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各种工作对接群,“好”这个字加起来超过 1000 个的。肯定没跑了。
“好呢”,是心里面很不爽,但客气没问题。
“好的”,就是收到了,不怎么想理你。
出门前“好” ,是还没洗澡 。
接任务时“好”,意思就是还没细看,等等再做。
大多数情况下我都会回复“好滴”。偶尔回复“好”,也不是我心里有意见。——要知道心情低落时,仍然装作正常地把事情干完,已经用掉了我大多数的演技。和爸妈聊天,我最常说的就是“嗯嗯”。爸妈看来是答应,但在你这里只是表示“收到,明白了”,做不做还两说。
但其实那天我 11 点才回去的,上床都 1 点了。说“嗯嗯“,是为了让她睡的安心。吃着外卖,突然被老爸关爱:知道要注意,但忙起来哪有空给自己做饭啊。只能远程点个头,你的好意我心领了。说“嗯嗯”,主要想让他们放心,我在北京一切好着呢,不用太操心了。最近却惨被我爸识破:为了让他们真的安心,现在已经连续两个星期 12 点之前就睡觉了。比如被催稿时的“正在”
——“你不说我都忘了,我正在打开电脑呢!”
和朋友约饭时的“马上马上”
真正意思是,“再等半个小时,我马上出门了。”
不光能应付领导的询问:
还能应付和朋友开黑时女朋友的盘问:(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又开了一局)我一直都觉得“快了“这句话才是我的演技巅峰。不光给了对方希望,能让他再开心一小会儿。唯一不好的就是等别人时快乐不起来:一看到“快了”,我就知道自己有得等了。负责对接,每天说得最多的就是“辛苦了”,其实自己也没容易到哪去。不光等同事回消息等得望眼欲穿,有时候还得哄着他们把工作干了。
一直等不到也不敢硬催,最多旁敲侧击:今天忙啥呢?
对方要么回复“好的”、“等等”,最可气的就是“我尽量。”
终于等到了,就和接到了圣旨一样。恭恭敬敬、感激涕零。赶紧说一句:辛苦了~不加个波浪号都觉得自己不够诚恳。有时候心里也委屈:这不是你应该做的工作吗,凭什么得我老哄着你。但是更清楚,我态度不好的话,这事更完不成了。现在还没人和我说“辛苦了”,但可喜可贺的是:对面的同事也开始用波浪号了~要不是我是个女孩子,看聊天记录真觉得自己是渣男。不管对面是男是女,在干什么,统一称呼为:亲爱的。职业病都带到生活里来了:喊楼下超市阿姨是亲爱的,喊新搬来的室友还是亲爱的。结果最后谁的名字都没记住。除了这句,我还有更多套近乎的说法。这是我给我朋友寄东西:尊称为 X 老师。这是我和我学妹:见了一面就敢喊人家宝贝。就连和快递小哥沟通,我都喊人家老师辛苦了。我妈嘲讽我,天天这个“亲爱的”、那个“X老师”,还不是连个男朋友都没找到。我说这不和卖衣服的喊你“美女”是一样的吗?为了生活才装熟。——不知道你叫啥,但并不妨碍咱瞎客气。收到!没事!没问题!并称为我的职场强颜欢笑三件套。大多数情况下,我都不是主动没事,而是被迫没事。公司群统一刷屏,再想回复“退订”,为了融入氛围也只能回复“收到”。
虽然是临时让你重做,但人家挺客气的。总不好意思驳回吧?
于是就真的来加班了。
人家说,要当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表面上:背地里:这么一想,我已经成功一半了。
生活里常有要隐藏情绪的时刻。我们总羨慕那些有一说一,喜怒哀乐都放在脸上的人。但其实收住情绪把事情办了,比放任它更需要勇气,也有效得多。关于如何在生活里笑着演下去,我最近有印象的是《演技派》的这个片段:青年演员朱致灵,长得很帅气。抽到了一道表演题,和上面的生活状态还有点接近:用开心的状态说一件悲伤的事。他这么演:一坐下脸上都是汗,愁眉苦脸,你说人生怎么就这么难呢?导师张颂文马上喊卡了,把他喊过来说,我们演员是要控制行动和情绪的。朱致灵有点不服气,张颂文就给他讲了这么个故事。03年他和周一围去面试,一进门就被副导演嘲讽当不了演员:第一侏儒,长得矮;第二大脑门,像猿人。周一围在旁边笑也被批评:香肠嘴一看就红不了。俩人听到懵了,下楼电梯也忘了摁。张颂文边讲边学,有声有色的,连带着演员们也跟着笑。开心讲完这件事,气氛轻松了,张颂文才讲出了他真实的感受:“我告诉你,这件事我深夜想起我都难受。”没人能对否定和压力完全不在乎,只不过是选择不说。故事外的结局是这样,张颂文不光当了名演员,拍过的电影去了威尼斯电影节和戛纳,还成了表演指导。知道事实如此,仍旧尽力去做。——这是属于见惯了大风大浪的,成年人的骄傲。演员也是一种职业,戏场如职场。《演技派》是优酷推出的年轻演员片场生存真人秀节目,于正担任发起人,吴镇宇、张静初、张颂文担任表演老师。节目就在影视制作的第一现场橫店,记录了演员从见组、进组、选角、定角、拍摄的全过程。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就可直接观看。
生活里有很多需要用开心掩盖悲伤的时刻,需要我们学会控制情绪,咬牙努力应对大大小小的挫折。但坚持撑下去,你就会是主角。 晚祷时刻:“变来变去的,
那就是人生的滋味啊。”
一起坚定地说一次吧好的!加油!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