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虽已远去,国耻民殇不应忘记。以国家之名,祭奠每一个高贵的生命;以尊崇之心,祈愿每一个人平安地生活。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是提醒、是警策,也是一种对更广泛和平的期盼。
作者:张纯如
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30多万中国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地强暴、折磨和屠杀——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遇难人数的总和。这本书是关于这段恐怖历史的权威之作。
作者以悲愤的笔触揭露了世人所了解的南京大屠杀、日本占领下的南京、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幸存者的命运等鲜为人知的情节,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
全书先是从日本士兵、军官为什么完全脱离了人类基本的行为规范,日本学校和教科书从心理层面向学生灌输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和蔑视,以及高度军事化的教育体制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根源性原因。
之后在核心篇章中,作者通过采访当事人、查阅档案资料以及实地考察与研究,极其详实地记录了日本军队残暴、灭绝人性的屠杀行动,深刻揭示了日本侵略军的凶残本性。同时,作者还生动记述了南京安全区里以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美国外科医生罗伯特•威尔逊、“南京活菩萨”明妮•魏特琳拯救中国人的英雄壮举。
最后,作者以悲愤的笔触揭露了世人所了解的南京大屠杀、日本占领下的南京、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幸存者的命运等鲜为人知的情节。
约翰·拉贝给人类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产——记录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战争日记。
02《拉贝日记》
作者:约翰·拉贝
内容简介:
本书荣获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推荐“百种经典抗战图书”,记录了1937-1938年间日军占领南京期间的故事。
作者约翰·拉贝在战争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写成了这部书,但它却一直躺在拉贝儿子住的阁楼里几十年,直到60年后的1997年才公布于世。它的出版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被公认为是近年来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
它是对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的血泪控诉,是对日本帝国主义所犯罪行的有力证词。《拉贝日记》是有关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当时当地的一手资料。它的记述,不仅具有客观公正性,而且内容十分丰富。记述了日军烧、杀、淫、掠等骇人听闻的暴行,并指出日军暴行是违反国际法的,完全是有计划、有预谋地进行的。它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定其可信度。
直至今日,日记所展示的侵华日军惨绝人寰的暴行,以及拉贝先生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都将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过去、思考未来。
1937年,南京——无法呼吸的痛。
03《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作者:何建明
内容简介: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破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进城的日军,以其占领者的优越感,在随后的几个星期里,残暴地屠杀了已经放下武器的中国守城官兵和普通市民达30余万人,在中国人心头和中华民族史上留下了一段永远难以愈合的伤痛……
作者饱蘸国人的血泪,文笔大气磅礴,以详尽的事实和一手资料以及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震撼着读者,以犀利的拷问促使今天的读者深刻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深入思考其历史教训现实意义。
作者以详尽的事实和一手资料,以及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多重视角全面、完整地反映南京大屠杀始末,以犀利的拷问促使今天的读者深刻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深入思考其历史教训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部从中国人的视角去全面完整地反映这一事件始末的优秀力作,本书从报告文学的角度填补这一长期空白,也是做为对首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献礼。该书已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出版重点选题”。
没有人知道在枪炮沉寂之前究竟有几百万中国人死于非命。作为永远的纪念,本书就是献给他们的。
04《南京1937,血战危城》
作者:何铭生
内容简介:
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是笼罩在20世纪亚洲历史上的黑暗阴影,在遭受过战火洗劫的所有中国土地上,成千上万的普通中国人经受了难以承受的苦难,没有人知道在枪炮沉寂之前究竟有几百万中国人死于非命。相较之下,发生在这场恶名昭彰的屠杀之前的那长达一个月的战争在英语世界却从未被人完整地讲述。
何铭生的《南京1937:血战危城》填补了论述第二次中日战争的英文著述中的明显空白,首次全面阐述了1937年的南京战役。作者将出自中国、日本和西方资料来源的研究生动地交织进对军事、外交和文职上下各层面的真知灼见之中。用震撼人心的文字描述了赢得淞沪会战之后的日本军队如何以破竹之势向南京推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证明了其野蛮程度。
这部作品引人瞩目,眼光独到,也许是因为只有一个外国人才能够客观地对待中日两国之间的激烈冲突。
爱与恨,她们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更了解爱与恨。
05《金陵十三钗》
作者:严歌苓
内容简介:
《金陵十三钗》是严歌苓极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它发生的背景是在1937年12月12日,地点是在南京。这一天守城的中国军队全线崩溃和撤退,第二天,也就是1937年的12月13日,像野兽一样的日军就占领了南京,从此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对中国人民的大屠杀、大奸淫、大劫掠,惨绝人寰的一幕幕从此深刻地烙印在中国人乃至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里。
作者借姨妈书娟的眼睛感受了这场屠杀、这场浩劫血腥残暴黑暗的事实。十三个风情万种的风尘女子,与一群涉世未深的女学生、几个伤兵都将城内的天主教堂当作他们的避难所。然而,教堂并不能阻挡日军的铁蹄,避难的人们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那些天真纯洁的面孔,那些泼辣轻佻的笑声,那些深入骨髓的恐惧,在教堂狭小的空间内共同提供了关于爱与恨,善与恶,高贵与卑贱的答案。
在本书的写作中,作者摒弃了居高临下的道德审判,而是用精细绵密的语言,描摹了末日般的兵荒马乱里,这些“特殊女人”身上迸发出的良善与尊严,带给读者剥丝抽茧般的阅读疼痛,也动摇了我们对根深蒂固所谓贵贱洁秽的僵化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