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通胀螺旋》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4-10 03:03: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通胀螺旋》读后感100字

  《通胀螺旋》是一本由张嘉璈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8.00,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通胀螺旋》精选点评:

  ●113。张家璈以亲身参与者的角度(中国银行总裁、中央银行总裁、中央信托局局长、交通部长),全面讲述了南京国民政府在1939-1949年整个财政体系在通胀下崩溃的过程。 其实我觉得,蒋介石政权最致命的财政失误不是在抗战期间犯下的,相反被作者批评的在抗战期间的一系列治标不治本的财政政策,只是一个既没有现代国家政权架构、又没有现代国家财税体系(和经验)、更处于战争亡国边缘政权的可理解行为。毕竟张家璈自己都部分的承认当时很多现代财政手段在实施中会极大的挫伤民众的爱国热情(如使用扩大税源这类非通胀手段)。 其最致命的错误是在战后的盲目乐观下没有继续实行战时统制紧缩经济,又迅速爆发了内战,导致本就处于崩溃边缘的经济在通胀螺旋爆炸式加速下彻底毁灭。 许多方面纠正了我对抗战时期经济的凭空想象。

  ●非常精彩

  ●从政策层面看,民国政府和公众受自由经济理论等因素影响,既无合适的经济政策理论基础,又无应对通胀的执政经验。从行政看,表面看来是行政能力底下,实质上是行政体系不完整不系统,而根源则是民国本质上是一个松散的联盟体。这一联盟体的雏形从当年的东南互保时已有端倪。核心问题是全国经济上还处于一个农业国的地位,只有几个大城市有一定的工业化基础并纳入了国际经贸循环,广袤的农村给军阀留够了生存的经济基础。事实上形成的农村城市的二元隔离,导致出现从国际市场进口粮食甚至比从农村买划算这样的怪象,这也是落后农业国的天然状态。扯远了,总之这本书对于从财政经济角度理解历史,甚至审视今天政府的经济政策都十分有意。跟凑巧的是最近也在读温铁军的《八次危机》,讲的是1949到2008之间的经济脉络,配合服用,感觉良好。

  ●民国晚期经济史,只看了开头几章与最末一章。对数据的整理和逻辑的分析是这本书的宝贵之处。政治稳定有赖于经济稳定。感谢作者对历史责任的承担。

  ●当然是有价值的读物,但是,布满逗号的超长的翻译腔句式实在是看得人头晕眼花,再加上自己本身没什么经济学金融学的基础,每句话都要费力理解半天。掐头去尾看了一下,看不下去了。过几天再咬咬牙看下去。最后一节一些教训读完,冒了一身冷汗,为啥冒冷汗,说出来会被删帖,你们自己去看……

  ●不错,不错,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对那个时代做一个交代。正如罗斯基所说,张先生的意义还不止于此,而这种意义是在一个时代开始以后就被践踏殆尽,直到今天还残破不全的。

  ●收支失衡、供需脱节,投机盛行、实业艰难,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政治经济体制造就的通胀奇观。最后一章谈问题教训对现在都很有警示意义。

  ●经济周期主题

  《通胀螺旋》读后感(一):咱来看口罩价格吧

  自己做的思维导图在读书的过程中,看看以往的通胀,虽然稳定但是也是可以寻找到原因的。P2P的推广,支付宝的诞生,信用卡的推广,消费观念的改变,互联网的产生等等。为了控制通胀的加大,zf对这些的控制我们也是看得到的。不能说全都能懂,但是至少增加了一些思考。

现在是疫情非常时期,正好跟朋友讨论了现在口罩的供不应求现状,再加上因为疫情而出现的百态人生,真的算得上见过点世面了

  《通胀螺旋》读后感(二):通胀:明目张胆的掠夺

  但从是全世界范围来看,触目惊心的民族歧视。已经扎根美国几十年,近百年的黑人依然没有赢得应有的尊重。令人不可理解的地域歧视。几个月前一个东北人因为开车鸣笛北京人被堵在警察局门口。

  这些都让我们在不断思考,我们是什么?我们属于什么的样的圈子。我们加入某个圈子是为了获取认同感,还是为了更好的被剥夺。

  而货币圈就是一个这样具备剥削与认同的圈子。

  世界上充斥着各种货币,人民币、美元、日元、法郎。或许我们大部分人并不会思考为什么我们要用某一种货币。甚至我们也不曾思考为什么全世界都不用同一种货币,比如黄金;却在法定货币的舒适圈中悠然自得。

