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个人的科学修养
日期:2019-02-25 18:40:33 作者:冯唐 来源:微博 阅读:

一个人的科学修养

  一个人科学修养

  1993年到1998年,我住在基础医学研究所六楼,五楼是女生宿舍,七楼是教室。每次下了电梯往宿舍走,都会路过病理生理实验室,都会闻见老鼠饲料味道,这种味道是如此根深蒂固,20年过去了,如果晚饭没吃饱,如果夜熬得太久,我勉强入睡,还是会在梦中反复闻到老鼠饲料的味道。

  那时候饥饿缠身,最常问自己问题是:我为什么而活着?翻遍图书馆,找到英国人罗素的一篇文章:《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说,因为三个原因:“对爱情渴望,对知识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在深深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边缘。”

  在基础所和协和医院晃荡,我后来习惯了饥饿,有了疑似的爱情和肉体高潮,反复目睹生老病死轮回之苦,也体会到了在物欲横流都市物欲横流的市中心青灯黄卷、埋头读书的快乐。我最常问自己的问题是: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研究?科学研究要遵从的最基本的方法论是什么?那时候中国开始有了互联网,我找到了一篇爱因斯坦在他38岁时祝贺普朗克60岁寿诞的讲话,引用其中两段:

  “首先我同意叔本华所说的,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欲望桎梏。一个有修养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思维世界;这种愿望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喧嚣拥挤环境,而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静的生活,在那里,透过清寂而纯洁的空气,可以自由地眺望,陶醉于那似乎是为永恒设计宁静景色。”

  “除了这种消极的动机,还有一种积极的动机。人们总想以最适当方式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各人把世界体系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点,以便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里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定。”

  1998年,在我临床医学博士毕业前夕,我写完了我的博士论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c-myc基因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癌细胞凋亡的关系》。毕业前夕,我以第一作者身份将它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上。

  2000年,我读完MBA,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叫麦肯锡咨询公司。那是一个只从最好的商学院招最好的毕业生的公司,那是一两年淘汰一半以上新员工的公司,那是一个一周工作90个小时的公司。我乐在其中地工作了9年。

  麦肯锡最重要方法论,一言以蔽之:以假设前提、以事实为基础、以逻辑驱动真知灼见。这个方法论,本质上其实就是我在基础所学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于是,在今天,对于科学,我作为一个小白鼠总结是:

  第一,有效。罗素有他有道理地方,爱因斯坦有他有道理的地方,醫科院基础所给我的科学修养救了我:面对商业上的未知和人类肉身的未知,科学的方法论一样适用,智慧慈悲不仅不过时,还是我们力量源泉和快乐之根本,即使在今天。

  第二,求真。哪怕刀架在脖子上,真理也不能屈服。商业管理底线是不能做假账,科学研究的底线是不能做假数据。面对误导造成的巨大罪孽,个人因为造假得逞而获得的荣耀将如地沟油一样短暂油腻

  第三,坚守。不要怕黑暗,不要怕穷困。我们最快乐时光是坐在路边喝啤酒的时光,我们最幸福的时光是救人于病痛的时光,我们最满足成就发现前人尚未发现的幽微光芒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个人的科学修养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