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的《奇葩说》辩题是:恋爱多年,我却恐婚。现在面前有一杯「消除恐婚水」,要不要喝?
看到这道辩题的时候,七门编辑部就一直在群里讨论。大家七嘴八舌都在聊自己对婚姻、恋爱的观点和态度。
后来邱晨在台上说:「在今天这道特定的辩题里,恐婚症是一种被发明出来的疾病」。
我们突然想到生活中不只有「恐婚症」,我们还发明了很多种别的病症。
这些「病症」,虽然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但严格来说,并不能算是一种病。
之前网上流传过一个吐槽帖:有个头疼脑热或者身体不舒服的,该去医院去医院。千万别上网瞎搜索,就算你只是普通感冒,在网上对症自诊对方,都有被夸张成绝症的可能。
我们发明了很多「青年病」,比如懒癌、中二病、拖延症、起床困难症、社交恐惧症、手机依赖症......
这些病症代表的行为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但它远没有夸张到成为一种病症的程度。
比如社交恐惧症,这几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一种病症了。推脱朋友邀约、面对多人聚会的场合心里发怵的时候,「社交恐惧症」这五个字就会冒出来。
但很多人并不是真正的社交恐惧症。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患者是怎样的?
一般人对参加聚会或其他会暴露在公共场合的事情都会感到轻微紧张,但这并不会影响到他们出席。真正的社交恐惧症会导致无法承受的恐惧,严重的案例里,病患甚至会长时间的把自己关在家里孤立自己。恐惧症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植物神经症状。无法真正地出席活动或者有显著的身体紧张等症状才可能被诊断为真正的「社交恐惧症」。很多人的「社交恐惧症」只是害怕自己不能在社交场合上侃侃而谈、如鱼得水而已。「起床困难症」同理,也是如此。大部分人只是担心起床太晚造成的一系列后果:赶不上地铁、上班迟到、被领导批评、全勤奖没了...同样是躺在床上不想起来,换一个词「赖床」来形容,虽然还是个不好的习惯,但整件事就变得更容易理解了。02.「得病」只是一种逃避为什么我们非要把一些正常的情绪或者行为称为「病」呢?因为「得病」可以让人心安理得地放任问题不管。我的朋友Miya是一个自由职业者,在家办公的时候,她每一天都过得非常焦虑。比如她习惯在前一天睡前安排好第二天的工作,早上十点起床,看书写稿...安排得满满当当。但Miya是一个做事拖拖拉拉的人,定好了下午四点出门看电影的票,她能拖到电影散场才出门。这还不算什么,Miya在工作上拖拖拉拉的毛病更严重,是名副其实的拖稿难产大户。Miya在跟一个做事同样拖拖拉拉的朋友聊完天后,突然觉得自己正常了。那位朋友的拖延症比Miya严重得多。定好了周六要交一篇稿子,她能躺在沙发上打一天游戏,拖到晚上十点才打开电脑猛敲键盘。Miya突然原谅了自己的拖延,「有这种情况的不止我一个,我们都有拖延症」。「xx症」就是一道免死金牌,生病了就可以对自己宽容一点。「赖床」可耻,但「起床困难症」就多了几分自我戏谑的轻松感。「爱玩手机」听起来很玩物丧志,但「手机依赖症」听起来就正当得多。03.正视才能解决问题大部分的「青年病」都是一些自然而然的行为,用戏谑的方式夸张成病症只是对自己的一种麻痹。该被解决的问题依旧存在,根本没有任何的改变。结辩时,邱晨提到为什么拒绝这瓶恐婚水,「这个社会对我们恐婚的情绪不闻不问,不去解决我们恐婚的问题,却只问我们能不能消灭恐婚的情绪」。大部分青年病背后也藏着这样一个链条。没有人真正想办法去解决自己做事拖拉的问题,去解决自己的起床困难问题.....他们发明了一系列的病症,把这些坏习惯归类,用这种方式去消灭原本该解决的恶习。这些病症的解决方法不是扑灭问题上面的火花,而是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才能消灭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有病」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贬义词,它成了一个常态。从「我们多少都有点病」这样的标语到「90后流行病自查手册」,「得病」似乎还有一种成为风尚的趋势。这个社会,各种恐慌、焦虑的情绪已经够多了,真的不要再把正当、合理出现的情绪当作病症对待处理。不能正面面对自己的情绪问题,这才是我们面前最大问题。作者:幸韵
视觉:summer
插图:《伦敦生活》
杠局征集:
《奇葩说》本期辩题,上场发言的正反双方六位辩手,有谁的论点是让你很想回怼说「在下不服」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