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选上世纪60年代未,影响久远、家喻户晓,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一定榜上有名。当年,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广泛动员,一场轰轰烈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在神州大地风起云涌。河南省伊川县第一批知青,插队落户到鸣皋公社元东大队,书记是省劳模、县委常委,大队是县农业战线一面旗帜。新中国同龄人的我二姐,1969年1月4日,落户到第二生产队,成了新社员。当时,县城里符合插队落户的知青人家不多。县城范围也很小,左邻右舍、门前房后都是生产队人家。所以吃商品粮的居民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第一批知青,多数在家里时做饭,带弟弟妹妹,干起家务活来轻车熟路。不会出现描写知青文学作品中,在大城市生活的知青做饭时纠结“红薯大,小米小,做饭时先放红薯吧”,“在河中捞河虾时,从河中捞出来的虾是白色时,就说这不是虾,虾是红色的”这种囧事。
当年初秋,母亲让我去元东看望二姐。一幅画面藏于我脑海深处,一个少年,沿着沙石公路向前方不知有多远的地方,去找二姐。其实只有35里,步行大约2小时。中午时到了元东大队,找到二姐居住的院。巧了,那天刚好轮到她做饭,午饭是棉籽油炸的油条。中午其他哥、姐从地里回来,看到我说:“哟,兄弟来了啊”。晚饭二姐做了小米汤煮红薯,那小米汤醇香的味道到现在还仿佛挥之不去。晚饭后,二姐和队长请了假,其他哥、姐也随我和二姐各回县城家里。又一清晰场景倏忽浮现在眼前,那天晚上繁星满天、弦月高照、路边水田、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萤火虫飞舞,我们大家欢快地捉了许多萤火虫,装在一个瓶子里,这个场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在二姐3年知青岁月里,她学会了许多农活劳作技能。锄地、挖渠、浇地、种麦、割麦、育苗、插秧、割稻、剔苗、积肥、施肥、种玉米、除秸秆、剥玉米、栽红薯苗,翻红薯秧、挖红薯、修梯田、三夏、三秋、抢收抢种、打麦场、打稻谷。二姐说:”有几件事她终身难忘,第一次往地里挑尿,将尿罐碰碎了,年终算账,赔给队里2角钱。在坡上锄地时,只要听到队长说:’大家歇一会。’不管地上多不平,二姐和伙伴们一骨碌就躺到地上了”,二姐说:”那是真累”。一次排班打稻谷,他们3个女知青一组,到下半夜接班打稻谷,结果他们在稻草堆睡着了,到发夜餐每人一个油炸馍片,没他们份了。年终分红事让她记忆犹新,全年工分值,扣除花费后,全年工分值分红仅1.7元。二姐3年的知青生活,在元东这片热土,挥洒过劳动汗水,获得过丰收喜悦,虽平淡但充实。是二姐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出风华正茂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