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快乐。
2019年的第一篇,原本想写2018年的回顾,分享一些人生小感悟给大家,可是看看我这浅薄的人生,似乎也没什么值得特别拿出来说给大家听的事情。
其实回头看这一年,不管是爆出的社会新闻,收到的咨询提问,还是自己的人生,不快乐的时间无可否认,是占多数的,却也有一种别样的冷静和执着,温柔而坚定地向前走着。
所以不必绝望,不必生气,而我也不想再去总结什么的,更想和大家聊聊接下来的事情,聊聊选择。
其实想聊这个话题很久了,一直以来我收到的咨询里,不少的问题都是关于选择的。“要不要继续/结束一段关系”“A很好,B也不错,我该和谁交往”“父母不同意我做的选择,坚持还是放弃”“考研还是工作”“很讨厌A的某些行为,该不该说”……
可以说大大小小的选择充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刻,而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影响了我们会走向怎样的一生。可遗憾的是,我们始终找不到一个可以通用的模版,让我们在每一次面对选择的时候,是坚定的,不怀疑的,不后悔的。而面对大家的提问,我也始终给不出什么让我自己能满意的回复。
不过,最近在读卡尔·霍妮的《我们内心的冲突》,有了许多新的想法。
这本书里也探讨了许多关于选择的问题,在开篇就提到,许多时候,动物做出“选择”是基于本能(这一点我觉得是有待商榷的,不过毕竟书写在100多年前了),并不能称之为选择,而人类则总是在选择,并且可以选择。
在书封上,有一段话我很喜欢,其中几句说的是:
“我不相信欲望与恐惧之间的冲突能够解释神经症病人内心遭受分离的程度,或能够解释足以毁掉一个人一生的那种结果,…… 冲突的根源在于神经症患者丧失了一心一意争取某物的能力,原因在于他的愿望本身就是四分五裂的,就是说,相互抵触的…… ”
这段话虽然是在说一些神经症患者的状况,但其实也在解释普通人在关于选择的问题上遇到的困惑。这本书给我很多启发,也让我意识过去我给别人提的建议,也许是无用的。
比如我总是会建议大家,在不知道怎么选择的时候先想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就会知道要做什么选择。选择自己想要的,似乎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可是,我们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
正如卡尔·霍妮写的那样,有时候,我们的愿望是“四分五裂”,甚至完全背道而驰的。我们想要做高高在上,被人尊敬的人,又想要被保护被控制,被人照顾。我们想要一个有钱有势霸道总裁的伴侣,又想要他温柔听话绝对服从。我们想要做一个新时代的人,又渴望被社会认可,逃不开社会赋予的价值要求……
这些充满了冲突的愿望在心里打架,让我们难以做出选择。而背后有些愿望,也未必是我们内心真实的愿望。
就拿我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来说,“要不要去相亲”。
可能一边,我们是享受单身的自由,社会中我们的朋友也可能会鼓励我们享受单身的自由,这样很酷,很新时代,另一边,我们也渴望恋爱的温暖,并且同时,社会也在期许某个年纪的人走进恋爱的关系,父母也在催促自己进入婚姻。
那对恋爱的温暖的期待,到底是我自己的期待,还是我被期待之后的期待呢?对单身的向往,又到底是我自己的享受,还是我被鼓励之后的享受呢?
这些矛盾复杂的想法冲突在自己的世界里,选择继续单身,还是选择去相亲,似乎并不是一个看看内心想要什么的问题了。因为“我”心里到底想要什么,我认为的想要,到底是不是我真的想要,又会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这样听上去,似乎一切都是绝望的,无解的。毕竟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社会塑造的产物,似乎永远都找不到自己。
但卡尔·霍妮也写到,在社会价值观相对绝对的时期,人类内心的冲突其实是相对少的,因为可以选择的价值太少,不存在选择,也就不存在痛苦,但社会上多种思想冲撞的时期,选择增加,冲突也会增加。
同时,如果一个人总是顺应他人的价值要求,听别人说什么,拿别人的想法作为自己的想法,那么对于选择的痛苦也是少的,因为他没有冲突,或许可以理解为“自我意识”并没有觉醒,只需要顺应。就像一个永远听从父母的安排的孩子,即便父母让他去做什么他不想做的事情,他也不会痛苦。
而今天,我们大概就正处在一个思想冲撞的时期,许许多多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摆在我们面前。可以外出闯天下,也可以在家陪父母;可以结婚,也可以单身;可以生育,也可以不生……每一种生活哲学都不会被随意的评价,我们有比以前的时代更多的自由,也许正因为这样,我们也有更多内心的冲突,要面对更多选择。
而当你感觉到选择的困恼,当你可以体验到内心的冲突的时候,也许正是“自我意识”在觉醒,在挣扎,在成长的时候,我们在每一次痛苦的选择里看到自己更想要怎样的人生,然后更从容地面对下一个选择,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吗?
当然,成长回忆起来是美好的,过程却总是痛苦的。选择很难,接受选择的结果更难,从来都听从父母安排的孩子为什么不怎么痛苦呢?因为他在放弃选择的同时,也把选择的后果,出现的问题,需要承担的责任,也交给父母。
但这并不等于这个孩子永远不会痛苦,在最小化选择的痛苦同时,他依然会面对人生中,关于自我的问题。
就像在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主角们几乎从不自己做选择,总是要听别人的意见,最后也总是埋怨别人建议的不好,都怪别人的选择让今天的自己成了这样。但主角们要面对的问题一个不少,最终似乎也总是做不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在这城里城外来来回回,只要面对不了真实的自己,大概就始终打不破这个城。
写到这里,我还是没有找到关于“如何选择才不会后悔”的答案,也没有“逃离选择”的办法。
但我想说,如果我们总是要做选择,痛苦如果是必然,至少它有它的意义。让我们在一次次选择里找到一个自我,建立一个能承受选择后果的自我。只有当这个“自我”被找到,才可能会找到那个选择的万能法则吧。
前几年的台剧《荼靡》刚好拍摄了一段关于“选择”的故事,一边是分手去上海寻求事业更好的发展,另一边是留下来和男友结婚走进家庭,导演展示了她做了两个选择后,过上AB两面的人生的样子。
刚看的时候就像写推荐给大家,当时懒了一下,没有写,现在回头想到这部戏,有了新的想法,也有一点庆幸自己没有写,当时的我认为,2个选择都是有好有坏的,有快乐有痛苦的,不管是哪个选择,都没什么好后悔好遗憾的。
可是到今天我在看,发现并不是那样的,其实在一开始的剧情里,就展现了女主在工作上的野心,展示了她如何努力工作,如何不甘心自己就这样度过一生,她本就是一个渴望事业,渴望闯荡的人,在她选择了走进家庭后,她受到的苦比选择去上海多得多,因为她的选择违背了“自我”。
最后她活得快乐的方式,是在熬过了许多年的痛苦之后,再次走进了事业里,在事业里找回了一些快乐,同时也建立了家庭的秩序。对比那个选择了去上海的她,虽然失去了当时舍不得的感情,却在事业上活出了想要的样子,感情上的不顺,竟是些“男友出车祸”这种强行天命的戏码。
今天的我觉得,也许这个故事是告诉我们,不管做了什么选择,我们最终一定会找到办法走到那条属于自己的路上,如果一开始就选对了,当然很好,如果选的糟糕也别怕,改变在什么时候,都来得及。
文 | 青杏酱
图 |《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