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乔。
这两天,有人问我一个问题:
穷人是不是很难有见识。
这话把我问倒了。
长见识的方法有很多,
也确实不便宜。
都是钱堆的。
成了被收割的韭菜。
01
有些人月薪5000,负债3万,一顿日料顶大半个月工资,剩下半个月工资,都花在了明星同款死贵的化妆品上。
好几年攒下的钱,一趟旅游也基本烧光。
500
明知“购物靠网贷”的结局都不太好,还是不能阻挡年轻人见识世界的脚步。
两年前,借贷宝发布了一份《“十一”借钱旅行大数据报告》,穷游早已过时,“负游族”盛行,借钱助梦旅行,人均借款金额在6000元左右。
“起初只是想买个刚上市的iPhone,一个月还300,完全负担得起。”
买着买着就发现,好东西太多,一时冲动消费,过后很难填坑,用完花呗用借呗,“拆了东墙补西墙”,还不起就分期。
除了生活必备品,还得养“爱好”,潮服、潮鞋、手办、单反,只有走在时尚最前沿,才能活出有见识的样子。
所以说,这届年轻人,平时可能会哭穷,但只要说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都不在乎钱。
500
02
新生代家长都特别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只要抛出“见世面”这三个字,几乎百发百中,任掏腰包送孩子去各种夏令营,和游学旅游团。
网上有个故事:
家长利用假期报团带孩子去北京。一周之后回到家,问起孩子的感受。
本以为能借此开阔眼界,但仔细想想,就7天时间,很难让城市对人产生什么影响。
就像那句调侃: “欧洲11国两日游”,除了走马观花,疲惫不已,不会改变什么。
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产物,这几年收获了大批拥趸者。
在“慕课中国”上,收录了来自全世界最好大学的 1683 门在线课程。
有人认为,只要参加了这个,相当于每个人都能受到北大教育。
因为真正想要提高见识,需要浸淫在一个环境之中,长时间耳濡目染,慢慢累积。
百度一下,再配合“抖音”一刷,基本可以全方位、直观地了解一件事,看尽人生百态。
正如作家马伯庸所说:
“如果你没有长期浸淫在那个范围里,很多东西你都搜不出来。”
“见”很容易,花点钱就能体验。
“识”才真的考验人。
500
03
其实,见识之所以重要,优势之一便是能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不容易上当受骗。
一些商家也正是利用这一点,靠着过度营销与包装,打着“武装你”的旗号,掏空你的钱包。
“早做早美,等攒够钱,人都老了。”
整容的人未必丑,但却坚信,更符合大众审美的脸,是成功的敲门砖,赢得更多喜欢。
于是愿意一睹,不惜借贷整容。
结果,除了深陷套路,负债累累,一无所获,甚至还要面临整容失败的风险。
不懂得什么是美,才轻易地被商家话术蒙蔽,为了炒作的“概念”而不是自己实际需求买单。
大佬不管穿什么看着都很贵。
人并不会因为买了谁的同款就成为谁。
500
04
工薪阶层只相信自己的亲友,重视熟人关系,对陌生人有一种天然的敌意。
精英阶层的人,则没有那么强烈的亲缘意识,他们很容易跟陌生人合作。
也就是说,见识更多是指一种“打开”的状态,愿意去探索这个世界,结交不同的人,了解不同的人生。
而不是把自己封闭在小世界里,以为自己知道就是最好的。
就像《欢乐颂》中的舒展,说话中英掺杂,拽着各种术语,其实错误百出,贻笑大方。
500
心理学上有个“达克效应”,说的是那些能力差,认知水平又低的人,很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完全无法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真正有见识的人,不会秀自己知道多少, 不会为了显示自己有品味,硬凹造型。
曾有人提问:文化到底是什么?
“文化是你学过的一切知识忘掉之后,留下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