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9-03-18 来源:常德文明网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每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都是各界关注的焦点。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内容与文化和旅游产业密切相关。“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升级”“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发展壮大旅游产业”……面对这些新红利,文化产业如何做到既能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又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3月17日《光明日报》)
文化产业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低,环境污染性小,产品附加值和产业链都很大,是当前国内新产业发展的代表,特别是与旅游、体育、教育、信息等产业融合程度的不断深化,更加拓宽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尤为突出的是,伴随着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型信息技术的诞生与应用,正在推动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变革,赋予文化产业更加澎湃的发展动能。
“文化+科技”大势所趋。文化产业与新技术的融合已经得到广泛的利用,从互联网在线直播、数字化展览到文物保护,在文化产业的不同板块,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对传统文化、文创、博物馆等各类文化业态都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展现出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可以说是对文化产业整体格局的加快重塑。
与此同时,更多的新技术正在加快涌入文化产业,完全可以预想到未来文化产业将在与科技的融合中迸发出更惊人的活力。“文化+科技”已经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壮大数字经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更是拿出了一颗定心丸,文化产业的各方参与者要紧紧把握住这股发展趋势,争当“文化+科技”的弄潮儿。
“文化+科技”大有可为。“文化+科技”的商业价值已经得到了有力的彰显,通过互联网直播可以让传统文化工艺品的销量翻上好几倍;借助新科技打造的《清明上河图3.0》创造了新型艺术展演模式,观众口碑爆棚……相类似的案例不在少数,这些还只能算是“文化+科技”成果的初期形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加快发展,更多新型文化产品或业态必然还会加速涌现,大量优质的数字文化产业内容产品也会加速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其背后所能催动的庞大市场和经济效益是难以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