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主要是来泼冷水的,我在公众号后台和微信上,经常会收到这样的信息:
我现在的工作,特别特别枯燥,学不到任何知识,自己平时也喜欢写写文章,请问我可以辞掉目前的工作,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专心投入到公众号创作当中去吗?
很多人常常会误以为,做好一个公众号,只要写写文章,然后什么事情都可以不做,广告费就能收到手软。
因为做好一个公众号,除了要求你会写文章之外,还需要你具备以下几个特别重要的隐性能力。
之前看过这样的一个句子,特别喜欢:
很多人在2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死了,他们往后的日子,其实只不过是在重复而已。
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们会渐渐失去对于新鲜事物的感知。
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自大,认为自己已经大学毕业,还有什么知识是自己没有掌握的;
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沉迷于刷抖音、快手这些短视频软件,即时的满足,让自己失去了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不少人到了临睡觉前,对白天的各种经历进行回忆,大脑就如同汪峰唱的那首歌一样:空空如也。
所以,想要做好一个公众号,首先就是要学会善于观察生活,而观察生活,就要秉持「开放式」的思维方式。
我现在虽然是自由职业者,但平时还是会积极和同行聚会,或者干脆花钱报班,去参加各种培训课程。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越来越发现,一个人想要走得远,就需要明白,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他们身上有很多可以写作的素材。
就连打个车,我都会和滴滴司机聊聊天,借着聊天,我发现同样都是司机,有些人就能赚更多的钱,而且不用那么辛苦;而有些辛辛苦苦,还赚不到钱。
而这一切,就是因为有些人知道滴滴平台的规则,并且能利用好它;其他人,则只会知道蛮干。
每个人只要保持开放式的思维方式,不要固步自封,其实从生活中,就能发现很多可以写的素材,而只有不断积累写作素材,文章读起来,才能既有干货,又能接地气。
如果你对开放式思维感兴趣的话,建议可以去看看《终身成长》这本书,里面会有更加详细的说明。
2,长时间专注的能力
我们经常嘲笑金鱼的记忆只有7秒,但实际上,我们比金鱼也好不到哪去,因为我们的专注力,很有可能连7秒钟都不到。
有多少人在学习、工作的时候,惦记着微信、微博、知乎、B站?
又有多少人看似非常专注,但实际上,专注力像是断了线的风筝,早就上天去了?
毕业后,我越来越发现,想要拉开和同龄人之间的差距,最好的做法,就是当其他人的专注力都极端散漫的时候,自己能找到擅长的领域,然后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沉浸其中。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难,因为想要做到极端专注,你就得有所牺牲。
我刚刚开始写公众号的时候,公司同事经常约我吃饭,如果经常去吃的话,我就没有办法拥有大量的专注时间,我的时间,就会被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而这是写作,特别忌讳的地方。
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写作,即使自己错过了很多好吃的东西,比如说烧烤、海底捞、潮汕砂锅粥......
无论你是想要写作,还是要做成任何其他事情,长时间的专注,都是必备的技能。
长时间的专注,其实就是在做选择题,在可以「即刻满足」和「稍后可以满足」这两个选项中,你决定自己,到底想要哪一个。
在这两个选项中,你究竟想要选择哪一个,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成败。
3,做好归因的能力
《狂热分子》这本书中,用这样的一句话来形容形形色色的文字创作者:
几乎每一个创作者,每天都会深陷于自我怀疑之中,不能自拔,因为他们本能上,会认为自己的东西,配不上他们的名气。
做公众号的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
因为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写的文章,阅读量惨淡的时候,就会深深地怀疑自己,认为自己不是写作的料,从而打断了自己的写作以及输入计划。
这和很多人在学习时候的心态,其实是一样的。
一次起床失败,就会怀疑自己的自律能力,于是就干脆破罐子破摔;
一次......
很多人,喜欢拿着一次的失败,就开始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大肆的怀疑,殊不知道,考试失败和公众号阅读量不好,和很多因素息息相关,自己的努力,并不是唯一的因素。
长期的失败和阅读量不好,可以对自己进行自我检讨,但一次,就不能让它影响到你正常的学习、工作计划,否则,就很容易偏离既定的轨道。
我也是在学习了社会心理学和概率论之后,加上自己的摸索、实践,才渐渐悟出了这个道理。
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也经常受到阅读量不好的影响,一旦有一篇文章,没有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心态就开始崩了,什么工作计划,都被打乱了。
而现在的我,很少受到这个因素的影响。
因为我已经知道,一次的失败,不能将我给定格,只要我有一个向上的趋势,偶尔的下滑,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是曾少最近写的干货:
你们要的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