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钧一刻》是一部由约翰·赫兹菲尔德执导,罗伯特·德尼罗 / 爱德华·伯恩斯 / 凯尔希·格兰莫主演的一部动作 / 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应招店老板娘是奥斯卡影后兼南非第一美女,主演《女魔头》《意大利任务》。
最开始出现的女节目制片人是后来火爆一时的《欲望都市》女主角之一。
男一号的女朋友是《CSI:NY》女一号。
《千钧一刻》影评(二):意料之外
过程有些出乎意料,看得出美国人是在对其制度和文化进行反思。角色的设置显示了导演某种倾向性,虽然美国人自身的角色也很讽刺。导演设置了一种情境,但具体想说什么却没有直接表达出来。但他显然很自信,所有看过电影的人都会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一个优秀导演所应具备的能力。
《千钧一刻》影评(三):观影备忘录:题材不错,具体的情节却难令我满意
1.美国警察的枪太好抢。
2.这两个东欧小混混太牛,刚来美国就能玩的警察、媒体团团转,要是不那么着急成名,还不得成为美国黑道大哥大啊。
3.明显是想抨击媒体盲目追求高收视率,不过太赤裸裸,不够深刻。
4.Oleg Razgul的敬业精神确实令我惊艳,临死前还不忘记秀一把。
《千钧一刻》影评(四):无题
鬼马配乐与看似荒谬实则已可算入写实类型的影片主题相映衬,交互成趣。跟着老哥第一次观看正是浪漫满屋红火时的那个暑假,回想起那时除了觉得这是个“打来打去追来追去”的片子以外什么都没看出来,剧情都完全不记得。虽然自问过千万次同样的问题,但不禁又起疑云“你怎么能曾经那样无知;还是说你已历经前世来到此生?”,正自恍惚,赛隆曾经的稚颜向我证实that十几年前的我和现在的我应该是在同一时空。
豆瓣评分是以“还行”“推荐”“极荐”来打星。但一直以来我都是以“很喜欢”“喜欢”“不功不过”“讨厌”“什么鬼”来打星。如果以豆瓣的建议,我希望所有人都看一看这个片子。但还是算了吧,可能有人会得出“去作恶”的结论也不一定呢。
《千钧一刻》影评(五):非典型探案
如果从影片名字推测,它应该是类似于楚门的世界,只是影片的前半部分倒是一本正经,讲述杀手杀人,警察办案,所不同的是有电视台在跟踪拍摄。而一老一少的警察搭档倒也符合惯常的侦破模式,德尼罗和爱德华.伯恩斯的互动也不错。
只是后半部分形势却急转直下,一向睿智,先知的德尼罗被杀手捉住了,警察抓贼变成了贼玩警察,这样还不算,最后录像带在电视台播出,杀手安然无恙,这时你才能想到:原来这不是一个破案的故事,它在讽刺无所不在的娱乐和作秀,连死亡也可以作秀,尤其是一位神探的死亡。所以剧情开始无可避免的荒诞化,似乎也朝着一个凄凉的结果走去:民众愚昧无知,杀手逍遥法外。更加荒诞的是:他有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使我们又一次误读,原来它还是一部侦破片。
《千钧一刻》影评(六):冷酷的美国梦
冷酷,就冷酷到底,no happy ending。尽管故事不错,sorry,标不到五星。
你有美国梦吗?好的,告诉你个好方法:
1. 顺利进入美国国境,能正常入境最好,不然偷渡——现在最好取道第三国,比如墨西哥,然后从德州沙漠入境;
3. 找一个美国名人,很少最好没有保镖的那种美国名人,绑架他/他;
4. 变态的折磨这个名人,直至杀死他/她,不要忘了拍下这个过程;
5. 联系FOX、NBC、CNN之类的媒体,或者其他小点但要有全国网络的电视台,谈好条件,把拍摄的卡带、光片之类的买给它;
6. 找个律师,自然要熟悉“精神病杀人”、“不能被以同一罪名起诉两次”等业务的家伙,谈好条件,准备官司;
7. 切记,把自己搞得像精神病,还要把自己的家庭描述成多么的缺乏人性,“凄惨的童年”。还有其他,跟你的律师商量。
8. 经过漫长的一段官司后,ok,你可以自由了,快乐数数手上的钱吧。
上面一段题外话。并非讨论影片与现实的吻合性,或者故事的可操作性。下面回到正题。
话分两段:
两个东欧人到美国讨债——抢劫的赃物,一个易激动,一个电影迷。找到冤家,话不投机,易激动的家伙残忍的杀了他们,这个过程被电影迷拍了下来——用抢来的摄像机。恰被门缝的第三只眼目睹。一是追不到第三只眼,只好想想怎么洗脱罪名——ok,伪装成他们偷情却意外被火烧死。
另一头,纽约城的明星警察正在办案。“警民关系”,财政拨款VS电视台版权赞助,诸如此类。火灾现场,把两段话锁在一起。
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天生杀人狂》、《性书大亨》;《魔鬼代言人》;《破绽》等等,可以列举一系列的电影主旨,被杂糅进这部电影。只是,happy ending让前边的努力几进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