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寻找小津》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10-06 02:1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寻找小津》观后感10篇

  《寻找小津》是一部由维姆·文德斯执导,沃纳·赫尔佐格 / 笠智众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小津》观后感(一):是他唤醒了最好的那个我

  作为纪录片人,永远不要忽略采访结束前的最后一个问题。文德斯问小津御用摄影师厚田雄春“在小津之后,是否还有和别的导演合作”,引发全片最高潮的情绪点,年迈的摄影师终于在往日的电影岁月和如今失去小津的日子面前失了端庄日本人的仪态,“他(小津安二郎)唤醒了最好的我,我把最好的自己奉献给他。那个最好的我不在了。”

  《寻找小津》观后感(二):文德斯的迷失东京

  小津去世25周年,德国文青文德斯跑到日本来寻找偶像小津安二郎,以及小津电影中平静优雅的东方理想国。温氏没有直接用镜头告诉我找没找到,只看到了招待文德斯的,有静静躺在北镰仓墓园中的“无”字墓碑垂垂老矣的笠智众、樱花树下的家庭聚餐、精致的路边小吃、现代化的日本电子游戏和地下铁道,以及和全世界一样时髦聒噪的日本青少年

  《寻找小津》观后感(三):东京画

  印象最深的一点是:

  文德斯拍弹珠房、高尔夫等是想说明这些与小津片中的日本国民性已经完全两码事。但现在看来,弹珠房、高尔夫反而成了日本国民性的一部分

  印象次深的一点是:

  笠智众与厚田雄春对于小津犹如宗教般的虔诚谦虚与不离不弃。

  印象最浅的一点是:

  高尔夫高楼里面突然出现的那个德国人是赫尔措格吗?他说的话我一句没听懂。

  《寻找小津》观后感(四):“可我对这个城市情结”。

  这片将文德斯对小津的爱戴表现淋漓尽致,开头和结尾皆由小津1953《东京物语》(Tokyo Monogatari)影片里的画面构成。虽说文德斯有意无意仿效了小津当年的拍法,所拍摄地点包括弹子球、制蜡工厂公园人类活动场所,然而更多的仍是街道,闪烁着五光十色霓虹灯的街道,人们匆匆擦身而过视觉热闹繁华都市,在他的摄影机下却散发出是刚停雨般湿润伤感气息。不得不说文德斯对东京仍然很宽容,他对这个城市有情结。

  《寻找小津》观后感(五):wenders的寻找小津

  wenders对小津电影当时拍出的环境的一场“朝圣”。小津的电影拍摄在现代与传统冲突交替的时代类似于孔子在礼崩乐坏的春秋可能比喻的不大恰当),小津以独立超脱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视角,看那时东京的传统生活是如何一点点消逝的,他记录了最后的秩序,也记录了时代的真实。而八十年代的东京,现代性已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细寻前迹遍在,但已面目全非,不敢指认。相信这次“朝圣”给wenders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津墓碑上唯一的“无”字。在已经完全现代的西方社会,如何找到不同大众的立足点,对文化阶层来说,永远是首要问题。

  《寻找小津》观后感(六):不如直译为《东京画》

  这部纪录片的片名Tokyo-Ga原意是“东京画”,但被译为《寻找小津》。事实上,文德斯将大量的镜头给了东京的列车游戏机室、食品制作,还有公园里学美国嘻皮的男女青年,那些青年像极了80年代里戴大蛤蟆镜还不把商标撕下来的中国青年

  在纪录片的开头,文德斯说,寻找小津并不是他此次日本之旅的目的,只是出于对小津的崇敬才在东京的土地上寻找这个已经逝去的灵魂。而在整部片子中,真正和小津直接相关的内容只有对小津片中演员和小津助手的两段采访。其余的时间里,文德斯一直在欣赏眼前的这卷东京画,只是偶尔会勾起他对小津电影画面的回忆

  所以在我看来,这部一位大师向另一位大师的致敬之作,不如直译为《东京画》。

  《寻找小津》观后感(七):本片只适合小津迷观看

  我说了我不会在豆瓣上写半个字的电影评论。那是我就技术而言。

  因为要考这个研究生,很长时间没有用感情来看电影了。怎么说也是部纪录片。其实还不如说是影像日记。所以看这个片子就像读某个人的日记,更何况这篇日记是和我崇敬的人有关

  东京物语开始,东京物语结束。我至今看到的唯一一部小津的片子就是东京物语,从头到尾没有半个字幕。也许就是没有字幕,所以才能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在影像上面。于是一口气又再看了一边东京物语。文德斯带着我们费劲心思去找他,最后找到的是一个“無”。其实小津早就在电影里找到了自己。