  不思考不代表就合理,过得舒适也不代表就应该心安理得。

  《通胀旋螺》这本书中阐述的不仅仅是通胀的危害,更让我们看到权力在货币格局中的位置。货币从来不是我们简单理解的支付工具,财富储备工具。

  他更是一种权力用来剥削群众的工具。

  国民政府为了维持军队的扩张,为了维持权力的扩张,可以肆无忌惮的印刷货币。日伪政府为了更好的巩固自己的殖民势力,帮助将财产转移日本,也可以发行伪法币。

  我们的知识习惯教会给我们法币的重要性,但有多少人告诉我们货币哲学本身是超脱经济学之外的。货币从来不是经济学中所言的理性的选择,亦或者自由市场竞争的选择。

  这是一种依附关系的哲学。

  或许是任何一个人出生之后都无法逃脱的选择,因为你用了货币,就意味着你的一切可能瞬间一文不值。

我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或许是为了给能听懂的人说。

  《通胀螺旋》读后感(三):抗战真的必胜吗?

  张嘉璈先生这本《通胀螺旋》看完,书里面不可避免的使用了大量财政和货币政策方面的不太好懂的词汇,阅读过程并不舒适,然而终归是看完了,简单写点读后感吧。

  国府为什么垮台?

  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后,无论是政治军事实力还是蒋委员长的个人威信都达到了历史巅峰,却为什么迅速垮台了?本书给了一个经济方面的回答,而历史的经验证明,经济方面的问题往往才是根本问题。

  1.巨大的财政赤字。国府在1937年的财政盈余有7800万法币,而1945年的财政赤字达到了难以置信的1.1万亿!如此巨大的赤字说明在抗战胜利前国府的财政已经破产了。

  2.软弱的动员能力。国府的核心统治区在东部沿海一带,战前的主要收入靠的是关税和沿海大城市的工商税,然而这些地区沦陷以后,以上收入都没有了。而国府对后方的统治实际上是不重视也没有基础的,迁都重庆后没有能力开辟新税种,也没有能力发动广泛的战争动员,但是战争的开销却无比巨大,所以只有巨额赤字。

  3.滥发货币。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满足战争开销,国府在行政能力软弱的限制下,只能采取滥发纸币这个饮鸩止渴的办法。1937年的货币发行量为16.4亿发币,而1945年膨胀到1.3万亿!这种做法实际上是间接的全民捐款抗战,直接导致了物价的飞涨和经济的扭曲。

  4.没能及时改革和重整经济。抗战胜利后,国府最该做的是利用好这难得的机会,在美国帮助下对经济实施彻底的近代化改革,利用接收的日伪资产发展生产,裁军和大幅度削减政府开支,争取实现平衡预算。然而蒋委员长并不关心经济问题,一心只想内战,结果错失良机。

  5.结论。国府过于自信“中国地大人多,持久抗战定能拖死小日本”,战前没有对后方进行战备和经济建设,战争期间也没能实行有效的战时经济措施,如果不是英美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的胜利,导致日本在1945年突然投降,持久战的结果是先拖死谁还真不好说。好不容易熬到战争胜利,不重建经济却继续战争,在我党无比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动员能力面前,国军不过是衣着光鲜的乞丐,打肿脸充胖子而已,只能被摧枯拉朽,一泻千里了。

  《通胀螺旋》读后感(四):一次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通胀分析而非通胀史

  读罢减一星。本书重版后换成这个名字比原先的通货膨胀史要好。实际上,本书不能算通胀史。而是对中国通胀过程的一次宏观经济学分析。乍一看,作者是用到了新古典综合的总需求—总供给的分析方法。但实际上读进去就发现这只是一个表象:在通胀原因的分析上,作者还是遵循新古典的思路,从供给侧的实物冲击入手,认为是战争和后方歉收造成的供给不足引起的通胀——这实际上是不顾事实的,实际上通胀在作者说的丰收年1939年就汹涌起来了,从档案里中国银行六次给自己员工上调米粮补贴可知。而全然不顾这一时期国民政府膨胀的机构(涨了大概三分之一)和为了购买战争物资推动的通胀政策(这一政策就包括他作为交通部长不可能不清楚的运输中的押汇杠杆交易)。实际上还是吴承明他们说的清楚,由于美国的白银收购政策导致仓促改法币,法币不足值,即对应的白银储备偏少。这样在战争来临时,白银储备用完了(用于维系汇率买物资)只能靠发钞票和扩张信贷实现战争需要。这就是为什么1939年突然压不住的缘故。

