt)

  推荐一部上季度不容错过的佳作,完成度高,人物饱满,案情细腻,情节紧凑,值得拥有。

  英剧《追凶》

  作品类型:犯罪

  主要演员:Martin Clunes

  故事概述:法国女郎被杀事件办案纪实

  开播时间:2019年1月6日开播,共3集(已完结)

  最近看了不少英剧,但其间只有两部,令在下过目难忘,一部是今天推荐的《追凶》,另一部则是上月首播的《受害者》(影评准备中),两者都属于正统英剧,工整、严谨,有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

  书归正传,详评

  先来说一说,笔者对于本作总体印象。有这么几点,分享一下。

  1,作品布局好。第一集,引出案件(及关联事件、系列案件);第二集,确认凶手(追凶、缉拿);第三集,索证起诉(有理有据)。

  2,人物塑造有血有肉。不像那种日式探案集,办案人员都是冷若冰霜,为了探案而探案,忽略了人物应有的情感需要。本剧中,Colin与太太、同事、上级都有着情感上互动,让观众感觉相当真实可信。

  3,脸盲。男主角的老婆(Louise)与男主角的下属、搭档(Jo Brunt),长得差不多,开始看时,傻傻分不清。

  4,真实事件改编,展现三个显著特征。

  a,真实案件的冲击力,故事张力比凭空杜撰影视作品扎实不少。

  ,让旁人有机会进一步了解案情本身(始末、插曲、背后故事)

  c,彻底看清人性的丑陋,由“罪”衍生出的各类“试探”,将人置身于悬崖边缘

  接着,一集一集解析

  第一集

  案件:

  法国女孩Amelie被杀

  人物:

  总督察Colin Sutton

  警长Jo Brunt

  Colin的太太Louise

  线索:

  a,关联案件,金发女孩在同一地区被害,进行关联调查

  ,有目击者声称那个作案人长得像“马拉多纳”(这个桥段,总让人感觉英国人始终难以释怀86年墨西哥世界杯1/4决赛时那段苦涩经历)

  c,被害人行动路线

  d,最后通信记录(确认地点)

  推断:

  a,通过手机定位,确认“开车作案”的假设

  ,通过监控调阅,确认“白色福特汽车有重大嫌疑”的推论

  结构:

  剧情围绕案件展开

  主线是搜集情报、找寻证据;

  支线是Collin、Louise(及女儿)的家庭生活。

  前者侧重于“理性的办案”,后者倾向于“感性的生活”,相互支撑,让人物血肉丰满。

  节奏:

  紧凑,开场切入正题,随后迅速布局,最后故布疑阵

  焦点:

  a,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

  ,是不是“连环杀人案件”?

  c,为何提及“马拉多纳”?后续剧情是否会有补充?

  观感:

  a,剧情结构工整

  ,人物表现出彩

  c,故事步步为营

  第二集

  剧情:

  所有的线索指向唯一的嫌疑人Levi Bellfield(就是那个凶猛的胖子),锁定凶手,案件真相浮出水面

  线索:

  a,Sarah的录音(就是那个被Levi驾车所碾,却侥幸逃生的女孩)

  ,嫌犯的作案用车(已经卖出)锁定,后车轮上方有明显凹痕,

  c,嫌犯的作案线路、逃脱路线基本坐实

  推断:

  Levi Bellfield就是那个凶手,且连续杀了三人

  结构:

  重点是“引出嫌犯”,为下一集“寻证、起诉”做准备,所以难免有“赘述”、“重复“、”迟缓“之感,都属于正常范畴,夯实的剧情让观众肃然起敬。

  节奏:

  正常向,作为承上启下的一集,内容更多侧重于“理清脉络”,既如此,就不可能有“带节奏”的情况产生。俗话说:紧行无好步。

  焦点:

  a,锁定Levi Bellfield

  ,缺失物证,Collin执意继续”人肉搜索“

  c,有效关联上了同类案件(即:上一起谋杀案"Marsha被杀案”)

  观感:

  a,Collin的形象立了起来,不是扁平化,而是立体化

  ,云开雾散,拨云见日,剧情爽快(不拖泥带水)

  c,对立面,日渐明显。

  1,Collin对于家庭与工作的平衡

  2,警署与报社的博弈

  3,嫌犯与警方的对峙

  第三集

  剧情:

  收获证据,最终将罪犯送进监狱

  线索:

  a,嫌犯太太的口供

  ,相关的物证

  结论:

  Levi Bellfield是三起杀人事件的凶手

  结构:

  三段式

  a,扣押嫌犯->b,索证->c,判决

  节奏:

  前半段,一个字”缓“,与剧情中所展现的”取证磕磕碰碰“相互辉映;

  后半段,一个字”爽“,尤其是最后艰难取证,将凶手绳之以法,这个”一气呵成“,爽快、凌厉。

  焦点:

  a,争议能否平息?

  ,正义能否到来?

  观感:

  此时无声胜有声

  终

  编剧★★★★★(改编后,不失真实感、且添戏剧感)

  导演★★★★☆(部分演员的选择有待商榷,但对于作品的调控,很老道)

  演员★★★★☆(某些角色的辨识度存在问题,唯一缺点)

  剧情★★★★☆(步步为营,步步惊心)

  视效★★★★☆(英伦腔)

  音效★★★☆☆(正常向)

  推荐度★★★★☆(纯正英剧,点赞支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追凶》观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