  逝去的东西不再有,何况曾经伟大。所以有一种感情就叫做缅怀。今天我做的事情,就是缅怀。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的感情,也是所有人都会有的感情。

  《寻找小津》观后感(八):无,即是有

  显然,文德斯找的并非小津,而是小津镜头里的世界,从头至尾只关于东京的世界。

  1985年的东京,车来车往,人们玩小钢珠打电玩,在楼顶练高尔夫,制作逼真的食品模型,在公园愉快接受美国文化的浸淫。这不是文德斯期望看到的大多数,但他也清楚这是能触及的大多数。事实上,日本是众所周知强烈意识保留传统文化习俗国家,只不过东京是个注定要发展的都市,她的功能不属于怀旧。

  除了小津那些还未作古的同伴,文德斯注定是要空手而归。甚至和那两位热心老者交谈回溯小津的结果,也传达了同一个信息——再辉煌的日子和脸孔都会被淡忘,接受这个事实吧。只不过,人类发明的许许多多方式都是企图挽留纪念这些辉煌,包括电影本身。

  小津的墓碑上只有一个字:无。

  算是种启发吧。

  《寻找小津》观后感(九):东京的火车

  刚才想听见声音,于是打开了《寻找小津》。

  虽说是80年代作品,但还是使我颇为失望

  最沉闷大概就是文德斯的旁白

  那一把毫无生气,没有顿挫的声音。

  照例采访了笠智众,厚田,以及拍摄了当时的东京。

  里面提供的信息我大多也知道,只是图象化而已。

  毫无新意的拍摄了缓缓开动的火车。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侯孝贤拍摄的东京的火车。

  文德斯和索非亚 科波拉镜头里的东京陌生,疏离,隔。

  侯孝贤的东京不隔。

  再度决定明年春天一定要去箱根看樱花

  火车。

  我在北京的房子旁边就是城铁沿线。

  有时散步能看到一片低矮的搭建的房子,破烂不堪

  里面的人们,因为没有电视娱乐,在夏日的夜晚聚集在外下棋。

  时常能听到轰隆隆的火车声,初来的人都会惊讶不已。

  而我,因为久居,已经完全感觉不到了。

  三好则听到汽笛声感觉下面是轮船

  总之,我住在一个站台或者码头

  《寻找小津》观后感(十):逝去的小津,永远的小津

  文德斯崇拜小津安二郎,我喜欢小津安二郎。文德斯崇拜小津镜头下的纯粹,我喜欢小津镜头里的东方韵味。因为崇拜,文德斯带着手持摄影机到东京,寻找小津电影里的东京,我也想到日本旅游,寻找日本的东方韵味,不过至今尚未启程

  1983年的日本离小津的时代有点远,受到全球化,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个时候的东京,早已不是小津镜头下的东京,文德斯颇有点失望。他拍了小津拍过的弹子球游戏场,但没有小津镜头里的休闲雅致,只剩下空虚与耽溺。他还拍了荒诞的仿真蜡像食品制作场所,庸俗的巨型高尔夫球训练场,滑稽的街头热舞广场。东京在文德斯的镜头下,那些小津的纯粹与东方韵味都消失了,只剩下这些西方的流行文化。

  毋庸置疑,文德斯在惋惜,甚至追掉小津时代的消逝。他采访了两位小津身边的工作人员,笠智众和厚田雄春。笠智众是小津电影里的常用主角之一,他声称民众如今都不知道他饰演过小津的电影,只是喜欢他在电视剧里饰演的角色。小津长期合作的摄影师厚田雄春更是直言,自从小津逝世,他越发感到孤独

  小津安二郎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文德斯认为他是最有资格进入电影艺术殿堂的人。虽然日本国民似乎忘记了这位大师,但导演们没有,世界上很多导演都受到他的电影的影响,文德斯是其中之一,日本国内也有是枝裕和。他们都在通过各自不同方式,去传承、纪念这位电影大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寻找小津》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