  为什么1943年左右又平缓了呢,作者说的挺清楚,是这一时期的紧缩信贷政策和大量的桐油猪鬃等战略物资的以物易物方式出口,桐油涨价了——档案里也有记录——所以实际上出口物资溢价了,这一部分在战后体现为美国偿还中国的一大笔黄金,这构成了国民政府的主要黄金储备。但这一时期的紧缩信贷是有偏的,国家行局不受限制地进行押汇杠杆交易,达到2-5倍的程度(档案里同样有),所以通胀没有被抑制住还是继续加速。作者却在这里把原因归于投机的私人银行家的贪婪,可以说完全避重就轻了。战后,实际上国民政府完全可以根据自身450万两黄金的储备整顿金融和货币政策的,但并没有。另外,裁员缩编也没有到位,这使得需求端始终是恶化的——这一点作者倒是提及了。但作者对金圆的改革的描述就完全避重就轻了。金圆改革的目的不在于建立以黄金为基础建立金汇兑制度而是通过金圆劫掠民间的黄金——这同样逃不掉档案的真实记录,不是污蔑。所以恶性通胀没有被抑制住根本不是作者认为的国民政府的政策不得力以及投机分子太多,而是国民政府根本就没有真正治理!

  总得来说,本书的供给引起通胀的分析不成立,字里行间实际上可以看到的反而是需求拉动型通胀。如果结合档案史料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另外,作者在用了总供给—总需求框架后放弃货币分析而用上实物分析也意味着他在分析通胀的原因上是无力的——因为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当然,这么苛求作者不合适,当时货币主义还没能盛行,但即使是大行其道的新古典综合派也是货币分析的行家。我认为国民政府没能治理得了通胀,相当大的原因也是一群专家都是凯恩斯以前的剑桥学派的拥趸,拿恶性通胀和经济崩溃都毫无办法。那本书的价值在哪里呢?它是一本少有的反映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和货币金融的专著,大约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正如前言所说,把它放到大历史的角度,可以窥见近代中国的货币制度演变历程。也可以进一步认识二十世纪后半叶这种计划制度确立的细节和历史趋势的延续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仍不失是一部难得的著作。

  《通胀螺旋》读后感(五):时也,运也,命也

  张嘉璈先生曾任中国银行总经理,中央银行总裁等,并曾经为中国近代史上银行发展的推动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想了解这一个阶段恶性通胀的时候,这本书自然是非常好的选择,他作为一个身处当时时代的人,能够了解到普通民众具体的生活情况,作为一个政策的实施者,对于每项金融政策实施的利与弊都有自己的观点,可以从金融的角度,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最终如何走向失败的。

  其实看完整十年的进程后会发现,有些事情不能说是与非,中间有很多因素,无论是政治,军事,民生,都会导致政策实施的结果不尽如人意。除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有一系列连锁反应。曾经的一个政策所造成的民众情绪或者其他也会导致之后的一个政策是否能正常的实施。确实国民党在当时或许有有一些方面没有选取最佳的方案或者说没有严格执行当时的方案,但即使当时选择另一条路,也许会造成政治上的一些不好的影响。国运似乎不是人为可以逆转。但我们仍旧可以从当时的情况总结一些显然存在的问题来给当下做警示。

  在当时的状况下有几个客观因素是没有办法忽略的

  * 战争;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内战都会导致政府的支出不断增大,从而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百姓对于连年的战争会导致对于政府的信心不足,而更偏向于囤积货物;战时日军大量破坏铁路交通,将政府围困至内陆,供应不足会导致物价的升高;战后修复经济,多余购买力的释放,这些因素都会给当时的政府抑制通胀带去阻碍;

  * 中国的经济结构,城乡二元法;这导致了经济高度本地化,而城市与农村的运行模式也大不相同:城市更加依赖于贸易与进口,而农村则是自给自足。价格也会存在明显的差异,相互之间的运输成本也会很高;

  * 原始的金融体系以及税政体系,其实这个问题从晚清的时候就开始有人注意,梁启超曾经尝试改革建立一个中国银行体系的框架但未果。无论是哪一个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以及稳定的社会作为背景。这些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都不具备,所以,只能一步步摸索的前行,而因此税收的增长也微乎其微

  * 传统的中国思想,传统的中国人对现代货币从来没有太多的信心,流动性偏低,且不习惯将大部分当期收入投入储蓄

  * 外部的环境,当时不止中国处于战争中,全世界都在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外部的环境因素也是我们无法决定的。

  无论是战前战时还是战后,当时的政府最大的问题都是政府的赤字,无论是在战前外债,之后的军需支出都是无可避免,虽然在1944年政府为了减少支出进行了一次裁军,但很快因为与共产党谈判破裂而不得不中止这个计划。最终军需费用也因为物价上涨,需求增加而不断上涨;除开政府支出之外,由于交通不便再加上许多的铁路被日本破坏,导致内陆城市和沿海城市几乎完全分隔开,原材料的运输成本直线上升,物价也在不断上升。

