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木棉姐姐在微博上看完央视寻人节目《等着我》的一个小片段,不禁泪流满面。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72岁退役老兵王玉明苦苦寻妻的故事,更是王玉明和闫宝霞50年风雨相伴的神仙爱情。
他说:
“只要我不死,就一直要找下去......”
一来二去,王玉明和闫宝霞也慢慢熟悉起来了。
那时候正值冬天,两三年前部队里发的衣服早已被王玉明穿烂,闫宝霞看见后便主动给他织了一件线衣。
穿上的那一刻,他心里暖烘烘的,那时他就认定了闫宝霞是自己未婚妻。
姐姐正式把闫宝霞介绍给他时,他特别开心,但又担心闫宝霞跟着他回农村会吃苦。
闫宝霞却说:
“我农村长大的,我不怕吃苦,你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儿。”
1969年,战友们每人几毛凑了十几块钱,两个脸盆,四条毛巾,两面镜子,一脸盆水果糖,两人在部队就把婚给结了。
那一年,王玉明22岁,闫宝霞17岁。
“那时候我就真正有家了,我从小是个孤儿,有她了我就有家了......”
可结完婚刚过3个多月,王玉明就接到了去越南前线参战的任务。
“那年月吃没吃的,穿没穿的,我是去执行很危险的任务,也许就回不来了,当时有许多人劝她别等了,可她一直在等我。”
“我很想你,但是为了革命工作,我们不能在一起,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丈夫离开的这一年多,闫宝霞白天劳动,晚上就在家里给王明玉做新鞋。
鞋子做好后,闫宝霞迫不及待就坐上火车,千里迢迢奔赴边界给王玉明送去。
但每次,两人都是没能相处几天就又面临分离。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整整三年。
1973年初,王玉明从前线退了下来,带着妻子回了甘肃老家的农机厂上班。
闫宝霞生第一胎时,因为条件不好没能去医院生产,流血过多,加上后续没人陪伴、产后营养不足,她身体越来越虚弱,最终患上精神分裂症。
王玉明迫不得已只能将妻子送回了河北老家养病,两人又分隔两地,一年只有一次探亲假能见上一面。
每次王玉明看完她回家,闫宝霞都在火车站含着泪送他:
“你走吧,忙工作去吧,明年我们再相见,一年很快就会过去!”
1976年7月23,他跟往常那样回河北唐山看望妻儿,没想到几天后赶上了唐山大地震。
那天夜里,闫宝霞先抱着孩子从窗户爬了出去,出去后不见丈夫出来,又从窗户爬了进去使劲摇醒还在睡觉的王玉明,拽起他胳膊就往外冲。
王玉明因此捡回一条命,闫宝霞却在出逃的过程受了伤。
后来,王玉明因为在工作中受了伤,闫宝霞拖着两个儿子来甘肃徽县照顾他,两人这才得以团聚。
她第一天辛苦赚的2块钱,王玉明至今还当作宝贝一样,小心翼翼地保存着。
那时候日子虽然过得紧巴巴,但有情饮水饱。
生活的道路有苦也有甜,美好的前程走呀走不完,只要像群蜂不要偷懒,何愁秋后蜜不甜。
前半生相隔异地,本以为后半生能苦尽甘来,深情共白头,但终究造化弄人。
3年前,闫宝霞被确诊患上阿尔茨海默症,3个孩子都在外面,王玉明独自在家照顾老伴。
2018年1月25日晚上,王玉明在卫生间洗脸,找不着老伴的闫宝霞便出去找他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
王玉明一直找到凌晨四点半也没有找到人,第二天一大早便赶紧报了警,派出所排查了周围的监控,派出警力展开地毯式搜索,但搜寻了半个多月依然没有线索。
那时,王玉明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她。
每次出门,王玉明都会带上200张寻人启事,20管胶水,一床薄被和几个充饥的馍馍。
一边走一边打听,从天亮走到天黑。
到了晚上,随便在路边或者屋檐下铺上塑料布,展开被子就睡下了。
儿子问他为啥不住去旅店睡,他说睡路边可以看下有没有流浪的人,说不定那些流浪的人当中就有她。
很多张贴的寻人启事因为风吹日晒都已脱落,王玉明就沿着几十条寻人路线再走一遍,换上带有彩色照片的新的寻人启事。
有些路线他走了不下十遍,穿烂6双鞋,很多人劝他再找一个老伴,他总是很生气地反问道:
“老婆子对我多好,我能把她忘掉吗?”
每次想到妻子跟着他远走千里吃了大半辈子苦,年老了还要流落外面受苦,他都愧疚到泪流满面。
“每当我吃饭的时候,我想她现在吃的啥?晚上我到外边睡,我还有被子,她,谁给她盖被子,到哪儿睡啊?”
说着说着就不由自主地站起来,对着观众席和摄像头恳求大家能帮他一起找找。
可当那扇门打开,看到的却是一张空空如也的椅子时,他再也顾不上任何仪态了,跟个孩子一样在台上嚎啕大哭起来......
但他依然没想着放弃,录完节目,又踏上了寻妻之路。
“只要我不死,我一直要找下去,找到我死了,死在外面,跟她同甘共苦了,我就再没有遗憾。”
有人说,我最佩服两种人:
年轻时,陪男人过苦日子的女人;富裕时,陪女人过好日子的男人。
恰好,王玉明和闫宝霞都是这样的人。
他们用风雨同舟的50年,诠释了什么叫做“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谁说这个出轨横行的年代,没有白头偕老的爱情?
愿看完文章的你,在感动之余,能随手分享,让他们能早日团聚,多一次转发,便多一份希望!
别让爱,变成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