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孟子:做人应当犹水就下,浩浩荡荡,奔流不息
日期:2019-11-19 11:45:06 作者:孟维 来源:四书五经赏析 阅读:

孟子:做人应当犹水就下,浩浩荡荡,奔流不息

  孟子是儒家第二人,后世尊为“亚圣”。孔子说“仁”,孟子讲“义”。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仁”是用心爱人,是我与人的爱心相通;“义”是以真诚对人,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

  基于“义”,孟子提出了“君仁民义”的概念,和“君轻民贵”的思想

  孟子和孔子一样喜欢观水,从水的流动中悟出道理。孔子说智者乐水,以“水德”总结出“君子之德”;孟子说“犹水就下”。水从天上来,奔流不息,浩浩荡荡而向大海

  1

  孟子的水,源远流长

  孟子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水从源头滚滚而来,不断地流,流到了洼地,成潭,成泽,成湖,流满了以后,又会向下冲过去。

  人也要像孟子说的水那样,求学做事,要慢慢的学,默默地做,开始时候,不出锋头,用学和做充实自己,等到累集的足够多,就会像水一样,冲过阻挡的堤壩,流向广阔天地。最终流向大海,成为浩瀚之局面

  水,源远而流长,有所本,有根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应当像水,有源而流,由始而终,延绵不断,才能成海。

  2

  孟子的水,浩浩荡

  《孟子》里有一段话:“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孟子观水,必观其澜。澜有什么特点呢?澜往下流,而且是浩浩荡荡地往下流,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大奔流,大气势。

  而后,孟子观于大海,但见烟波汪淼,浩翰无涯。因此感慨:“观于海者难为水”,纵然大江大湖也难以比拟,曾经沧海难为水。

  所以孟子观水,观出的是大气魄,大胸怀,大志向,沧浪之水,浩浩荡荡,汪洋浩瀚。

  孟子浩翰的大水观,很符合他一生的志向。孟子是有大气、大志的智者,甚至比孔子还牛气冲天,孔子孜孜以求的不过是“克己复礼”,孟子则志在平治天下,并且毫不客气地说:“舍我其谁”。

  即便四面碰壁,他也是豪气地称:“天降大任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而且,老人家像“观水必观其澜”那样,告诉世人养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

  孟子的水,犹水就下

  孟子观水,认为水往下流是水之本性,并且以此来比喻性本善。

  《孟子》一书记载了他和同时代人告子的一段对话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於东西,无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告子以水比人性,水在决堤时,东面决口,水往东面流;西面决口,水就往西面流。人性也是这样,本无善恶,善的口子开了,流出的是善;恶的口子开了,则流出的是恶,无问西东。

  孟子说不对。人性固然像水,但水总是往下流的,这是自然,是原生态。所以孟子的观点是:人性向善 ,犹水就下。

  告子说得对不对呢?现代人应该会说对。因为科学似乎告诉人们,人之初,人性如平静之水,往东面引,水往东流;往西面引,则往西去。人性的善恶在于后天引导教育

  但是,孟子告诉我们,这不是自然的本源,自然的本源是水往下流,下自成蹊。孟子说的是本源,不是外力

  人性的本源是善。就像老子也说,人的初性就如婴儿之心那样质朴

  想想也对,不是有人在做了恶事以后,往往会有“良心发现”一说吗?说明“良心”才是孟子说的人之初性。

  人之初,性本善。像水那样,在没有外力的状态下,只是自然而然地往下流,不去西东。人,即便做了一点“恶”,也是“西东”引导的,最后,还会“良心发现”,回归善的本源,犹水就下。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孟子是民本主义者。民如水,犹水就下,统治者要顺水而行,才能治理好天下,人民

  所以,在中华文明早期的水文化中,孟子的水是“犹水就下”,浩浩荡荡,奔流不息。

作者简介:孟维,男,1957年生,澳大利亚华人作家发表长篇小说《蓝的天空蓝的海》,专论《走进美学系列,《中西方文化比较》系列,《重读“老子》系列,《闲翻“红楼梦”》系列,《中华文明的起源》系列,以及诗、散文等一百余万字。精彩阅读>>>

  “穷”字怎么写?看完吃一惊

  为什么说“破财免灾”,易经告诉你原因

  中国第一善书《了凡四训》:短短12句,改变您的命运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 ⊙商务合作:江先生(-0701)⊙投稿信(欢迎原创投稿)⊙责任编辑:小晴川()

  生姜保健贴 哪里疼贴哪里,点击阅读原文了解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孟子:做人应当犹水就下,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