  有关于赤字的问题,虽说战争时期大量的军事支出是客观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政府几乎是放弃了减少开支的建议,而在增加储蓄以及增加税收也是效果甚微。最终选择了不断印钞的方式来缓解压力,这导致了赤字越来越高,流通的货币也在不断贬值。所以说印钞不该是政府的第一首选。而不断推出的债券也是并不成功的举措,其实在最开始的几期,靠着人民民族热情的不断高涨,认购率远高于之后的几期。但问题就在因为通胀以及无力偿还,很多的国债最后都大幅度贬值,消耗了民众对于政府以及银行的信心,银行是信誉机构,缺乏了很好的商业信誉之后再想要建立起来就很难,所以导致之后发行的债券认购率就很低。

  在战前,政府的主要收入来自于间接税-关税,盐税,统税,范围局限在沿海城市的贸易。一旦战线退缩就会导致政府收入大幅缩水,直到战争开始后,为了提高政府收入,政府才考虑将所得税扩大到企业领域,推行累进所得税,田赋征实,等举措。但都落实不到位,所占的份额也都不高,主要是因为政府没有完整的税收体系,也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和人力去培养专门的人才,在当时的条件下可能不具备,但是在战争结束后的一段稳定期却没有重建经济,错失了良机;除此之外,虽然1941年的田赋征实在当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是因为大米的物价在不断地上涨,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本来就加重了税收,再加上本身由税收改为征米,他们需要自费将粮食运到最近的产粮集中地点,运输过程中的粮食损失要自己承担,农民阶层相比于其他阶层而言在真实收入上牺牲的更多,而在战争结束之后,并没有取消田赋征实。政府也在农名阶层中越来越不受欢迎,有隐患的政治风险。

  信贷方面,为了缓解供应量,政府在战争初期放宽了信贷,希望能够通过建立工厂,将沿海的生产转移至内陆。但因为本身的审核机制不够完善,再加上投机风气正盛,很多的信贷并没有真正用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是被投入投机市场,囤积生活物品。即使后来的信贷越来越严,但是因为银行为了应该不断恶化的通胀将钱投入自己发展的公司中,那么这种信贷标准也无法约束到银行本身。本身投机能带来巨额的利润让所有人都想尽办法来避开政府而进行投机。

  而在外汇方面,在1945年中央银行持有的外汇价值月1.4亿美元,从地方和日伪资产上接受了价值6000万美元的黄金和白银。这三项收入加上美国贷款的结余,美国军事开支付款以及中央银行自有资产,合计8504994648美元。大量的外汇,再加上当时战后一段时间生活价格指数的稳定。其实非常有利于政府来进行一系列的经济复苏,经济改革。可是当时为了稳定法币,政府授权中央银行按官方汇率无限制地买卖外汇,增强法币的信心。这一举措消耗的大量的外汇,之后停止兑换也给法币带来了一定的打击。会看到在之后政府开始提供“官方汇率”之后,官方汇率永远跟不上市场汇率,考虑到进出口商也没有采取强烈的措施,只能意味着任由汇率跟着市场汇率涨,最后整个崩溃掉。

  为了抑制恶性通胀,政府不断地实施新的政策,又不断推翻之前的政策,毫无长性。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不敢放手去通过开源例如增加和税收来平衡开支,害怕失去民心,也害怕触犯既得利益,处事不够坚决,也没有勇气去采取那些不受欢迎的政策,只能导致最后反反复复,没有效果。而即使在实施政策的时候,也没有做到大力度导致政策的实施不够彻底。1939年4月1日成立的中美英外汇平准基金委员会由于各国的合作让统制贸易收到了很大的成效,严格打压投机市场。而战后在直接统制方面,政府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案,即使统制也只针对几座城市,也根本没有办法控制香港的黑市流通,最终直接统制的方案也只是能功亏一篑。因为《北平无战事》而想了解那一段时间的历史,才发现在之前的十年里以及累积了许多问题也曾经想过很多方式来补救,1948年8月币制改革也不过是最后一场梭哈,最终失掉了所有。

  彩蛋:在查询张嘉璈先生生平的时候竟然发现他的小妹是张幼仪。对于她本身在金融界的贡献可能不是很清楚,但是她却作为徐志摩的第一位夫人而被大家所熟知,而其中的媒人正是张嘉璈。徐志摩在娶了张幼仪,生下长子徐积锴之后就去留洋,在期间与林徽因相恋,因为迫于家庭压力将张幼仪接到身边,所以对她极度的不耐烦,甚至想要求她打掉次子彼得。最终两人在柏林签署离婚协议,而次子也在出生几年后就夭折。不得不说这个圈子可真窄,而徐志摩也是实打实的渣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通胀螺旋》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